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春节送礼 » 今年春节不平常是怎么回事

今年春节不平常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 2023-01-11 10:56:14

1、现在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淡了,这是为什么呢?

记得小时候,我们每个人最为期待的,应该就是过年了。

每一次过年,父母都会给我们买来新的衣服,准备好大鱼大肉,以此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对于新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记忆。

而对于大多人来时候,过年就象征了放假,能够让人暂时摆脱工作或者学业上的烦恼,收获到短暂的时光。

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在过年中感受到一种温暖。这种温暖,便是家的温馨和幸福。

一家人围绕在餐桌上,一同聊着家常,畅谈着一年中的经历,让冰冷的冬天也变得暖和下来。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能发现,当下生活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

为何会出现和以往截然相反的现象呢?

曾有社会学家说过,春节的发展便是以宗族和血缘为基础的。而当这些基础被改变后,春节的本身也会发生改变。

春节的“年味”变淡,也许跟这6个令人心酸的真相有关。

1.越长大,越对感情无感

小时候,我们对春节有着极大的兴趣,是因为那时候的我们还重视感情,对身边的人有着极大的期望和善意。

可是,当人逐渐长大之后,这样的感情也就变了。

尤其是当人经历过生活的不易后,看透过人心人性的本质后,他们就会感觉,这所谓的亲情或者友情也不过如此。

这样的感情转变,会让人产生一种对人的抵触感。这种抵触感,终究会影响我们对于节日的态度。

要知道,节日就是由人的感情和群居行为所构成的。

倘若连人的感情都发生了转变,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出现了问题,那么就根本没有“年味”可言。

2.快节奏社会,人情变得淡漠

如今的社会,就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

说起快节奏的社会,其实它有一个明显的优点和一个明显的缺点。

优点,就是快节奏的社会能带给人一定的发展机遇,让人的物质得到极大的满足。

而缺点就是,就是快节奏的社会给人带来无尽的虚伪和欺骗,让人情关系变得冷漠下来。

要知道,我们和亲朋好友在春节期间的相互往来,就是基于人情关系而言的。

而当人情关系遭受到了破坏,那么我们内心就会出现一根刺,就会对节日无感。

如此,年味就会越来越淡。

3.生活条件变好,对过年没有了期待

为何以往的年味特别浓,而当下的年味特别淡呢?

在以往,人们要想穿到新衣服,或者说吃到猪肉或者其余的美食,就必须等到春节的到来。

而如今呢?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现在的很多人,他们随时都能买新衣,吃到美食。

那么,我们对于过年的期待感就在逐渐地减少。

曾有人调侃道:“现在的日子,就像每天都在过年一般。”

其实,这并非是一种吹嘘,而是一种现实。

在当下的生活,我们每天都能吃饱喝足,就像以往过年一般。如此,我们对过年就没有了期待。

4.科技发达,能做到即时交流

过年,在中国文化之中,就是象征了“团圆”。

留在家乡的父母希望能见到孩子一面,而远在外地漂泊的游子,也想和家人相见团聚。

直到现在,这样的感情和希望都是相同的。

可唯一的不同就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我们随时都能进行视频聊天,也能随时随地回家。

科技发达了,带给人的,既是便捷,更是感情寄托的逐渐减少。

想想看,以往一年才能见一面,现在在手机上每天都能见面。

那么,新年团圆的气氛就会受到影响,年味也将变得淡漠下来。

5.网络化发展,有趣的事情在增多

有人曾评论道:“网络化时代带给人的,就是虚拟世界的逐渐生活化。”

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网络世界的一员。而网络世界,它带个人们的资讯和资源,那是比现实世界还要丰富的。

在以往,人人过春节都是面对面,一同谈天说地来度过的。可如今呢?大多人都把时间花费在网络空间中。

尤其是网络活动的愈发丰富,网络“集福”活动的有趣化,让人们都无视了现实中的年味,而更在乎手机中的活动了。

如此,网络化的发展,它带给人的,就是许多有趣的事儿。而另一方面,它也削弱了现实的年味。

6.习惯性的传统文化,让人变得“审美疲劳”

