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人怎么过圣诞节
1、圣诞节的由来 及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过的
圣诞节是基督教主耶稣的出生日,也就是他的生日这天叫圣诞节,中国人是从基督教传入中国后才开始过的,随着时间久了,慢慢的不是基督教的人也跟着基督教的人一样过圣诞节了。
2、中国人如何过圣诞节?
大肆购物美爆心情
圣诞节到来,不少商店或者商场都会开展各种各样的优惠活动,所以人们往往期待圣诞的到来,这样就可以到商场大肆购买各种张折扣商品,这种欢乐可是比什么都来得让人美爆了!圣诞节可是给了人们一个很好的消费购物的理由和借口哟!
2/6
互送礼物表达爱意
圣诞节到来了,有对象的人往往会给自己的对象准备贴心的小礼物;没有对象的人也会给自己暗恋的人准备点礼物;还有的成年人会给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准备圣诞礼物。这些礼物让他们更多的表达了自己的关心和祝福。
3/6
互送祝福祈祷平安喜乐
每当圣诞临近的时候,我们打开自己的电脑,往往容易收到一些朋友甚至是热心的网友发来的圣诞祝福。圣诞节平安夜,我们还能收到亲朋好友发来的各种短信、微信祝福,让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感觉到非常的温暖。
4/6
举办party互相热闹
在圣诞节平安夜进行狂欢,是很多年轻人释放压力的一种非常好的选择。所以有活力的年轻人都喜欢举办party,邀请好友、亲朋一起来共享这样欢乐的时刻。这时他们会进行各种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玩乐,不再束缚自己。
5/6
一起下馆子共享欢乐
圣诞是一个让人心情非常愉快的节日,中国人喜欢在这样喜庆的日子,约上亲朋好友一起外出聚餐,此时下馆子的话可以有很多的选择,如吃火锅,吃火鸡,吃西餐……等等。不管是哪种吃法,其实都是希望可以吃出幸福的味道。
3、圣诞节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公元440年,罗马教廷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进一步予以确定,从此世界大多数的基督徒均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
利玛窦(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创者之一。他成功在北京觐见皇帝,而且在士大夫中建立良好声誉和关系,开启了日后其他传教士进入中国之门,而且也开创了日后200多年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方式:一方面用汉语传播基督教;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利玛窦等意大利传教士在中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605年,北京已有200人信奉天主教,当中有数名更是公卿大臣。这当中最著名的,也是后来影响最大的是进士出身的翰林徐光启。
很可能那时候就有人过圣诞节哦
1807 年马礼逊把纯正福音传入中国 那时候他们也会过圣诞节的吧
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方人再度开始进入中国,并以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西学东渐 盛行 清政府派留学生 搞洋务
在晚清这波西学东渐中,西式的新学堂才开始逐渐建立,并成为学习西学重要媒介,早期的西式学校多为西方人,尤其是教会所设。
他们是铁定要过圣诞节的
五四以后 崇洋媚外盛行 更是有不信基督教的人随洋风来过圣诞节了
4、中国人怎么过圣诞节
中国人过圣诞节合适,如果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好玩的娱乐性节日,而没有任何的宗教元素,那就是可以接受的。
有些人认为应该禁止中国人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有些地方的学校就是这样要求的。这种做法显然是有些过激的,因为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是无法避免的,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
我们更要对年轻一代有信心,学校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而不是如此草率地一刀切。
发掘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
我们在过西方节日的同时,一定不能忘了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可能很多人对传统节日的印象就是枯燥无味,如今的节日也没有了往日的氛围。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并传承传统的娱乐方式。在一些传统节日引导全民娱乐,那一定会比过西方节日更有趣吧。
对于西方节日,我们要做到不盲目抵制,文化交融不可避免,我们要有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例如在中国的影响下,一些西方国家也开始在平安夜送起了苹果,这就是文化的逆向输出了。
5、圣诞节,中国人可以过吗?
