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年例是什么
1、年例的由来
年例萌芽于岭南古老的祭祀。经过近两千年变迁,在化州“跳花棚”、雷州“走清将”、徐闻“罗卜戏”、吴川“舞二真”之中,依然能感受到古傩的魅力。年例最初是祭祀仪式,是扩大的元宵节、春节、庙会,包括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在内的综合节日。
年例有一套完整的程序,重视祭祀仪式。部分保留明清时期祭社风俗,汇融中原元宵节的娱乐喜庆色彩。在经年累月发展中,年例融入中原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元素,发展成为粤西最隆重的民俗活动。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年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好心文化”精神,弘扬国家统一、和谐团结的主旋律。
(1)春节的年例是什么扩展资料:
传统年例活动包括:起年例、正年例、年例尾。具体指敬神、摆宗、打醮、祭拜、挂花灯、游神、放鞭炮等环节,大都以祭祀活动为主。还有舞狮、舞龙、舞春牛、八音、粤剧(“做大戏”)、木偶戏(“鬼仔戏”)、歌舞、杂剧、宴席等活动。
除传统项目表演,现代歌舞杂技的引入,让年例不再局限在传统祭祀,从最初娱神祭祀,发展为融交际和文娱于一体的文化盛会,所谓“做年例”“睇年例”(看年例)等。
2、年例的来历和含义是什么?
年例萌芽于岭南古老的祭祀。经过近两千年变迁,在化州“跳花棚”、雷州“走清将”、徐闻“罗卜戏”、吴川“舞二真”之中,依然能感受到古傩的魅力。年例文化代表着一种信仰,一种祝福。
年例最初是祭祀仪式,是扩大的元宵节、春节、庙会,包括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在内的综合节日。还有的说年例和洗太夫人有一定的关联。年例活动由冼氏家族祭祀祈福而兴起,长期演化后成为今天的年例。
传统年例活动
起年例、正年例、年例尾。具体指敬神、摆盅、打醮、祭拜、挂花灯、游神、放鞭炮等环节,大都以祭祀活动为主。还有舞狮、舞龙、舞春牛、八音、粤剧(“做大戏”)、木偶戏(“鬼仔戏”)、歌舞、杂剧、宴席等活动。
除传统项目表演,现代歌舞杂技的引入,让年例不再局限在传统祭祀,从最初娱神祭祀,发展为融交际和文娱于一体的文化盛会,所谓“做年例”“睇年例”(看年例)等。
3、年例是哪里的风俗?
年例是广东省茂名、湛江地区,以及广西北流一带的风俗。
年例是以敬神、游神、摆宗台(做醮亦称摆醮)为核心,并伴随各种民俗文化表演节目和宴客,而开展的群体性祭祀活动。其主旨是敬神、拜祖先、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所谓年例,即是年年有例”。新年期间,湛江各地的年例活动如百花竞放,遍及广大城镇乡村。年例与春节等传统节日不同,是粤西地区特有的文化习俗。
年例起源:
据地方史志记载,年例活动历史悠久,且非粤西地区独有。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钦州志》和清嘉庆《灵山县志》都记载了当地跳古乡傩闹年例的场面。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广东通志》载:“雷州府于元宵鸣锣鼓,奏管弦,装鬼扮戏,沿街游乐。”记载了当时雷州府跳傩舞闹元宵的场景。
但是,各地的年例活动中,粤西的年例活动却以其隆重、规模大、范围广、群众参与性强、流派众多等特点而独树一帜。
4、春节都有哪些年俗呀?
春节的年俗有:
1、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
2、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
3、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
4、游神:
游神,是传统贺岁习俗之一。游神,又称圣驾巡游、游老爷、营老爷、游菩萨、游神赛会、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萨行乡、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
5、烧炮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炮仗”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炮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5、茂名年例是什么?
