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泉春节风俗有哪些
1、阳泉的社火是什么?
阳泉的社火是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社火中最具表现力的是高台。每个高台均有一主题。常见的故事情节有三打白骨精,二郎救母等。多取材于秦腔故事。高台往往由经验丰富的民间艺人指挥建造。
社会台的搭建
高台往往由经验丰富的民间艺人指挥建造。即在一个专用的桌子也有汽车或拖拉机上,使用钢筋,布料,彩纸等材料做出各种造型,如假山,树木,动物等,然后按其内容把男女儿童年龄一般4到5岁装扮成故事中的人物,固定在高台上,少则1人,多者10余人,高可数丈。
2、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习俗有哪些
1、龙抬头
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二月二”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
2、平定塔火
一般是在每年春节后,元宵节的前三天开始准备和进行,每当这个时节,平定县城内城外的街道上,铺面前,客栈前,所有朝街的工、商、兵、学等行业的门口,都要盘起一座塔火。
就是街市旁的住户也不例外,在平定县的乡、镇、村庄里,大多数人家也要垒起塔火,这种塔火,用煤炭做燃料,燃烧时间长,烧红的炭火红焰鲜亮,气氛热烈。
3、酒宴
宴请必须提前一天下请贴或报请,当天催请一、二次,以示热情礼貌,宴席中要待茶、待酒、待烟,有茶三、酒四、烟八杆的程序。
4、舞龙灯
凡喜庆活动,各村各寨都喜欢组织舞龙灯、狮子及各种花灯之俗。新年舞龙灯、狮子时,常配有各种故事灯、花灯,场面壮观。龙灯,要进入每家每户的堂屋祝贺新春。
5、节禁
春节这天,不动刀、剪、针之类的金属物;不扫地,不倒拉圾,不打水,更不口出恶言或打骂儿女。已出嫁之女春节忌住娘家。
3、山西那有什么风俗?
1、添仓节,添仓就是预祝农家粮仓里添满粮食。添仓节在每年农历正月的二十五日,实际含意是要往粮仓里添东西,指望当年增产增收。
2、六月六节,晋南地区称为“回娘家节”。六月六日前后,小麦已经收打完毕,正处在一个农闲阶段,是探亲的绝佳时期,民间遂有“六月六,走罢麦”的俗语。六月初六日,在山西许多地方演化成了庙会。
3、庙会,山西人通过庙会上的商贸交易,将多余的农产品出售,换回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如农器之类,同时也参与锣鼓、秧歌、车船轿、阁跷、灯火等各种民间社火文艺表演。
4、旺火,生旺火是山西北部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每逢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
5、面塑,山西民间面塑主要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生活理想的体现。
4、山西春节的民风民俗
山西人的衣食往行——莜面擦鱼鱼
民间艺术 >> 民间艺术 >>
民间剪纸、民间面塑、民间炕围画
民间玩具、民间雕刻、民间木版画
太原曲艺、山西戏曲、唱票
山西民间刺绣:绣荷包、绣衣、童帽、耳套、肚兜、马甲、童鞋、绣鞋、鞋垫、围嘴、钱袋面、腰包、窑帘、信插
山西民间年画:福寿图、献寿图、福寿中堂、麻姑献寿、连年有余、吉庆有余、祖国花朵、木版年画、戏曲年画、门神年画、春节门画、春联、窗花
山西民间社火:闹花灯、闹红火、放烟火、高跷、跑旱船、跑竹马、小车舞、挑椅舞、狮子舞、龙舞、龙舟舞、中黄高台、倒悬花鼓、铁棍与背棍、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晋南血社火
黄河灯会、太原社火
怀仁旺火、平定塔火、南庄架火
威风锣鼓、绛州鼓乐
正月十五闹红火图片集
清徐背棍、铁棍图片集
山西民间玩具——布老虎
信仰民俗 >> 山西土产 >>
