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方节日 » 情人节古时候怎么过

情人节古时候怎么过

发布时间: 2023-02-26 21:12:12

1、传统的七夕有什么风俗吗?古时候大家是怎么过这个节日

七夕的民俗有很多,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庆祝方法,总体流传比较广的有:食巧果、穿针求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 接露水、拜七姐、储七夕水、为牛庆生、 拜牛郎、拜魁星、 拜床母、染指甲、七夕观星、听悄悄话、结红头绳、姑娘洗发、晒书晒衣、为牛贺生等。

穿针求巧

从汉代流传下来的穿针求巧的风俗是比较广泛流行的。按照传统习俗,七夕节穿针求巧属于“斗巧”一系列“乞巧”形式中的一种。即女子在比赛中穿针。他们在规定时间里打上彩线结,穿七孔针。穿针速度越快,表示乞的就越多,穿针速度慢的叫做“输巧”,失巧的人把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为牛庆生

为牛庆生的民俗也是根据牛郎织女传说演变而来的。七夕当天儿童为牛挂上花叫做“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结扎巧姑

其次夜晚在偏西北的地区,女孩子们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

2、古代的七夕节都有哪些习俗,他们怎么过的?

古代七夕节习俗:

1、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在七夕时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的人为得巧,迟完的人称之为输巧。

2、喜蛛应巧: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

3、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4、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

5、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3、古人是如何过七夕的?

七夕,自汉代以来,由古代历法的天文点,逐渐向岁时节俗转变,终于演化为中国的情人节。历史上的这一天里,古人都在做些什么呢?乞巧、感叹离愁、想家??这一天最要的一件事,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哈哈??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代,七夕还只是女子们向织女星祈求智巧的节日。《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即一种小蜘蛛。杜甫《牵牛织女》诗中有云:“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宋代,《东京梦华录》则说:“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宋代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周处《风土记》云:“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河鼓(即牵牛)、织女。”穿针乞巧者,或穿七孔针,或穿九孔针,用一根彩线连续穿过为巧。

佳节女儿约诸邻,迭将水碗丢巧针。日光照得龙梭影,绣出鸳鸯如意君。古时女子乞巧自然也乞姻缘。对当时女子来说,针法娴熟直接关系到日后姻缘,心灵手巧的织女与其爱情传说便也是闺中女子们的向往。到清代,《燕京岁时记》:“京师闺阁,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谓之丢针儿。”清朝诗人吴曼云《江乡节物诗》:“穿线年年约北邻,更将余巧试针神。谁家独见龙梭影,绣出鸳鸯不度人。”

七月七日,女儿忙于拜织女,而男子则忙于屠狗祭魁星。俗传次日是魁星生辰。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是以祭拜,以求考运亨通。而魏晋故事里,还有七夕晒书的风俗。今时的我们或许不能穿针乞巧,但念想着牛郎织女的故事,顺便晒晒书凑凑热闹,倒也是件美事。

暮雨:其实七夕不是真正历史上的中国版情人节,真正称得上是中国版情人节的节日叫上巳节,日期是三月初三,在这一天男女相约出游,互赠芍药。今天有收到芍药的吗?哈哈

4、古人是如何过情人节的?

越来越国际化的今天,国内年轻人对于西方的情人节也特别热衷。岂知我们中国早就有自己的情人节,而且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这就是“上巳节”。何谓上巳节?我们的祖先用天干地支计年、月、日、时,干支相配,逢巳之日称“巳日”,农历三月上旬多逢巳日,所以谓之“上巳”,而这个日子就是我国古有的情人节――“上巳节”(亦称元巳、三巳、除巳)。它起源于上古时期,由人们对主管爱情婚姻和生育的女神高?的祭祀活动而演变、形成的一个喜庆节日。高?又称郊?,因供于郊外而得名。古时,?同媒,媒又来自?(初胎谓?),最初的高?是个怀孕的成年女性,传说她是主管男女婚配和生育的一位自由女神。农历三月上旬的上巳日,正是春暖花开、溪水盈盈、草木繁茂的时日,未婚男女于此日踏青来到河边,祭祀高?女神,他们一边洗除冬日的污垢,一边谈情说爱,互赠情物,私定终身。此日,即使野合,也不违法。

