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春节送礼 » 赣州的春节怎么过

赣州的春节怎么过

发布时间: 2023-01-03 04:27:21

1、赣州过年风俗是什么?

赣州过年风俗:

1、阴历腊月二十四日为“过小年”,晚饭比较丰厚,餐后祭灶,送“灶神”,是日此谓“偷心日”,广东客家人多在这里日“破土”,不必请老先生看房子风水房屋朝向及其选时间,一如冬至节气日。

2、“除夕夜”又被称为“大年夜”,这一天,每家每户大门口上面贴上春节对联,门匾和窗上还贴上红小纸条。这一天家家户户宰鸡杀鸭。去祖堂敬祖,表明过年或过节铭记祖先大德。除夕夜的团圆饭,吃得尤其早,一般中午四五点钟就刚开始,一直吃到黄昏,阖家共吃年夜饭,同喝辞岁酒,小朋友们庆长大了,老大家贺添岁。

3、正月初一午夜零时,大家蜂拥而至焚香鸣炮,迎新年,是谓“抢春”,觉得起得越快这一年的福分越好。房主燃放烟花开门炮,向“好意头”方位而行,此谓“交通出行”。早晨穿新衣,先拜祖先,后拜尊长,道“恭贺新禧”。

4、早饭素食(信丰县王母渡一带地区24小时素食),谓吃完一年康健康健,借以免灾保身心健康。是日,大人小孩一天到晚玩耍,但不可出家门口,尤忌小孩子坐着他人家门坎上,女性在晒坪或自己院坪上打毛线,纳鞋底、鞋底、休闲娱乐闲聊。男生玩牌或玩“数黄豆”,小孩子喜爱放鞭炮等,全部村坊看起来十分繁华。

5、一般家中从初二刚开始备“九龙盘”,内热腊鸭、牛肝、腊肠等特色小吃,多加花生仁、葵瓜子、果碟接待客人,直至正月十五出元宵节。内亲到访多有喝酒娘蛋吃满碗等垂青。

2、江西的过年习俗

这是一位江西的年轻朋友自己总结的江西过年新习俗,转发给你,供参考——1. 大年三十打扫卫生,此事为过年之必做之事,须把所有家具及锅盆瓢盆等一一洗净,把家里的墙壁上的蜘蛛网,灶前的污垢等祛除。寓意是把家 里年前的烦恼事,倒霉事一扫而尽。
2. 洗澡.就算你这一年没有洗一次澡,在大年三十里一定要洗这一次 寓意当然是把一年的倒霉事一洗而尽。
3. 吃年夜饭,当然最好是全家在一起吃。最重要的是要叫上老人,就算他不 跟你们一起吃。程序上还是要走一下的。(我就听说赣州有一对老夫妇,漆下有7个儿子,在大年三十等到晚上9点,竟没有一个儿子叫 吃年夜饭(俺对事不对地方哦)寓意不用说了。
4. 吃年夜饭时,凌晨00.00,和年初一早上吃早饭时放鞭炮,寓意喜庆吉祥,迎接新的一年有新的气象。
5. 小时候吃早饭的时候有吃大菜,寓意是吃了大发财。 现在好像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兴这些了 。
6. 年初一的时候家里不能扫地,不能洗澡等,寓意是会把一些吉祥和开年的好兆头,好气象扫去。
7. 拜年,当然是晚辈向长辈拜年,小时候有一句歌谣“拜年拜到灶前,不要你的黄元(一种食物),要你的赏钱”(俺家自创滴)你如果赚了钱在拜年的时候要长辈的父母给一些钱,你如果没有结婚人家向你拜年可以不给。具体拜年时间新余,南安这边是初一拜,河洞(好像还有一些地方),梅山,新华这边是初二拜,(要不年初一俺也去了丫山,唉...............)
8. 年初二和年初三,也有年初四的,那就是三姑六姨请吃饭啦,有时候姑啊,姨啊,或叔的儿子或女儿在去年结婚,要请新客吃饭。此是祖上规矩。
9. 吃完元宵才真正过完年。

3、求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春节的习俗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春节的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4、赣南的春节

