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春节有什么习俗
1、贵阳风俗习惯
贵阳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各地民族节日内容丰富,各具特色。苗族的“四月八”、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跳场”等民族节日,为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提供了极佳的机会。 在民族节日、集会期间及农闲时节,农村要开展演地戏、跳芦笙舞、赛歌、赛马、斗牛等饶有情趣、极富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体育活动。而那乡间寨上民族情趣极浓的婚俗、酒规、葬礼,也会使游人大开眼界。
2、苗族过节的风俗
苗族节日一:苗年
苗年,苗语称“能酿”,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各地过苗年的日期不甚统一,在融水苗族中以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为除夕,次日起为过年,过这一苗年的人口最多,地域最广。
苗年的民俗活动很丰富,主要有祭祀祖先,吹芦笙踩堂,走寨结同年。芦笙踩堂在本寨芦笙堂举行,男吹女踩,男女都参加。先由小芦笙手吹出一阵短促的笙曲,接着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们则穿着百鸟衣,戴着银首饰,银花冠翩翩起舞,银佩的脆响和着笙歌,交织成节日动人的旋律。
走寨结同年也是苗年期间重要的民俗活动。每到苗年。寨与寨之间便互为客主,互结同年。全村男女几十人或上百人,带上芦笙,穿上节日盛装,敲锣打鼓到同年村进行联欢活动。进村前以三曲笙歌告知主人,主人则带领全村男女出村迎接。然后在芦笙堂再次吹奏芦笙及踩堂作为进村仪式,主人也以吹芦笙踩堂还礼。礼毕邀客人至各家款待。客人一般住三天,白天吹芦笙踩堂,进行芦笙比赛,晚上演苗戏,未婚青年男女在此期间进行“坐妹”对歌的社交活动,追寻自己的意中人,通宵达旦。
苗年期间,除上述活动外。苗族人民还举行斗牛、斗马、斗鸟、射击、爬竿等传统体育比赛活动。其中以斗牛、斗马最有吸引力,常吸引成千上万的群众前往观看。
苗族节日二:赠带节
流行于叙永县下东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苗族有哪些传统特色节日
苗族节日三:羊马节
流行于秀山县龙池、石堤一带。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举行。届时,人们杀猪宰羊,请客送礼,隆重庆祝节日。
苗族节日四:赶秋节
流传天秀山县。每年立秋日举行。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集会地点,参加和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关于赶伙节的起源,传说是古时候一个聪明的小伙子,为民寻找心爱的姑娘,便将一人坐的秋千改制成八人坐的秋千,吸引远近的人们都来荡秋千。在秋千场上,他终于找到了心爱的姑娘。从那以后,每年秋天人们都要聚到一起荡秋千。年复一年,便形成为赶秋。
苗族节日五:赶苗场
为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苗族节日六:吃新节
也叫“新禾节”。“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
3、贵州春节习俗有哪些?
1、熏腊肉:腊肉是贵州的特色美食,杀完年猪后便将鲜肉粘上盐放进腌缸,腌制几天后取出来,然后搭好架子,用柴火烟熏火燎。一段时间后,肉就会变得色泽油黄透亮、香味扑鼻。
2、扫扬尘:扫扬尘就是年终大扫除,以前每年春节前,贵州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按贵州民间的说法是,除了扫除灰尘外,重要的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也是贵州人对辞旧迎新的表现。
3、打糍粑:打糍粑是贵州布依族人家过年的重要活动之一,和杀年猪一样重要,都是春节即将到来的序幕。布依族喜欢吃糯食,用糯米做的食品就有糍粑、黄糕粑、清明粑、包谷粑、荷叶粑、二块粑、米花、花米饭等等。但是最最常见的就是过年家家必备的糍粑。打糍粑的活动是和杀年猪一起进行的,一般都会选农历腊月的奇数日期,布依族有句俗语“杀单不杀双”,其来历尚无考证,但是渐渐的都习惯了在腊月下旬的奇数日邀请亲戚朋友到家中齐心协力的杀年猪、打糍粑。
4、赶场:虽然平时每隔一周都会赶一次场,但一年的最后“一场”,和往日的赶场意义完全不一样,场景也不一样。年前的最后一场,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去赶,购买各种年货,有吃的,有玩的,一样不落,尤其是鸡、鱼肉都要买上,鸡预示着吉利,鱼当然就是年年有余了!
