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春节晚会吃什么
1、春节都吃什么呀?
春季吃的东西很多,主菜就是鸡肉、鱼肉、牛肉、羊肉、鸭肉、各种肉类,还有小吃类,我们过年准备各种丸子,萝卜丸子、豆腐丸子、肉丸子,还有馒头、各类包子、米糕、饺子,小时候都是现炒花生、瓜子,现在不多了。过年小时候特别丰富多彩,现在人越来越懒,做的也就少了。
2、纽约人的日常食物一般吃什么东西
一般而言,美国人的三餐既随便又简单。早餐,往往是果汁、鸡蛋、牛奶和面包。鸡蛋用热水冲熟或用电灶煮熟,牛奶从冰箱里直接取用。午餐,多用半小时在工作场所匆匆食用。进餐时,人们从自带的小纸袋里取出几片三明治、一根香蕉,再冲上一杯咖啡,便是一顿午餐。晚餐,常常是一两个菜,另有一些点心、水果之类。
3、普通的美国【加州或纽约】人一日三餐吃什么,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回答【具体有哪些菜色】
普通的美国人一日三餐
早餐:一顿简单的早餐,可能为果汁(fruit juice)、麦片、烤面包(baked bread)及咖啡(coffee)。丰盛些的早餐(Breakfast)也可有薄煎饼(pancake)、玉蜀黍片、香肠(sausage)、火腿(ham)和各种做法的鸡蛋(eggs)。美国人常喝的燕麦粥是用燕麦煮成浓粥,兑上牛奶、白糖。玉蜀黍片是玉蜀黍粉制的焦黄小薄脆片,用白糖牛奶泡软后吃。
我的雄壮的早餐
美国人的早餐通常在家里吃。不过有时也借早餐之机讨论业务或筹款,称为"工作早餐"。商界及政界人物有时也与同事一起用早餐,从而开始一天的工作。总统常和国会领导一起进早餐,他可在就餐时了解他所提出的法案完成立法手续的前景。教团和社团常常举行募捐早餐,由志愿工作人员为交一定费用的客人准备一顿丰盛的早餐。
午餐:午餐因为时间短,再加上很多人的工作地点离家远,所以上班或上学的人很少回家吃午饭,而是从家里带饭。美国人的午餐是三餐中最简单的,常常是吃些蔬菜(vegetable)和三明治(sandwich)、汉堡包(hamberger)或者意大利馅饼 (pizza)、热拘(hotdog),再加一杯饮料(beverage)。
晚餐:美国人很重视晚餐,很多朋友聚会,商务宴请,都会安排在晚上,所以晚餐一般比较丰盛。
通常先上一份果汁(fruit juice)或浓汤(soup),然后上主莱(entree)。常吃的主菜有牛排(beef)、猪排(pork beff)、烤牛肉(roasted beef)、炸鸡(roasted chicken)、 炸虾(roasted shrimp)、火腿(ham)及烤羊排等。随主菜吃的有蔬菜(vegetable)、面包(bread)、黄油(butter)、米饭(rice)、面条(noodle)等。欧洲人习惯最后吃一道水果(fruit)或乳酪(cheese),这在美国不时兴。多数美国人喜欢饭店吃一道甜食(dessert),如蛋糕(cake)、家常小馅饼(cookie)或冰激凌(ice-cream)等:最后再喝一杯咖啡(coffee)。
4、春节吃什么食物
春节吃鸡肉,无鸡不成宴。吃鱼,年年有余。吃年糕,年年高升,吃香蕉,招财进宝,吃汤圆,阖家团圆
5、美国的过年习俗
新年是全美各州一致庆祝的主要节日之一。但在美国,新年远不如感恩节或圣诞节那样热闹。
美国人过新年。最热闹的是除夕晚上。是夜,各地教堂都举行隆重的礼拜活动。人们聚集在教堂、街头或广场,唱诗、祈祷、祝福、仟悔,并一同迎候那除旧更新的一瞬。午夜12点整,全国教堂钟声齐鸣。乐队高奏有名的怀旧歌曲《一路平安》。在音乐声中,激动的人们拥抱一起,甚至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互相亲吻。人们就这样怀着惜别的感伤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共同迎来新的一年。
北美的印第安人,还有其独特的风俗。每到除夕之夜,他们就举行富有特色的“簧火晚会”,一家入围在篝火旁边,载歌载舞,谈笑风生。待至晨曦微露,他们再把破旧衣物付诸一炬,作为除旧迎新的象征。
除夕活动,常常持续到次日凌晨两三点钟。到元旦这一天,通常比较安宁、闲散。许多入很晚才起床,然后同家人、朋友一起看看电视、吃顿新年饭。
虽然元旦并不是最热闹的一天,但仍有不少州举行极富地方色彩的庆祝活动。加利福尼亚州有玫瑰花会,这是美国规模最大的新年庆典。七八十年前,加利福尼亚农村的一些俱乐部成员,每逢柑桔成熟季节,使用鲜花装饰自己的马车,在村里搞一些小型庆祝活动。时至今日,它已发展成十里长街布满鲜花的盛大庆典。五六十辆完全用鲜花、特别是用玫瑰花扎成的彩车徐徐而行,长达数英里,车上还有用鲜花做的各种模型。这不仪吸引了加州的男女老少簇拥街头,而且还吸引上百万的电视观众。
在费城,有长达10小时之久的化装游行。这种活动的起源要追溯到17世纪中叶定居于特拉华河沿岸的瑞典与英国移民的习俗。当年他们总是身着盛装在乡村举行新年庆祝游行。今日费城的化装游行固然比当年更有组织,但仍然保留着昔日的特色。参加游行的人们,有的装扮成小丑,有的化装成妇女(按照古老习俗,这个游行不允许妇女参加),随着彩车,载歌载舞,人流如水,热闹非凡。每年参加的入数总在一两万左右。