《曲水流觞图》

《丽人行》根据唐代大诗人杜甫同名诗而作,取“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句意。程十发作

西周时,周王对上巳节的活动有了明确规定,《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可男女之无家者而会之。”意思是说,阳春三月上巳之日,未婚男女都要到郊外河边去相会,公开地谈情说爱,自定终身,这一天没有什么禁忌。如果有人待在家中不去参加,那就要受到朝廷的处罚。失夫丧妻的孤男寡女也要去相会,以求得婚配。西周时,上巳节的活动是在周天子指定的女性神职人员的安排下进行的,神职女巫代表着上古自由女神高?,主持男女自主择偶。《周礼?春官?女巫》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曰:“岁时祓除,今三月上巳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之汤沐浴。”应劭的《风俗通》曰:“按周礼女巫掌岁时以祓除疾病。禊者洁也,故于水上盥洁之也。已者祉也。”在女巫关照之下,少男少女于水边以香草祓禊洗浴,除去冬日的污垢,以祈福美满的生活和生育。上巳节到水滨洗濯,以除凶去垢,谓之“祓禊”。由此可知,西周是个带有理想和浪漫色彩的时代,它一边继承着中古弥漫的巫风,一边步入质朴坦荡、钟鸣鼎食的郁郁人文境域。“水边祓禊”之俗体现了上古原始宗教的遗风,也展现出后世消灾祈福的民族心理渊源,同时也塑造出了诗一般柔婉的节日。

《诗经?郑风?溱洧》具体描绘了上巳节欢快的情景,其诗曰:“溱与洧(溱水河呀洧水河)!方涣涣兮(水势盛大)。士与女(小伙和姑娘),方秉兰兮(清香的兰花拿在手中)。女曰:‘观呼!’(姑娘说:‘我们去看看玩玩吧!’)士曰:‘既且,且往观乎。’(小伙说:‘我已玩过了,不妨再去乐一乐。’)洧之外(一起走到广阔的洧水河原野),询?且乐(地方宽大,人很多,真快乐)。维士与女(挤满了男和女),伊其相谑(大家都在戏谑谈笑),赠之以勺药(男女互相赠送香勺药)。”仅举一段,即可知周时上巳节男欢女爱的盛况。

到了秦汉,巫术色彩减退,踏青春游等更为各阶层人们所接受。秦时人们在郊外荡秋千、放风筝、河边祓禊,青年男女对歌抒怀,各行其乐。到了汉代,河边祓禊亦为常俗,不只民间如此,帝王、皇后等上层人士亦参与活动。《汉书》载:“太后春幸蚕馆,率皇后、列夫人桑,遵灞水而祓除。”吕太后率贵妇关怀养蚕事,并遵照节日习俗去灞水祓除冬日污垢。《史记?吕太后本纪》也记载了吕太后执政的最后一年(前180年)三月三日,亲赴灞水祓禊之事。《汉书?武卫皇后传》中记述:武帝即位数年无子,上巳节赴灞水祓禊,亦有求子之意,返回时经过姐姐平阳公主家,由此产生了一桩著名的趣事:公主将家中求得的良家女十余人引出,帝皆不悦。饮宴中,贱微出身却能歌善舞、貌若天仙的卫子夫为之讴歌,帝独悦卫子夫。帝起更衣,卫子夫于轩中侍帝,得幸。纳入宫中受宠,后被册封为第二任皇后,其与帝所生之子刘据被立为太子,其弟卫青、姊子霍去病亦为武帝立下了汉马功劳。《汉书?礼仪志》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为大吉。”从汉代起,文士们还在这天题诗行令,贵族官僚则在河边饮酒作乐。