5、贴春联: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火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4、贵州过春节的习俗
贵州过年风俗:接送祖先 大过年即过春节,在过节前几天,各家各户酿制好黄、白米酒,准备好大米、小麦、铒块和燕麦炒面等美味。过节前一天,在祖先牌位前插上两只点燃的香条和两根青松枝,在院子里栽一棵小松树,谓之祭树神,之后就杀鸡做饭,接祖先和祭锅庄,求他们保佑来年粮食丰收、全家平安。第二天要背纯净水和吃年饭,还要举行赛马、打靶、摔跤、跳高、踢毯子等活动,山歌唱不完,欢乐满山寨。第四天祭过锅桩后,又要把祖先送回去。 苗族在我国分布地区很广,他们的年节,称“冷酿廖”。
没有统一的日期,一般在秋叫后。按当地的传统习俗,选择在农历九月、十月或十一月份。 贵州省的苗族,在节日期间有舞狮子的活动。在锣鼓声中,一个手拿绣球的武士引出了一头纹彩斑斓的“雄狮”,后过跟着一个笑咪咪的“大头佛”。“大头佛”一步一摇,滑稽可笑。苗族舞狮子最精彩的又要数爬桌子表演:声地中央直叠起十二张高饭桌,总高度在十米以上。狮子在武士的逗引下,从下面的一张桌子钻过去,再翻上一张张桌子......一直爬到最高点,武士一个斤头翻落到地,狮子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踩着翻黑心放在最上面那张桌子的四条脚,表演转身,绕圈、前伸、后顾、站立、朝拜等动作,最后还要从最高处轻盈地跳下来。
5、贵州春节最具民族气息的节日
黔东南名族节日简介
苗年节
在收谷子进仓以后,即分别为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龙)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过苗年的头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把房子打扫干净,积极准备年货,如:打糯米粑、酿米酒、打豆腐、发豆芽,一般还要杀猪或买猪肉等等。富裕的人家,还要做香肠和血豆腐,为家人缝做新衣服等等。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饭,守岁到午夜才打开大门放鞭炮,表示迎接龙进家。在天刚拂晓时,每家都由长辈在家主持祭祖。早餐后,中青年男子便上邻居家拜年,苗语称为“对仰”(donfniangx),表示祝贺新年快乐。在新年的头两天,家里有若干禁忌,如:不出外挑水,不上山砍柴、割草;不扫地;妇女不做针线活;有的地区,妇女不做饭,由男人代替;男人不外出拾粪等等。苗乡的男婚女嫁,一般都选在过苗年的时间。从第四天开始。一些老年男女也纷纷挑着酒、肉、糯米粑等等走亲访友,或者在家忙于接待来宾;一些年轻男女或在各自的村子里吹笙跳舞,或跳铜鼓舞、斗牛;或者小伙子去别的村子游方场“游方”,男女丁互对歌,倾吐爱慕之情。前后活动,历时9天左右才能结束。这是苗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
黔东南以雷山县的苗年节最为隆重,多年来,雷山苗年变成了雷山一张烫金的名片,在贵州乃至全国形成了文化品牌,节日期间,雷山县16万人民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无比热闹与欢腾。苗年主要集中在每年农历十月上旬,游客可以在凯里客运站乘坐客车抵达,时长40分钟,可选择在雷山县城吃住,也可以回到凯里吃住。
春节
这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欢度的传统节日。在黔东南的苗族,把春节叫做“汉年 ”(niangx diel)与传统的“苗年”(niangx hmub)并存,和其他民族一共同欢度,尤其是那些不过苗年的苗族地区,主要是过春节,但不及苗族过苗年隆重,识汉字的苗族也贴些对联、门神之类,其余与过苗年相同,即增加了斗牛、赛马、走亲访友以及男女青年“游方”、对歌等民族特色的内容。有的人家的男婚女嫁也选在春节举行。
黔东南春节活动时间从初一至十五,丹寨、雷山举办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活动内容都有所不同,雷山举办是时间是初一至初三,地点为永乐、公统、桃江、开屯,期间会有踩铜鼓、吹芦笙、赛马、斗牛、游方等活动内容,而丹寨举办的时间是初一至十七,活动举办地点为排调、五里铺、长青、兴仁,期间活动内容有跳芦笙、踩铜鼓、斗牛、耍龙灯、唱山歌、赛马、舞狮子等。黎平的玩故事、台江的嘘龙活动等都具有特色,游客都可以从凯里客车站坐客车抵达相应县后转车抵达,期间所花时间为40分钟。游客都可以选择在农家吃特色农家菜,住农家木房,也可以返回县城吃住,在县城可以品尝苗族酸汤系列(酸汤鱼、酸汤牛肉、酸汤猪脚等)、辛辣系列、农家系列等特色菜肴。
吃新节
每年农历六七月间,当田里稻谷抽穗的时候,苗族村寨家家户户在卯日(有的在午日或辰日)欢度“吃新节”。到时,每家都煮好糯米饭、一碗鱼,一碗肉等,都摆在地上(也有的摆在桌上),并在自己的稻田里采摘7—9根稻苞来放在糯米饭碗边上,然后烧香、纸,由长者掐一丁点鱼肉和糯米饭抛在地上,并滴几滴酒,以表示敬祭和祈祷丰收,然后把摘来的稻苞撕开,挂两根在神龛上,其余给小孩撕开来吃,全家人就高高兴兴地共进美餐。第二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幼者纷纷穿着新衣来观看芦笙会,参加跳芦笙会,参加跳芦笙舞;有的拉马来跑马场赛马,有的牵水牯牛来斗牛场斗牛,节期一般2天。
吃新节主要集中在凯里、雷山、施秉、台江、剑河等县市,凯里地区举办时间从二卯后开始,举办地点为凯里九寨、地午、湾水、翁项、开怀、旁海等地,期间有吹芦笙、斗牛、赛马、游方等活动。雷山举办时间为上旬卯日,地点为雷山连花、桥港、高岩,期间有跳铜鼓、跳芦笙、斗牛、游方等活动。施秉举办时间为中已(三天),举办地点为平新、新城,活动有斗牛、赛马、吹笙、赛歌、游方等。游客都可以从凯里转车,乘相应县市客车抵达即可,期间所花时间为凯里40分钟、雷山1.5个小时、施秉2个小时,游客都可以选择在农家吃特色农家菜,住农家木房,也可以返回县城吃住,在县城可以品尝苗族酸汤系列(酸汤鱼、酸汤牛肉、酸汤猪脚等)、辛辣系列、农家系列等特色菜肴。
芦笙节