此外还有不少州举行元旦足球赛。鲜花盛开的加利福尼亚州,有玫瑰杯足球赛;盛产棉花的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城,有棉花杯足球赛;甘蔗产地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有糖杯足球赛;后来又新出现佛罗里达州杰克森维尔城的鳄鱼杯赛,以及得克萨斯州埃尔帕索城的太阳杯赛等等。
美国入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习惯,就是在新年许愿立志,他们称之为“新年决心”。这决心通常不是什么宏图大志,而是一些朴实而实际的打算。例如:“我一定戒烟”,或者“我要好好对待邻居”等等。他们总是坦率地讲给大家听,以期得到监督和鼓励。
====
感恩节的由来:
感恩节是美国人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美国家庭都要举行丰盛的感恩宴。最常见的传统食品有火鸡、南瓜馅饼和玉米面做的印第安布丁。一些美国人在这一天或举家出游,或探亲访友,尽情享受天伦之乐。感恩节期间,美国城乡都要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射击、打靶等体育比赛。一些美国家庭、宗教组织及慈善机构还为穷人、孤儿及流浪者们提供免费的火鸡宴,让那些不幸的人们在感恩节里也得到一份人间的温暖。
感恩节起源于马萨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移民。这些移民在英国本土时被称为清教徒,因为他们对英国教会的宗教改革不彻底感到不满,以及英王及英国教会对他们的政治镇压和宗教迫害,所以这些清教徒脱离英国教会,远走荷兰,后来决定迁居到大西洋彼岸那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上,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信教自由地生活。
1620年9月,“五月花号”轮船载着102名清教徒及其家属离开英国驶向北美大陆,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在马萨诸塞的普利茅斯登陆上岸,从此定居下来。第一个冬天,由于食物不足、天气寒冷、传染病肆虐和过度劳累,这批清教徒一下子死去了一半以上。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部落酋长马萨索德带领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了清教徒谷物种子,并教他们打猎、种植庄稼、捕鱼等。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清教徒们当年获得了大丰收。首任总督威廉·布莱德福为此建议设立一个节日,庆祝丰收,感谢上帝的恩赐。同时,还想借此节日加强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和睦关系。1621年11月下旬的星期四,清教徒们和马萨索德带来的90名印第安人欢聚一堂,庆祝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感恩节。男性清教徒外出打猎、捕捉火鸡,女人们则在家里用玉米、南瓜、红薯和果子等做成美味佳肴。就这样,白人和印第安人围着篝火,边吃边聊,还载歌载舞,整个庆祝活动持续了三天。
从此以后,移居美国的欧洲人基本上沿袭了北美大陆上的第一次感恩节庆祝活动的形式。1789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正式规定,11月26日为第一个全国统一庆祝的感恩节。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各州都视自己的情况规定节日日期。1941年,美国国会经罗斯福总统批准通过一项法案,宣布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全国的感恩节。
====
“上帝”的赐予
每逢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美国人民便迎来了自己最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感恩节。这个节日始于1621年。那年秋天,远涉重洋来到美洲的英国移民,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举行了3天的狂欢活动。从此,这一习俗就沿续下来,并逐渐风行各地。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正式宣布感恩节为国定假日。届时,家家团聚,举国同庆,其盛大、热烈的情形,不亚于中国人过春节。
感恩节,记得吃烤火鸡!