(一)春节风俗
南雄人民的春节,一般从农历九、十月份就开始准备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冬至以后就开始蒸酒。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民间俗称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日子。南雄乡村客家一般是以二十四为准。
据调查得知,南雄地区的广大农村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其独特之处在于多数情况不用横批,而很多地区的“灶神”位都用横批,如大同地区就用“一家之主”作为对联横批。南雄乡村客家“灶王爷”神位两侧写着“灶旺人财两胜,神灵富贵双全”,正文自右至左写着“担柴童子,运水先官;九天东厨,司命灶君之神位。”寄托着黎民百姓对灶神无限的崇敬及幸福的期盼。
腊月二十四到除夕前叫“迎春日”,即春节的准备阶段。乡民们置办年货、打扫庭院,搞好个人及家庭里里外外的卫生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十天半个月不洗头在这段时间定会找个时间痛快地洗一番,为的是能够满足他们除旧迎新的心理。
年三十便是除夕了,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南雄乡村客家人易门神、贴对联、放鞭炮、请祖先等等,其中最有特色的当数“赴浪荡圩”。南雄一些镇上的圩场和其他地方一样,邻近圩场的圩日一般是错开的,比如逢3、6、9或1、4、7日。但到了除夕这天,不管有没有赶上圩日,每个圩场都逢圩,名为“浪荡圩”。
南雄乡村流传着这样的话“浪荡圩,浪浪荡荡”,指的就是除夕那天因为大家时间紧张,赴圩的人来得早,散得也早,彼此都匆匆地来来往往(即“浪浪荡荡”之意)。往日要到下午两三点钟散圩的圩场,到了“浪荡圩”那天,都会在十二点多早早散圩。
据长辈回忆,旧社会大多百姓很穷,往往到除夕那天才筹到过年的钱,只好到那天匆匆地去圩上置办年货。渐渐地,除夕的“浪荡圩”便成了一个约定成俗的民俗了。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浪荡圩”成了人们劳累一年后图热闹、放松的一种方式,让自己的心在那天浪荡浪荡。村里的大人常在那天对孩子说:“去浪荡一下吧!”意思是给管束苦了的小孩放放风,特别是调皮的男孩。因此,每到逢“浪荡圩”那天,个个圩场都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南雄大部分乡村客家,至今还保存着给灶神压岁钱的风俗,当地称之为“压灶”,《南雄县志》有载旧时“压灶”的方法:“用一盘米盛着白银一筒筷子和一扎钥匙,象征万事胜意之兆。”据笔者所见,他们现在“压灶”普遍是在灶上供上一碗白米,米中压着一封利是,从大年三十晚上一直压到正月十五,旨在灶神保佑,祈求粮丰财厚。也有地方如坪田,利是只压一晚,大年初一谁最早起床做饭,谁就可以收这封利是,旨在鼓励大家在新的一年勤恳劳动。但自20世纪80年代末始这一习俗已经慢慢地淡化了,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对此一无所知。
过了除夕夜便来到了新年伊始的大年初一了,人们习惯上把年三十当作是过大年而南雄人民却习惯地把年初一叫做过大年。“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两千年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农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3]个人一年一度的最重要的日子是生日,大家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节日,而在我国春节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是一个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南雄乡民也同样如此,无论他们走遍天涯海角,忙得多么的不可开交,都想方设法回家欢度春节,即便不能如此,也不忘给家人打个电话问声好。