说到此,不禁使人联想到汉代产生于长安西郊昆明池畔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人们赞美“七夕”相会的忠贞爱情,认为“七夕”为我国又一个情人节。说实话,牛郎织女一年之中相会一次,又要分离,是一桩爱情悲剧,反映了劳苦群众反对束缚、婚姻自主的心声。所以,真正私定终身的自由,还是在古有的上巳节。

农历三月巳日虽在上旬,但每年具体日子并不固定,为了方便统一,魏晋时干脆将上巳节定在了三月初三日。《晋书?礼志》云:“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虽不局限于巳日,但上巳节名却不改变。从此,上巳节就固定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这天。后又将清明前一、二日的“寒食节”也纳入其中,清明这个节气就变为三者合一的节日了。其内容虽然更加丰富,但古人还是称它为“上巳节”。

自汉代起,上巳节有了文士们水边赋诗行令、贵族官僚们河边饮酒作乐的习俗。魏晋时,经文人雅士进一步的张扬,便演化出了“曲水流觞”的逸事来。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右将军的王羲之召集谢安、孙绰等名士四十一人,于会稽山之阴兰亭结伴宴饮,并引水环曲成渠,曰“曲水”,他们将盛酒的“觞”浮于水面,顺流而下,觞杯经过谁面前时,谁即可一饮而尽,然后吟诗作赋,以抒情怀。这次共得诗作三十七首,王羲之为其作序。这次祓禊宴饮,诞生了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也为后世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唐皇帝每到上巳节都要幸游曲江。尤其是风流天子李隆基,每年上巳、重九两节,他都要在芙蓉园中大宴群臣,尤以上巳最盛,此为惯例,连绵不下百年。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其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史称“倾动皇州”。此日,在京的文武官员亦可带妻妾子女前往。杜甫《丽人行》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道尽了杨贵妃及贵妇娇妾们游览曲江的盛景。帝与近臣的筵席设在居高临下的“紫云楼”上。翰林学士筵席则设于彩船之上,其他各级官员的筵席分设于亭台楼阁及锦秀帐幕之中。此日,京兆府中的乐舞班社则齐集曲江,大臣府中的歌伎、宫中教坊的乐舞人员都来助兴演出。唐代又是一个诗歌的王国,上巳节时,皇帝要赐御制诗给臣僚,大臣们则要以韵作应制诗;文人雅士也有上巳节的诗作,王维几乎在每年的上巳节都有佳作,且各不重复,保留至今。有关上巳节曲江的唐诗有五百多首,此即“五百唐诗激昂,尽数曲江流饮。”虽说唐代以祓禊、宴饮、赋诗为主,但亦有男女自定终身的故事,唐人白行简的著名小说《李娃传》就是以曲江为背景写成的。唐末,国都东迁,曲江渐趋衰微。清康熙年间多雨,一度波光粼粼,被列为“关中八景”之一。

5、古代人们如何过七夕节?妇女可穿盛装逛街赶庙会吗?

古代的七夕节其实也叫做乞巧节,翻译过来就是祈求能够手巧的节日。在古代的是七夕节也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节日。虽然也是年轻的男女求爱的日子,但是也有女子希望可以跟织女一样心灵手巧。所以说在这一天除了对一些年轻的情侣很有意义以外,其实更像是现在的女生节,是女生们聚在一起的节日。

逛庙会

在古代的时候女子一般是不允许出门的,唯独七夕节这一天,女子可以出门逛一逛。所以说每年七夕节庙会的时候就会吸引很多女子出门,而在庙会猜灯谜等地方,很可能会邂逅一段姻缘。但是不同的朝代规矩都是不一样的,有些朝代女子在七夕节也不允许出门。所以说有些女子会在七夕偷偷摸摸的出门逛逛。