西方的感恩节为什么吃烤禽呢?我们就要看圣经了。圣经旧约出埃及纪中,有这么一段:摩西带著以色列人走到西奈沙漠中,没吃的也没喝的。以色列人大为不满。开始抱怨。摩西就说,上帝听见了他们的抱怨。会给他们吃的。结果第二天就有大批的鹌鹑飞来,落在他们的营地上。摩西说,这就是上帝给你们吃的肉。于是他们欢快地大吃了一顿。这可能是犹太教最早的一次感恩节。以色列人用什么烹调方式吃掉了这些鹌鹑,圣经没有记载。但是我们一想就知道:一定是烤著吃的。因为他们当时正在沙漠,很缺水,不可能煮。也不可能蒸。而且他们也不会蒸。只有烤不要任何炊具。他们从埃及逃出来,一定没有带笨重昂贵的锅。那时候根本就没有铝和铁。一般人用的陶罐很容易打碎,也不能带著上路,所以他们一定是把鹌鹑烤了。这也是最好吃的一种作法。于是西方文化中有了这么一个内容:禽类是上帝给人的救援和礼物。人们应该把它烤了吃。而且是在感恩节吃它们最为合适。
美国人过“春节”了
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令,把感恩节定在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美国人过感恩节主要是家人团聚,然后是大家一起享受一顿丰盛的节日晚餐。家人不住在一个城市的都要在感恩节前回家团圆。跟中国人过春节差不多。
新闻媒体报道说,感恩节假期也是美国航空公司最紧张的时候,飞机几乎班班客满,还常常会出现班机误点等的情形。可是,为了和家人团聚,共度节日,人们大概也是心甘情愿的。
每逢感恩节,美国人家家户户都要吃火鸡。火鸡都已经成为感恩节的像征了。另外他们通常还吃一些传统的菜肴,例如西葫芦、奶油洋葱、土豆泥、番瓜派等等。
纽约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活动,那就是梅西百货公司每年感恩节都要举行节日游行。
戏说“感恩节吃火鸡”
美国人过感恩节,有点像中国人过春节,是全家人团聚的日子。平时美国人不讲究吃,但在感恩节却是个例外,而且在习俗上还一定要大嚼火鸡。这与感恩节来历的另一种传说有关:那时北美人的祖先移居到新大陆,初登陆就遇到农业歉收,又受到当地土著印第安人的仇视。正值寒冬来临,移民们以为在劫难逃,就听天由命;不料在这绝望之际,从远处飞来了一大群火鸡,这才使他们绝处逢生。人们一直以为是上帝给他们恩施火鸡渡过难关,因而为“感”此“恩”,形成吃火鸡以纪念的习俗。
火鸡即“吐绶鸡”(MeleagrisGallopavo),又称“七面鸟”,体高大,公鸡体重12至18公斤,母鸡8至9公斤,年产蛋60至70个,蛋重75至80克。今北美洲尚有野生者,但已不多矣。
值得一提的是,对感恩节的大嚼火鸡,美国伟大作家马克·吐温曾大发幽默,他写道:“让所有人捐赠出恭顺的、真诚的、衷心的谢意”,而不是对火鸡的“大屠杀”。感恩节吃火鸡岂非是对火鸡的“恩将仇报”?
