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春节送礼 » 战国时期春节吃什么

战国时期春节吃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1-03 21:37:12

1、谁知道春节饮食文化

过年吃年糕是中国人的风俗之一,年糕的谐音是年高,是我国南北许多地区过春节的应节食品,有祈祝五谷登丰、年高长寿、一年胜似一年之意。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帮助阖闾夺了王位,并帮助他整年经武、强盛国势。阖闾又命令伍子胥筑“阖闾大城”以示自己的功德。城垣建成后,吴王整天欢宴,不问国事。也不听伍子胥劝谏。这时伍子心决心以死相谏,临上朝前他对家人说,如我有什么不测,以后你们遇上兵荒马乱时可在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即可得食。后来伍子胥力谏遭弃并被赐以自刎。伍子胥自刎后,吴国为越国所灭,从此战事不断,阖闾大城内饥饿断食。伍子胥家人想起了他的遗嘱,就与众人前往相门拆墙挖地,发现砌墙的城砖竟是用糯米粉做的。而这些糯米粉救了全城老百姓。从此以后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粉做年糕来供奉伍子胥。

年糕式样:方块状黄、白年糕,象征黄金和白银;也有条状的宁波及福州年糕,造型模仿银条;都是以形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分类:北方年糕以甜为主。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内蒙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南方年糕甜咸兼备;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梗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片炒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则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再加上玫瑰、桂花、薄荷和素蓉等配料。其中广东的萝卜糕、芋头糕,制作与众不同:先将萝卜或芋头切碎,混合炒香的腊肉、虾米、冬菇等作料,再加入米团后蒸成。年糕不仅便于储存和食用,在吃法上亦可多种多样。蒸、煮、炒、煨、煎、炸、烤、烩,风味迥异,各具特色。

注意:年糕的主要原料是糯米、黍子面,热量高,是增加体力和耐力的食物。但由于年糕中淀粉糊化后,粘度较大,过量食之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帮年老幼小与体弱者不宜多吃
馓子与麻花

馓子与麻花起源:春秋战国时期介子推有恩于晋文公,但又不愿接受晋文公的恩典,便和其母亲躲藏在山中,最后被只想逼其现身的晋文公火焚而亡。悲痛的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把介之推殉难日定为食天,这一天不许动烟火做饭。这就是寒食节,于是馓子、麻花这种日久不失美味,易储好吃的食品就应运而生了。最后竟演变成了春节食品了。

馓子(茶馓)

1、高筋面粉、温水、盐、猪油(“牧洋牌”香猪油可以使馓子制品酥脆)调制成面团。

2、松驰后将面团先搓成大条,再搓成细条,浸在麻油里约半小时,拉成细条绕在手上。

3、烧好的细条用两根长筷穿上,放入油锅内摆动几个,然后将两只筷子交错置在一起使面条错成扇形,抽出筷子,炸至金黄色时起锅即成。

麻花

1、将老面用清水搅溶,放入面粉内搅拌均匀,制成发面、酥面(面粉与“永胜牌”精制牛油搅拌成酥面)卤糖水(卤粉、白砂糖和清水煮溶成卤糖水,冷却后待用)调制成光滑面团。

2、稍稍松驰,将每份面团整形成六条,再加三条夹心面团(青梅、核桃仁、青丝、红丝糖、桂花和卤水搅拌成团),用手折、拧成长扁圆形麻花生坯。

3、入锅油炸至呈棕红色 ,捞放沥油。

糖脆麻花

主料:面粉500

畏料

白矾8 碱面4 饴

万家团圆吃饺子

饺子起源:据说医圣张仲景做官告老还乡时,正值酷寒严冬,当他看见乡亲们耳朵都冻烂,于是舍药为乡亲们冶冻伤,他的药方是“祛寒娇耳汤”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煮熟后,将羊肉及药材捞起发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再下锅煮熟,乞药的人每人可得一大碗汤、两个妖耳。大家吃了祛寒娇耳汤后,觉得浑身温暖,两耳发热,乡亲们的冻耳被治好了。后来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慢慢流传民间,为了纪念他的恩德,人们每到冬至,人们都要包娇耳吃,娇耳又称饺儿,也就是我们今天吃的水饺,因为传说冬至吃水饺耳朵不会冻伤,所以饺子成为冬至的食品,随着历史的变迁,饺子的角色也在历史般的转化,成为春节的主要食品,这时吃饺子已是合家团圆、美满幸福的向征了。