流行于贵州的凯里、麻江、丹寨各县交界的舟溪一带。各地的节期不统一,一般在农历的正、二或三月;个别地区选在七月举行。主要是祭祀祖先,庆祝丰收。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小伙子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
黔东南地区芦笙节大致可分为苗族芦笙节和侗族芦笙节,其中苗族芦笙节几举办的地点有凯里、麻江、雷山、黄平,侗族芦笙节以从江和黎平为代表,举办时间贯穿全年,苗族主要集中在正月,侗族为八月十五,活动内容苗族有跳芦笙、斗牛、赛马、踩铜鼓、吹芦笙,侗族有对歌、芦笙、格斗、赛芦笙、唱侗戏。凯里、麻江、雷山、黄平都可以在凯里转车即可抵达,时间分别为0.5小时、40分钟、1小时、1.5小时,黄平还可从黄平机场进行转车,游客都可以选择在农家吃特色农家菜,住农家木房,也可以返回县城吃住,在县城可以品尝苗族酸汤系列(酸汤鱼、酸汤牛肉、酸汤猪脚等)、辛辣系列、农家系列等特色菜肴。
龙船节
这是苗族的一种水面划船比赛的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的台江、施秉两县交界处的清水江两岸,和注入这段河的台江巴拉河两岸,黔东苗语称为“哈仰勇”(qab niangx vongx)。在这里的平寨、廖洞等六七十个苗族村寨,每家都有一至两条划船比赛用的龙船。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或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这五天,居住在河两岸的苗族群众轮流举行盛大而隆重的龙舟竞赛。在湖南湘西的凤凰、泸溪、吉首、保靖、花垣等地,也流行划龙船,而且分男队、女队、男女混合队比赛,场面非常热闹。苗族的龙船节,虽是以赛龙船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娱乐和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中老年人探亲访友、交谈年景和生产经验的节日,游客可以选择在凯里转车,台江30分钟,施秉1.5小时即可到达,可以参与和观看赛龙船、抢鸭子、射击、踩鼓、赛马、游方等活动,之后便可在当地品尝特色美食,住特色酒店。
四月八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的贵阳、黄平、松桃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的传统节日。每逢节期,苗族同胞要蒸制花糍米饭,聚集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对唱情歌。
四月八在黔东南的黄平县、天柱县、三穗县、榕江县尤为盛行,农历初八这天他们会举办各种活动,例如黄平赛马、吹芦笙、斗雀、祭祖,天柱集会对歌,三穗敬牛王菩萨,榕江做黑米饭等。便利的交通条件也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出行环境,目前从州府所在地凯里出发,至黄平1.5小时(余凯高速2015年6月底开通,开通后20分钟即可到达黄平)、天柱2小时、三穗1小时、榕江3个小时,晚上游客可以在县城吃住,可以品尝苗族酸汤系列(酸汤鱼、酸汤牛肉、酸汤猪脚等)、辛辣系列、农家系列等特色菜肴,享住民族精品酒店。
踩鼓节
流传于贵州的凯里、丹寨、雷山等县的苗族地区。在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猪场天,苗族青年男女自动聚集于当地规定的歌场上踩鼓。这种鼓是用实心楠木挖空、两端绷以牛皮作成的。届时,由一个有威望的老人,将放在他家的楠木鼓和鼓架一齐搬进鼓场,并用力敲鼓,人们都闻声前来翩翩起舞,年轻人趁机择偶;老年人也穿着新衣,围着楠木鼓唱古歌。舞毕,姑娘们便拿出亲手编织的花带,敬献在楠木鼓上,表示对楠木鼓的感恩。人们尽情欢唱,直到天黑才离开鼓场。最后,由鼓主把楠木鼓抬回家,端放于楼上。每逢节日还要用鱼肉敬祭楠木鼓。
剑河举办的时间为正月初六,凯里举办时间为农历二月首亥,丹寨举办时间为农历二月第一个猪场起工三天,期间会有敲木鼓、踩铜鼓、吹芦笙、踩木鼓、闹冲、斗牛、游方等活动,场面热闹非凡,从凯里出发,走沪昆高速40分钟时间可抵达剑河,走凯羊高速40分钟时间可抵达丹寨,活动结束,游客可以吃住农家,也可以返回凯里,或者在丹寨可以去丹寨丹寨石桥古法造纸文化旅游景区、丹寨龙泉蚩尤文化园旅游,在剑河可以去泡剑河温泉。
爬坡节
农历三月子、午日,主要活动在雷山、台江、丹寨、凯里等县市,活动地点分别于凯里冲板溪寨、雷山新联、牛角坡、五岔路、送扁寨、满天星、东山平郎德举行。农历四月初八至初十在麻江隆昌雷打坡举行,农历六月底,香炉山爬坡节,更为热闹。登高一呼,四而呼应。期间会举办爬坡、对歌、斗牛、赛马、跳芦笙、游方、玩山、赛马等活动。从凯里出发1个小时可抵达板溪寨,40分钟抵达雷山,30分钟抵达麻江,游客参加完活动可以游凯里民族风情园、云谷田园生态农业旅游综合体、凯里斗牛城旅游综合体、下司古镇旅游景区、雷山西江千户苗寨、雷公山原生态苗族文化旅游区、麻将蓝莓生态旅游区,吃住农家,或者选择县城特色酒店及菜肴。
游方节
“游方”又称“友方”,是凯里、雷山、台江、剑河等县市境内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娱乐的一种形式。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往往通过这种活动结识朋友、物色对象或倾吐爱情。为了选择一个称心如意的终身伴侣,有的小伙子往往要爬山涉水到十几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村寨去游方。游方一般是在农闲季节(如:从秋收结束到第二年插秧前等)、传统节日(如:苗年、吃新节、芦笙节、斗牛节、爬坡节、翻鼓节、闹春节、对歌节等)和赶场天进行。在苗寨游方,一般都有固定的“游方场”、“游方坡”或“游方评”。这些场所,或在寨子前后的桥边树下,或在村庄左右的平缓的草坡上。为了参加游方,姑娘们穿着盛装,头戴银饰,插上几朵鲜花,颈上套着银项圈,手上戴着银手圈。她们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和才艺,表现自己美丽的容貌和身姿,以吸引小伙子的爱慕。游客参加完活动,可以在游凯里民族风情园、云谷田园生态农业旅游综合体、凯里斗牛城旅游综合体、下司古镇旅游景区,晚上游客可以在市区吃住,可以品尝苗族酸汤系列(酸汤鱼、酸汤牛肉、酸汤猪脚等)、辛辣系列、农家系列等特色菜肴,享住民族特色酒店。