6、外国国家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新加坡
柑橘是必购年货。新加坡华人在拜年时,一定用一个精致的小纸袋装上两个柑橘作为贺年礼,以表达“大吉大利”、“两粒黄金”和“好事成双”的多重祝福。“红包”本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今年“红包”将被“金包”代替。因为金、蓝、黑和白被认为是今年新加坡的吉利色,而华人不喜欢在春节用素色,所以多选金色。
马来西亚
华人中有20%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徒,而他们也过春节。为此,教堂大年初一开放,供这些教徒做弥撒,教堂还允许华人的舞狮队到教堂舞狮,象征兴旺发达。在正月十五,未婚男孩向未婚女孩抛苹果,而女向男抛柑橘,希望未来找一个如意郎君或温柔女孩。
伊拉克
为数不多的华人们喜欢吃从底格里斯河里打捞上来的螃蟹,可伊拉克本国人因为不知如何下嘴,不吃螃蟹。哈尼店的伊拉克老板一般只进少量的螃蟹,如果赶上哪家中国公司来人多,或是使馆举办活动采购,这家小店的东西就会被抢购一空。所以,要想在节日里能保证吃上螃蟹,就要隔三差五到这家店逛逛。然而,美国的部分华人却在春节忌吃螃蟹,因其有横行霸道或不行正路之名,可见同宗、异地文化的差异。
美国
每逢春节,纽约标志性建筑帝国大厦上的1327只彩灯就会一改往日美国星条旗的红、白、蓝三色,亮起华裔喜爱的红色和金色,表示对中国农历新年的祝贺。这一形式至今已延续了6年。
加拿大
由于当地中餐文化的兴盛,许多华人都选择在餐馆吃年夜饭,然而在饭桌上,有两种习惯是吸收了当地的文化演变而来的:一个是人们交谈大都轻声细语,少有高谈阔论,另一个是个人饮酒随意适量,少有酩酊大醉。
澳大利亚
春节正逢盛夏,民间便以龙舟赛作为春节庆典活动的压轴戏,往往能吸引数十万观众。此外,墨尔本有世界最长的巨龙,长150米,有100多年的历史。每年春节,200多名健壮的澳洲人和华人扛着这条巨龙走街串巷,喜庆至极。
北极
2002年2月16日,我国第一支纯粹民间性质的北极探险队飞向北极,并于除夕在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的朗伊尔城举办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国人极地春节联欢晚会,在极地燃起了红红的中国火焰。
印度:饿肚子
印度人在新年这天实行禁食,从凌晨直到午夜。过了午夜,各家才品尝准备好的饭菜,互相祝贺新年。
法国:存酒喝光
法国人有一种迷信,认为除夕家中有剩酒,来年会交厄运。只有干干净净,才能迎来一年的好日子。因此,他们宁可喝得酩酊大醉,也要将家中的酒喝个精光。
波兰:吃青菜
波兰少女在过新年时,要穿上特色的兔行衣服吃青菜,据说吃了青菜会事事顺心如意。
巴拉圭:不食烟火
南美洲的巴拉圭人将年终的最后5天定为“冷食日”。这5天,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都不动烟火,只吃冷食。新年零时钟声敲响后,才能开始点火烹煮佳肴,大摆宴席欢度新年。
马达加斯加:忌吃肉
在马达加斯加,新年以前7天时间内不准吃肉,要到除夕晚餐,方可吃些禽类。元旦这天,夫妇要向双方父母赠鸡尾,表示尊敬;向兄弟姐妹赠送鸡腿,表示关心和友谊。
越南:禁止喝汤
越南北方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除夕夜要到平日取水的地方烧香、磕头,并打一桶水煮年夜饭。煮好后,先祭奠祖宗,然后全家吃年夜饭。吃这顿饭的时候,绝对禁止喝汤。他们认为,喝了汤,种下的庄稼就会受涝。
匈牙利:忌食飞禽
匈牙利人除夕夜不吃禽类,因为他们认为吃鸡、鸭、鸽等飞禽,来年的幸运便会飞走。他们在新年送亲友的礼物,大都喜欢礼物上有打扫烟囱工人和小肥猪的图形,打扫烟囱当然是除旧的象征,胖乎乎的小肥猪,令人喜欢,含意也喜欢。人们在形象上尊重小肥猪,但实际上又是另一回事了,因为他们新年的传统食品是油炸小乳猪,那是要拿小肥猪开刀的!
保加利亚:打喷嚏得牛羊
你若在保加利亚人家吃年夜饭,一定要打喷嚏,这样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当地习俗认为,第一个打喷嚏的人会给全家带来一年的幸福。于是主任走向自己的农场,将自己首先看到的第一只羊,第一头小牛,或第一匹马驹牵过来,送给第一个打喷嚏的客人,这个喷嚏打的多么值得啊!
