当前位置:首页 » 西方节日 » 唐代怎么过情人节

唐代怎么过情人节

发布时间: 2023-06-14 19:35:53

1、古人是如何过情人节的?

越来越国际化的今天,国内年轻人对于西方的情人节也特别热衷。岂知我们中国早就有自己的情人节,而且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这就是“上巳节”。何谓上巳节?我们的祖先用天干地支计年、月、日、时,干支相配,逢巳之日称“巳日”,农历三月上旬多逢巳日,所以谓之“上巳”,而这个日子就是我国古有的情人节――“上巳节”(亦称元巳、三巳、除巳)。它起源于上古时期,由人们对主管爱情婚姻和生育的女神高?的祭祀活动而演变、形成的一个喜庆节日。高?又称郊?,因供于郊外而得名。古时,?同媒,媒又来自?(初胎谓?),最初的高?是个怀孕的成年女性,传说她是主管男女婚配和生育的一位自由女神。农历三月上旬的上巳日,正是春暖花开、溪水盈盈、草木繁茂的时日,未婚男女于此日踏青来到河边,祭祀高?女神,他们一边洗除冬日的污垢,一边谈情说爱,互赠情物,私定终身。此日,即使野合,也不违法。

《曲水流觞图》

《丽人行》根据唐代大诗人杜甫同名诗而作,取“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句意。程十发作

西周时,周王对上巳节的活动有了明确规定,《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可男女之无家者而会之。”意思是说,阳春三月上巳之日,未婚男女都要到郊外河边去相会,公开地谈情说爱,自定终身,这一天没有什么禁忌。如果有人待在家中不去参加,那就要受到朝廷的处罚。失夫丧妻的孤男寡女也要去相会,以求得婚配。西周时,上巳节的活动是在周天子指定的女性神职人员的安排下进行的,神职女巫代表着上古自由女神高?,主持男女自主择偶。《周礼?春官?女巫》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曰:“岁时祓除,今三月上巳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之汤沐浴。”应劭的《风俗通》曰:“按周礼女巫掌岁时以祓除疾病。禊者洁也,故于水上盥洁之也。已者祉也。”在女巫关照之下,少男少女于水边以香草祓禊洗浴,除去冬日的污垢,以祈福美满的生活和生育。上巳节到水滨洗濯,以除凶去垢,谓之“祓禊”。由此可知,西周是个带有理想和浪漫色彩的时代,它一边继承着中古弥漫的巫风,一边步入质朴坦荡、钟鸣鼎食的郁郁人文境域。“水边祓禊”之俗体现了上古原始宗教的遗风,也展现出后世消灾祈福的民族心理渊源,同时也塑造出了诗一般柔婉的节日。

《诗经?郑风?溱洧》具体描绘了上巳节欢快的情景,其诗曰:“溱与洧(溱水河呀洧水河)!方涣涣兮(水势盛大)。士与女(小伙和姑娘),方秉兰兮(清香的兰花拿在手中)。女曰:‘观呼!’(姑娘说:‘我们去看看玩玩吧!’)士曰:‘既且,且往观乎。’(小伙说:‘我已玩过了,不妨再去乐一乐。’)洧之外(一起走到广阔的洧水河原野),询?且乐(地方宽大,人很多,真快乐)。维士与女(挤满了男和女),伊其相谑(大家都在戏谑谈笑),赠之以勺药(男女互相赠送香勺药)。”仅举一段,即可知周时上巳节男欢女爱的盛况。

