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春节送礼 » 有哪些春节的民俗

有哪些春节的民俗

发布时间: 2023-06-12 06:11:22

1、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春节(别称:新春、年节、天腊、岁首、新年、大年,英文名:Spring Festival)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农历新年,传统上的“年节”,日期定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常见的中国春节习俗有:年货、贴年红、祭灶、掸尘、挂年画、贴窗花、倒贴福字、年夜饭、拜年、放爆竹、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龙、拿压岁钱、吃汤团、开门炮、拜岁、观社火唯明、、舞狮等习俗。

我认为在中国春节的众多传统习俗中值得一提有9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春节的习俗之一:备年货🌹✨

年货是在过年前买的一些好的物品,而采购过程则称为办年货,《京都风俗志》云:“十五日以后,市中卖年货者,星罗棋布。”北京年芦物货种类之多是全国各地都比不了的。赵冈先生在其《考红琐记》中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在描写过年情景时,有满人风俗,令人感到奇怪。其实这是很自然的。北京在清代二三百年中,都是汉人、满人,北方人、南方人杂处的。尤其上层社会,即官僚阶层中,各种风俗交流更普遍。满人、北方人故意学苏杭人的饮食起居,汉人故意学满人(即旗人)的礼数、官派,这就从各个方面混合成特殊的“北京味”。复杂的年货,也是这种社会生活的反映。

备年货由来是在古代交通不方便,物资比较缺乏。为了一年一度的春节欢乐,家家户户在节前10天左右准备年货。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陪山液穿。 

古时人们把办年货叫赶集,就是大家约定俗成地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进行的贸易活动的俗称,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一般在旧历新年前腊月二十五。中国人几千年来总把过年当做件大事。过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日“年货”。

✨🌹春节的习俗之二:祭灶神🌹✨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来自一个民间传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湖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来过“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春节的习俗之三:贴春联🌹✨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从此贴春联的习俗就流传下来。

✨🌹春节的习俗之四:包饺子🌹✨

大年三十包饺子,是中国北方广大地区民间过年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年三十的饺子,由于是节日的重要内容,所以,还规定了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内容。这些习俗都是为了配合过年的气氛需要。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关于这个习俗,民间传说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在一个贫困的山村,有一户人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家里没有白面,也没有菜,听着四邻的剁菜声,心急如焚。无奈,只好向亲友借来米面。和好面后,又胡乱弄了点杂菜凑合成馅,就包起了饺子。因为面是借来的,所以包的饺子就格外珍贵,摆放时,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非常整齐,也很美观。刚刚从天庭回来的灶王爷看了很高兴。同村有个财主,家有万贯家产,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惯了,根本不把饺子放在眼里。大年三十这天用肉、蛋等料调馅,包成了饺子,乱放在盖帘上。小料饺子下锅煮熟后,一吃味道全变了样。猪肉馅变成了萝卜菜。而那户穷人的饺子却变成了肉蛋馅的。原来,是灶王爷对财主家包饺子的'态度很不满意,为了惩罚他,就把两家的饺子给暗中调了包。第二天,这事便在村里传扬开来。从此,人们再忙,年三十的饺子也要摆放得整整齐齐,以讨个"圈福"的口彩。

✨🌹春节的习俗之五:守岁熬年🌹✨

有一个传说为“守岁熬年”。这也是人们最常听说的一个传说,每到除夕之夜,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人们把“年”肆虐的这一夜,视做关口来熬,为消磨时光,一家人团聚交谈,有祈求平安度过这一夜的意思。时间长了后,除夕熬年守岁就形成了。

✨🌹春节的习俗之六:拜大年🌹✨

拜大年是中国民间的最古老的传统习俗,在春节时期亲戚之间交流感情的活动,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大年是大年初一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的意思。拜年习俗由来: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到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帖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祝福语。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短信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春节的习俗之七:开门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说起鞭炮的起源,不得不提到名为“山臊”的动物。人们在深山老林里露宿野外的时候,就要燃起篝火,人们为了预防山臊的侵袭,于是在篝火中点燃竹子,用竹子的爆裂声吓走山臊。后来火药的出现,让人们开始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来燃烧,于是“爆仗”就产生了。宋代开始,人们就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来代替竹筒,成为了“鞭炮”。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的习俗之八:上采日🌹✨

农历正月十一,在福州地区,这是春节元宵节前的一个小节日,名为“上采日”。上采日有悠久的历史,寓意迎春纳福。按照福州传统风俗,福州人有在元宵节之前送灯的习惯,一般是外公外婆送给外孙、外孙女,送灯时间一般是农历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一。

为何要赶在正月十一前送灯?专家介绍,正月十一在福州地区叫“上采日”,是元宵前的一个小节日,有迎春纳福之意。这日,各家各户都要点灯庆祝,有些人家晚上还要吃“上采饭”。旧时的各类元宵庆祝活动也在这日前后拉开序幕。