英国:元旦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必须做到瓶中有酒,橱中有肉。英国人认为,如果没有余下的酒肉,来年便会贫穷。除此之外,英国还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风俗,人们都争取第一个去打水,认为第一个打水人为幸福之人,打来的水是吉祥之水。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按英国人的风俗,除夕千夜过后,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难和灾祸。除夕在亲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谈前,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在英国中部的一些地区,新年早上出门时,不管熟识还是陌生,都会互送铜钱,他们认为这样做,不但对方一年有财气,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幸运。
印度: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他们在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有些地方,过年不但不庆祝,反而相抱大哭。他们认为,元旦一开始,岁月易逝——人生短暂,用哭声来表示自己的感叹。有些地区的人们则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
蒙古:新一年到来,蒙古老人会装扮成牧羊人的样子,穿着毛绒的皮外套,头戴一顶皮帽,手拿一根鞭子,不停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响,以示驱邪祝福。
巴西:巴西人在元旦这天,高举火把,蜂拥登山。人们争先恐后地寻找那象征幸福的金桦果。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找到这种罕见的果子。他们称之为“寻福”。巴西农村有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便是互相揪耳,人们在元旦见面时,一定要相互使劲揪住对方的耳朵,表示祝福。
巴基斯坦:在元旦这一天,巴基斯坦人们个个手拿红粉跑出门,见了亲友,道过新喜,便互相将红粉涂在额上,以示庆祝新年吉祥如意。
阿富汗:在阿富汗北部地区的居民,每逢元旦都要举行激烈的抢山羊比赛,以示庆祝。两队骑手争抢猎物,比赛既紧张激烈,又喜庆欢乐。
阿根廷:阿根廷人认为水是最圣洁的。每年元旦,各家老少成群结队到江河中洗“新年浴”,以洗去身上的一切污秽。
7、过年看春节晚会时吃什么零食最好
春节晚会一般都要到很晚所以零食可以选择干货类,然后小面包也可以准备点,这样半夜就不会饿了
8、春节应该吃什么?做什么?
南北方有差异,地域有差异,生还习惯的不同,饮食喜好当然也不同,我是北方的.说出来的不一定适合你.不过说说我家的年夜饭共享哈.
我家的年夜饭首先是每个人说一道自己最想吃到的菜,无论是多难做的都会满足每个人的要求,这11道菜都要上桌,然后是必须有的菜,比如浇汁鲤鱼,红烧猪肘,红烧猪脚,四喜丸子,一道凉拌菜,在下来是甜食,就是大家都比较喜欢吃的一些小点心,满满的两大桌,其实吃不了多少的,就是要丰盛啦
大年初一吃什么?许多人对这农历新年第一餐非常重视讲究,虽然吃法都不一样,但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吉祥如意。
汤圆
汤圆的种类非常繁多,可以在家自己做,也可以上超市买速冻的,在超市汤圆的种类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大的、小的,甜的、咸的应有尽有,不过春节的汤圆基本上以中间包糖为多。在自己家做汤圆也是不错的选择,汤圆的做法很多,也比较简单,买上糯米粉、芝麻馅和糖就可以在家做了。大年初一的早餐汤圆一定更具特殊意义,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
年糕
农历新年必吃年糕,这也是绍兴人的一个习俗,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年糕的吃法很多,糖年糕、汤年糕、炒年糕等,但不外乎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
粽子
绍兴人习惯在春节包裹粽子,绍兴人一般用箬竹叶片(也叫粽叶),此叶片烧煮后亦具有清香之味。用粽叶包成的粽子,有浓浓的清香之味,食之宜人。除了以纯糯米包成的米粽、在糯米中加入豇豆或赤豆的豆粽外,现在还有不少味道好的鲜肉蛋黄粽、栗子粽等。在大年初一吃粽子,意为生活甜蜜,五谷丰登。
饺子
除夕、大年初一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不过现在不少绍兴人也加入到吃饺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时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
面条
长面,也叫长寿面,大年初一的时候吃长寿面,预祝着寿长百年,不少老年人还保持着这样的风俗。
糖茶
在绍兴城乡,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一进门主人总会给你泡上一杯糖茶,同时也不忘在糖茶中放上两颗蜜枣,意为甜甜蜜蜜。
中国各地大年初一吃什么?
湖北:湖北团风人大年初一喝鸡汤,象征“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年轻的学子要吃鸡翅膀,寓意“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两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江西:鄱阳地区大年初一要吃饺子和鱼,意为“交子”和“年年有余”,有的在饺子中放糖块、花和银币,意味着“生活甜蜜”、“长生不老”、“新年发财”。
广东:部分地区大年初一要吃“万年粮”,即做好足够春节三天家人吃的饭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带,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萝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圆”,喝茨实、莲子等熬成的“五果汤”,寓“生活甜美,源远流长”之意。
广西:壮族人大年初一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福建:闽南人,大年初一吃面条,寓意“年年长久”,漳州一带吃香肠、松花蛋和生姜,寓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安徽: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时每人要咬一口生萝卜,名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关中、河南:部分地方大年初一要吃饺子与面条同煮的饭,叫“金丝穿元宝”、“银线吊葫芦”。
台湾:大年初一吃“长年菜”。这是一种长茎叶,有苦味的芥菜。有的还在菜里添加细长的粉丝,寓意“绵绵不断,长生不老”。
9、世界各地的春节文化习俗有哪些?