到了秦汉,巫术色彩减退,踏青春游等更为各阶层人们所接受。秦时人们在郊外荡秋千、放风筝、河边祓禊,青年男女对歌抒怀,各行其乐。到了汉代,河边祓禊亦为常俗,不只民间如此,帝王、皇后等上层人士亦参与活动。《汉书》载:“太后春幸蚕馆,率皇后、列夫人桑,遵灞水而祓除。”吕太后率贵妇关怀养蚕事,并遵照节日习俗去灞水祓除冬日污垢。《史记?吕太后本纪》也记载了吕太后执政的最后一年(前180年)三月三日,亲赴灞水祓禊之事。《汉书?武卫皇后传》中记述:武帝即位数年无子,上巳节赴灞水祓禊,亦有求子之意,返回时经过姐姐平阳公主家,由此产生了一桩著名的趣事:公主将家中求得的良家女十余人引出,帝皆不悦。饮宴中,贱微出身却能歌善舞、貌若天仙的卫子夫为之讴歌,帝独悦卫子夫。帝起更衣,卫子夫于轩中侍帝,得幸。纳入宫中受宠,后被册封为第二任皇后,其与帝所生之子刘据被立为太子,其弟卫青、姊子霍去病亦为武帝立下了汉马功劳。《汉书?礼仪志》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为大吉。”从汉代起,文士们还在这天题诗行令,贵族官僚则在河边饮酒作乐。

说到此,不禁使人联想到汉代产生于长安西郊昆明池畔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人们赞美“七夕”相会的忠贞爱情,认为“七夕”为我国又一个情人节。说实话,牛郎织女一年之中相会一次,又要分离,是一桩爱情悲剧,反映了劳苦群众反对束缚、婚姻自主的心声。所以,真正私定终身的自由,还是在古有的上巳节。

农历三月巳日虽在上旬,但每年具体日子并不固定,为了方便统一,魏晋时干脆将上巳节定在了三月初三日。《晋书?礼志》云:“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虽不局限于巳日,但上巳节名却不改变。从此,上巳节就固定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这天。后又将清明前一、二日的“寒食节”也纳入其中,清明这个节气就变为三者合一的节日了。其内容虽然更加丰富,但古人还是称它为“上巳节”。

自汉代起,上巳节有了文士们水边赋诗行令、贵族官僚们河边饮酒作乐的习俗。魏晋时,经文人雅士进一步的张扬,便演化出了“曲水流觞”的逸事来。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右将军的王羲之召集谢安、孙绰等名士四十一人,于会稽山之阴兰亭结伴宴饮,并引水环曲成渠,曰“曲水”,他们将盛酒的“觞”浮于水面,顺流而下,觞杯经过谁面前时,谁即可一饮而尽,然后吟诗作赋,以抒情怀。这次共得诗作三十七首,王羲之为其作序。这次祓禊宴饮,诞生了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也为后世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唐皇帝每到上巳节都要幸游曲江。尤其是风流天子李隆基,每年上巳、重九两节,他都要在芙蓉园中大宴群臣,尤以上巳最盛,此为惯例,连绵不下百年。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其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史称“倾动皇州”。此日,在京的文武官员亦可带妻妾子女前往。杜甫《丽人行》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道尽了杨贵妃及贵妇娇妾们游览曲江的盛景。帝与近臣的筵席设在居高临下的“紫云楼”上。翰林学士筵席则设于彩船之上,其他各级官员的筵席分设于亭台楼阁及锦秀帐幕之中。此日,京兆府中的乐舞班社则齐集曲江,大臣府中的歌伎、宫中教坊的乐舞人员都来助兴演出。唐代又是一个诗歌的王国,上巳节时,皇帝要赐御制诗给臣僚,大臣们则要以韵作应制诗;文人雅士也有上巳节的诗作,王维几乎在每年的上巳节都有佳作,且各不重复,保留至今。有关上巳节曲江的唐诗有五百多首,此即“五百唐诗激昂,尽数曲江流饮。”虽说唐代以祓禊、宴饮、赋诗为主,但亦有男女自定终身的故事,唐人白行简的著名小说《李娃传》就是以曲江为背景写成的。唐末,国都东迁,曲江渐趋衰微。清康熙年间多雨,一度波光粼粼,被列为“关中八景”之一。

2、古代的七夕节都有哪些习俗,他们怎么过的?