✨🌹春节的习俗之九:闹元宵🌹✨

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节”,也叫“灯节”“上元节”,老北京人更喜欢称“元宵节”为“闹元宵”。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古代,这“元宵节”和“除夕”一样,人们最为看重,总是把它过得热热闹闹的,最典型的就是“闹花会”,也叫“走会”。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也是过春节时的最后一个习俗。

春节习俗和活动南北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全家团圆、走亲访友、看望长辈等,愿我们能将这些饱含浓浓亲情和美好心愿的习俗牢记心中,代代相传。

2、中国春节的习俗都有哪些

春节的习俗主要有买年货、贴春联、剪窗花、挂年画、年夜饭、压岁钱、守岁、吃饺子、吃汤圆、放鞭炮、看春晚、拜年、贴福字、扭秧中裤歌、逛庙会、踩高跷、舞狮子、换桃符等。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春节有什么风俗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老培凳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祭祖、祈福攘灾、放鞭炮、放烟花、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

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拜祭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侍旅 春节有什么风俗

春节又称过年,在历史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春节期间均以除旧布新、祭祖、驱邪攘灾、祈求丰年为主要贺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3、春节有哪些民间习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最热闹、最隆重、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作序,此为之首″。春节为一年之首,古代亦称为“元旦”、“元日”、“元朔”、“元正”、“正旦”、“新正”、“元辰″、“元春”等。这些称呼是历史各个朝代对春节的不同叫法,名异而实同。

我国元旦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日;商代在十二月初一日;周代在十一月初一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又恢复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自此以后历代至辛亥革命前相沿未改。辛亥革命后,在民国元年决定我国和世界一样釆用公历,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但民间还是以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是农历岁首,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这期间还要扫除污秽,预防疾病。贴门神、对联、挂旗、吃饺子(南方没有吃饺子这一风俗)、围炉、放鞭炮,除夕“守岁″,大年初一相互拜年祝福。它象征着团结、兴旺,人们对新一年寄托着美好的希望。

中国的新年被普遍的称为春节。因为它是从立春(自然的变化而相因的24节气的第一个节气)开始的。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春节的来历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中国春节的来历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中国春节的来历是如此的古老以至于难以追溯。有许多种不确定的解释。然而,大部分人同意Nian(年兽)的说法。汉语中唯一的解释是“年”。年兽最初是一种巨大的野兽的名字。它在新年的前晚会捕食人类。

一个传奇是这样说的:年兽有着一张巨大的嘴巴,它一口可以吞下许许多多的人。人们非常的害怕。一天,一个老人突然想起要拯救他们,意图征服年兽。他对年兽说:“我听人说你很厉害,但是除了不是你对手的人类,你可以吞食地球上的其他猛兽吗?”后来,它确实捕食了许多猛兽,但偶尔也捕食人类和他们的家禽。之后,老人骑着年兽消失了。他变成了神仙。现在年兽已经走了,其他的野兽也被吓跑到森林里去了,人们开始享受和平的生活。老人离开之前他告诉人们:年末的时候把红纸贴在窗子和门上来吓跑年兽,防止年兽再溜回来。因为年兽最怕的是红色。从此以后,看到年兽被征服的传说就被一代代流传了下来。“过年”这个术语就成为了今天的“庆祝新年”,因为在汉语中,“过”有“度过”以及“观察”的双重意思。“过年”也许是表示“经过年兽仍能存活”。

4、春节的习俗都有哪些?

春节(Spring Festival),即中国农历新年(Chinese New Year),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又称“过年”“过大年”,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春节习俗是中国人在春节期间的习惯风俗,中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常见的中国传统春节习俗有:备年货、贴年红、祭灶、掸尘、挂年画、贴窗花、倒贴福字、年夜饭、拜年、放爆竹、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龙、挂灯笼、拿压岁钱、吃汤团、开门炮、拜岁、观社火、踩高跷、闹花灯、舞狮等习俗。

我认为在春节的众多风闷乱俗传统中值得一提有6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春节习俗之一:贴年红🌹🌷

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年红”)。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拆耐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贴春联: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文学作品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窗花与蚂御档“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春节习俗之二:包饺子🌹🌷

大年三十包饺子,是中国北方广大地区民间过年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年三十的饺子,由于是节日的重要内容,所以,还规定了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内容。这些习俗都是为了配合过年的气氛需要。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关于这个习俗,民间传说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在一个贫困的山村,有一户人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家里没有白面,也没有菜,听着四邻的剁菜声,心急如焚。无奈,只好向亲友借来米面。和好面后,又胡乱弄了点杂菜凑合成馅,就包起了饺子。因为面是借来的,所以包的饺子就格外珍贵,摆放时,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非常整齐,也很美观。刚刚从天庭回来的灶王爷看了很高兴。同村有个财主,家有万贯家产,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惯了,根本不把饺子放在眼里。大年三十这天用肉、蛋等料调馅,包成了饺子,乱放在盖帘上。小料饺子下锅煮熟后,一吃味道全变了样。猪肉馅变成了萝卜菜。而那户穷人的饺子却变成了肉蛋馅的。原来,是灶王爷对财主家包饺子的'态度很不满意,为了惩罚他,就把两家的饺子给暗中调了包。第二天,这事便在村里传扬开来。从此,人们再忙,年三十的饺子也要摆放得整整齐齐,以讨个"圈福"的口彩。