鲜虾金鱼饺

主料:精粉500克 辅料:鲜虾仁350克,肥肉膘100克,清香猪油50克 南荠50克 白酱油50克 熟火腿25克 葱花、姜末各适量,胡椒粉、精盐、味精、香油、料酒各少许。

制法:

1、将虾仁、肥肉膘、南荠分别切成豆粒丁,用食盐、白酱油、葱花、姜末、胡椒粉、料酒、香油、味精拌匀成馅。

2、锅上火加入清水750克和少许精盐及永胜牌“餐饮牛油”烧开,再将过筛的面粉倒入锅内,搅均匀倒在案板上揉光,即成皮面。

3、揪成30个剂子制成饺皮,把馅包上,捏成三角形(其中一棱边较长)将两条短边卷回成鱼形,另一边按扁捏推成花边,呈金鱼尾巴形状,再把火腿剁成末,撒在两个金鱼眼孔上。上笼蒸7-8分钟。

成品特点:形似金鱼,虾仁味浓,鲜香可口。

2、战国时期秦国春节习俗

春秋战国时期,对后世民俗文化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华夏民族的传统节日多起源于这一时代,亦或有着这样那样的渊源。

秦代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春节),从十月开始就归入下一年,秦朝皇帝每年十月都会去祭天,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秦朝纪念死人的节日是农历正月初三。

和春节有关的习俗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据吕不韦编写的《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疠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垒像,在除夕前页那天悬挂在门前,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就直接在桃木上画两个神像,提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于除夕下午挂在门两旁,以压邪驱鬼,这就是最初的桃符。关于桃木有辟邪作用的记载,最早源自《左传》,里面记载了古人用桃木做得弓进行除灾仪式。《庄子》载:“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由此可见古人对桃木的特殊信仰源自于春秋战国时期。如《战国策.齐策三》说孟尝君打算入秦时,苏秦对他讲了土偶和桃梗的寓言,劝止他,其中有土偶人语桃梗:“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可知战国时代已有削桃木为人的做法。
先秦认为春节是不吉利的日子,这天还会举行傩舞,驱鬼辟邪。扫尘聚宴,祭祀先祖。

3、春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年糕。

中国汉族的传统食物,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年糕是用大米或糯米,煮成饭用打制或水磨成粉后压制而成的糕,在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

年糕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小孩身高一年比一年高。

据说年糕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吴国都城(现江苏省苏州市)传递到四面八方。宁波一带民间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的民谚。

人们还用年糕印板压成“五福”、“六宝”、“金钱”、“如意”等等形状外观,象征“吉祥如意”、“大吉大利”。

有的则做成“玉兔”、“白鹅”等小动物,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相传春秋末期伍子胥自刎后,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姑苏城团团围住,吴军困守城中,炊断粮绝,街巷内妇孺哭声惨不忍闻。

他临死前对部下说:“如果国家有苦难,百姓断粮,你们到城墙下挖地三尺可得到粮食。”伍子胥死后,他的部下被越军包围,城中断粮已饿死不少人,这时有人想起伍子胥的话,就去挖城墙,挖了三尺多深,果然挖到了许多可吃的“城砖”即年糕,结果打了胜仗。

原来是当年伍子胥在姑苏城督造城墙时,已做好了屯粮防饥的准备。从此以后,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做年糕,年夜饭就吃年糕汤来纪念伍子胥。

4、战国时期老百姓吃什么

战国时期的人们主要是吃一些农产品,比如五谷,小麦、小米之类的东西,这应该是最早选择的一些农作物,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限制,肉类应该是很少见,一般主要是靠自己的农业生产活动获得足够多的食物,毕竟古代是农业社会。

5、春秋战国时,我国都有哪些菜和主食?

主食有:

1、稷:是小米,又称谷子,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

2、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

3、麦:大麦。

4、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

5、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

6、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

菜有:

1、肉类食品:当时的“六畜”是指马牛羊鸡犬猪。牛马主要作为农耕和交通的动力,肉食主要靠猪羊鸡狗等小牲畜。

肉类食品中除了家养的畜禽之外,还有一部分是狩猎而来的野生动物,种类与商周时期的猎物差不多。

2、水产品:鱼、鳖是人们喜爱的副食品之一。鱼是日常易得之食品,相对而言,鳖的饲养和捕捞较为不易,故鳖类比鱼类更为珍贵些。

3、五菜:即葵、韭、藿、薤、葱等五种蔬菜。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饮食文化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