祭拜织女

其实这一天对于女子来讲更加重要,古代的时候如果一个女子心灵手巧,那么是非常受到重视的,毕竟在古代认为女子无才才是德,而女德确实必需要遵守的。所以说古代的女子精通刺绣的人,会被认为是非常有能力的,这是女子的基本技能,所以说女子都希望可以跟织女一样特别善于刺绣,在这一天就会祭拜织女希望可以跟她一样。

而且在这一天,女子们会聚集在一起,这一天会变成女子们的聚会,在聚会上面可以吃吃喝喝,还有很多的游戏。其中有一个游戏在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就是女孩们会用一只碗盛满水,然后小心的把针放在水面上,如果针可以保持平衡在水面上,并且没有沉到水底,就代表自己也会跟织女一样心灵手巧。但是如果针掉到了碗底的话,那么就不能如愿了。虽然都是小游戏,但是也表现出了手工活对于古代女子是很重要的。

6、古代的情人节是七夕节吗?古人是怎样过情人节的?

在古代,情人节确实存在,这个节日被称为元宵节。我不知道元宵节什么时候会被宵禁。因为夜幕下的世界是安静的,但因为夜幕的掩护,很多阴谋都可以实现:比如唐朝历史上的 "唐龙政变",李隆基利用夜色发动了针对韦太后的政变。所以统治者想把夜晚控制住,所以有宵禁。


所谓 "宵禁 "是指人们在夜间不允许在街上活动。汉武帝在位期间,有位大臣建议他向太一神献祭,以保护汉朝的繁荣。祭司告诉汉武帝,祭祀太乙神应该在正月十五举行,这一天,天子和众人放灯庆祝,太乙神会保佑汉朝。因此,汉武帝下令在正月十五日祭祀太乙神。一般认为,元宵节就起源于这个时候。双七节,在古代被称为七巧节,起源于汉代。当时,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不同地方的习俗也不尽相同。七月初七,当地一些姑娘和妇女崇拜织女,希望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缝纫精细,心灵手巧,所以叫'七巧节'。

还有的地方习俗在这一天,把出嫁的女儿接回家,所以叫'女儿节'。此外,一些州县的文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藏书和文采,在这一天把自己的藏书拿出来晒一晒,又称 "晒书节"。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分享就到这里了,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下面的评论中告诉我们。



7、古代的规矩很森严,那么古代的情人节都是怎么过的?

古代人是不过二月十四号这个情人节的,七夕节虽然被我们现代人看做中国情人节,但是对于当时的古代人来讲,在凄美的七夕节里谈情说爱这肯定不是首选的。七夕节在当时按现代的说法就是女生节,就是女孩拜访闺中密友和祭拜织女,还有切磋女红和祈福的日子。由于古代的规矩很森严,因此在古代,年轻的女孩子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可以明正眼熟的出去游玩的,当然了,这也就成了年轻男子展开爱情攻坚战的最好时候。

在古代的时候,女子是不能随便出门的,所以她们平时都是只待在自己的家里面的,但是每年到了这一天的时候,家里人就允许她们出来了,让她们到街上看看灯,到处玩玩,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的场景里面,全是年轻的男女,怎么可能不谈恋爱的,所以说这一天还真的是过节日最有意境的一天了。

我们都知道七夕节的来源于牛郎织女有着直接的关系,而牛郎织女的故事中七夕的主角并不是牛郎,而是织女,织女被称为是古代纺织业的守护神,也是浪漫爱情的开拓者。在情人节这天女孩们是可以出门的,而且可以结伴而游,元宵灯会为男子们提供了相识、约会的机会,创造了爱情条件。

现代的“情人节”更多被贴上了一种商业色彩,远远丧失了古时男女为了恋爱而“别出心裁”的浪漫。不同于现在流行的“鲜花”和“巧克力”,古人互赠的贴身定情信物蕴含着更加含蓄和深远的意义。古人虽然含蓄,但过起情人节来要远比现代人更加浪漫。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