圣诞节(Christmas)又称耶诞节,译名为“**弥撒”,西方传统节日,我认为:中国人可以向西方人道贺而不能过。中国人过圣诞节会被会被世界人民,特别是西方人鄙视和耻笑。人性都是一样的,所有的人类社会都鄙视趋炎附势和庸俗势利之徒,而敬重自尊自强的民族。特别是西方社会,西方人的哲学从来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主张不管我多么出身低下、丑陋愚笨,对我来说只有我才永远是最重要的,永远不比任何人低贱。如果我自己都瞧不起自己,就再没有别人会瞧得起我了。所以西方人最重视的就是自尊自爱。移民来到西方的人懂得,当他们的孩子一踏入学校,老师最早要教的,就是让孩子们伸出手来放到一起,辨识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肤色,懂得自己是白人、黄人或黑人,并要为此感到骄傲。在西方和整个世界,白人都是强势种族,而有色人种如黑人、华人是弱势种族。
朋友们对以上观点是因为你们对西方文化和人民都不太了解。西方人是什么样的呢?他们是就连一个中国人生活在这个英语社会里给自己起个英文名字都要坚决反对的。这就是移民来到西方的人刚来时出的一个洋相:因为中文名用英文拼写出来后有个字母这里没有人能够读的出来,就给自己起了个英文名。所有的白人,所有的不管文化高低,都坚决反对,说你不得不尊重你自己和你父母,我们也必须!我们不怕麻烦。然后他们就非常困难地学习叫我的名字,硬是不肯叫我的英文名。后来移民来的中国人多了,他们在网上都谈到同样的经历。不过他们有的坚持请求对方用英文名。当地人开始意识到,这是中国人的特色。所以现在他们会在你请求他们叫自己的英文名时说,我可以学习你的中文名字,但是如果用你的英文名字是你的愿意的话,我也可以。然后当地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就开始笑话中国人,因为不管是非洲来的,印度来的,阿拉伯世界来的,他们的名字比中国人的都更古怪难念,但是他们都不会改名字,还得意洋洋地一遍遍教白人念自己的名字……然后嘲笑中国人“想当白人”。结果是白人和其他少数民族都**人是“来哈马想吃天鹅肉”“贵州驴子学马叫”。
凡是非物质文明的东西,凡是不是非常实用性的东西,当这种东西涉及不同的文化种族的时候,西方人就坚决反对一个人抛弃自身的种族文化传统而拥抱另一种种族文化。比如,你跟他们学会了用电脑,他们觉得理所当然,他们自己也会尽快的学习其他民族的物质文明,如造纸、火药。实用的如采用阳历等。即使是服装,他们认同你平时穿西装,不过到节假日,他们如果跟你熟了的话会请你穿你的民族服装,或者很高兴你穿,貌似为你把他看得很重要。但是诸如名字,节日这些东西,是纯粹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没有实用意义的而更是民族象征意义的,他们就绝对不会背弃自己的传统,还反对别人为了他们放弃自己的传统。
回来说圣诞节。在美国加拿大,圣诞节假时白人看见一个非白人时,有点文化修养的都不会说:Merry Christmas(圣诞快乐),而是Happy Holiday(节日快乐)。这是因为这些移**家里,大部分的移民是来自非**教国家,所以传统上都不庆祝圣诞的。他们就很有良心很民主地认为向我们祝贺圣诞是对我们的冒犯。对其他有色人种来说,的确,如果说圣诞快乐,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个很认真的印度人或是阿拉伯人回答说“我不过圣诞,我不是**徒”。可能只有中国人,不仅不会觉得被冒犯了,还自己主动贴上去了,还比人家西方人还狂热了。
在华人过春节,犹太人过犹太节,印度人过印度届时,白人一般都会向我们道贺,还学中文,印度语等等道贺,纽约大厦上还为春节张灯结彩。但是那些都不过是礼节性的,跟普通白人民众的私人生活一点关系都没有。更不用说他们会学着中国人回家团聚、守岁、吃大餐庆祝了。
很多人也曾经象过“圣诞节”的中国人一样天真烂漫、善良纯朴,对西方人和他们的民主自由信仰坚定就象过去**员信仰**主义一样,还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这个伟大民族的一员。多么荒谬。其实直到现在,都不是移民不想要他们,而是他们不想要移民,因为移民不是他们的同类。
象黑人,几百年的性奴役后已有40%以上的白人血统,可是还是“黑人”,是处处受歧视的弱势族群。华人和其他有色人种也一样。在北美从来就没有有色人种真正“融入”进白人主流社会生活中去的现象(除了电影上)。各个种族都生活在自己同类的圈子里。而最可悲的是,弱势种族的人们的努力和愿望不仅不成功,反而让优势种族的人们对他们倍加歧视,因为他们的这种愿望本身与优势种族的自立自尊的文化价值观相冲突,正是让他们感到卑贱的。他们会认为人都是自爱自尊的,你自己都鄙弃自己了, 你的低贱就不用问了。
所以,当中国人狂热过圣诞节的时候,全世界人民都笑了。请想想看,怎么没有看见中国人以同样的狂热过印度的节日、非洲的节日、阿拉伯的节日,甚至中国人自己的节日,而是白人的节日?不就是因为白人是最强势的民族,所以这些中国人就疯狂地想要依附巴结上去么?怎么没有看见有其他人,哪怕日本人、犹太人,这些本来就是西方附庸的国家民族,象中国人这样狂热地过圣诞节了么?也没有任何其他前殖民地人民如非洲人、印度人等等,如此狂热过圣诞。唯一能够说明的就是中国人比殖民地人民还要更具有殖民地人民的卑贱势利心态,似乎很自轻自贱。能不笑话吗?