姊妹节
苗族传统节日 “姊妹节”又称“姐妹节”,是清水江中游沿岸苗族青年特有的社交性节日集会,有的村寨在农历的二月十五日过,有的村寨在农历三月十五过,以台江施洞地区最有特色。过节的时节,家家都要准备不少由红、黄、白、黑、绿五色糯米饭搅拌在一起的“姊妹饭”以饷宾朋。白天,江边、路边、沙滩上、草地上人山人海,入夜,江边的沙滩上、草地上,高亢的飞歌声、浑厚古朴的大歌声和情歌声交织在一起,在宁静的夜里传到很远很远。每年春天,那里的苗族妇女要过一次“姊妹节”,吃上一餐“姊妹饭”。节日的早上,寨子里的姑娘们便去田里捉鱼,准备“姊妹饭”、不管她们到哪家田里捕捞,都会受到欢迎。妇女们吃完“姊妹饭”后,便各自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彩色糯米饭,到游方场找小伙子对歌。小伙子想要吃到糯米饭,必须在对歌中取胜。除对歌以外,妇女们可以随意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过“姊妹节”。从凯里出发30分钟可抵达台江。
鼓藏节
系苗族重要的祭祖活动,13年杀牛祭祀一次。每届历时三年。“牯藏节”是最具特色、最能体现苗族民族文化的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是苗族人生价值观的展现,怀念祖先、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勤劳俭朴、富裕安康等是鼓藏节的祷告主题。苗族鼓藏节是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价值。在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雷山鼓藏节已吸引了很多国内外游客,节日期间雷山县城热闹非凡,便利的交通和优美的环境,无不让游客流连忘返,从凯里出发40分钟即可抵达,游客可以选择在农家体验农家菜、品农家米酒、住农家小旅馆、体验农家生活,也可以在县城感受苗族特色菜肴,民族特色酒店。
龙灯会
农历正月晚上,客楼乡街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红红的灯笼与舞龙灯队伍交相辉映,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与祥和,数千村民参与、观看民间传统习俗舞龙灯活动,共享蛇年新春第一道“民族文化大餐”。“舞龙队”走过大街小巷,一路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每家每户都精心准备好了鞭炮、糖果等迎接舞龙队的到来,预示着迎接新一年的幸福吉祥。岑巩水尾、天马、龙田的龙灯会别具一格,正月初四至十五晚上吸引着众多游客,期间游客可以看到舞龙灯、迎新春等活动内容,从凯里出发1.2个小时可以抵达,岑巩山清水秀,民族风情浓郁,文物古迹多如云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被誉为“人间天上”的省级风景名胜区的龙鳌河景区,有风光旖旎,民风浓郁的落箭塘土家族风情旅游村,有著名的平庄万佛长廊溶洞。还有龙田杨泗庙、徐家湾朱木林风光,大有中木召古庄园遗址,县城关的观音阁、禹王宫,注溪衙院田氏古建筑等众多著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芦笙会
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的节日。芦笙节一般以坡会的名称命名的多(如十三坡、古龙坡)。各地芦笙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原因是有的来源于古理古规的吉日,有的来源于庆丰收,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正月期间,凯里、镇远、麻江、雷山的乡镇地区都会举办芦笙会,期间会有跳芦笙、踩铜鼓、赛马、斗牛、对歌、赛马等活动,从凯里出发1.2小时可抵达镇远,30分钟抵达麻江,40分钟抵达雷山,活动结束游客可以吃住农家,体验农家生活,也可以游西江千户苗寨、凯里民族风情园、云谷田园生态农业旅游综合体、凯里斗牛城旅游综合体、下司古镇旅游景区。
玩龙灯
主要流行于施秉县境内的各乡镇,是施秉县春节期间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之一。正月初九,是出龙灯日。所有的龙灯都统一在这一天出动,上街游行,以示街道上人们所有的龙。到了正月十三、十四这两天,最为隆重场面,整个县城热闹非凡,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全城火炮齐鸣,锣鼓喧天,火树银花,并有炸龙的习俗。除玩龙灯外,有高跷队、花环队、彩旗队、腰鼓队、芦笙队、秧歌队、歌舞队,还有踩龙船、玩蚌壳、耍狮子、扎故事、抬牌坊、抬花鱼等。施秉县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舞阳河风景名胜区十大景区之一杉木河景区、世界自然遗云台山、黑冲景区,有太子参和苦丁茶等特产。从凯里出发1.5小时可抵达施秉。
千三欢聚节
地扪是个好地方,只要勤劳,不愁吃穿,生活在这里的侗族 地扪侗寨先民,伐木建房,开荒种地,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不久就发展到1300户人家。人多寨大,干活要到很远的地方,诸多不便。寨老们经过商议,决定分寨而居。这样,分到茅贡去700户,到腊洞200户,到罗大100户,地扪留住300户。分出去的各支思念故土,常回地扪祭祀祖先,但时间不统一,只能和地扪的人见面团聚,很难遇到其它村寨的人,经商议又决定每年农历正月十一至十五,为各寨回地扪团聚的日子。天长日久,就形成了这个节日。从凯里出发3个小时可抵达黎平县城,从县城转车1.5小时可抵达地扪村,千三欢聚节期间还会举办祭萨、踩歌堂、斗牛等活动,游客可选择在农家吃住,第二天可返回县城,游黎平肇兴侗寨、黎平会议会址、天生桥等景区。
