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春节有哪些习俗
1、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年前的习俗
忙年
年末廿三或廿四日,在民间称为“小年”,从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了。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在清朝之前,民间传统的小年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
扫尘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前除旧布新习俗之一。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拌尘扫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
祭灶神
农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至除夕日早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等。
拜神祭祖
除夕祭祖是过年重要习俗之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报祭祖先的恩德。除夕,人们会摆上菜肴、倒上美酒,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
贴年红
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年红”。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年夜饭
年夜饭,是年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
守岁
守岁,又称照虚耗、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之一。新年前夕夜晚守岁,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
年中习俗
拜岁
拜岁,是古老的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奉祀斋菜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太岁"",为上古纪元星名,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
压岁钱
又名压祟钱(祟"就是不吉利的东西。古人借这个习俗来表达来年不要有任何不吉利的事情发生。)。压岁钱是汉族的传统年俗,一般在新年倒计时由长辈将钱装在红包内给晚辈。压岁钱有很好的寓意,通常认为可以辟邪区鬼,保佑平安。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开门爆竹"一说古已有之。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哗哗叫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赏灯、游神、游灯、押舟、放烟花
正
2、大年是什么意思有何区别差异 小年到大年有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民谚有云:“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祭灶、扫尘、剪春花、写春联、理发洗澡……这些传统习俗,你家还在坚持吗?还有,有些南方地区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小年”也被称为灶王节,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在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小年夜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吃了小年的饺子,狗年春节的序幕算是正式拉开了。
》》过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有什么习俗
》》南方小年是哪一天
什么是小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小年祭灶习俗有什么讲究]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汉族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什么是大年
汉族过的春节,也叫"大年",年前要宰杀好牛羊,制做新衣服,备好各种精美的食品。年三十晚上,正式开始。全家围坐吃年夜饭(饺子),同时要祭拜祖先,给长辈以及比自己年龄大上的人磕头问好拜年。一夜不睡,谓之"守岁"。从初一到初五,有的带上礼品,走亲串户,逐次位向亲朋好友拜年。
小年大年有什么区别差异
小年大年的日期、习俗均不相同
小年是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小年夜是什么意思]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节日期间主要的传统民俗活动有祭祖,贴门神,放爆竹,给压岁钱,吃年夜饭,送财神等。