古代七夕节习俗:

1、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在七夕时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的人为得巧,迟完的人称之为输巧。

2、喜蛛应巧: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

3、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4、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

5、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3、三月三的由来以及过节方式

http://www.netguilin.cn/minsufengqing/

民族节日“三月三”的由来

三月三,时在夏历三月初三日,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今年新历3月31日时值三月三,本文摘编了部分民族的节日习惯,一起来感受节日的欢乐吧。

关于三月三:

汉族传统节日,旧称“上巳日”,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唯皮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台湾府志》)。四川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布依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等族都李山世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
 哪肢 ......
壮族三月三:

居住在桂西一带的壮族,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成的红、黄、蓝、紫、白五色的米饭,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的米饭等供品,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赶歌迂,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迂时,还要“碰蛋”。壮族三月初三为什么有这种习俗呢?

相传,很久以前,状乡有个叫韦达桂的人,在一个土皇帝手下当臣相。达桂年纪不大,但学识渊博,才能过人,而且,十分关心壮族人民的疾苦,皇帝给他的俸禄,他都拿回乡分给百姓,自己两袖清风,一无所有。有一年,状乡大旱,乡亲们求达桂向土皇帝奏明免皇粮,达桂跪奏道:“状乡百姓颗粒无收,吾伴千岁前往视察。”达桂伴驾来到状乡,只见田土龟裂,禾穗枯焦,一群群面黄肌瘦的百姓跪在山道上告苦。达桂跪下说:“千岁亲见,万望免粮。”土皇帝无奈只可免去状乡皇粮。打那以后,他对达桂恨之入骨,可是鉴于达桂的声望,又找不出什么岔子把他除了,因此施出毒计,阴谋陷害达桂。

一天,他把达桂唤道跟前:“达桂,你向来很能干,现在想叫你给我办件事”达桂听了,就知道土皇帝不怀好意,但他还是从容地说:“请千岁道来。”土皇帝半眯着眼说:“我正在建一座楼阁,缺少瓦片,听说状人皮能防寒防暑,防水防火,经久耐用,我要你在两个月以内给我弄900张状人皮当瓦片用,到时重重有赏,如果完不成,定要从严惩罚。”达桂轻松的答道:“到时就请千岁亲自到城门下点货验收吧。“

一个月过去,达桂没有动静,五十九天过去了,达桂依然没有动静。限期到了,达桂才召集900个壮家大汉,每人带上一斤糯米,一斤米酒,一斤胡椒面,来到皇城脚下,架锅煮糯米饭,煮辣椒菜汤,一个个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坐在城门下饮酒,喝辣椒汤,吃糯米饭。正当个个酒足饭饱,满头大汗淋漓的时候,土皇帝坐着八抬大轿赶到了。达桂连忙上前施礼道:“货物已经给千岁送来了,可是这帮贱骨头张张皮都是漏水的,能用吗?”土皇帝下轿一看,一个个黑里透红的皮肤上都是湿漉漉的,象是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臭气扑鼻。土皇帝用手捂着鼻子,皱着眉头,后退几步道:“又漏水又臭,不能用,不能用。”说完,调转轿子回宫殿去了。

一计未成,又生二计。快到清明节了,土皇帝又把达桂换到跟前,装着十分诚恳的样子:“达桂,你向来很聪明,现在我有一件事非要你去干。”达桂一听,就知道土皇帝又怀恶意,但达桂好不畏惧地说:“请皇上明说。”土皇帝眯着眼睛说:“清明节我需要一个象宫殿后面那座大山一样重的猪头来祭祖,你给我在一个月内弄来,到时重重有赏,过期误了大事要从严惩罚。”达桂十分轻松地笑道:“好办,好办。”

二十天过去,达桂没有动静,三十天过去,达桂依然没有一点动静。限期过了,土皇帝派兵来抓达桂,达桂扛着一杆大秤和兵差一道去见土皇帝:“皇上大人,壮家比山头还要大的猪头多得很,就是不知道宫殿后面的大山有多重,请皇上用这杆秤去称一称,我好回去把猪头抬来。”“这......”土皇帝哑口无言了。