古人有言,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为何我们总是会感慨物是人非?就是因为每一年都在发生着改变,让人产生经历沧海桑田的感觉。

可是,我们能发现,每一年的春节,仿佛都只是一个样。

在除夕夜那一晚,全家人整整齐齐地坐在一起看着每年都一个调的电视晚会。

在新年的期间,除了吃年饭,就是去探望早已熟悉的亲戚。

而还有其他什么活动呢?貌似已经没有了。

如此,现实中的传统活动终究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以至于网络化的活动才会在某些方面替代现实活动。

那么,年味的逐渐变淡,这就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了。

2、现在过年的感觉越来越平淡了,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

为什么现在的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淡了?首先笔者的观点过年的气氛越淡越好,因为深知年味越浓,生活越苦,一年累到头就昐三十晚那餐年夜饭,现在365天有记不清的年夜饭餐数,而且比过去的年夜饭丰盛的多,因为亲身经历尝到了过年气氛越来越淡甜头,这就是笔者观点的理由!那么说说为什现在过年气氛越来越淡的原因!

那么说说为什现在过年气氛越来越淡的原因!
1,由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准普遍提高,而且衣食住行全方位的得到改善,由于许多领域己是现代化机械化操作不管城市国民过年的劳动强度由机械化替代,大家无须为过年去奔波,无须为过年去操心,缺钱缺粮商品买不到,无须为过年去忙碌,不仅是机械化生产,而且许多商品都是专业生产。这是过年气氛越来越淡的总根源。

2,那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穿衣穿鞋!
过去在农村一年一人难添一件新衣,一双新鞋。而且没有成衣买,抽布叫裁缝在家做,进了腊裁缝难叫到一般加夜班,甚至三十晚上吃了年夜饭把没完工衣服完工。
家里的女人不仅为家人做鞋,还要缝缝补补等初一穿上过大年。这样气氛当然很浓。

(2),吃饭!
过去过年还有部分家庭过年口粮不足,外出去借,借钱借粮过年家庭不是稀奇事。
过去吃饭的米,包括过年的豆腐,团子都是自己加工,现在随时买到。
过去过年拜年的年货要提前办好放在家,现在有钱随时买到,而且走到那里到那里去买,而且有的不送礼品,直接给钱,办年货的人少了,气氛不就淡了。
(3),网络发达,看电视玩手机打电脑是家常便饭,丰富了每个人的娱乐生活,过去一进腊月学打锣鼓,吹洋拉,玩各种灯,颂春,还有各种变相要饭的,如摇摇莲树,贴财神菩萨等这样年味就浓了。这种浓被淡替代了。
(4)当然还有许多原因,总之现在生活条件太好,对过年感到无所谓了,因此过年气氛越来越淡也不难理解了。
过年气氛越来越淡不是坏事是好事,不要用老眼光看新问题,更不要被传统思想去绑架,世界上没有一层不变和永久不变的先例。


(3),网络发达,看电视玩手机打电脑是家常便饭,丰富了每个人的娱乐生活,过去一进腊月学打锣鼓,吹洋拉,玩各种灯,颂春,还有各种变相要饭的,如摇摇莲树,贴财神菩萨等这样年味就浓了。这种浓被淡替代了。

(4)当然还有许多原因,总之现在生活条件太好,对过年感到无所谓了,因此过年气氛越来越淡也不难理解了。
过年气氛越来越淡不是坏事是好事,不要用老眼光看新问题,更不要被传统思想去绑架,世界上没有一层不变和永久不变的先例。

3、为什么感觉现在过年缺少年的氛围了?

