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人的春节怎么过
1、山东人过春节的习俗
一、蒸壮
临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蒸壮"就出现了,"蒸壮"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饺子、糕饼。
二、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整夜包饺子。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末、铺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带。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
三、济南初二回娘家
济南年初二回娘家必须拿上礼品。按老规矩讲,就是一刀肉(不能少于四五斤)、两条鱼(鲜鲤鱼,每条鱼须在一斤以上,也称"对鱼")、三瓶白酒外加四斤点心(鸡蛋糕、长寿糕、桃酥、百子糕),这几样礼品统称"四色礼"。寓含着一年四季平安、四季发财的美好祝愿。
四、青岛从正月初一开始走亲戚
在青岛,"亲"与"戚"是严格分开的,大年初一这一天是给重要人物和长辈拜年的,但姑表姨表亲戚是不可以在这一天走动的。初二那天给姥姥拜年,初三是女婿给丈母娘拜年,初四是未结婚但已订婚的准媳妇给未来的公婆拜年,初五开始走动姑姨表亲。
走亲戚带礼物,青岛方言叫"打点个篓子",是因为以前走亲戚用的都是用外面刷清油,用细竹条编就的竹篓子。里面放什么没有特别的讲究,家里有什么就随便放什么,一两瓶即墨老酒,两包青食饼干,几个苹果就成了。亲戚家会拿出一两样,再压回去一两样,换一下,不让空着篓子回去。
五、莱芜把除夕夜守岁叫做"熬五更"
通常是老人找老人,青年找青年,妇女找妇女,大家凑酒钱,一边饮酒,一边谈笑,但不能喝醉,有的是一家子喝五更酒。
2、冬天必须做的美食:打冻
#冬日生活打卡季#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吧?正如我之前的文章提到只有胶东人才做大枣饽饽,我也发现只有胶东人在冬天时才会打“冻”,东北人会不会做呀?不知道呢?哪位东北的朋友告诉我一下吧
什么是“冻”?我在网上查了半天,只找到这一张,基本上就是这样的。
有朋友可能会说,这不就是肉皮冻嘛,确实有共同之处,但不完全一样。
我讲讲我家里每年冬天怎么打冻。
首先这个食物叫“冻”,做这个食物就叫打冻。
打冻是我老家烟台那里包括胶东人在冬天都会做的食物,尤其是过春节前必须做的,经济条件不好的那个年代过春节时怎么也得想办法打一盆冻用来招待客人,可以说,这是胶东人在春节期间待客的必备食物。
冻实际上就是汤汁凝固后的固体,所以放在高温下会化掉,天气不够冷如果不放在冰箱里会坏,在那个没有冰箱的年代,冻这个食物只有在寒冷的天气才能做,否则没法保存。
冻怎么做呢?我想无论天南地北的朋友一想就会明白,要让汤汁凝固就必须用到猪皮等类似的东西,但我记得我家里从来没有用到过猪皮,可能那时妈妈嫌猪皮处理麻烦,我家一直只用的是:猪蹄,这就是冻的灵魂主料了。
打冻必须用猪蹄。我家会打两种味道的冻,一种就是猪蹄为主料的冻,一种是以鸡为主料的冻,虽然鸡是主料,但也要加猪蹄,否则胶质不够,不能凝固。
把猪蹄或者鸡都切成块,不能太小,否则会煮没了。而且把料煮化了剩下残渣,会很混浊,所以别切太小。
调料就是葱姜大料花椒,酱油盐味精一开始不要放,要差不多煮好时再放,其他的香料我妈妈嫌味道怪都不放,煮好出锅前会放芝麻油,葱片,姜片。
具体做法是,猪蹄等主料先焯水,再加水加调料包,大葱整条,姜切大片用大火煮,调料包里就是大料花椒用布袋装起来,煮的过程中一定不停的要把浮沫撇走,一定要撇干净,否则冻出来以后表面上会有一层浮沫的凝固物,不好看。
根据实际情况煮差不多两到三个小时,看看整个汤汁差不多浓稠了,(这里要注意:可别把汤汁都煮没了,因为冻就是吃那个汤汁的,汤汁凝固了就叫冻),然后把大葱姜块料包捞出来,加盐味精酱油,新切好的姜丝葱丝或者葱片,一点芝麻油,放进锅内再煮,这里加酱油有说法,喜欢冻颜色深一点,就多加酱油少加盐,喜欢颜色淡一点,就少加酱油多加盐,但是,要注意酱油不能太多,否则会发黑。
这里还有一个技术要点,就是千万不要不停的用铲子搅动锅里的汤汁,原因大家肯定明白,不停的搅动怎么凝固呢?