土皇帝见达桂聪明过人,留在宫殿里是祸根,非得除掉他,因此有想出一条毒计。一天,他把达桂叫到跟前:“达桂,你向来聪明能干,再过一个月就是皇后坐月了,听说壮家的公鸡蛋很有营养,你给我在二十天内弄490个公鸡蛋来,到时重重有赏。”达桂满口答应。

限期到了之后,土皇帝派兵去抓达桂,达桂连忙施礼道:“非常对不起,我扶起正在坐月子,按照壮家的规矩,我得照料七七四十九天以后才能出门,到时我会给皇上送去公鸡蛋的。”兵差大喝一声:“天下男子怎么会生孩子?”“男人不生小孩,公鸡怎么生蛋?”兵差无言以对。只好回去报告皇上,皇上大怒,下令捉拿达桂。

壮家百姓闻讯立刻送达桂到山上的枫树林藏了起来。皇兵上山搜索,重重包围,只见山林里有剩下的糯米饭,就是不见人,皇上下令放火烧山,这天正好是三月初三。皇兵走后,乡亲们上山在一棵合抱不过来的枫树洞里找到了达桂的尸体,大家含着眼泪把他埋葬了。男女老少在坟前放声痛哭。哭呀!哭呀!泪水洒在坟上,坟上顿时长出了一棵棵嫩绿的小枫树,一丛丛翠兰的红兰草。为了纪念达桂,乡亲们又在墓旁边建造了庙宇,名曰:“达桂堂”。因为达桂生前喜欢喝酒,吃糯米饭,用喝酒、吃糯米饭的方法战胜了皇帝,后来又因为拿不出公鸡蛋而被害,所以,到了三月初三这一天,状乡家家户户都拿着米酒、糯米饭和熟鸡蛋到达达桂墓前祭奠。正当人们陷入哀思时,天空突然雷声大作,从庙堂里冲出一条五色大蛇,这条大蛇向乡亲们点了点头,就直奔宫殿把皇帝给咬死了。

从那时起,桂西一带壮族人家为了纪念达桂,年年到三月初三这一天,村村寨寨都搭起大棚,因为传说在外丧生的亡灵不能进家,因此人们只好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糯米饭等祭品供祭达桂的亡灵,在布棚周围唱起赞美和感谢达桂的壮欢。一代传一代,就形成了现在赶三月三歌迂的习俗。
......
------------------------------------------------------------------------------------------------------
http://www.96300.com/tour/mswh.asp?ID=62

壮族三月三歌墟

农历三月三的广西壮乡,到处都是歌的海洋。人们如过节一般精心打扮,男女青年心怀喜悦向歌墟涌去,河边、山谷、林室都是天然的舞台。春天的大地,万木复苏,嫩草茸茸,初绽的野花,或白、或紫、或红,争芳斗艳。这美丽的春色唤起人们的美好情感,欢乐的歌声在空中回响。

歌墟,是壮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的节目性聚会,它是以对歌为主体的民俗活动。三月三歌墟是在农历三月三举行的节日歌会。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满足广大壮族群众的热切愿望, 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每年农历三月三为壮族歌节,并在南宁、柳州、桂林等地举行歌节盛会。

三月三歌墟的民俗活动甚为隆重。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饭和彩蛋。人们摘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留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他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墟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对歌前,刘三姐的神像由众人抬着游行一周,人们祈求她赐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墟人人对歌如意。人们敬完了歌仙刘三姐,争相亮开歌喉,相互对唱,歌声此起彼落。歌词内容包括天文、地理、民族历史、现实生活、生产知识等等。男女老少在这歌墟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歌墟也成为传授知识的好场所。歌墟的文娱活动也很活跃、丰富,抢花炮、演壮戏、耍杂技、舞彩龙、舞彩凤、唱桂剧等,整个山乡沉浸于节日的气氛中