我们现在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的一点就是过春节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年味了,缺少了过年的氛围,春节的味道越来越淡,那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就是因为我们当下很多人都是处在忙碌的生活当中。大多数都要去忙于工作和生活,春节休息的假期是比较短的,让人们没有很多的时间去准备过年,并不像之前一样,有很多的时间去为过年准备年货。大多数的上班族们,只是过年会有三天的假期,也不需要去准备各种年货,为春节准备的时间和机会少了很多,自然也会觉得这个节日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就和平时是一样的,只不过多了几天的假期。这主要是与大家很快的生活节奏有关系。

第二个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变高了,不需要等到过年的时候,才能够去吃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去穿新衣服,或者是难得的放松一下,现在生活质量普遍都很高,买衣服随时都可以买。而食物则更不短缺,想吃什么平时就可以吃,不需要等到过年的时候才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按照这样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春节的特殊之处就淡了很多。大家可能更多的尤其是年轻人,会把春节这个节目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自然年味儿就少了很多。

而且我们春节的仪式感也少了很多。在之前,我们会在过年的时候放鞭炮,但是目前放鞭炮这件事情在城市内是不太允许的,为了环保,可能很多人也就少了放爆竹的这个习俗。而春节联欢晚会则也显得没有那么的有年味儿了。以前的春晚是家家户户必看的,但现在的娱乐方式多了起来。春晚似乎也不再是那么的吸引人了。综合来看,年味儿确实是淡了很多。

4、春节将至,为何年味越来越淡呢?

距离过年越来越近,很多人都在计划返乡过年。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农村的年味越来越淡。小时候,一到冬天就开始盼望过年,而现在好像过年跟平时也没有太多的区别。而且现在在农村里面,春节跟过去也不一样了,有几个变化非常的明显。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其中三个最典型的变化。

第一,农村过年走亲戚的现象越来越少

农村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稳定的小社会,过去亲情血缘关系浓厚,过年期间相互串门走亲戚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哪怕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很穷,到亲戚家去串门,也拿不出什么特别像样的礼物,只是拿着一斤糖一条糕,也要亲自到场。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农村走亲戚的现象越来越少。尤其是很多年轻人,即使过年回到农村老家,也宁可待在家里玩手机,就是不愿意出门。至于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农民要外出打工,过年回家时间太匆忙,根本来不及走亲戚。另一方面,很多亲戚都已经搬到外地生活,平时没什么交集,来往的也少,慢慢的亲情关系就变淡了,最后不再走动。当然对于年轻人来说,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压根就懒得出门。

第二,父母返乡进城陪子女过年

以前农民外出打工,不管有没有挣到钱,等到过年的时候都要回到老家,因为父母在老家,因为亲戚朋友在老家。但是现在这种情况也正在发生变化。这些年来农民进城买房定居生活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一代农民。当他们在城市扎下根之后,很多人可能过年都不会回老家。但是留父母在农村老家过年也不太合适,于是他们选择将父母从农村老家接到城里来,跟他们一起生活,一起过年。这就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农村最大的变化之一。现在有很多人已经完全脱离农业生产,成为了新城市。以后他们也很难再回到农村去过春播秋收的生活,城市成了他们新的生活地以及最后的归宿。作为父母,虽然他们希望子女都回老家过年,但是为了考虑到子女的实际情况,可能也不得不选择精神和子女一起生活。

第三,农村春节变得十分冷清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过年的记忆就是热闹。但是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农村过年其实也已经变得非常冷清,跟城里差不多。这是因为很多农村人开始向城市流动,群体之间来往也越来越少。我记得小时候要去亲戚家拜年,整个正月都拜不完。但是现在如果走亲戚,一般两三天就能搞定。再加上有些地区的农村现在也不允许放鞭炮了。虽然鞭炮有一定的污染,但是过年如果不放鞭炮就感觉没有年味,感觉就变得更加冷清。现在农村过年的情况是年轻人不爱跑,而老年人年纪大了也跑不动。所以大部分人都是待在家中,等到正月初六初七一过,纷纷回到城里面去上班。真的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有父母在农村,老家守着一栋空房子。这样的春节哪有什么热闹可言。

写在最后

这样的情况可能在今年会变得十分明显,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处于冬季寒冷时刻,新冠疫情病毒非常活跃,所以很多地区都采取了相应的防控措施,要求大家尽可能在春节期间少出门少聚餐,农村红白喜事也要简办或不办。在这种情况下,春节期间可能就会变得更加冷清了。以上这三种情况,只会越来越突出。对此你怎么看呢?