元宵节
元宵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但这个节日不是一个独立的节日,而是和除夕节一样,属于传统苗年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的正月十五,融水山区苗族村寨都要欢度元宵节,当地苗族群众把这个节日称为“努旧主追”,“努”的吃、过节的意思,“旧”是糍粑,“主追”是专指五月十五,合起来就是苗家人在一起吃正月十五糍粑。每年苗年节,苗族群众要吃两次糍粑,一次是除夕之夜,称为“努旧拜主”,“拜主”专指大年三十。大年三十吃糍粑,象征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而正月十五吃糍粑,却是象征一年开工之始,是全家人在一起欢度苗年节以后,即将分手奔赴新的征程。如果说,“努旧拜主”是团圆糍粑,那么,“努旧主追”却是离别糍粑,它是苗家人对新一年的寄托和期盼。苗族地区台江、剑河元宵节尤为龙隆重,活动期间还会举办玩龙灯、斗牛、跳芦笙等活动,从凯里出发30分钟可抵达台江,40分钟可抵达剑河,游客可以在台江游施洞苗文化旅游综合体,剑河泡温泉,吃住都可以选择当地特色酒店和餐馆。
祭“祖母”
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古州镇寨头村和口寨村联合举行仪式,祭奠侗族共同的祖先神灵“萨玛”,欢度侗族传统“萨玛节”。“萨玛节”是侗族现存古老的传统节日。“萨玛”是侗语的音译,“萨”是祖母,“玛”为大,“萨玛”即大祖母。相传在母系氏族社会,侗族一位英勇善战的女首领在抵御外敌的入侵中,屡立战功,却不幸在一次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战斗中壮烈牺牲。侗族人民对她无比崇敬,将她视为能带来平安吉祥的神灵,尊称她为“萨玛”。
侗族村寨每年农历正月至二月或秋后择吉日祭祀萨玛,有的一个村寨单独祭祀,有的几个村寨联合祭祀。今年,口寨村邀约寨头村一起祭萨,当天,两村侗族同胞身着盛装,头插预示万古长青的艾草,到萨玛祠给萨玛敬香敬茶,并在开路寨老和象征萨玛的手持半开黑伞的老人的带领下绕寨串寨,然后在耶坪手牵手围成圆圈,唱耶歌,赞颂萨玛,祈求萨玛保佑村寨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活动期间还举办祭祀、吹芦笙、唱“耶歌”、赞颂“祖母”等活动,游客从凯里出发2.5小时可抵达榕江,感受完侗族节日习俗,游客还可以游榕江三宝侗寨、矛人河景区。
斗牛节
苗族斗牛节:苗族人民爱斗牛,以水牛相斗,并不是戏牛取乐,而是以斗牛的方式,展示苗家敬牛爱牛拜牛的特性。苗家在对壮硕、威武、雄悍的斗牛的喜爱中,体验优胜的美感,而且在这种情感作用下,苗家崇拜的牛在不断的饲养中,得以实现优选的斗牛的优养进化。基本上每个集会节日都有斗牛活动,每年秋收后,还有特有的斗牛节。斗牛有几种,一种是耕牛兼斗牛,这种牛比较雄健、耕作时节耕田犁地,节日拉去斗打;一种是专业斗牛,这种牛是根据各种条件精选出来的,平常不耕作,为一个寨子或一个家族共有,由一个选定的具有丰富养牛经验的能手饲养,节日期间拉去参赛。苗族地区斗牛以凯里、剑河、天柱尤为盛行,凯里举办时间为农历七月十四至十六,凯棠、凯哨为二十三,天柱水洞和石洞举办时间分别为农历九月初十和十月初十,剑河为农历二月初二。斗牛期间还会举办斗牛、赛歌等活动,游客从凯里出发1.5个小时可抵达天柱,40分钟抵达剑河,活动结束都可以感受当地苗族文化和餐饮。
侗族斗牛节:侗族人喜欢斗牛为乐,多在春秋之季进行。虽然同是两牛相斗,但南北侗乡礼仪各异,这些不同的仪式都留下了古代征战的遗迹。侗族斗牛节是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侗家喜欢斗牛,村村寨寨都饲养着善斗的“水牛王”。“斗牛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里举行。节前,各自约好对手,作好斗牛的准备。节日这天清晨,铁炮三响,“牛王”在锣鼓和芦笙的乐器声中进入斗牛场。这时一支支队伍,手持金瓜、月斧,举着各种旗帜,前呼后拥,绕场三周,算是“入场式”,也叫“踩场”。接着,各队牵着自己的“牛王”,举着火把,严阵以待。铁炮一响,他们便将火把往前一抛,参斗的两头牛从两端四蹄腾空,冲了上去,斗作一团,难解难分。场外人群呐喊助威,气氛紧张热烈,十分壮观。侗族斗牛节已从江和黎平尤为盛行,时间为每年九月至腊月亥日,活动期间还会举办斗牛和唱大歌等活动。从凯里出发3个小时可抵达从江,4个小时抵达黎平,活动结束游客还可以游从江小黄、栾里等侗寨、岜沙原生态苗族文化旅游景区、黎平肇兴侗寨等景区。
摔跤节
侗族摔跤是流传于黎平县的双江乡的四寨、坑洞、寨高、黄岗以及从江谷平、往洞、增冲,榕江的宰麻等地区,是一种集武术与娱乐为一体的传统体育竞技活动,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五日在坑洞,三月十五日在四寨先后举行隆重的摔跤节,方圆上百里的侗族男女老少欢聚一堂,除白天开展的隆重摔跤比赛外,还有热闹非凡的集市贸易,男女青年交流的“行歌坐月”等活动,有时往往还伴有斗鸟、赛芦笙、斗牛等其他娱乐活动,让整个山寨沸腾激扬。从凯里出发4小时可抵达黎平,伴有斗鸟、赛芦笙、斗牛等其他娱乐活动。
四十八寨歌节
四十八寨歌节系以贵州省天柱县为主,贵州省锦屏县、湖南省靖州县为次的侗族、苗族人民群众聚众集会玩山、唱歌、交友、恋爱的民族节日,该项节日因最初流传于贵州与湖南交界的四十八个侗族、苗族村寨(贵州天柱占70%)而得名。四十八寨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形成以来,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能同时讲苗语、侗语、酸汤语、汉语的民族和村寨,歌节的内容丰富,在长期的民族民歌交流活动中,四十八寨歌节形成了根据活动地点,进行不同唱腔的特征,唱腔有河边调、高坡调、青山调、阿哩调等,主要分布在天柱县竹林乡、坌处镇、远口镇、社学乡,锦屏县三江镇、茅坪镇,湖南省靖州县大堡子镇、三秋乡的大部分村寨。时间跨度为每年农历的5月15日至八月中旬。从凯里出发1.5小时可以抵达天柱,歌节结束游客可以吃住当地农家,也可以游天柱三星岩,金凤山寺,三门塘侗寨,金山溶洞等景观。
6、贵州有哪些风俗?