三月三歌墟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墟,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墟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贴情贴景。歌声是条红线,牵引着两颗爱心,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有些地方的三月三歌墟,搭起五彩缤纷的绣棚,男女青年各在一边,绣球在空中飞舞,柔软的丝穗随风飘拂,带着姑娘的心意飞翔。

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歌墟中的抛绣球活动早在南宋文人朱辅的《溪蛮丛笑》中就有描述:“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来抛接,名为飞抵。”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说:“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匕先。男女目成,则女受,‘已而男婚已定。”飞浪则为今天的绣球。歌墟的绣球连起了男女爱情,成为壮族青年男女交际的一种习俗。

三月三歌墟中还有一种男女青年的交际习俗:碰彩蛋。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墟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壮族歌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它的来历,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以“赛歌择婿”的故事流传最广。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壮族歌师的女儿,品貌端庄、美丽,歌声婉转清脆。歌师一心想为女儿选一个歌才、人品都出众的青年做女婿。消息传开,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来赛歌,负者自然离去,歌才最好的一个小伙子留下来与歌师的女儿成了亲,他们的结合被传为佳话。从此,男女青年借歌传情择偶,就形成了歌墟。
------------------------------------------------------------------------------------------------------
http://gb2.chinabroadcast.cn/1015/2003-2-26/[email protected]

http://www.2000year.com/jieri/chinajieri/

4、古代的规矩很森严,那么古代的情人节都是怎么过的?

古代人是不过二月十四号这个情人节的,七夕节虽然被我们现代人看做中国情人节,但是对于当时的古代人来讲,在凄美的七夕节里谈情说爱这肯定不是首选的。七夕节在当时按现代的说法就是女生节,就是女孩拜访闺中密友和祭拜织女,还有切磋女红和祈福的日子。由于古代的规矩很森严,因此在古代,年轻的女孩子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可以明正眼熟的出去游玩的,当然了,这也就成了年轻男子展开爱情攻坚战的最好时候。

在古代的时候,女子是不能随便出门的,所以她们平时都是只待在自己的家里面的,但是每年到了这一天的时候,家里人就允许她们出来了,让她们到街上看看灯,到处玩玩,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的场景里面,全是年轻的男女,怎么可能不谈恋爱的,所以说这一天还真的是过节日最有意境的一天了。

我们都知道七夕节的来源于牛郎织女有着直接的关系,而牛郎织女的故事中七夕的主角并不是牛郎,而是织女,织女被称为是古代纺织业的守护神,也是浪漫爱情的开拓者。在情人节这天女孩们是可以出门的,而且可以结伴而游,元宵灯会为男子们提供了相识、约会的机会,创造了爱情条件。

现代的“情人节”更多被贴上了一种商业色彩,远远丧失了古时男女为了恋爱而“别出心裁”的浪漫。不同于现在流行的“鲜花”和“巧克力”,古人互赠的贴身定情信物蕴含着更加含蓄和深远的意义。古人虽然含蓄,但过起情人节来要远比现代人更加浪漫。

5、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古代人是怎么过七夕的?

现在在过七夕的时候,大家会发现,其实已经和传统之中的七夕有着很大的差距。在传统文化之中七夕节是有着很多的习惯的,但是慢慢的遗留到现在的社会之中的时候,其实仅仅只剩下了七夕节这样的一个名称,其中很多的民俗习惯都并没有被保存下来。


在七夕的时候古代人则有着非常多的活动,比如说有一些女子会聚集在一起聊天,然后在晚上的时候共同的拜织女。这样的一个活动,可以说是在女子之间广泛流传的一个活动。在白天的时候,这些女子会相约在晚上的时候共同吃东西喝酒,然后到晚上的时候便一起祭拜织女。