5、过春节人为什么越来越不热闹

原因一:很多人都成了“低头族”,亲情变淡了。以前过年的时候,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着年夜饭,聊着家常,吃完饭大家帮忙一起收拾,然后男人们就会聚在一起打牌热闹热闹,女人们就会在一旁聊聊八卦或者出去逛街。现在手机普及了,很多人成了“低头族”,哪怕是过年吃年夜饭都还在抱着手机玩。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变少了,亲情也变淡了,因为大家都在忙着玩自己的手机。

原因二:功利心重。现在过年已经不像以前亲朋好友一起聚聚,加深联络和亲情。现在人与人之间更现实了,利益关系也变多了。串串门、送送礼都变味了,都是有目的性的。趁着串门拜年的时候,寻找来年合作的机会,或者送礼是为了托亲戚朋友帮忙办事。现在过年串门聊天都不像以前那么纯粹了。

原因三:春节不再特殊。春节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只要有钱天天都像过年。过去的时候物质匮乏,缺少食物,缺少新衣服,最关键的是缺钱。吃顿肉、买件新衣服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大家都盼着过年,因为过年的时候可以吃大餐,穿好看的新衣服。现在祖国强大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高了。大家钱包鼓了,顿顿吃肉都可以,有钱人半个月就能买一件新衣服。因此他们感觉过年和平时没什么不同,所以年味淡了。

原因四:新思潮的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很多西方思想和思潮进入我们中国,很多年轻人更喜欢过西方的节日。比如说2.14情人节、12.25圣诞节,大家都把这些当作很特殊的节日来过,隆重程度一点也不输春节。他们觉得春节有什么嘛,无非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吃饭,然后放个鞭炮而已。春节在很多年轻人心中的地位下降了。

原因五:很多人把春节的传统习俗都忘光了。过年不止是一家人吃饭、放鞭炮、看春晚而已。过年有很多传统习俗。首先要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大年三十要守岁。过年还要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这样才喜庆。另外还要串门挨家挨户地拜年,不但可以加深感情,也有美好的寓意,期盼来年大吉大利发大财。

6、现在为什么过春节这么冷清?一丁点年味都没有?

过年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很庄重很热闹的事情。近年人多数人抱怨没有年节味,没有意思。这是普遍现象。早些年生活匮乏,物质精神都需要有一种东西来支撑,巴望着过年,有好吃的有好穿的,亲戚来来去去,热闹非凡。有一种无形的盼头,有个头儿,有个尾儿。随着社会的变革,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步好转,甚至小康,大康,精神需求也得到极大的满足,平常鸡鸭鱼肉蛋奶大补营养品吃不完,不想吃,天天像过年一样,电视电脑网络齐头并进,充斥着人们的每时每刻,高铁飞机朝发夕止,电话一拔,微信一联,天天见面。常常听人抱怨,见做饭都愁,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该吃什么,不知道吃什么香。但是,人们空虚了,太物质了,人情淡了,人性没了,精神太空虚了,导致人们有一种厌倦情绪,具体体现就是年没味了。很现实。

7、为什么感觉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为什么感觉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主要原因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原来过年,整个 社会 经济发展不高,人们虽然能吃饱肚子,但肉类食物吃得少,新衣服也不多,穿得还是带补丁的衣服,只有到了过年,穿身好衣服,吃得上肉食。我记得我九岁的时候,那年冬天,我没有套棉袄的褂子,母亲就提前给我做了一个新上衣褂子,并告诉我说,在意着穿,过年就不做新的了。我当时很高兴,比姐姐哥哥早穿上新褂子啦。可是过新年的时候,看到哥哥姐姐妹妹都穿着新褂子,而我是洗过的旧褂子,还是有点不高兴,所以记忆尤甚。父母孩子多,能每年给孩子做上身新衣服,就是不错的家庭了,还有很多家庭都是洗洗旧衣服穿,只给孩子做身新衣服!我太小,没有观察父亲母亲穿没穿新衣服,这也是一种遗憾了。而现在都只有一个孩子,什么好穿什么,平常穿得就很好,吃得也好,过年和平常没有区别。

再一个原因,生活水平提高, 科技 也提高了,电子产品电脑、手机的普及,占据了人们的一部分时间,人与人没有过去的亲切交谈,而是不出家门,知道全世界!