在山西及至全国,神灵信仰、各类禁忌与自然崇拜的各种形式做为一种民俗,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已经消失了,有的发生了变化,有的依然被保存了下来,它们都是民俗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居住禁忌、婚姻禁忌、生活禁忌
农神崇拜、动物崇拜、植物崇拜
神灵信仰、宗教信仰
巫 术、占 卜、风 水
神灵信仰
党参、平定砂货、大同铜火锅
太谷饼、平遥牛肉、清和元头脑
龟龄集、推光漆器、沁州黄小米
汾酒竹叶青酒、醋乡话醋
山西面食、太原面食
山西各地土特产品:太原土产;朔州土产;大同土产;临汾土产;运城土产;忻州土产;阳泉土产;吕梁土产;晋中土产;长治土产;晋城土产
生活民俗 >> 生活民俗 >> 生活民俗 >>
山西民间婚俗:议婚、定婚、出嫁、迎娶、婚礼、拜堂、洞房、回门、太原婚俗、彩礼与嫁妆、远娶与远嫁
山西民间生育民俗:得喜、添喜、报喜、坐月子、满月、抓周、奶妈、起名、开锁、抚养、生辰
山西民间葬俗:初终、入殓、吊祭、出殡、祭奠、灵棚、祭品、喜丧
山西春节民俗:祭灶节、除夕、春节、立春、春联、窗花、年画、饺子、爆竹、压岁钱、迎喜神、破五、人节、谷神节、石头节、正月十五元霄节、太原年俗
山西其它传统节日:填仓节、青龙节、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端午节、六月六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送寒衣节、开斋节、冬至节、腊八节
山西民间庙会:芮城合河古会、晋祠古庙会、乡宁油糕会、广胜寺古庙会、芮城蟠桃古会、大同城隍庙会、旧大同晾脚会、大同其它庙会
山西民间游艺与竞技:翻花、打麻将、猜谜语、九连环、七巧板、猜拳、行酒令、太原酒令、跳绳、踢毽子、打秋千、挠羊赛、滑冰、放风筝、其它游艺竞技
生活民俗 >> 生活民俗 >>
山西民居习俗:村落、民居概况、建房风俗、合龙口、建筑材料、建房程序、民居形式、民居院落、四合院、地窨院、大同穿心院、长治民居、窑洞粮仓、居室陈设、防护设施、民居图片
民居实例:柳氏民居、姬氏民居、丁村民居、砥洎城、张壁古堡、乔家大院、曹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何家大院、常家大院、阎锡山故居、孔祥熙故居、碛口西湾村、碛口李家山村、沁河古村落群
民间婚俗:挑盖头
村落:乡村、人口构成、村落命名、村落构造、村落功能、民间社团、风化
家庭家族:婚姻、形式与功能、离婚与丧偶、家庭的继嗣、家族结构、家族称谓、家务、家产、家教、家庆、家祭、亲戚称谓、亲戚交往、认干亲
山西人的衣食住行:衣饰特点、服饰类型、饮食特点、饮食习惯、日常饮食、风味小吃、节日饮食、行旅特点、道桥旅店、行人类型、旅行用品、行旅风俗
山西各地民俗采风 >>
山西俗语“麻胡”考;山西庙会漫说;山西面塑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风俗与风俗志;《清一统志》中山西各地风俗一览;清末民初山西婚俗的变迁;山西民风的变化;
雁北人的土豆粉丝;晋北人吃土豆;晋北人吃糕
晋北春节生旺火
大同婚俗、大同丧俗、大同出生俗、大同起名俗、大同农事俗
忻州婚俗;忻州人的挠羊赛;忻定原摔跤活动溯源;
淳朴的打平伙风俗
五台民情乡俗;五台婚丧礼仪;五台积弊陋习;灵邱人踢毽子
晋南婚嫁民俗;晋南生育民俗;晋南民间禁忌;晋南治丧亲历记
晋南六月六走麦罢;晋南人吃辣椒
晋南血故事
洪洞三月三接姑姑
运城婚俗:抹黑与抹红、和顺:儿子娶媳妇逗公公、沁源:儿子娶媳妇逗婆婆
河东礼馍;五寨面鱼
黎城襄垣人互相说笑打闹
岢岚民间的捏油灯
汾阳民俗;临县婚俗见闻
柳林人的赶牲灵与偷枣
太原酒令、太原剪纸风俗
祁县的剪纸艺术;记载远古文化遗存的中阳剪纸 山西民间忌讳
禁忌在山西民间称为忌讳。它是禁止同“神圣”或“不法”的事物接近,以避免招致惩罚,也就是对于某种神秘力量产生恐惧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措施。与法律和道德规范不同的是,禁忌是建立在人们共同的信仰基础之上的,是对神灵崇拜和巫术信仰基础上的民间信仰,人们用以规范自己的信仰行为。
