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民一般是怎么过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一年之岁首,是传统上的“年节”,春节在我国的历史上是比较悠久的,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的,在我国每到春节,由于地域的差异,每个地方都以不同的形式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每个地方都带有浓浓的地域特色,形式的多样性彰显了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在现代,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位新年的第一天,一直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是结束了。不过,我们现代人都知道春节是怎么过的,这里就不细讲了,但是很多人应该都不是很了解古人的春节是怎么庆祝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古代,一般说是汉族的春节,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在饮食上大部分都是以吃年糕、饺子、糯米团、水煮蛋、大肉九、全鱼、葡萄酒、金桔、苹果、花生、瓜子、糖果、茶叶和美味佳肴为主;然后会有很多有趣的活动,比如贴春联、年画、剪纸、祝福字、点蜡烛、点热闹的火、放鞭炮、守岁、送年钱、拜年、探亲等等,参观祖坟、参观花市、生火等等。
在古代,每逢春节,街上都会有游行队伍。最重要的是,各个朝代和地区都是有区别的:有些地方会上演社会剧,有些地方会有舞龙舞狮的表演。一旦戏曲逐渐成为伟人的主要娱乐,春节期间听戏曲就逐渐成为古代“春晚”中一个非常热闹、最受欢迎的地方。这种游行在许多地方被称为“春季表演”。至于古代富有的地主,他们懒得出去看戏。他们通常会在自己家里搭建一个舞台,然后邀请一个剧团来唱。
中国的新年礼仪自汉代就存在了。唐宋以后,它变得非常流行。如果有人不必亲自去,他们会用著名的帖子祝贺他们。中国传统的春节,在元旦之后,基本上每天都有相应的习俗,但都是元旦的延续。第五天之后,会有一些比较有趣的节日和习俗,比如送穷人、打开市场等等。春节期间,古人还举行祭祀灶神、写对联、做豆腐、切肉、磕头、打球、跳猴等民俗活动。在最后一个元宵节,首都将有一个热闹的夜晚。各地将举行元宵节,同时猜灯谜和各种戏曲。皇帝也将与人民一起庆祝
现在,春节一到,春节交通已成为全国的头等大事。虽然古人没有汽车、火车和飞机等先进的交通工具,但他们也不得不乘马车、步行或骑驴回家过年,以及探亲访友。事实上,它也相当于一个小规模的春运。从一些史料中可以看出,古人对春节有着极大的热情。
2、古时候是怎样过春节的?
古代的人过春节,可能比今天的一个习俗要麻烦很多,他们一整套的要求就是从小年就开始了。从小年开始,他们就要大扫除,北方叫做扫房,而南方叫做掸尘,意思都是一样的,就是除旧迎新,干干净净的去迎接新年的到来,其实中国的时候在尧舜禹那个年代,就已经有了要大扫除的一个习惯了,不得不说,还真的是蛮早的。
小年过后,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会在腊月二十五的这一天,家家户户去做豆腐。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大家相信在这一天的时候,玉皇大帝会挨家挨户的奶茶看,那么大家做豆腐就会显得自己很清苦,博得他的同情,让他明年接着赐福。到了年26的时候,就会去割年肉,就是准备过年所需要的一些肉类食物。因为以前的条件不好,一年只有那么一次吃肉的机会,所以才会叫做年肉。
到了腊月二十七的这一天,就需要去洗衣服,洗澡,全部都会沐浴更衣,把一年的晦气全部洗干净,准备迎接新春。28的时候就会贴春联,其实他们以前是贴桃符的,因为桃符是辟邪之木,所以需要挂在门口。后来宋朝发明了印刷术之后,大家就开始在纸上29的这,到现在也是这样做的。
29的时候,就会开始记住这一天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去上坟祭祖,据了解,这个习俗从汉代的时候就开始了,只不过我们现在的人都是会在大年初一的这一天去祭祖。大年三十就不用说啦,家家户户一起吃年夜饭,准备一大桌子大鱼大肉好吃的,然后全家人围在一起,开开心心的吃一个年夜饭。晚上还要守岁,一般都是不睡觉的,大人聊一个晚上,小孩各种玩,还要放鞭炮。等到初一起来,就挨家挨户的去拜年。
3、中国古代过年有哪些习俗?
中国过年大概这几个习俗,祭灶、扫房子、贴对联、守岁、放炮、拜年等。从古到今,不少习俗留了下来,也有不少习俗慢慢的不再执行了。
一,祭灶
在过年之前会有一个小年,小年的时候,大家会在灶台旁边贴上一些小对联,上面写着一些祈祷灶王爷上天之后能给家人美言的话。这个习俗在古代每家每户都会去做,古人更加追求吉祥,贴上对联的同时,还会摆上可口的饭菜。不过现在的人一般都省去了这个礼节,在小年这一天会做一桌可口的饭菜,包一包饺子,算是提前感受新年的喜悦。
二,扫房子
这项工作一般是在正月二十八九之前做完,古代人们一年到头在田里耕种,只有临近春节的这几天可以闲下来收拾家,所以便有了扫房子这个传统。在今天,这个习俗被保留了下来,过年前人们会把家从里到外的收拾一遍,各个地方都擦得干干净净的,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三,贴对联
在古代,大年三十的时候,挨家挨户在早晨就将对联贴好,还会在院子外面挂上两个红灯笼,以此来祈求吉祥。现在的人们很多都住居民楼,挂灯笼慢慢的就省去了,每家每户在新年来临之际都会换上新的对联,每当贴上对联家里的工作便告一段落。
四,放鞭炮、守岁
现在由于禁放烟花,在城市里几乎看不到放鞭炮的影子,在古代人们相传鞭炮声会吓走“年”,放鞭炮能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健健康康。守岁是说一家人大年三十晚上睡觉,直接到大年初一等待着春节的到来,守岁在古代还是比较常见的,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能看完春晚再睡就不容易了。
五,拜年
拜年倒是从古到今的保留下来了,大年初一父母带着孩子走街串巷,为朋友送去祝福的同时,也收获了团圆。
4、历史上古人怎么过春节
古代人怎么过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古代人是怎么吃年夜饭的?往下接着看。
古代人吃年夜饭吗?