小年到大年有哪些习俗
过了小年,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忙活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每当这首过年谣唱起时,意味着传统的“小年”到了,大家都会开始收拾屋子,置办年货了,以一个崭新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不过,同样都叫“小年”,但在不同地区,不仅风俗会略有差异,过节的日期也不一样。其实不管哪天过“小年”,都代表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祈盼。
过年谣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贴道酉;三十,合家欢乐吃饺子;
初一初二拜新年;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盒子往家转。
二十三,糖瓜粘:糖瓜俗称灶糖,相传灶火的灶王爷在这天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以来每家人的善行和恶行,玉皇大帝则会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将每家人下一年应得的吉凶祸福交给灶王爷,再由他带回到千家万户,所以老百姓担心灶王爷上天说坏话,想让他嘴甜一点,多说些好话,就会在自家摆好供桌,端上糖瓜儿等供品,拜送灶王爷上天,祈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于是就有了流传后世的一道小吃——糖瓜。
二十四,扫房子: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除夕,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这天都要打扫环境,清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二十五,糊窗户:过去的房子,没有现在这么多的玻璃窗,窗棂上要贴上白纸。到了年底,前一年糊过的窗户被弄得尘土飞扬,甚至破败不堪。二十四扫完房,仅是没有了蜘蛛网、塔灰和尘土而已,二十五该重新糊窗户了。现在虽然不用再糊窗户了,但这一民俗则随着民谚流传了下来。
二十六,炖大肉:相传腊月二十六这天,家家都会筹备过年的肉食。过去物质不富足,大肉代表着富足,年关吃上一顿“大肉”是很多孩子的期盼,因此过年吃肉也叫“吃年肉”。“二十六,炖大肉”也是天津人过年的第一道大菜,肉香飘满津门时,也是津门酝酿着满满年味之时。
二十七,宰公鸡:腊月二十七,家家户户过去都要在这天宰杀公鸡。因为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以雄为长,以公为大,公鸡为大鸡,与“大吉”谐音。按天津的“老例儿”,这天炖熟的鸡要在年夜饭上吃,要整只放在桌子中间,求个“大吉大利”的好彩头。此外,二十七这天还要赶集把年货、年菜备足。
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有“二十八,把面发”之说,顾名思义,要开始准备过年的主食了。春节期间忌做蒸、炒等炊事,皆因“蒸”“争”谐音,“炒”“吵”谐音,均属不吉,而人们选择腊月廿八这天发面蒸制主食,“八”“发”谐音,体现了大家对发财的企盼。
二十九,贴道酉:“道酉”就是祭祀诸神的吊钱儿、春联、福字等。年俗专家称,吊钱是天津特有的民俗,按“老例儿”要在二十九下午贴,贴时要正面朝外,且一定得是双数。
3、春节有哪些习俗?
南北文化差异大,春节的习俗也不尽相同,南北方春节习俗如下:
一、南方
1.1.饮食
1.1.1.吃年糕
时间:2023年1月22日(正月初一)。
南方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
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记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1.1.2.吃火锅
时间:2023年1月21日(除夕)、1月22日(正月初一)等。
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
春节不少人喜欢吃火锅,一来无论荤素,各种美味都可以在火锅中吃到;二来春节吃火锅寓意红红火火,讨了个好彩头。很多火锅餐厅特意在春节期间推出春节套餐,全家人围在一起吃个特色火锅,暖意融融,气氛也不错。
1.1.3.吃鱼
时间:2023年1月21日(除夕)、1月22日(正月初一)等。
春节食鱼的习俗,主要是在大江以南的不少区域。鱼是宴席上最后一道菜,端上桌基本上是不吃留下它,作为吉祥物,意味着“年年有余”。有的地方,年饭时吃鱼,要留头留尾到明年(即年初),表达新年“有头有尾”的祈愿。
摆鱼也有讲究:鱼头要对着贵宾或长辈,体现尊敬;来客是文人,将鱼肚对着他,赞他肚里有墨水,满腹文章;来客是武将,将鱼脊对着他,夸他刚武豪放,可作脊梁。
还有鱼端上桌时的摆放,鱼头对着谁、尾对谁,摆下后不可再端动。鱼头所对的人“剪彩”,鱼尾所对的人“赞助”;先由二位对饮一杯酒,再由鱼头的人首动筷夹鱼吃(所谓“剪彩”),随后大家才可以动筷,热闹气氛,欢语一片。
侗族人大年初一,从鱼塘里捞数条鲜鱼,煎、炸、烧、炖摆满一桌,香气四溢,预祝新年吉庆有余。