(二)春节风俗个案研究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没错,南雄诸多乡镇中风俗迥异,然而最有特色的当数以坪田镇为中心的“游神”(其实他们拜的不是神而是人)活动,由“告神”“谢神”两项活动组成。
位于南雄东北紧靠江西省信丰县的坪田镇,有个海拔500米左右的小盆地。这里聚居着1000多户人家,以叶、邓两姓为主。古来在盆地中央建有一座都统庙,面积约100多平方米。(如图2)庙里供奉一尊高约1.5米木雕都统菩萨,左右各有一尊约高0.8米木雕力士像,是为陈、邓两将军。相传此庙虽小而甚灵。附近村庄一些群众很崇敬这位都统菩萨。每月初一、十五,不少善男信女上庙焚香祈祷。此地可谓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古时,坪田都分十甲,每年由一甲轮值,举行“告神”(既迎神)、“谢神”活动。八月择吉月“告神”,祈求菩萨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次年正月初二至十二日为“谢神”,一连10日,举甲供奉菩萨,演戏,舞 龙打狮,十分热闹 。
如今,整个坪田镇与与其毗邻离南雄市区约30 公里的南亩镇和江西赣州市信丰县万隆乡、县社迳乡部分人组合起来搞这个“游神”活动。春节期间我认真观看了整个活动过程,“谢神”活动主要流程如下:主办“谢神”活动的六甲,冬至前后就开始进行舞龙打狮、演戏等训练(演员同为八月中旬参加“告神”活动的人员, “告神”活动与春节期间的“谢神”活动大致相同)。
舞龙舞狮:南雄舞龙有瑞龙、香火龙、黄龙、游龙、双龙等。最具特色的是雄州镇宾阳门的"瑞龙",龙身分为10余节,用竹片扎成,裱上透明的油纸,敷以彩绘,由10多位赤膊壮士汉舞动。“谢神”活动表演的就是此类“瑞龙”,从年初一到十二为期10天的“谢神”活动期间,舞龙队伍会到各甲去“舞龙”,舞到谁家,谁家里就得放鞭炮,不然都统则不会保佑他家富贵、幸福、发财等,总之,就是不吉利,新年里办事情很难顺心如意。舞狮多在春节时表演。狮有青草狮、鸳鸯狮、磨地狮、九角狮、香火狮、广狮、瑞狮、高脚狮等,舞有单狮舞、双狮舞。南雄地区最有特色的是湖口镇洋汾村的磨地狮和珠玑镇洋湖村卢屋的青草狮,其动作敏捷,步伐矫健,舞姿精彩,气氛热烈,表达了劳动人民在节日的欢快活泼以及对生活和土地的无限热爱之情。南雄舞狮受江西的“手摇狮”、“板凳狮”,安徽的“青狮”,湖南的“武打狮”和广东的“醒狮”影响,集各地之大成并有所发展。以坪田镇为中心的“谢神”活动舞的是鸳鸯狮。历年来的“谢神”活动中,最热闹的一天当数今年的大年十一了。由于我本人住在都统庙附近村子,见证了其后期的成长历程。都统庙几废几立,据本人调查得知:新中国建立后,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中,破除迷信,把都统庙和菩萨都毁了。10年后的1962年,曾有人重新建庙立菩萨,被有关部门派员毁了。30年后的1993年,又有人重倡集资建庙立菩萨,再次被政府派员制止了。时隔15年后的2008年,在坪田当地及外地的善男信女们的募捐下,此庙终于得以重建,并立了菩萨(菩萨于除夕从江西社迳买回)。去年冬天,我亲眼目睹了村民们建庙的过程:几十年不遇的大雪把整个坪田镇洒落得白茫茫的,连用来建庙的砖块也几乎被淹没了,然而人们还是冒着寒风冷雪争先恐后地忙活着,终于在年三十那天完工了。大年初二,无论是附近村庄还是边远村子的村民都来都统庙焚香祈祷,杀鸡祈拜。

大年十一刚蒙蒙亮,六甲的活动主持人就从江西社迳出发,一路舞龙打狮、放鞭炮、鸣炮,把叶都统与其得力助手陈、邓二将像小心翼翼地接到庙里。六甲人举家欢庆,其他甲也有部分人加入那个长长的队伍。站在楼顶眺望,只见从都统庙延伸出来的“长龙”足足有200米长。据长辈回忆,没有庙和菩萨期间,活动仍然会如期进行,以先前庙址为中心。在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期人们必演的是赣南采茶戏,不过近年来,由于经济人力等原因,只是偶然演演罢了。由于2008是都统庙历史更新的一年,多年未登台的赣南采茶戏这时也闪亮登场了。赣南采茶戏笔者将在娱乐部分做详述。