不是没有年味了,而是生活水平高了,平时都胜过以前过年,到过年时也没啥新意,自然就感觉年味淡了。但我们可以这样想,若把我们近几年中的任何一年春节,回归到过去生活拮据的仼何一年中过,那还不要幸福得上了天,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身在福中不知福。没有对比是感觉不到的。

真是的,特别怀念小时的岁月,大人孩子围坐在一块谈天说地,大年初一大人孩子一批批挨家挨户拜年,初三之后扭大秧歌,扭到十三接下来灯会。整个正月真是不易乐乎。而现今随着高 科技 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拜年都变成了手机,真是一机走遍天下。生活水平上来了人情味没了,亲情变得相当寡淡。真怀念过去啊!

我认为:不是没有年味了,而是生活水平提高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生活蒸蒸日上,日子红红火火。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物质生活丰富多彩……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处处可见年的味道……日日都是年的影响……时时都是年的风味啊……!!!

年味依然,无论在哪,回家过年,一家人还是要团聚,吃点饭,喝点酒的程序没有变!给孩子们点压岁钱,买件新衣裳的习气也没有变!唯一变的是,喝点酒,吃点肉的期盼没那么热烈了,孩子们穿新衣甚至要被压岁钱所取代了!现在过年,不愁吃,不愁穿,就盼过年休息几天,家人朋友见个面,叙叙旧呗!啥变了,啥也没变,就是天天都像过去在过年一样的生活,感到过年没有新意了,和平时生活都一样,就无所谓过不过年了,过年还能有什么年味了呢!

小学生感觉年味浓了,至少两天没有学习任务,压岁钱一年比一年多。老年人难得家人团聚一次,作威一次。中年人担两头,当然希望一年比一年味更浓。

现在过年,年味越来越淡,这跟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

以前盼望着过年,其实心里是有这样一个目的:想到在过年的时候,可以吃上大鱼大肉,还可以吃到一些好吃的糖饼,或者水果,可以穿新的衣服。这些愿望,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实现。

我记得以前小的时候,生活不富裕,平时一日三餐都吃不到肉,甚至有时一个月都吃不到几次肉。这样的日子很常见。只有到过节的时候,家里才杀鸭,才上街买一些猪肉回来煮。这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

而一般过节,能吃到好吃的,大都只有一天的时间。过年就不一样,过年从除夕就开始有鱼有肉吃了,一直吃到大年初二,连续可以吃好几天。除此之外,在正月的时候,有很多节日要过,自己家里过节了,自然也有鱼有肉吃。自家的节日过完了,还可以去亲戚家过节,到亲戚家里过节,也能吃上大鱼大肉。

在过年的时候,是能吃到肉次数最多的时段,所以令人向往。

过去过年是为了物质享受,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天天象过年了,故所以年味没那么浓厚了啊!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年的味道淡了但是这是个传统节日每年还是盼望着这一天早点到了!家人好团聚一次!远方的游子不管多远也要回家和父母亲兄弟姐妹团聚一次!这年才算是过完了!过了初五他们又要远离家乡去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祝福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万事胜意!

类似这个问题本人已作过回答,这里不作重复。总之,感觉现在过年越来越没年味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本人切身感受,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现实原因::一、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 科技 、文化、 体育 、 娱乐 、休闲等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兴趣与爱好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形之中冲淡了人们对年味的偏爱;二、工业化实体经济、城镇化的快速崛起,吸引了农村大量中青壮年人口向发达地区、城镇中心转移流动,使得广大农村地区滞留人口异常稀少、且以老弱病残为主,过年年味自然浓烈不起来;三、绝大多数人生活、生存压力大,工作任务繁重,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充分享受过年的乐趣。基于以上,久而久之,年味就显得越来越淡了。