苗族人过年吃五香鱼,把鱼去肠脏后切成小块,用酱油、盐浸泡,晾干入锅油炸;趁热又浸泡在白糖、米酒、生姜汁的汤水里,晾干入锅不放水,再放白糖、芥末、火燎锅生眼,鱼出焦香味,食之口齿生津。这道鱼菜,甜、咸、焦、香五味俱全。
1.1.4.吃汤圆
时间:2023年1月22日(正月初一)。
元宵在南方叫做“汤圆”,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
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
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1.2.活动
1.2.1.除尘
时间:2023年1月16日(农历二十五)开始。
一般从农历二十五开始,家家户户都开始屋里屋外进行相当彻底的大扫除,家家户户定要大干一场,弄个里外一新,用最新的面貌迎接新一年,别有一番过年气象。
南方尤其是广东海南一带,过年的时候,人们会给家里摆上橘子,谓之“供橘”,因为“橘”与“吉”谐音。所以家家户户都会买盆橘,或是扎好的一束束的橘子,盆橘一般摆在客厅,有些人家还会在盆上贴上红纸黑字的“吉”字。
1.2.2.贴春联
时间:2023年1月21日(大年三十)开始。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拿出早就买好的春联,或有雅兴者,自备纸墨,当场挥毫写下自创或选好的对联,等墨迹一干就拿去贴。春联的内容常以发家致富和吉祥喜庆为主。
除此,人们还会贴上各式的年画,家里被这些春联、年画装点一新。当然,门神更是乡下人必不可少的宝物,用意是驱除恶鬼,镇压凶邪,保佑平安,常请的门神一般是秦叔宝和尉迟敬德。
1.2.3.舞狮
时间:2023年1月22日(正月初一)。
春节期间,舞狮也是人们庆祝的方式之一。南方狮舞一般在广东流行,所以又称为广东狮。广东狮是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有一人或戴大头佛面具作引狮、戏狮、单舞等。舞狮者穿各色灯笼裤,上身穿密纽扣的唐灯笼袖衫或背心。
除夕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比如海南和潮汕地区,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1.2.4.祭祖
时间:2023年1月21日(大年三十)、1月22日(正月初一)、1月23日(正月初二)、1月24日(正月初三)都要拜。
南方很多地区,在吃年夜饭前,要先拜祭祖先,人们会先去祖宗堂拜过祖宗,或是在自己家中,点上灯,烧好香,摆上丰盛的菜肴,由家中主事的家长带头,向列祖列宗跪拜磕头烧香。恭请祖宗降临享用,并祈保合家大小平安,兴旺发达。
有些地方还会给列祖列宗烧金箔纸钱。之后,打响早已准备好的爆竹,就开始吃年夜饭了。
二、北方
1.1.饮食
1.1.1.吃饺子
时间:2023年1月21日(大年三十)、1月22日(正月初一)、1月24日(正月初三)等。
按照古代的习俗,饺子是过年祭祀后食用的食品。过年时,讲究守岁时包,辞岁时吃,即到子时吃,此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特殊意义,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运。
过年吃饺子,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1.1.2.磨豆腐
时间:2023年1月16日(腊月二十五)。
腊月二十五,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豆腐是春节加工菜的重要原材料。炸豆腐、豆腐盒子、制作豆腐茧等菜肴均需要豆腐。“二十五,磨豆腐”,“豆腐”是“都福”的谐音,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祈福。
古月豆腐历史悠久,是河北省平山县的经典美食。平山县古月镇自古就有做豆腐的习俗,豆腐制作技艺在平山已有约2000多年的历史,颗粒饱满的黄豆和优质的水源,再加上几代人传承下来的豆腐制作技艺,成就了古月豆腐滑嫩、细腻、清香等特点。每年这个时候,平山县百姓纷纷开始磨豆腐,为过年做准备。
1.1.3.把面发
时间:2023年1月19日(腊月二十八)。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北方人吃面食,主要是馒头,所以平日里每三五天就要发一次面、蒸一次馒头。但过年期间则不然,要一次性蒸出十几天吃的馒头、包子、糖角来,所以这一次的发面特别关键。
发面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先将“面子”用水泡开,掺上面粉,然后放在大盆里慢慢发酵。因为量大,所以一般要发一整夜。发到一定的程度之后,要加入适量的纯碱,再掺入一些面粉,揉到软硬合适,然后继续发酵一段时间。
这发面是个技术活儿,各家主妇们都特别重视,因为过年亲戚来了是要吃的,谁蒸的馒头酸了、不起了,难免落人笑柄。
1.1.4.蒸馒头
时间:2023年1月19日(腊月二十八)、1月20日(腊月二十九)等。
过年主食就是白面馍馍,也是所有人期盼吃到的美食。如果说发面是个技术活的话,那么蒸馒头则是个体力活儿。馒头要反复地揉,才会有劲、好吃。所以蒸馒头的时候家的男人们往往也会上场助阵。
做好的馒头剂子要大小均匀,然后才上屉蒸。有的人家还会馒头上做一些图案,或者塞个红枣在馒头顶上。
1.1.5.杀年猪
时间:2023年1月17日(腊月二十六)。
东北杀年猪是在年关之前各地农村进行的约定俗成的民俗,是在春节前犒劳一年辛苦作业的农民,也是为了春节款待亲朋的大菜。