禁忌一般通过口头传承和行为示范在民间流传,达数千年之久。
禁忌的事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可谓无奇不有。它渗透于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古籍记载的情况看,有的现在已经随着时间流逝了,有的则尚有残留,在今日文化与科学不发达的农村,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它还有着一定的市场。这里,我们只将在山西农村现实生活中流传较广的禁忌习俗论列如下。
居住禁忌
住宅房舍是人们定居的场所,也是人们一生当中近一半时间内的栖息地。特别是在农村,住宅作为个人财产的一部分,房子的多少、好坏,院落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家庭贫富和家庭成员是否能干的标志。所以,盖房子无论是对于结婚青年,还是家庭老小,都是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
与城市建房一样,在自然环境中选屋建房要符合“大自然”的规矩。当然,农村住宅还要符合传统习俗的规矩。作为整个村庄的一部分,任何房舍的建设也要考虑与其他人家住房保持一种造型等方面的和谐。所以,住宅建筑不仅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社会关系。同时还要与习俗与信仰保持一致。和谐是问题的关键,民间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家业兴旺、子孙昌盛,否则,家道衰败,子嗣无继,灾祸横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由此,在长期的历史风尘中就形成了一系列民俗禁忌、规矩和讲究。
山西农村的住房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窑洞式住宅,一是建筑式房舍。按照中国人的建房规矩,选地要顺应自然地势,坐北朝南,这是根据地理气候环境,为了避风、向阳而设计的。靠山面水是一般的建房规则。忌讳房屋建在干燥无水处,或背阴潮湿的地方,同时也避免选择那些草木不生及正当流水的地方。凡是处在山谷冲射处、城门口、监狱门外、百川口的地方,绝不是建房的佳址。
总之,宅基地的选择一方面顺乎了自然要求,即有水有阳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求神话、避鬼崇、躲战乱、图清静、免灾害、多生殖、恐争讼的社会心理。
由于人口密度比较稀疏,也许还有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山西民间喜欢散居,山西也是个多山少平原的地区,因而坐北朝南的规矩在山区也有些变型。
在山西北部山区及吕梁一带主房的方向是依地型而定的,并不一定是坐北朝南 。如在灵丘 ,一般东西南北哪面的山高,那一面就是土房的方向,其余面则是配房,这也许反映了人们的崇高心理。这当然是在四面环山的情况下的选择。
有些地方如临县,盖房子讲究对山不对沟,即背沟面山,以示吉利。但有些地方也不然,很多山区的房屋禁忌房子前面有高山和深沟,认为这是恶魔挡道,对主人不利。
晋南一些地方的房屋建筑忌讳“靠空”,如果房子背后靠山崖、窖、地坑、沟渠等都会犯“空”,甚至连水井都是会犯忌的。但犯忌也有法破解,如果要清除这种现象,修上一条路横在房子与被忌者之间,就可以化“空”为实,清灾避祸。在平陆一带的很多村庄,细心观察可以发现,每个村庄的四个角上的房子往往略有变向,就是这种禁忌的结果,它反映了人们求“实”,求“稳”的心态。
“居不近市”,是山西民间习俗,这是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耻于经商的一种曲折反映。但农民们也非常忌讳自家的院落前面空旷而无遮掩,它往往给人以孤寂、单薄之感。