(三)春节饮食

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南雄乡村客家春节饮食文化犹如大自然中的一束束可爱的野花,给人以纯美的享受、身心的愉悦、传统文化精神的陶冶。以下笔者将从南雄乡村酒、特色小吃、年果及野味进行陈述。
酒:南雄人在过春节时,喜欢用“过缸酒”待客,约“冬至“一过,家家户户都开始蒸酒即“过缸酒”,该酒是城乡群众自酿的传统酒。在过去,南雄盛行家庭做酒,共有3种酒,即黄酒、烧(白)酒和“过缸酒”。年节家宴,尽管备有其它美酒,也一定要出敬自酿的“过缸酒” 。“过缸酒”既有烧(白)酒的浓烈,也有黄酒的甜美。如今在市区已很少人自酿酒了, 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在工业文明的强大冲击下,南雄人民也不无例外地在承受着传统文化的淡化危机。
特色小吃:最有特色的是酿豆腐(如5),酿豆腐是每一户人家过年过节必备的小吃。南雄酿豆腐与东江酿豆腐不同,东江酿豆腐用的是水豆腐和油豆腐,酿入的馅料以肉为主,而南雄的酿豆腐多用油豆腐包来酿,馅料则丰富多样。其做法就是用新鲜的芋 头、香脆的小虾米,还有腊肉碎、蘑菇、香菜等等材料剁碎拌匀,有些人家还会按不同口味加入不同的馅料。然后把大块的油豆腐包开个小口,把里面的瓤挖出,再酿入早已配好的馅,放入蒸锅蒸熟即可食用。酿豆腐是无辣的小吃,如果想吃辣的风味,可以拌着南雄乡下传统的辣椒酱来吃,或者学当地的地道吃法,把辣酱和生的香菜从豆腐包的小口塞到馅里面一起吃,糯香可口,加上多种馅料配味,味道丰富多变。
春节年果:有油炸芋头片、番薯片;有用粘米粉配以五香粉、辣椒粉调湿和匀,制成薄片,油炸而成的豆角酥或称壳落酥;有用芋头煮熟搓烂,加入猪油、辣椒粉、粘米粉,做成手指大圆团,油炸而成的猪膏团;还有炒果、炒米糕等。另春节糍类方面,南雄客家糍有十多种,但春节期间几乎家家都要做油糍。
春节腊味乃传统的冬春时令佳肴,每年冬至前后,家家必做腊味,品种有腊鸭、腊肉、腊肠、腊鸡、腊鹅、腊狗,山区还有腊野味。
南雄乡村客家最有名的腊味当数腊鸭。据清代《南雄州志》记载:“雄鸭,鸭嫩而肥,脆之,渍以茶油,日久鲜红而味美,广城甚贵之。” 南雄腊鸭又称板鸭,具有造型美观、鸭皮白中透黄、油尾丰满、
皮薄肉嫩、肉红味鲜、骨脆可嚼、风味独特、质量上乘的特点,是人们馈赠亲友的美味佳肴。南雄板鸭,
又以珠玑巷腊巷的出名。腊巷,是珠玑巷中的行业作坊街巷之一,以精制腊味而闻名遐迩。
(四)春节禁忌
“简单地说,‘禁忌’就是心理上以为忌讳的和言行上规定为不能说和不能做的。”[5]南雄地区春节禁忌挺多的,例如在言语上要求检点,崇尚说吉祥语,若有人不小心摔碎了碗碟,马上念“岁岁(碎)平安”,即利用谐音化凶为吉;行为上也需要多加注意,尤其是调皮的小孩不能打架斗殴。。
在南雄乡村客家地区,从初一到初五都有很多的禁忌。朋友,当你走到一片菜园前,想进去摘采花玩,你可千万要谨慎,小心种菜阿姨给你上“培训课”。有“一鸡、二鹅、三猪、四羊、五牛”,听了这句话兴许会一头雾水。意思是从初一到初五每日各代表一种家禽或家畜的诞生。“大年初一不能进去菜园,会把鸡带进去;初二可以进去菜园,因为鹅是跑不进去的;初三禁止进入菜园,会把猪带进去;初四可以进菜园,因为羊是不会撞篱笆的;初五不能进菜园,会把牛带进去的。”看来只有当地人才会明白这么高深莫测的道理。
大年初一的禁忌是最多的,如:白天不能睡懒觉,否则自家的田地就会发生滑坡的可能;大年初一至初二一般不扫地,地面脏了则用手拣起,年初三称为“送穷日”,再把垃圾倒出去;早上吃早餐只能吃素,不然这一年就会吃不到蔬菜;不能洗头,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在那天洗头则会把所有的水源弄脏,水神便会惩罚洗头者,令其事事不如意。初一到初五日,为过年时间。除初三以外,都可探亲访友,初五日,称为“出平”日。初六日以后,农村准备春耕。

