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城春节有哪些活动
1、恩施过社有些什么习俗?
“过社”,是土家人最重要和最隆重的农事祭日,“社节”,在农耕时代,人们对土地十分崇拜,每年都举行祭祀土地神(即社神,掌土地与农耕之事。)的活动。而“社”就是土地之神。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就是“社日”,民间俗称“土地公公生日”。戊日属土,土是人们的衣食之本,为了尊敬社神,农家素有男禁锄犁,女停针线的“戊不动土”之俗。
“社日”,有春社日和秋社日之分,春分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秋分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日。春以祈谷,祈求社神赐福、五谷丰登。秋以谢神,在丰收之后,报告社神丰收喜讯,答谢社神。祭祀活动则统称为“过社”。是每年必过的岁令节日,主要有吃社饭、吃社蒿粑、拦社、祭新坟、安坟、挂亲、拜稻等内容,在春社日,过社具有原始性、神秘性、民族性、地域性,原生自然传承。
“社饭”,被评为恩施州十大名吃,即采摘野生香蒿,经切碎、搓揉去苦水、再用清水浸泡挤干成社菜,社菜与浸泡好的糯米、粘米再加腊肉丁、豆干丁、野葱、大蒜、食盐拌合蒸熟成社饭,请亲朋好友聚会品食,并相互馈赠,此俗源自古人社祭,社饭原是敬祀土地神的饭,现演变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习俗。随着时代进步,社饭的制作越做越精,成为土家人的美味佳肴,每年社期,集市有社菜卖,酒店餐馆、超市有社菜、社饭出售。
在恩施,土家人过社的时间长,不局限于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天过社,差不多正月末到二月都可以过,其时间之长,不亚于春节。这其中包含土家人对春天来临的欣喜,对青帝的虔诚与敬重,“一年之计在于春”。
2、恩施人怎样过春节
由于长时期与其他兄弟民族的交往,生活习俗、文化等互相影响、吸收,现已通用汉语和汉文。生活习俗与其他民族大同小异,现保留的独特部分极少。
土家人采取倚山建房,一般为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一般是四列三间,居中的一间要设祖先神位。正侧左右两房住人,多为两小间,叫住“小二间”。小二间前设火铺,火铺中间置火炕,火炕用于取暖的煮饭,火炕上放着铁制三角架。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特别是春节之前,用以烘炕腊肉和香肠等物现在保留亦有:
一、过赶年:
汉族以及一些有关民族过大年(简称“过年”,即春节)都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而我们恩施土家族人却是提前一天赶着过年,故称“过赶年”。土家族人为什么要过赶年呢?(略)请你查看我《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一文
3、春节的活动有哪些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4、春节有哪些庆祝活动?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游标旗、烧烟花、祈福、掼春,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天。从年尾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年红、洗头沐浴、张灯结彩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春节是个欢乐祥和、合家团圆的节日,也是人们抒发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过节前,别井离乡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派发“压岁钱”,然后“守岁”,迎接新年到来。年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相互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5、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走马镇有哪些节日风俗?
我就是走马镇的
6、春节有哪些庆祝活动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掼春盛、年例、祈福、逛庙会、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传统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7、春节有哪些民俗活动
春节常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放鞭炮、守岁、舞狮子等,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来的传承与发展,春节民俗活动大多已形成了几种固定的形式。最近几十年以来,“看春晚”也成为了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项春节活动。
春节的由来
春节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由上古时代年头岁尾的祭祀活动演变而来。
也有一个传说是讲春节来源于一个叫“年”的怪兽,所以过春节也叫过年。
民国时期,把公历的正月初一叫“元旦”,春节的日期还是沿用了农历的正月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