在晋中一带 ,我们进行田野调查时看到许多有趣的现象 ,一些村落中,那些建在村边及外围的院落,为了避免直对空野,他们所采取的办法是把院门转个方向朝村里开,不朝村外开。如果不得以朝外开,还有一个补救办法,即在大门顶上放一瓶子,叫“风水瓶”,把瓶口朝向空旷的门外,据主人说这样可以把野外吹来的邪气盛在瓶里面,以免影响住宅里人的平安。
今天,感兴趣的人在山西的许多农村都可发现,那些商店、学校等公共建筑往往都建在村庄的外围,背靠荒山野地,人们将这些建筑建在村庄外围,是要把原来处在村边的院落围在里面,禁忌的作用在这里是显而易见的。
在山西农村,建筑房舍很讲究格局,一般以一院四屋为定格,主房、偏房、院门、厕所各有定位,不可错乱,否则不吉。其中,特别忌讳把院落建成刀把形,刀把杀人不用刀,兆家败人亡。
在建房之时,门的设置属于“立门户”的大事,在建筑中是甚为重要的。院门被视为人的脸面一样是家庭的脸面,“立门户”甚至成了成家立业的代称,所以禁忌也最多。
一般讲,农村的院门忌冲河流、水井,恐被水射而生灾起祸。院门直对巷口也是不允许的,巷口是一支土箭,射向家中不祥。在晋南俗传“街门不走西北门,西北高而东南低,面向西北走脉气。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夏不凉。”如果不能避,就要在院门口上镶嵌一面镜子,即所指的“八卦镜”、“照妖镜”以破解,此种现象在晋南农村极为普遍。
此外,两户家门径直相对也是犯忌的,院门若如邻家相对,忌正冲,也忌门小。俗以为两门相对,双方都不吉利,尤其是门小的更遭其害。所以,在农村两门相接相对的现象极为罕见,即使有相对者也只是斜对,彼此错开。
对于一个院落来说,一般以向东的院门为善,向西的称阴门,除非万不得以一般不开西门,否则必须在门口安一屏障,或在胡同口正对的墙壁上镶块石碑,上面刻“泰山石敢当”之类的字样,以避邪风鬼魅的骚扰。
院门直对家门和窗户也是需要回避的。打对的门额窗额装镜子破解。此外,一般农舍院门之内也必有断壁墙以挡之。在吕梁一带,院门筑起来以后还要挂上桃木弓、柳木箭用以镇邪。
总之,这一类关于建房建院中门的开向 、方位的禁忌 ,一方面是与“开门卜凶吉”的俗信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门为家防之用”,都是尽量力求避凶趋吉的。当然,也是建房格局定位之中最受重视的。
房屋修好后,主人们喜欢在空荡荡的院子里点缀一些花草树木。对于山区农家小院来说 ,最好是种上几颗树,在离石一带讲究最好不种开花树,而在交城一带又忌种桑树,除了当地俗传的桑仙树“伤心”之外,作为一种禁忌,桑与丧谐音,人们认为这都具有某种传染性,不吉利,桑往往被人们谐音为丧失人口,留不住后代,所以不种。晋南有些村庄则忌在院中栽种葡萄树,认为不吉。
在同一处聚居的各家邻里,建房的高度按习俗应大体一致,忌南邻和西邻的房子高过自已的屋子。在晋南俗传“北高不算高,南高压断腰,东高不算高,西高压断腰”。如果一家的房子比另一家低了,那么就要在中间的房屋顶上多筑一砖高,或修筑一个小小的类似庙宇的亭子,以保持平衡。居高不让者,显然有居高临下之势,以势压人,据说会压了别人的运气和吉利,甚至风水。大病小灾都会归因于此。这种情况在农村会导致邻里纠纷,甚至会结下世代怨仇。
厕所的位置也是要慎重考虑的;一般安置在西南角,有“五鬼头上安茅房”之说,排水沟也不能通过别人家的宅院,更不可正对别人的家门。邻家屋檐的水也忌滴在院中,认为是污水、憨水,影响自家运气。此外,房屋顶上如修建吉兽猛兽者,也不能让脊瞰吻兽张开大嘴面对人家,有吃掉别人之嫌。这类禁忌在山西汾河古地的人口稠密村庄中更为多见,不仅具有巫术色彩,更有一些旧时代礼法的阴影。
5、山西各地过年风俗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原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碰撞交融的文化区域,独特的地理文化生态孕育了特色鲜明的春节节日民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好的山西各地过年风俗,欢迎大家参考学习哦!