贵州少数民族节日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千差万别。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1000多个,集会地点1000多个。
著名的:有苗族的“姊妹节”、“四月八”、“龙舟节”、“芦笙节”;布依族的“查白歌节”;侗族的“歌酒节”;彝族的“赛马节”、“火把节”;土家族和仡佬族的“吃新节”、水族的“端节”、“卯节”等。
贵州是一个歌舞的海洋,民族歌舞绚丽多姿。
苗族群众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有低回委婉、优美抒情的“游方歌”和质朴庄重的“古歌”、“酒歌”;有芦笙舞、木鼓舞、踩鼓舞等。侗族“大歌”的歌声宏亮,气势磅礴,曲调庄严,音域宽阔,反映了侗族人民坚强、豪迈的性格。
黔南、黔西南的布依族舞蹈有几十种,歌有大调、小调、大歌、小歌等,且注意押韵,有“有歌都有韵,无韵不成歌”之说。水族的铜鼓舞、斗牛舞、狮子舞、龙舞等亦颇有特色。黔东北的土家族酷爱唱歌,有哭嫁歌、伴嫁歌、酒歌、情歌、劳动歌、祝福歌等。
民族戏曲是民族风情的精华,主要有苗族高台戏、侗戏、布依戏、傩戏等。地戏和傩戏被誉为“古代戏剧的活化石”。以芦笙音乐舞蹈为代表的“笙文化”,特别是无音乐伴奏的侗族大歌,在国际音乐舞蹈台上深受赞誉。
以雷山郎德寨为代表的铜鼓文化,既是青铜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苗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在那里可欣赏“铜鼓坪”、“莽铜芦笙铜鼓舞”,将苗族文化中的“鱼文化”、“鼓文化”、“笙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融为一体。少数民族独具风格的歌舞,是中国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
7、贵阳有什么风俗
贵阳的美食民俗、风土人情贵阳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各地民族节日内容丰富,各具特色。苗族的“四月八”、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跳场”等民族节日,为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提供了极佳的机会。 在民族节日、集会期间及农闲时节,农村要开展演地戏、跳芦笙舞、赛歌、赛马、斗牛等饶有情趣、极富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体育活动。而那乡间寨上民族情趣极浓的婚俗、酒规、葬礼,也会使游人大开眼界。如果你有幸参加这些民族节日的话,一定会感受到少数民族的浓郁风情。 六月六 六月六”是贵阳布依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贵阳市及邻县成千上万的布依族群众便要集于风景秀丽的花溪河畔,穿密林,绕花间,乘游船,吹木叶,唱山歌,尽情欢度佳节。男女借机向意中人表达爱慕之情。 六月六”的缘起,有这么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位美丽的布依族姑娘绣了一幅花开锦绣、香飘长天的青山秀水图。魔王见此宝图,顿起贼心,前来抢夺。姑娘和众乡亲苦战七天七夜,终因力量悬殊,六月初六这天,眼看宝图就要落入魔王手中,姑娘急中生智,将图抛向空中,宝图即化为花溪的青山秀水,魔王被气死化为一堆乱石,沉入花溪河底。此后,为了纪念这位造就花溪秀美山川的布依姑娘,每年六月初六,人们汇集于花溪河畔,载歌载舞,以表敬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名扬省内外的“六月六”歌节。 四月八 “四月八”是贵州、湘西、桂北等地的苗、布依、侗、瑶、壮、彝、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日内容不尽相同,其中,规模最为宏大、场面最为隆重、影响最为深远者,当首推贵阳市苗族的“四月八”庆祝活动。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贵阳市及邻县的苗族群众都要身着民族盛装,云集贵阳市中心喷水池一带。他们吹响芦笙、箫笛,唱着山歌,跳着苗家舞蹈,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四月八”的由来传说甚多,主要是为凭吊“四月八”葬于今喷水池一带的古代苗族英雄,辈辈相传,而成习俗。 如今,贵阳的“四月八”已成为贵阳及其附近苗、布依、侗、壮、水、仡佬、汉等民族共同狂欢的节日,成为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盛典。少数民族男女青年还借此机会,通过自己饱含深情的舞姿与歌声寻找意中人。 芦笙舞 芦笙,是一种古老的竹木制簧管乐器,大的有一丈多,小的不及一尺,管的数目多的有10管,少则单 芦笙舞管、双管,最常用的是6管,其音调可雄浑低沉,亦可清脆高亢。