除此之外,很多的女子还会在这个时候穿针引线,以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心灵手巧。大家都知道织女是一个非常善于手工制品的女性,而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女子都以能够拥有一手好的针线活而自豪,所以很多的女性才会在七夕节这一天祈祷能够保佑自己成为一个善于手工针织品女子。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人在七夕的时候会将自己家中的衣服拿出来晒,其实这样的一个做法也有着很久远的历史。在历史遗留之中,后人也会遵从这样的习惯,在七夕这一天将自己家中的衣服和书籍全部都拿出来晒一下。

除此这些之外,在七夕这一天很多的男子和女子也会相约一同在街上闲逛,而且在这个时候街道是非常热闹的。

6、我国的“七夕”情人节,古代人是怎么过的?

吃蜘蛛、拜魁星、种生求子……古人怎样过中国“七夕”情人节?

每年的农历7月初7,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的由来,民间传说较多的是牛郎和织女,银河两河相隔分居一年后,在鹊桥相会的日子。

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为这个传统节日,增加了不少唯美浪漫的色彩,也为一些情侣,提供了一个美好的相聚机会。

在民间,“七夕”节——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那么七夕节,除了与牛郎织女有关,还有哪些传统习俗?古人又是怎样过这个传统节日的?

“源易缘”翻阅民俗和史书方面的资料发现,古人过“七夕”,还是很有新意,别有一番滋味的!

一、“七”与“妻”同音,吉中带喜

《周易》第24卦“地雷,复”卦卦辞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在中国的《易经》文化中,数字“7”被称为阳数。其五行属性火,其色为红寓意七月红红火火。

古人还将将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的谐音除与“妻”同音外,与“吉”相通。因此,被古人视为喜月、吉月。

除了牛郎织女的浪漫传说带动外,古人还往往会选择“7月初7”,这个双吉的吉利日子举办喜宴、孕育新生命的好时机。

二、女性“乞巧”,小朋友吃蜘珠

“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姐妹千万年。”

“七夕”这一天,古代的女性会唱着上面的《乞巧歌》,在这天晚上的月光下穿针引线,比赛谁先穿过线,谁就能得巧。

除此之外,在中午,她们还会放一盆水在太阳下暴晒,直到水面上出现一怪薄膜。

然后,把针丢在水里。庆巧的针在薄膜的支撑下,就会浮在水面上。如果针影形成了云彩、花朵、动物等形状,就是得巧。

这个习俗,反映出古代女子们的乐观向上,以及过七夕节日的独特风韵。

在《开元天宝遗事》中,曾写道:“7月初7,捉小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为得巧之候。”

什么是“喜珠”呢?“源易缘”查阅资料得知,一种米粒大小的蜘蛛,被称为“喜珠”。

如果谁的家里,在7月初7这一天,发现了喜珠,就被视为吉兆。

有些小孩子则提前捉一只“喜珠”放在果盘里,分吃瓜果时,就会将喜珠和瓜果一起吃掉。

这个习俗,古人称为“喜珠应巧”。

三、拜“魁星”求功名

在中国神话28星宿中,魁星是主文事的一颗星宿,也是北斗七星之一。

为什么古人会在七夕这一天要拜魁星呢?有资料表明,魁星就出生在7月7日这一天。

魁星和文昌帝君,都是主宰文章功名的神仙,受到天下文人才华的尊崇,特别是在闽东一带,特别的崇拜魁星。

因此,古人也入往往会在浪漫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祭拜魁星。

四、种生求子,种子得福

在上面的文字中,“源易缘”曾谈道,“七夕”这一天,被视为红火喜庆的一天。古人同认为这一天是“种生求子”的吉祥日。

古人提前将小麦、绿豆、豌豆等浸泡至长出嫩芽后,求子女的女性就将这些芽苗用红、蓝彩线束扎起来,作为种子得福的象征。

这个渐渐淡出现代人的习俗,如今想来,是不是也特别有的有趣呢?

早在12年前,中国的“七夕”节,就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