山西介绍
山西分为晋北、晋中、晋南、晋西、晋东南五大文化亚区,各地区春节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内涵深邃。
晋北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冲突交融之地,农耕与游牧在这里碰撞汇聚,春节民俗呈现出一种“混搭风”。晋中是农商文化区,明清晋商成为称雄全国的商帮,商业经济的繁荣为春节民俗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支撑,晋中春节期间有热闹的社火表演,精彩纷呈,形式多样,兼具北方的雄奇豪放和南方的柔和细丽,具有贯通南北之大气。晋南为古河东地区,古老的神话传说、原始的祭祀崇拜、神秘的傩舞表演在这里延续。晋西吕梁山区道教文化盛行,柳林县元宵节的“盘子会”,临县、方山各县的伞头秧歌就是此种文化的艺术展演。晋东南为古上党地区,它位于巍巍太行山脉,培育出了古老神奇的社火艺术,春节里以祈求各路神灵为中心的迎神赛社活动在村落乡镇上演。
晋北春节民俗
晋北主要指山西北部一带地区,处于桑干河、滹沱河和黄河流域的交错地带,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盆地间隙分布。现在行政区划具体指大同、朔州、忻州三市,共包括29个县区。晋北地处边塞要地,历史积淀深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长期以来形成了农耕、游牧、边塞、军事、佛教相互交融、包容并蓄的文化特征。
晋北社火体现了独特的“古军事”文化特征,如朔州“踢鼓秧歌”,它源于武术竞技中的“太祖洪拳”,108人扮作梁山好汉除恶扬善。其中一幕是这样的:李逵从城楼上跳下,打开城门,救出众好汉,梁山众英雄甩膀亮势,踢一脚立势刚强,打一拳七步难防。再如火流星,亦称“耍火炭”“火蛋舞”。流星技艺由原始狩猎工具“流星索”发展而成,它由舞者将一根绳索横放于颈后,手握绳中央,绳头两端各系彩珠或小碗状的铁丝笼头,内装木炭或棉絮浸油后点燃,舞起来像两个火球在夜空中旋转飞舞,故称“火流星”。白天耍时,碗内盛水,双碗在空中飞旋而滴水不漏,称为“水流星”。
晋北春节民俗还有着鲜明的佛教文化色彩,如腊八节传说、打冰人习俗等。春节期间,晋北有些地方民众还会在寺庙摆放供品,找僧道代替本人向佛祖祈求新年福运。五台山是佛教圣地,寺院在腊八节要施舍腊八粥;现在五台山作为旅游景区,还会举办五爷庙庙会。五爷庙建于清代,面积不大,却是五台山名气最大、香火最旺的地方。春节期间,山西境内甚至全国各地来此朝拜的信众接踵而至,尤其是正月初一、十五,善男信女争相前来。
晋北煤矿资源丰富,点旺火是当地春节期间的特色节俗。每逢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旺火,以图吉利,预祝全年兴旺好运。旺火搭建一是要选煤讲究,精心将原煤切割成方块;二要造型美观,最终的形状是又黑又亮的宝瓶,保证燃烧时不塌陷,垒好后的旺火,远远望去,犹如硕大的花苞,吉祥喜庆,象征来年日子红红火火;三要逐年增高,垒“旺火”时,尽量比往年高一些,喻意一年比一年好。此外,煤矿各单位还要组织团拜等仪式。
晋中春节民俗
晋中位于山西省中部,包括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和介休市等11个市(县、区),东依太行,西傍汾河,北与省会太原市毗邻。晋中自古名家辈出,特别是明清时的晋商闻名海内外,如实业家乔致庸、渠本翘、票号创始人雷履泰等。晋中是晋商文化区,坐落着许多气势恢宏的商贾大院,如乔家大院、常家庄园、王家大院、曹家大院(太谷三多堂)等。
晋中地区春节民俗文化呈现出商业化特色,一些在外地经商的商人将其他地区的习俗带入家乡,如太谷宫灯,民间俗谣唱道:“南庄的架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棍、铁棍爱煞人。”每到年节,商人们从外地带回宫灯,挂于自家的门庭之上,以此显示富贵,互相攀比,宫灯越挂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商户们正月挂灯、游灯、比灯的灯节习俗。宫灯主架用名贵木材制成,周围镶嵌有彩绘玻璃,造型精致美观,下方四周佩装彩穗,显得豪华气派。