最好玩的是,就是中国这个贵州驴子学马叫,都没有学对。西方圣诞节是跟春节一样的举家团聚的时候,圣诞夜不是狂欢夜而是平安夜,是家庭亲友的团聚时分,哪里有万众上街狂欢的?土得让全世界看笑话。全世界人民都笑了!
6、各国的圣诞节的习俗有哪些?
美国:圣诞派对、圣诞大餐(圣诞节火鸡是例牌主菜)、圣诞帽、圣诞袜、圣诞卡、报佳音(教会组织一些圣诗班(或由信徒自发地组成)挨门挨户地在门口或窗下唱圣诞颂歌,叫作“报佳音”,意思是再现当年天使向伯利恒郊外的牧羊人报告耶稣降生的喜讯。)
其他各国大同小异,把一些特殊的介绍一下:
奥地利:12月4日那天,在装满清水的瓶中插一根樱花枝,如果樱花枝在平安夜前绽放花朵,意味着好运气和好姻缘就要来了。
葡萄牙:圣诞节早上吃丰盛大餐,会在桌旁多摆一张空椅子,这样逝去亲人的灵魂也可以来共享佳节。
白俄罗斯:在未婚女子脚下各摆一堆玉米粒,然后放了公鸡去啄。公鸡先吃谁脚下的,那么那个姑娘将最先出嫁。
瑞典:谁要是吃到大米布丁里的杏仁,谁就将在一年内结婚。
芬兰:新年第一天,人们会把熔化的锡液倒入一桶冷水中,锡液在水中凝固成的形状能够预测未来。
墨西哥:12月23日,家家户户都会聚到一起用小萝卜雕出耶稣降生的雕像,雕刻得最好的将被放在市镇广场上展览。
波兰:在准备圣诞前夜的晚餐时,人们会把稻草放在桌布下面,象征着耶稣诞生于马槽中。用餐时,人们会挨个从桌布下抽出一根稻草,如果抽到绿色稻草象征着好运或婚事将近,如果抽到黄色稻草象征着又将单身一年。
7、圣诞节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过春节
圣诞节”这个名称是“基督弥撒”的缩写。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耶诞节是一个宗节我们把它当作耶苏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行特别的礼拜仪式。但是有很多圣诞节的欢庆活动和宗教并无半点关联。交换礼物,寄圣诞卡,这都使圣诞节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
圣诞节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节日。4世纪初,1月6日是罗马帝国东部各教会纪念那稣降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称为“主显节”Epiphany,亦称“显现节”即上帝通过那稣向世人显示自己。当时只有那路拉冷的教会例外,那里只纪念耶稣的诞生而不纪念那稣的受洗。后来历史学家们在罗马基督徒习用的日历中发现公元 354年12月25日页内记录着:“基督降生在犹大的伯利恒。”经过研究,一般认为12月25日伴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公元336年的罗马教会)约在公元375年传到小亚细亚的安提阿,公元 430年传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那路撒冷的教会接受得最晚,而亚美尼亚的教会则仍然坚持1月6日主显节是那稣的诞辰。
12月25日原来是波斯太阳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Mithra)的诞辰,是一个异教徒节日,同时太阳神也是罗马国教众神之一。这一天又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都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可能由于这个原因,罗马教会才选择这一天作为圣诞节。这是教会初期力图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的措施之一。后来,虽然大多数教会都接受12月25日为圣诞节,但又固各地教会使用的历书不同,具体日期不能统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为圣诞节节期(Christmas Tide),各地教会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这段节期之内庆祝圣诞节。自从12月25日被大多数教会公认为圣诞节后,原来1月6日的主显节就只纪念耶稣受洗了,但天主教会又把1月6日定为“三王来朝节”,以纪念耶稣生时东方三王(即三位博士)来朝拜的故事。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圣诞节已成为各教派基督徒,甚至广大非基督徒群众的一个重要节日。在欧美许多国家里,人们非常重视这个节日,把它和新年连在一起,而庆祝活动之热闹与隆重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12月25日的主要纪念活动都与那稣降生的传说有关。
耶苏的出生是有一段故事的,耶苏是因着圣灵成孕,由童女马利亚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马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苏”,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来。