在苗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苗族人民不仅把芦笙作为本民族的代表物,还把它融于舞蹈、音乐中、水、布依、瑶、彝等民族舞中,芦笙舞也甚为流行。 芦笙舞现有曲百首,舞步百余种,其中最常用的有10多种。这些舞步节奏明快、粗犷热烈。芦笙舞男吹女跳,或男女自吹自舞,有的舞步吸收了苗族武术动作及高难度杂技动作,为人所喜闻乐见。芦笙舞成了贵州喜庆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斗牛赛 贵阳市郊农村的斗牛,不像西班牙是人与牛斗,而是牛与牛斗的一项农闲娱乐活动。 斗牛的时间是在插秧之后,收获之前的农历六月至八月之间,地点主要是高坡、孟关两个乡。当地称即将上场参赛的大公牛为“巴郎”,为预祝巴郎胜利,本寨及外寨的亲朋好友均要请巴郎的主人喝酒,叫“喝巴郎酒”,意在壮行。 开场那天的“踩场”是群牛激战的精彩序幕。铁炮声响过,巴郎牛头系红布,背披亲友赠送给主人的一床床被单,在众人的簇拥下绕场一周。由于同去踩场的有许多寨子的人和牛,唢呐昂扬,爆竹震天,使得气氛极为热烈,场面极为壮观。随后一位寨老致词,再取下牛背上的礼品,踩场结束。 斗牛正式开始前,要先经两位牛主人同意,然后才蹄飞角撞,各使绝招,若二牛实力相差大,不久即可见弱者轰然倒地,或落荒而逃;若二牛旗鼓相当,则胜负难分,直至气喘吁吁,口吐白沫。这时自有管牛老手上场,以绳索竹竿等物拉开二牛,防止伤亡。 斗牛场一般选在四周为缓坡中间是平地的地方,便于人海观望。 花灯展 花灯是贵州民间举办的一种载歌载舞的文娱活动。正月十五晚上,悬挂彩灯,并进行这种活动。 民间称为“玩花灯”、“唱花灯”、“跳花灯”或“花灯”。民间过年风习的民谚称为“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 花灯大约是在明朝初年,由来自江南及中原、留在贵州驻守和屯耕的军士们传入贵州。到清朝时期,花灯在贵州已经十分流行。民国年间,花灯普及到贵州绝大部分的乡村集镇。 贵州花灯包含花灯歌舞和花灯剧(戏)两种艺术形式。花灯歌舞(俗称“地灯”、“锣鼓灯”或“锣鼓转”等)较简单、短小,无整戏剧情节,主要是抒发某种感情或说明某件事理。表演时,演员一肌要手执扇和手帕,载歌载舞、歌舞结合。有时,还要插进韵白(俗称“拉白”)、对唱、轮唱、齐唱、合唱等。 贵阳名菜 辣子鸡 辣子鸡 以本地土鸡作为主料,选用贵阳花溪辣椒舂制的糍粑辣椒作为辅料烹制而成,香辣味浓、色泽红亮、粑糯爽口,是贵阳人逢年过节必备团圆菜之一。 糟辣脆皮鱼 糟辣脆皮鱼 贵州糟辣椒是黔味菜肴的重要调味品之一,此菜选用贵州独有的槽辣椒作为主要调料制成,清香脆嫩,其味鲜咸,经久不易变味,能促进食欲开胃,颇具独特地方风味。是我市传统名菜之一。 青岩豆腐 青岩豆腐 此菜为贵阳名菜,是以地方特产青岩豆腐为主料,配以青椒等辅料制成。具有绵滑清香等特点。 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 选用净仔公鸡肉为主料,糍粑辣椒等辅料烹制而成。此菜为黔味传统名菜,红而不辣、辣而不猛、香辣味浓、肉质滑脆。据传,此菜创始人丁宝桢,贵州织金人,咸丰进士,授宫保衔,历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美食家,自幼聪颖,偏爱辣鸡,常以家乡此菜宴请宾客,流传至今。1918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原贵阳市政协秘书长赵惠民曾将宫保鸡传到日本,深得日本人士赞扬。 状元蹄 状元蹄 又称“青岩卤猪脚”。据记载,1886年4月2日,在光绪丙戍年科殿试大考中荣获状元的青岩贡士赵以炯年青时常去青岩北门街夜市吃卤猪蹄。故乡人们为怀念为这位历史名人,称卤猪蹄为状元蹄。如今“游青岩古镇,品青岩美蹄”已成为当地的一种旅游文化现象。该道菜色泽红褐、皮充盈泽润、肥而不腻、味道醇厚。 泡椒板筋 泡椒板筋 选用大猪通脊肉内筋(当地又称背柳肉)为主料,配以泡椒制成。色泽红亮,酸辣爽口,滑脆鲜嫩。此为贵阳独有选料方法烹制的特色菜肴。 八宝甲鱼 八宝甲鱼 此菜由原有的贵州名菜八宝娃娃鱼演变而来,以甲鱼为主料,配以金钩、瑶柱等辅料而制成。汤鲜味浓、营养丰富。 酸汤鱼 酸汤鱼 传说,很久以前在黔东南苗岭有一山寨,寨老(公推的首领)年迈体胖,爬坡下坎十分吃力。一次,儿媳煮饭时,不慎多放了些水,于是就把多余的热米汤舀在一个土缸里。四五天后,米汤经发酵后变得清彻透明,并略带酸味,用来煮鱼,其味鲜美异常,寨老一家吃得津津有味,从此儿媳便常用这种酸米汤煮鱼,长此以往,寨老渐觉身轻体健,上山下坡不再费力。这事很快传遍苗岭山寨,家家竞相效仿,“酸汤鱼”由此传开。此菜由黔东南传入贵阳,在贵阳迅速发展并发扬光大,名扬海内外。其制作方法为:选用鲜鱼为主料,配以黔东南苗岭特色酸汤煨制而成。民间通常采用边煮边食的火锅形式,配以其他新鲜蔬菜,使其营养更为丰富。其特点:鱼鲜肉嫩,色泽靓丽,酸辣爽口,汤清味美,有开胃消暑,提神养颜等特殊功效。 民族工艺 刺绣与挑花是贵阳民族传统工艺百花园中盛开的两朵奇葩。蜡染制品 民族工艺——贵州蜡染则蕴含着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它们与粗犷、古朴的傩面具等民族文化的精品一样,备受国内外友人的青睐。 