社火表演中的“沈老爷坐轿”与晋商有关;太谷饼也与晋商关系密切。太谷饼,原名甘饼,始制于清咸丰年间,那时太谷富商云集,生活奢华,太谷城南沟子村的一家饼铺老板为迎合富商口味,反复实践,制成甘饼,这种饼甜而不腻,酥而不碎,软香可口,成为当地特色食品。
晋南春节民俗
晋南位于山西省南部,主要指山西省临汾和运城两个地区,位于汾河流域南端,东依太行山余脉,西靠吕梁山脉,紧临黄河。这里还是历史上的河东之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山西蒲剧就发源于晋南黄河岸边的蒲州镇,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有关羽、“三王”(王通、王绩、王勃)、闻喜裴氏、薛仁贵、柳宗元等。晋南人文传说丰富多彩,如尧舜禹故事、蚩尤传说、牛郎织女传说、赵氏孤儿传说、薛仁贵传说等,不胜枚举,引人入胜。此外,一些标志性的'节俗文化空间,如洪洞大槐树、运城解州镇关帝庙、万荣荣河镇后土庙、芮城永乐宫等也都在晋南。总体来看,晋南春节民俗农耕文化特点突出,与当地的历史人文精神紧密相扣。
晋南农业民俗特色鲜明,春节习俗体现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求吉心理。春节期间,浮山百姓特意蒸制花馍来供奉神灵,其中别具特色的是枣山、枣糕、石榴馍等。晋南春节文艺形式多样,有匼河背冰、跑鼓车、蒲剧等。背冰是匼河古会上一项古老而奇特的民俗活动,数九寒天,青年男子头裹红巾、赤裸上身,只穿一条短裤,背着冰冷的大冰块,手中敲着鼓与铜锣,它象征着勇猛,是古时尚武精神的现代展演,是不畏严寒、敢于担当的非凡气度,是民众心中蓄积已久的力的迸发和美的享受。跑鼓车最初是军户遗民在节日闲暇时消磨时光、强身健体的竞技活动,后来逐渐成为正月里的固定表演项目。跑鼓车的车为木质大轮车,鼓因为所属院社不同而各异,表演前,整个村子分为东院、南院、西院、西北院和中院,各院推选出德高望重之人作为表演组织者,由组织者选择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来拉鼓。跑鼓车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它昂扬激情,蓬勃进发,表现出当地民众的顽强刚毅、彪悍威猛与乐观奋进的精神风貌。
晋东南春节民俗
晋东南,顾名思义指山西的东南部地区,包括长治市与晋城市。长治古称上党,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上党地区多山,早在上古时代,传说神农氏炎帝就曾在这里尝百草、驯养牲畜、发展原始农业。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上古神话,如女娲补天、神农采五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都在这里留下了遗迹与传说。晋东南留存有一些古朴的庙宇,供奉着富有地域历史文化特征的神祇,如“汤王庙”“二仙奶奶庙”“三嵕庙”等。
晋东南的春节民俗中比较有特点的有迎神赛社和秧歌。迎神赛社是春节期间举办的社火活动之一。襄垣、武乡秧歌起源于明末清初,农民在田间劳动时唱出心里久久压抑的悲情苦衷,最初形成了一种称之为“挑高”的秧歌,由二人对唱,一手摇着响铃,一手拿着雨伞,见景生情,即兴编词,你唱我和,二人竞唱,声调越挑越高,后来,挑高秧歌与当地民间曲艺唱腔渗透,出现了一种“干板秧歌”;大约到了清乾隆年间,又发展成有一把“呼胡”伴奏、说唱故事人物的“地圪圈”(广场)秧歌。清末时,这种秧歌广泛流布在襄垣的北、中部和武乡的东部,从此,襄垣秧歌与武乡秧歌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地方把这两地的秧歌形式统称为襄武秧歌,如今襄武秧歌经过了多方面的改进,以演唱现代生活内容为主。