8、为什么过年越来越无趣

现在过年总是感觉越来越无趣了,没有了什么新鲜感 了,这是因为过年时代给我们的享受感与我们平时生活条件的享受没有了太大的差距造成的。

以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能解决温饱就已经很不错了,平时除了看个电视或电影外也没有什么娱乐的项目。由于距离问题好多物质上的生活品也没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只有在年节期间,好多新鲜东西才会出现,中国人又特别注重过年,平时舍不买的东西,过年了多少也会买一些,这些平时很吃到的东西,自然成为我过年的期盼。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 了平时吃穿的都不停的变着花样,只要想吃随时就可以吃到,而且娱乐项目到处都是,就算过年新增添的东西,也不过就是平时都见到的东西,没有什么新鲜东西出现。人们从内心中就产生了,对物质和娱乐的无趣感。

9、春节渐渐失去年味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什么呢?

中国年渐渐失去年味归根结底是什么?看见这个问题,内心瞬间产生了强烈共鸣,作为一个农村出身的八零后,我正好经历了这段由“欢天喜地过大年”到“仅仅是过个年而已”的心理转变,作为亲历者,觉得有必要在这里说点什么。

春节,就是中国的农历新年,头一年的腊月三十是除夕,第二天是大年初一,也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作为中国老百姓最重大的节日,春节向来被赋予了一些特殊的意义!作为新旧两年交接的日子,人们进行热烈庆祝,寄托着人们除旧迎新,迎喜接福,求神佛、祖先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的美好愿望。

人们到了这个节日,就会停下劳作,积极准备,家家户户都会高高兴兴地穿上新衣服,采买年货,乐此不疲地贴对联,看春晚,放鞭炮,拜大年。

小时候过春节,那是真的高兴,完全发自内心。但是,现在长大成人了,来到了城市居住,对过春节却慢慢地不太在意了,只是象征性地买点年货,草草了事,近几年政府大力号召保护环境,禁放鞭炮,我家连放鞭炮这个春节区别于其他节日的关键特征也放弃了,现在感觉中国的春节渐渐失去了年味,不光我有此感觉,身边的人普遍有这个感觉,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感觉变化呢?我就结合自身的经历为大家剖析一下。

经济条件的改善,造成人们对春节的渴望下降了:在那个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物资相对匮乏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衣食住行的条件都很差,一个农村的边远乡村尤其如此。平日里伙食一般,主粮还以粗粮为主,什么玉米面啊,高粱米啊等等,玉米面通常都贴“大饼子”吃,为了改善口感,还特意往里面加点叫糖精的添加剂,增加点甜味,提高一下口感。

什么是幸福?小时候吃顿好的,就是最大的幸福。平时穿的衣服也不像现在这样,想买新的就买一件,颜色款式都如此养眼。小时候我穿的衣服大多是捡亲戚家的哥哥的旧衣服,或者大人穿旧的,改一下大小,我也就凑合着穿。颜色都是灰色,蓝色等深色调,款式就别提了,根本不好看,就是凑合穿而已。

而这种情况到一个特殊的日子,全部都变了。那就是春节,一到春节前夕,家里人的态度像变了个人似的,好像把蛰伏一年的能量一下子爆发了出来。去集市购置年货,什么鸡鸭鱼肉统统买,大米白面样样来,平时吃不到的蔬菜各种上,平时不放的鞭炮随便挑。

此外,家里人人都要做一套新衣服,出去走亲访友也觉得格外精神,这一切在一个孩子心里就像做梦一样,好像那些东西都不要钱似的。反差如此的强烈,效果如此的震撼。在一个幼小的心灵里,这翻天覆地的转变都与一个日子相关联,那就是春节。

只有过春节,才能穿新衣服,吃好的,可劲儿地放鞭炮,才会各种庆祝,人们是那样渴望春节,盼望春节,因为春节已经是一切美好的代名词了。

那么现在呢?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济飞速发展,这种发展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收入增加,物资丰富,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穿什么、穿什么,家家户户财富的区别只是积攒的钱多少,房子大小,车好坏,但是在吃穿方面,家家都不差,餐餐有鱼,顿顿有肉,困扰人们的不是想吃什么,而是要减肥,保持健康。你说这种天天像过节的日子,人们还能有过去对春节的那种期待么?那也只是一个节日而已!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