贵阳小吃 贵阳的风味小吃,着实令人垂涎。仅地方传统的风味小吃就达100多种。无论白天黑夜,贵阳街头巷尾的小吃摊点星罗棋布,一些饭店酒店将有特色的部分小吃列入筵席中,还有专门的小吃筵可供品尝。贵阳最有名的风味小吃有:恋爱豆腐果、雷家豆腐圆子、糕粑稀饭、“丝娃娃”、荷叶糍粑、吴家汤圆 、胡味烤肉 、花溪王记牛肉粉、 程肠旺肠旺面 、清镇刘姨妈黄粑 、清镇热汤丝娃娃 清镇凉水井腊肉、小吃广场臭名远扬臭豆腐 、小吃汤系列 、人剧卤味第一家、小吃广场白吃串串碳烧生耗 、河滨公园素春卷 、洋芋粑 、中曹野菜馆野菜系列 、青岩豆腐 、青岩黄家玫瑰糖等。==============================贵阳结婚风俗习惯1、提亲。男方要请个中间人,或者说是媒人,到女方家提亲。2、合八字。如果双方家长同意,就会由中间人互相交换儿女的八字。然后,各自找先生来合八字,看二人命理是否相合。(这一步因人而异,也有的不信的,可直接跳过)3、烧香。即再次由中间人出面传话,商量一些如给彩礼要给多少,赔嫁要给多少及结婚双方家长要负担的东西。一般一次就可商量妥当,也有的双方家长意见不合的,那就要麻烦中间人多跑几趟了。4、家长见面。中间人把大家的意见统一了,双方家长就可以见面了。这时见面一可以认识认识,二可以就一些细节统一或交换下意见,比如在哪请客,估计要请多少客人等等。5、定时间。传统一点的会找个黄道吉日,现代一点周末就好了。6、请客。开始遍撒请贴。亲戚的归父母,你们的朋友同事归你们自己请。这可是个力气活。要是谁谁谁和你关系一般你觉得太麻烦不用请了,可得小心,贵州人死爱面子,你请了他,他心痛钱;你不请他,他又觉得你看不起他。然后你就等着人前人后嘴碎碎的念叨死你吧。一般来说,只要是吹过牛聊过天记得名字的都请。你请了来不来是他的事,你不请就是你的不对。所以宾客名单要仔细考虑。定下名单请客时最好拿张清单去,谁请了就钩一下。没请到的记得回头再来。7、登记。这简单,记得带上二人的身份证去民政局照相填表领证就好,一分钱不花,人不多的话还很快。一定记得带上男孩本人去,代办的不行。民政局里专门有个结婚登记处,忒好找,一般就在离婚登记处隔壁。离婚得交点钱,意思是随便结婚,但得慎重离婚!8、好了,都到这了基本没什么事了,就穿好新人装演好喜酒那天的激情演出吧。祝幸福。小心闹新房的死党们,都是些吃人不吐骨头的家伙
8、贵州春节习俗是什么?
贵州春节习俗如下:
1、扫扬尘
扫扬尘就是年终大扫除,以前每年春节前,贵州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
按贵州民间的说法是,除了扫除灰尘外,重要的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也是贵州人对辞旧迎新的表现。
2、打糍粑
贵州很多地方都有“二十八,打糍粑”的说法,年近三十的时候,外面冰天雪地,屋里糍粑打得热火朝天!
在贵州很多地方,尤其是少数民族,每逢春节腊月二十八,几乎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
3、赶场
虽然平时每隔几天都会赶场,但一年的最后“一场”,和往日的赶场意义完全不一样,场景也不一样。
年前的最后一场,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去赶,购买各种年货,有吃的,有玩的,一样不落,尤其是鸡、鱼肉都要买上,鸡预示着吉利,鱼当然就是年年有余了!
4、贴春联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火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而且如果你家买了“福”字,一定要知道福字的正确贴法,民间有把福字倒贴的说法,“福倒”寓意着“福到”。但如果你是贴在大门上的,一定要正贴,大门的“福”字的倒着贴话,可就把福气倒在门外了,不过里屋的“福”字适合倒着贴,寓意把“福”倒在自己家里。
5、除夕守岁
在贵州,除夕之夜,吃完年夜饭之后,全家团聚在一起闲聊、看春晚,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不过现在好像大家守岁的方式,都变成了集体“打麻将”通宵!
9、正月十六是什么日子贵阳风俗
贵阳地区有“正月十六跑百病”的传说和传统习惯,形式大抵和走百灵差不多,只是叫法不同。也就是说正月十六这一天,吃过早饭,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大门挂锁,全家出动,到四处去“跑百病”。
在过去,老年人爱去逛庙会,参禅拜佛,祈佑福祥;年轻人也多会去尽情享受各种愉悦身心的游艺活动。即便是那些平时不太爱游逛,喜好清静的老人,凡是能走动的,这一天也都不会呆在家里,大多都会穿得暖暖和和,拄上拐杖去田地里转转。
据人们讲:经过正月十六这一游,就会使“百病”在舒心畅快的短距离旅游过程中,全部“遗”在路上,“遗”在野外,使得“百病”全消;没病没灾的会好上加好,更加健康;有病有灾的正好“遗”掉,逢凶化吉,时来运转!如此良好祝愿,你能说它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