此外,晋东南春节期间的八音会、跑马排也别具特色。跑马排是阳泉市娘子关镇下董寨村春节期间特有的竞技活动。每年的正月十六上午,下董寨村民都会模拟古代快马加鞭传递公文、呈报军情的场景,在村子中央的青石古街上骑马纵情狂奔,竞争比试。下董寨的跑马独特之处在于马背无鞍韂,马腹无脚蹬,仅凭骑手坐稳马背抖缰驱马驰骋。这样高难度的危险动作,对下董寨人来说却手到擒来,无论是十多岁的童稚少年还是60岁的花甲老人,都能上马一展自己的英武雄姿。娘子关流传着一句俗谚,“宁肯一夜不睡觉,也不能误了跑马看热闹”,方圆百里的人们都在这天慕名而来一睹跑马风采,各大媒体也对这一盛大的民俗活动竞相报道,跑马排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晋西春节民俗
晋西是指山西省的西部地区,主要指吕梁市,位于吕梁山脉的中段,西边紧临黄河、直面陕西,东南靠近汾河。晋西处于吕梁山脉和黄土高原重峦叠嶂的山区,偏远、交通不便,传统风俗与历史文化保存较好,一些古有的民俗文化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影响较小,所以这里的春节民俗在许多方面具有特殊意义。总体而言,道教信仰在晋西非常突出,代表性的就是北武当山,素有“三晋第一名山”之称,供奉真武大帝,因此当地春节民俗具有浓郁的道教文化色彩,一些代表性的春节民俗如盘子会、醮纸、伞头秧歌等,其仪式内容都与道教文化传统有关。
柳林盘子会也叫天官会会、人口会会,每逢春节,各村都要在公地上搭设盘子、摆出九曲,特别是正月十五,人们围着盘子祭祀过后,堆煤塔、扭秧歌、吹唢呐、转九曲,可达四五万人。
文水县一带春节期间要搭建神棚,也称坛坛,主要是用木隔扇搭成像房子似的堂帐,祭祀供奉十殿阎君,并挂着逝者过金桥、银桥的图像,还有一些地狱的内容,上面印有生前作恶者上刀山、下油锅等情节。从正月十四至十六,当地民众围绕坛坛进行各种社火表演,祭神安神,目的在于规劝世人要积德行善,不做坏事。
晋西还有一些独特的春节民俗,临县伞头秧歌、中阳剪纸、孝义皮影木偶、九曲黄河阵等,其中孝义皮影、汾孝秧歌、中阳剪纸、孝义碗碗腔等民间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山西特色人文风俗
1、山西锣鼓。山西的鼓品种达数十种,其中代表为山西威风锣鼓。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特色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威风。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取得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
2、剪纸。“广灵窗花”以造型写实、刻制精巧著称。原料是一种单一的雪白宣纸,工具是几把刀刃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先用刀刻出剪纸成品,再点染着色。民间巧匠非常讲究刀工刻法和着色技艺,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办法制出成品。着色时用上好白酒调色,调配较深的颜色可加少量白矾。
3、面塑。山西民间面塑主要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生活理想的体现。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
4、旺火。生旺火是山西北部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每逢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里面放柴,外面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单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
5、炕围画。炕围画的形式构成有一套固定的程式。以上下两组边道,按照一定的规格布置而形成其主体框架,中间等距离安排以各种画空。既具完整对称的装饰形式,又具简繁对比的表现内涵。炕上部分是其主体,锅台画、灶头画、看墙画是其外延部分。
(6)山西阳泉春节风俗有哪些扩展资料:
山西又称“三晋”,古称河东,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