(四)春节娱乐
春节是个举国同庆的日子,各地娱乐活动自然很多,南雄客家乡村地区也不例外,比较典型的是采茶戏演出。
采茶戏曲调优美,清新悦耳,是南雄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曲目。采茶戏约在清乾隆年间,由南康、信丰和龙南等地传入南雄。音乐唱腔由赣南采茶灯及南雄民间音乐组成。初期戏中角色较少,生、旦、丑三行当任演员,配上胡琴一把,锣鼓一面,五人即可表
演。采茶戏在表演艺术上运用打扇花,即男女的右手均拿彩绸扇,作为道具,应用扇子高、低、左、右、前、后、正、反等不同位置来表演造型。舞台表演应用矮步步法。矮步是根据劳动群众在劳动中的上山、下山及摘茶动作演变应用于舞台表演。在老艺人中,流传着“相公背伞”、“懒人担扇”、“乌鸦下翼”、“乌云盖月”、“美人照镜”、“凤凰装美”、“狮子滚球”、“乌鸦戏水”等传统动作。表演以地方语言为主。唱腔穿插三字腔:“哎咳哟”、“哪呵咳”、“咳嘟(呀嘟)喂”、“咳(呀咳)子哟”、“嘿”等,一般出现在末句或唱腔的结尾处,前面带有下滑音。 1953年,城关镇宣传队的《妹子》一剧参加省业余文艺会演,获优秀奖。1958年7月1日,南雄采茶剧团成立,先后整理、移植、创作上演了《赛龙舟》、《打鸟》、《补皮鞋》、《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山乡风云》、《社长的女儿》、《田老汉卖牛》、《称心花》、《越看越爱看》等200多个古代和现代剧目。《越看越爱看》(作者朱淑贞)1976年参加省业余文艺会演,获优秀奖;《称心花》(作者华运杰、刘卫东、衷玉华)1981年参加省文艺专业会演,获创作、演出二等奖。春节期间,坪田镇为中心的“谢神”活动上演的是赣南采茶戏,演出方式与上述采茶戏大相径庭。
南雄乡村客家,春节期间还有很多人把赌博当作一种娱乐活动,尽管平时从来不赌博的人,大年初一至初三那几天也会干几场,不过很少有人会赌大的,因为他们有“输了钱不吉利,新年难发财”的说法。

四、结语
春节是一个举国欢庆的节日,它作为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深受人民的重视和青睐。春节在南雄乡村客家中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日子,一直以来,每到年关远在他乡的游子都会想方设法回家欢度这个节日,他们庆祝春节方式富有特色,有很多的风俗,例如祭灶、压灶、赴浪荡圩等等;也有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例如乡村酒、特色小吃、年果及腊味等,枚不胜举;此外,粤北南雄乡村客家更有许多禁忌,就如农历初一至初五都有很多的禁忌,数大年初一的禁忌最多;春节娱乐活动方面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赣南采茶戏的演出,采茶戏曲调优美,清新悦耳,是南雄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曲目。采茶戏约在清乾隆年间,由南康、信丰和龙南等地传入南雄。音乐唱腔由赣南采茶灯及南雄民间音乐组成。南雄诸多乡镇中风俗迥异,最有特色的当数以坪田镇为中心的“游神”活动,寄托了南雄乡村客家乡民对叶都统的虔诚崇拜及幸福期盼。
南雄乡村客家春节习俗中,无论是我们已深知的,还是还尚未发掘的,都在有效地传承着传统春节习俗的历史文化,但这种习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例如,很多人外出到大城市务工或是求学,春节习俗面临着同化现象,原有的一些春节习俗被在内外力双重作用下逐步消失,逐渐向异地的民俗风情演进。又如某些乡村村民们喜闻乐见的采茶戏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等等。
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抢救工作者冯骥才先生认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先进的发达国家都开始对自己的民间文化进行抢救,但目前,我们整个知识界的自觉还不够,加之我国民间文化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没有人关心,不抢救就真的会消失。”的确如此,就如南雄乡村客家春节某些民俗,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人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使之亘古流传。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雄人,也希望能尽本人的微薄之力呼吁现代人能在享受着丰富的物质文化的同时,多关注类似南雄乡村客家春节习俗之类的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节日文化,促使岁时节令、传统习俗等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地传承。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