当马利亚快要临盆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恒务必申报户籍。约瑟和马利亚只好遵命。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昏,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渡宿,只有一个马棚可以暂住。就在这时,耶苏要出生了!於是马利亚唯有在马槽上,生下耶苏。后人为纪念耶苏的诞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纪念耶苏的出世。
圣诞节便是於十二月二十五日纪念耶苏的诞生,但真实的诞生日就没有人知道了。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圣诞节也开始流行起来了。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
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
除上述称谓外,春节还称“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因各朝代历法不同,元旦所在的季节也不同。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需同时考虑到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故确定元旦时,需首先确定它在某个季节,然后再选定与这个季节相近的朔月作为元旦。由于一岁与12个阴历并行不相等,相差约11天,故每隔3年需设置一个闰月来调整季节。中国上古的天文学家曾想出一个简便的方法来判断月序与季节的关系,这就是以傍晚时斗柄的指向定月序,称之为十二月建。从北方起向东转,将地面划分为12个方位,傍晚时斗柄所指的方位,就是该月的月建,其子月、丑月、寅月分别相当于十一、十二、正月。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春节”这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指。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一日初一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8、各国的人们是怎么过圣诞节的啊?
英国
英国人在圣诞节是最注重吃的,食品中包括烧猪、火鸡、圣诞布丁、圣诞碎肉饼等。每一个家人都有礼物,仆人也有份,所有的礼物是在圣诞节的早晨派送。有的唱圣诞歌者沿门逐户唱歌报佳音,他们会被主人请进屋内,用茶点招待,或者赠小礼物。
美国
因为美国是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所以美国人庆祝圣诞的情形也最为复杂,从各国来的移民仍多依照他们祖国的风俗。不过,在圣诞时期,美国人的门外挂着花环以及其它别致的布置则是一样的。
法国
法国的一般成年人,在圣诞前夕差不多都要到教会参加子夜弥撒。在完毕后,家人同去最年老的已婚的哥哥或姊姊的家里,团聚吃饭。这个集会,讨论家中要事,但遇有家人不和睦的,在此后也前嫌冰释,大家要和好如初了,所以圣诞在法国是一个仁慈的日子。
西班牙
西班牙的儿童会放鞋子在门外或窗外,接收圣诞礼物。在许多城市里有礼物给最美丽的子女。牛在那天也能得到很好的待遇。据说在耶稣诞生时,曾有一头牛向他吐气来使到他得到温暖。
意大利
每一个意大利的家庭,都放有耶稣诞生故事的模型景物。在圣诞前夕,家人团聚吃大餐,到午夜时参加圣诞弥撒。完毕之后,便去访问亲友,只有小孩和年老的人得到礼物。在圣诞节,意大利人有一种很好的风俗,儿童们作文或撰诗歌,表示感谢他们的父母在一年来给他们的教养。他们的作品,在未吃圣诞大餐之前,被暗藏在餐巾里、碟子的下面或是桌布里,父母装作看不见。在他们吃完大餐之后,便把它取回,向大家朗读。
瑞典
瑞典人是很好客的,圣诞节时,更有明显的表现,美一个家庭,不论贫富,都欢迎朋友,甚至陌生人也可以去,各种食品摆在桌上,任人来吃。
瑞士
瑞士的圣诞老人是穿白色的长袍,戴上假面具的。他们都是由贫苦人所扮,结队向人讨取食品和礼物。在收队后,他们就平分所得的东西。
丹麦
丹麦是最初推出圣诞邮票和称防痨邮票的,这种邮票发出来筹款作防痨经费。在丹麦人寄出的圣诞邮件上没有不贴上这种邮票的。收接邮件的人,看见贴有愈多圣诞邮票的,会觉得更喜欢哩!
智利
智利人庆祝圣诞节,必有一种名叫【猴子尾巴】的冷饮品,是用咖啡、牛乳、鸡蛋、
9、中国人是怎么过圣诞节的?
中国人不过圣诞节,圣诞节对于没有基督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来说,只是提供了购物或是又一个出国游玩的时间点罢了。中国国内众多城市都有了圣诞狂欢,商场、超市等在圣诞前后都有大型促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