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情人节是什么日子
1、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是哪一天?真的是七月七吗?
不知何时,这一天,国内许多男女青年乐此不疲,宾馆爆满,巧克力、鲜花,贺卡热销,没错,这就是公历每年的的2月14日,即情人节。2月14日,是西方情人节,西方传统节日,来源于基督教。可是,或许很多人已经不再记得,就在5天前,属于东方的情人节已悄悄过去……
2月14日的情人节,不是说不能过,而是不能过于追捧,毕竟,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文化自信还是要有些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日历上的日期也被赋予了现代人的内涵。比如每年的五二零五二一(5月20、21日)这样的日子用来互诉爱意。魏晨结婚、郑凯苗苗结婚,都借了这些日期的好意头。
那么古代人是在什么特定时候互(公)诉(开)衷(虐)肠(狗)呢?
绝大多数人会想到七夕节,牛郎织女在此时搭鹊桥会面,那么古人也要在此时互诉衷肠。天上神仙相聚,人间也不能落后啊!
七夕节又叫七巧节、女儿节,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女子在这天祈福许愿,乞求巧艺,
后来经历史的发展,它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于是被认为是中国象征浪漫的传统节日。更具有了东方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其中不乏有诗人用七夕节来表达爱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就借着传说中的牛郎织女,表达自己求爱不得的苦闷心情。宋朝秦观写下了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的诗词亦是《鹊桥仙》的脍炙人口的佳句。
说到这儿你真的以为七夕节就是古代男女表达喜爱之意的节日吗?
其实并不是。七夕节本就不是为了表达男女欢好之情,而是女子祈求自己心灵手巧的日子。
在七夕节当日“穿针乞巧”,来验证自己手艺。《延禧攻略》就有魏璎珞月下穿针乞巧的场景。
历史上真正让男女表达爱意的节日是元宵节,也叫上元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的句子让人读了都唇留余香。想象得到花灯绚丽,长街拥挤,人头攒动,与心上人牵手漫游的场景。
为什么元宵节是古代情人节呢?
元宵节作为古代一个重要节日,有一个特点就是夜不宵禁。
在
古代宵禁制度颇为严苛,然而在元宵节这天,晚上出来不会有人怪罪问责。你不仅可以和你爱的人牵着小手赏花灯,月下小楼对酌饮,小巷酒楼敞开吃。在这天,烟花满天,灯火通明,人海沸腾。正是表白的最好时机。
你一表白,八成周围的人都喊着:“在一起在一起!”如果你有对象,可以在此时诉说情话迅速让感情升温,不会说情话的人建议买一本《情话大全》。如果你没有对象,那么机会来了!你拾掇拾掇自己,提着花灯,在人海里寻觅,或许就会遇到那个让你心动的人。唐朝太平公主遇薛郎,从此痴情定终身,可谓是元宵一夜值千金呐!
再者,
在元宵节这天会点天灯。长安街元宵赏灯连续三天三夜,这三天三夜可以通宵娱乐。五二零五二一才两天时间,可元宵却足足三天,
时间宽裕的很。
在晚上有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称之为“火树”。夜空浩瀚,天灯点缀,美则美矣。
这样的氛围下,若一俊朗白衣公子拉着你的手和你说生生世世不离不弃,你难道不心动吗?
反正我心动了。
如此看来,公开虐狗日又多了一天,到元宵节时,你可以约自己喜欢的人出来放天灯,顺便来句情话:以后的上元佳节,我都想和你一起守在灯火阑珊处……
2、情人节不只西方有,我国古代也有浪漫的情人节,你知道是哪一天吗?
七夕节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一、七夕节的来源
七夕节来源于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一户贫苦人家,家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叫牛郎。牛郎父母早亡,跟着哥哥嫂子一起度日。嫂子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头老牛很通灵性。
一天,有许多美丽的仙女下凡游玩,在河里洗澡。牛郎听了老牛的提议,偷偷取走了织女的衣裳藏了起来,织女找不到自己的衣裳,没有办法和其他仙女一起回到天上,便留在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
结婚以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知道了这件事,勃然大怒,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生生把一对恩爱的夫妻给拆散了。老牛不忍牛郎妻离子散,就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
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谁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坚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也动了恻隐之心,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
从那以后,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就会有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架起一座鹊桥,牛郎带着儿女在鹊桥之上与织女相会。
到了唐朝的时候,唐明皇和杨贵妃在七夕之夜定情长生殿,立下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他们的真情感动了后人,从此,七夕定情的风俗就流行了起来。
3、中国古代情人节是?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每到元宵节的时候,人们会举办隆重的灯会和猜灯谜的活动。这一天待字闺中的女性也可以趁观灯的时候与男性接触甚至定情,因此元宵节也被称为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元宵节这个传统节日的形成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据说是从我国古代民间开灯祈福的习俗演变而来。根据历史资料和民俗传说的说法,正月十五在西汉时期就是一个受到人们重视的节日,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月十五元宵节已经正式成为了一个民俗节日。
七夕别称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4、情人节来历是什么
中国的情人节就是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由上古星宿崇拜演化而来,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经历史发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是这样的: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讲的是孤儿牛郎依靠哥嫂过活。受尽哥嫂虐待,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耕田养活自己。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嬉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忽然张口说话,劝牛郎去相见,并且告诉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们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间了,于是牛郎待在河边看七个仙女,他发现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顿生爱意,想起老牛的话,于是他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们洗好澡,准备返回天庭的时候,小仙女却发现衣服不见了只能留下来,牛郎在此时出来,和小仙女制造了邂逅。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两个人相爱了,小仙女便嫁给了牛郎,不再想回天上去。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命令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天帝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喜鹊也会在身边。以后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都会见面了
5、情人节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2月1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45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20天(闰年则还有321天)。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国家传统的情人节。
公元270年--罗马圣教徒瓦伦丁被处死,此日被后人定为"情人节"。瓦伦丁节,又称情人节,是欧美和大洋洲的一些国家的民族节日。此节日的来源甚多,但一般是以罗马圣教徒瓦伦丁被处死,后被定为"情人节"较为普遍。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出现全面危机,经济凋敝,统治阶级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纷纷反抗。贵族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残暴镇压民众和基督教徒。是时有一位教徒瓦伦丁,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以坦诚之心打动了典狱长的女儿。他们相互爱慕,并得到典狱长女儿的照顾。统治阶级下令将他执行死刑。在临刑前,他给典狱长女儿写了一封长长的遗书,表明自己是无罪的。表明他光明磊落的心迹和对典狱长女儿深深眷恋。
公元270年2月14日,他被处死刑,后来,基督教徒为了纪念瓦伦丁为正义、为纯洁的爱而牺牲自己,将临刑的这一天定为"圣瓦伦节",后人又改成"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