腊月二十六,杀了年猪,除了腌制咸腊肉,剩下的都挂在仓房里。快过年时拿回屋子里,“缓”一宿。烀肉时用一口大锅,底下烧柴火,慢火烀上半天,这样烀出来的肉入味、好吃。
但小孩往往都等不及,不时地催大人给捞出一块来尝尝。于是,这一天往往一点主食都不吃,光吃肉,啃骨头就饱了。当然,还要留出一些生肉用来炒菜,还要一些瘦肉剁成馅,留着包饺子、炸丸子。
1.2.活动
1.2.1.扫房子
时间:2023年1月14日(腊月二十三)。
北方腊月二十三,是家家户户的扫除日。把家里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即是迎接新春佳节有扫除晦气之意。人们通过大扫除,表达了对新年的除旧迎新的思想。在大扫除的同时,有些还会扔掉一些旧的东西,譬如衣服、鞋子等,并购置更多的东西,也代表了除旧迎新。
1.2.2.送灶神
时间:2023年1月14日(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北方过小年,人们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
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让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说坏话了。
1.2.3.赶年集
时间:2023年1月18日(腊月二十七)。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过年好招待亲戚。赶大集,置办春节所需物品,尤其是北方的农村,年关了,如果不亲自到集市上走一遭、转一圈、瞧一瞧、看一看、讲一讲、听一听,即使家办下了大鱼大肉,山珍海味,过年都是没有年味的。
1.2.4.贴春联、守岁
时间:2023年1月21日(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北方在春节的时候家家户都会在自己家的门两旁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给节日带来喜庆之气。北方人有守岁的习俗,就是家人不睡觉等待新年的到来,然后一家人吃年夜饭,有辞旧迎新之意。
1.2.5.放鞭炮、拜年、穿新衣
时间:2023年1月22日(正月初一)。
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过年放鞭炮是古老的习俗有喜庆的寓意。过年,家家户户的大人孩子,每人都得穿上新衣服,图个喜庆,也就是破旧的意思。
1.2.6.回娘家
时间:2023年1月23日(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包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姑爷陪着媳妇回娘家,初三,一般也是回娘家,但意义不同,这个日子,大都是没了爹没了娘的走亲戚。
4、春节有哪些习俗
春节的习俗有: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全国春节习俗活动甚多,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春节有哪些习俗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春节民俗的形成与定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5、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春节的习俗有以下:
1、贴年红。
即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年红”。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2、年夜饭。
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发菜(寓发财)、腐竹(寓富足)、莲藕(寓聪明)、生菜(寓生财)、生蒜(寓会计算)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3、早晨拜神,放炮仗。
初一的上午用斋菜拜祭太岁神,早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早吃完,往后便可以大鱼大肉。
6、春节的习俗都有哪些
春节有什么风俗
春节的风俗主要有买年货、贴春联、剪窗花、挂年画、年夜饭、压岁钱、守岁、吃饺子、吃汤圆、放鞭炮、看春晚、拜年、贴福字、扭秧歌、逛庙会、踩高跷、舞狮子、换桃符等。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春节有什么风俗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祭祖、祈福攘灾、放鞭炮、放烟花、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
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拜祭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春节有什么风俗
春节又称过年,在历史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春节期间均以除旧布新、祭祖、驱邪攘灾、祈求丰年为主要贺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