年例是一项盛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年例和年宵不同,茂名一带及邻近的湛回江吴川的农村答每年都会举办年例,各地举办地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集中在过完春节的农历正月、二月份,其余一些“翻秋”年例(在秋收后的一个月举行,大都是在农历三月至十一月)则每个月都有,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天,少数两天。也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在同一日的。农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庙为中心,周围几个村子一起举行。有些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年例(一次为大年例,就是客人来得最多的。另一次就是小年例,客人来得比较少。
所谓年例,是粤西本地居民的贺岁方式,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原始家长制时代(唐朝前),粤西土著人并没有过年的习惯,而是选谷熟的时候为腊,以腊月腊日作为庆祝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祭祀日子,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之百六十三窦州(今信宜市)风俗:“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 这是茂名年例盛况的最早描述。 年例是鉴江流域的土地上,盛行着一种新春祭祀、庆贺方式,可解释为:溯古例今,以此例比,照成规进行的“贺年例会”。
来自百度:网页链接
6、“年例”的由来
年年有例]·起源篇
追溯“年例”的历史,它实际上是扩大了的元宵节、庙会、粤西茂名等地方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据了解,明、清朝时“年例”已记入当地的地方志,民国初年至解放初期都比较盛行,后来曾一度中断,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渐恢复,目前茂名及其所辖市县(区)乡村,大都盛行做“年例”,而且相当隆重热闹。在粤西茂名有这样的说法,一年一度的“年例”期间,在外工作、生活的人,过年可以不回家,但“年例”时一定会赶回来团聚。同操一种语言,乡音乡情交融,气氛热烈,著实让常年在外、难得相见的家乡人别有一番享受。
7、什么是年例?
过了春节,茂名(一个地名,在广东)各地的年例也就陆续开始了.所谓“年例”,可解释为年年有例,俗语也叫“饭期”.茂名人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可以说“年例”是茂名农村的第一大节目,茂名地方的“年例”,可以说来源于“元宵节”.元宵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指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这天晚上有观灯的风俗,“东风夜放花千树”描写的正是元宵节观灯的情景,因此元宵节也称灯节或上元节.也许是茂名人的创造,把节目时间错开,便成了以吃喝为主的“年例”.
年例期早的从年初五便开始,直到二月底.茂南有句俗语“最早黄竹,最迟艾屋”,是说高山镇黄竹村正月初七日便做年例,而公馆镇的艾屋地是2月28日才做年例.各条村庄的年例日期错开,是便于亲戚朋友互相欢聚.在改革开放前,农村人做年例没有现在这样热闹,隆重.那时,生产队干鱼塘,杀几头猪,社员们领回几斤鱼,几斤肉,再杀一个鸡做菜,就算是丰盛了.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做年例也就越来越隆重,热闹.现在的年例,一般人家也摆上三,五桌;富裕人家则摆上十几二十桌,吃的也不仅仅是鸡,鸭,鱼,肉,而是“天上飞的,海里游的”,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做年例是谁家客人多,客人级别高,门口停放的小车多,主人的面子就大.因此,探年例不仅亲戚朋友来,连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都可以来.亲戚朋友见见面,聚聚情谊,交流信息,辛苦一年的农民高兴热闹几天,也是一种有益的事.
年例一般有三天,头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后一天叫“年例尾”.从“起年例”到“年例尾”,贯穿始终的是大吃大喝和一连串的迷信活动.家家户户用鸡,猪肉,鱼做成一副“三牲”摆在一起供“菩萨”享用,名之曰“摆忠”.之后是放鞭炮,鞭炮声伴着锣鼓声,不绝于耳,场面壮观.第二天是菩萨出游巡门,人们这天摆的是生果素菜,一个道士,扬着一把生锈的“利剑”,一路上口念念有词,陪着菩萨共舞,场面滑稽热闹.此时有花灯展赏,有木偶延长,有电影公映,有烟花燃放.甚至有勇士比武,醒狮献艺或粤剧上演.他们各占一方,各行其道,庞杂而相对有序,独立而相对统一.客人既可各择喜好,又无需四处奔走,转身变项,移步换景,浏览细赏相当方便.“年例尾”那天早上,火烧纸船,菩萨回庙,一年的年例也随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