同样的道理,煮好了用大勺舀到盆里的时候也不要乱搅,全都舀到盆里后更是注意,千万别搅动,就这么让它安静的放在那里吧。
放凉以后,把盆口用保鲜膜包好,放到冰箱或者放到室外最冷的地方。
还是要注意,搬动盆的时候不要晃,要平稳。
这样冻就打好了。
吃的时候挖一些出来装盘就可以了。
美味极了![呲牙]
在这里我也很希望除了胶东以外的朋友也分享分享你那里有没有打冻呢
3、春节走亲戚都有哪些讲究
走亲戚这种习俗从正月初二,一直持继到正月十六,这期间几乎家家户户都准备了最丰盛的饭菜来款待亲戚,合家欢乐,其乐融融,享受亲人团聚的幸福。过去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后”的说法,如今是正月初二趁着年味正浓时,就拉开了走亲戚的大幕。
春节走亲戚时带礼物也是必须的,从古至今,各个时期的礼物也有所不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是带馒头、包子、糕点、肉类、鸡蛋、烧酒等;八十年代末,是桃酥、罐头、白糖、柿饼、烧饼、蜂蜜等;九十年代,除了酒以外,鱼肉、奶粉等也开始盛行;二十一世纪,多是水果、奶、茶,还有年轻人喜欢送鲜花、书籍、音乐唱片等。
1、入座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其次长者依次入座。一般以正对门口为上座,入座顺序根据对方身份地位来安排。
2、吃饭礼仪:先请餐桌上的客人及长者先动筷,且注意吃饭/喝汤时,避免发出很大的声音;喝汤用汤匙一勺一勺送进嘴里,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注意先放凉了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
3、夹菜礼仪: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记得用公筷;餐桌较大的话,也可以把距离他们较远的菜送到他们面前;每当上来一个新菜,记得请同桌的领导、客人、长辈先动筷,或者轮流请他们动筷,以示尊重。注意吃饭间隙适时和座位上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只埋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4、餐后礼仪: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如果要剔牙,注意用手或餐巾纸遮挡一下,最好离席后再剔牙。
我们中华民族作为文明之国,礼仪之邦,以上礼仪仅是部分礼仪,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有礼的文明人。
4、春节要怎么过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而且各地自有各地不同的过法,舞龙打鼓、灯展庙会、举国上下欢腾一片,喜气祥和过大年。那么,中国人应该怎么过春节呢?
一、及时打扫房屋
打扫房屋来“除旧迎新”。因为中国人相信过年前,要把今年的霉运统统扫掉,以让家里能容纳新年的好运气,所以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打扫房子。
有的地方风俗是把簸箕和扫帚扔掉,这样除旧迎新更彻底一些。
除了屋里干净,保持自己形象清新也是很喜庆的,可以试一个新发型哦。
不要刚过了年才打扫,比如扫地或擦窗户。这样做会把你在新年里刚刚收到的好运统统扫光掉。这段时间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都不要扫地擦窗。这样可能会比平常脏一点,但是按照传统中国人的说法,能为你家积累好运气哦!!
二、装饰自己家
最推荐用红色的装饰品,红色是中国文化里的喜庆色,有福气的寓意。数字“8”也代表幸运和财富,因为在汉语中“8”和“发”谐音,“发”意味着幸运、财富(发财)。但不要过度装饰。求精不求量,色彩艳丽喜庆,装饰品富有年味即可。在房子里种花,比如荷花。荷花象征着新生命、新的一年。
三、祭祀灶王爷。
祭灶的时候要供点食物,比如水果。许多传统的家庭在厨房里都会贴张灶神的画像。
四、在除夕吃顿传统的年夜饭。
这是春节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时吃的食物具有与中国新年相关的传统意义。有的中国人在新年第一天不吃肉,因为每个新年都有一个动物的名字。其余的日子里就没有这样的限制了。传统的菜肴包括鱼、鸡肉、年糕(粘米糕)、面条(长寿面)和各式甜点。
希望我们都能阖家欢乐、幸幸福福!!
5、春节走亲戚有什么讲究
1、走亲戚这种习俗从正月初二,一直能持继到正月十六,这期间几乎家家都在酒醇中泡着,在香味中浴着,尽享人生的乐趣和亲情的快乐。过去是等到送了年才能出门,并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的说法;
2、如今是正月初二趁着年味正浓时,胶东人就拉开了走亲戚的大幕,而且多是“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后”;
3、从这种演变上看,生活节奏在加快、妇女地位在提高。正月初二、三,嫁出去的女儿们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