世界各地的春节文化习俗: 新加坡华人:新年吃鱼意味着吉利。据说,此举象征着在未来的事业中发财和幸运。春节的第一天是小辈给长辈拜年的一天,也是孩子们的红包日,他们将从父母和长辈那里得到一包用红纸包着的钞票。 马来西亚华人:欢庆春节的气氛就日渐浓厚。从首都吉隆坡到全国各地华人聚居区或中国城纷纷挂起大红的灯笼,贴起春联,商场里摆满了年货。一般从冬至到正月十五都算过年。大年三十,全家在一起吃团圆饭,守岁,大年初一不能扫地。信神的人家在大年初一要吃素。旧金山:每个春节,舞狮的队伍都会从这里出现,沿着唐人街,伴着喧天的锣鼓一直舞下去,除了华人,各种肤色的外国人也会被吸引专程来这里过中国年。春节时,餐馆里饺子、年糕等过年食品更是一应俱全。悉尼:悉尼唐人街的牌楼上写着四个大字“四海一家”,过春节时,舞狮的人多停在商店或餐馆的门前,这时店主人会很高兴的出来,为舞狮的人派发“利市”。温哥华:温哥华唐人街的牌楼工艺精美,上书“中华门”三个繁体大字。过春节时中华门上挂满大红灯笼,小朋友举着五颜六色的气球,脸上写满好奇和快活。伦敦:每到春节,唐人街上就要张灯结彩,家家贴春联迎财神。鞭炮烟花伴随着舞龙舞狮和歌舞杂技表演。锣鼓喧天之中,人们挤在唐人街上,看英国白人扮演的洋财神穿着长袍马褂给儿童挨家挨户恭喜发财讨要红包。纽约:纽约唐人街有15万华裔移民,这里的春节无与伦比的热闹!大街上有传统的龙船游行,放鞭炮驱魔,武术杂技表演等。
10、纽约有哪些又便宜又好吃的美食
中国菜
纽约除了曼哈顿的唐人街外,在皇后区还有个新兴的中国城-法拉盛(Flushing),和唐人街的广东香港福建移民不同,法拉盛的移民多来自内地城市,天津、西安、四川、湖南、浙江、上海等,要吃地道的内地菜系,法拉盛自然是首选。曼哈顿的唐人街是适合吃广式早茶点心地方,还有一些东南亚菜系如泰国菜,马来西亚菜,越南菜也集中在这里。美式中餐店要避开,尽管其遍布纽约的大街小巷。奇怪的菜式组合,所有菜都用一种又甜又咸的酱炒,根本不是中国菜,但美国人很爱吃。
街头小食
纽约街头有很多卖小吃的小商贩,纽约的小吃主要有:热狗(HotDog)、椒盐卷饼(Pretzel)、肉串(shishkabob)、花生等糖衣坚果(Nuts)、盖浇饭(Chicken/lambOverRice)和比萨(Pizza)。Pretzel:是一种脆面包,抹上黄芥末吃的,很受纽约人欢迎。肉串:一般是土耳其风味的,也比较常见。花生坚果:冬天较多见,热热的裹着糖衣的花生,在天气冷的时候是很不错的小吃。盖浇饭:不少人中午休息时间买一份当午餐,又快捷又便宜。
早午餐
纽约人周末喜欢吃早午餐,睡个懒觉,到餐厅点个早午餐边吃边享受近午阳光,好惬意。
越南菜
纽约的越南菜大多在唐人街,平价好吃。
墨西哥菜
纽约的墨西哥菜也很常见。价格实惠,口味重、偏辣,在中下城不那么繁华的地方要是看到旧旧的墨西哥小饭店,花5美元点两个Tacos(包馅玉米饼),管饱又正宗。辣猪肉陷的(SpicyPork)很好吃。BarrioChino是网评很好的墨西哥酒吧,墨西哥margarita很有名,这家吃的据说也不错。
意大利菜
纽约的意大利餐厅非常多,得益于早期大量的意大利移民,唐人街旁边就是小意大利(LittleItaly),好吃的意大利餐厅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