🌷🌹春节习俗之三:拜大年 🌹🌷

拜大年是中国民间的最古老的传统习俗,在春节时期亲戚之间交流感情的活动,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大年是大年初一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的意思。拜年习俗由来: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到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帖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祝福语。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短信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春节习俗之四:开门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说起鞭炮的起源,不得不提到名为“山臊”的动物。人们在深山老林里露宿野外的时候,就要燃起篝火,人们为了预防山臊的侵袭,于是在篝火中点燃竹子,用竹子的爆裂声吓走山臊。后来火药的出现,让人们开始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来燃烧,于是“爆仗”就产生了。宋代开始,人们就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来代替竹筒,成为了“鞭炮”。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习俗之五:舞龙 🌹🌷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春节习俗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风俗。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从春节开始舞龙,然后二月“龙抬头”、端午节时也舞龙。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春节风俗传统文化。

🌷🌹春节习俗之六:迎财神🌹🌷

迎财神,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春节习俗。因为中国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迎财神”的习俗在中国各地有许多不同之处,有些地方是正月初一接财神,有些地方则正月初四、初五接。

自古至今,中国老百姓信仰的财神有很多,这其中有“武财神”、“文财神”还有“五路财神”、“准财神”和“偏财神”。 正月初四(也有正月初五说法)接财神的出处,五显财神或五路财神:传说有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故称“五显财神”。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

“接财神”的风俗在中国各地有许多不同之处,有些地方是正月初一接财神,有些地方则正月初四、初五接。在清代的苏州、上海等地,初五一大早,人们就敲锣打鼓燃放爆竹,摆牺牲供品准备迎接财神,民间认为谁先接到财神,谁就会得到更多的好处,于是迎神者都争先恐后,唯恐接得晚了,惹财神不高兴,由此又衍生出“抢路头”的习俗。

春节习俗和活动南北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全家团圆、走亲访友、看望长辈等,愿我们能将这些饱含浓浓亲情和美好心愿的习俗牢记心中,代代相传。

5、春节有哪些习俗?

春节的习俗:贴春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祭祖等。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旅陪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游标旗、烧烟花、祈福、掼春,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

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段液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拆燃蠢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关于春节的传说: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人们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后来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老人告知了人们驱赶“年”兽的办法。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春节。

6、关于春节的民风民俗有那些?

春节作为中国隆重的传统节日自然有它独特的民风民俗了,下面为您介绍:

1.祭拜灶神

拜灶神讲究在小年也就是腊月廿三或廿四根据地方不同略有出入,在那天将贴了一年的灶神像私下,如果是23就别撕,24供的话才可以撕,因为有传说灶神在24日晚上六点才离开你的家,所以提前撕有赶灶神的意味,就赶走了福气,祭拜时经典的年糕,东瓜条,上香,上酒等封灶神的嘴,祭拜时注意只能有男子祭拜。

2.扫尘

也是在小年时完成,将自己家里外仔细的清洁一遍,全家人共同动手,有全家齐心协力为新的一年某求崭新而有福气的开始的寓意,扫尘,扫的是旧的一年陈留下来的污秽,不洁,以防新的一年的好运不乐意登门,是人们干干净净的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3.贴春联

小年,除夕,腊月二十八这几个日子贴春联都可,春联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发展为春联,表达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美好愿望。春联,又称“春贴”、“桃符”,过年时所贴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重要习俗。春联以红为底色,驱邪避灾,招福的作用,用黑色的字提上对于来年事业,家庭,爱情等等期盼,寓意美好顺遂。

4.倒贴福字

在中国,福之一字的地位非常高,人们非常看中福,春节的种种活动都是为了家中有福,福运旺盛,倒贴福字便是取了这个谐音梗“福倒了”即“福到了”寓意有福运到自己家里来了,为新的一年有美好的祝愿。

5.除夕夜守岁放鞭炮

这个来源想必都很熟悉了为了驱赶名为年的怪兽,大人们守岁,并放鞭炮恐吓它,他十分害怕鞭炮,只要一听到鞭炮的声音就逃走了,现在这两样主要是家人了一年来久违团圆相互聊天到天明的美好氛围和充斥着鞭炮声的热闹年味。

6.发压岁钱

岁与“祟”同音,压岁即压祟,古时,是对小孩子的一种保护和祝福,镇压他们周围的邪祟保佑孩子们能平安长大,也祝福他们岁岁平安,现在压岁钱则更多的是过年时图个喜庆,对孩子的一种关心和爱护。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