年前准备。按中国人的习惯,每年一到阴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就到了准备过年的时候了,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特别是腊月二十三要祭灶,“腊月二十三,灶王老爷上西天。”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都要祭灶,人们供灶王已经供了2000多年,传说灶君老爷是原始社会管理火种的人,也有的说是炎帝、神农、苏吉利、张子郭等。给灶王爷上供的目的是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而祭灶用的就是关东糖。有一种说法是:关东糖是粘的,粘住灶君的嘴,上了天就什么也不说了。或者说他只说好话,甜话了。除糖以外,祭灶的时候还要预备清水、草粮,这是给灶王的马吃的。过去祭灶的时候不准妇女参加。
古代人开联欢晚会吗?
正月初一。俗称“过年”,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再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等。此外,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初一之后,几乎每天都有相应的节俗,但又都是元旦的延续。比如,正月初二这天(北方地区为正月初四),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北方在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古人春节习俗有哪些?
到了初五,有了一些独立的节俗,如送穷、开市等等。春节期间,古人还祭灶天、写对联、做豆腐、割年肉、磕头、耍球、跳猴等活动。当代许多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在除夕晚看春节联欢晚会,其实古代也有春节联欢晚会,只不过没有电视直播。古代,在春节期间,大街上会出现游行的队伍,且各朝代各地区都不一样:有的会演社戏,有的会舞龙舞狮,当戏曲逐渐占据人们主要的娱乐领域后,春节看戏就成了那场松散的“春晚”最热闹最受人欢迎的地方。这种游行,有的地方称其为“演春”。至于古代有钱的人家,就不用出去看戏了,他们会在自己家里搭戏台、邀请戏班子开锣。
古代春节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而元宵佳节,帝城不夜,各地春宵赏灯之会,猜灯谜、百戏杂陈,普天同庆。这些充满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风俗,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古代人虽然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等先进的交通工具,可他们一样也得坐着马车、走着路、骑着驴儿回家过年、走亲访友,这其实也是一场小规模的春运。从中可以看到,古人过春节的热情。我国古人从腊月准备开始,等到正月十五闹了花灯,年才算过完。
5、古代春节的习俗
1. 穿青衣迎春
立春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春旛,施土牛耕人於门外,以示兆民。
——《后汉书礼仪志》
古人相信春季万物生发,天地翠色,故属性上对应的颜色是「青」(青绿)。统治阶级为表示自己与「天」的关联性,所以也把穿青色衣服视作仪式之一。
同理,立夏红色(朱),立秋白色,立冬黑色。
同理,春季对应的方位是「东」。所以天子和文武百官要前往东门之外迎春。
2. 饮梅花酒/椒柏酒
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董勋云: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
——《荆楚岁时记》
梅花酒,元日服之却老。
——《四民月令》
椒柏酒即以花椒、柏枝所制之酒。是的你没看错,古时候很流行喝花椒相关饮料。如《楚辞》亦有「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由此衍生而来又有「屠苏酒」,配料更多些。
梅花酒不确定。立春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梅花尚未开放,应是上一年采摘梅花酿制而成。类似的食谱《山家清供》里有,不详述。
3. 食七菜粥
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
——《荆楚岁时记》
中国上古时代的传说里也有类似《圣经》中创世纪的情节,如「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七菜粥即取七种早春新鲜蔬菜做粥/羹,取迎新去晦之意。
七菜粥如今在日本更为流行,曰「七草」。国内倒是式微了。
4. 食春盘/咬春
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盤。
——《四时宝镜》
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盤,相餽贶。
——《摭遗》(没查到这本书)
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
——《齐人月令》
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
——《帝京岁时纪胜》
古人认为春日的气息是向外发散的——经过冬季蛰伏后,草木蓬勃生长,气温回升。所以流行趋势是食用有「辛味」的东西(如前面提到的椒柏酒),新生的野菜(如七菜),「春盘」「咬春」也是由此发展而来。
一般是韭菜、葱、水芹、萝卜之类新生的鲜嫩蔬菜,有清新口感的。摊在盘子里,是「春盘」;卷成春卷、春饼之类吃,就是「咬春」。
5. 剪彩绸为燕子,做头饰迎春
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
——《荆楚岁时记》
彩即五色绸之意。
燕子被认为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鸟儿之一,七十二候里也有「春分,玄鸟至」的说法。彩燕迎春,大概就是想要像它们一样轻巧地迎接新春天吧;)
6. 御风
列子御风常以立春归於八荒,是风至则草木发生。
——《要览》
立春日,取弘农宜阳金门山竹为管,河内葭草为灰,以候阳气。
——《玉泉记》
古人相信四季的「气」有所不同,春日的「气」是「阳气」,轻清上升,所以如果在竹管内放入一些草木灰,即使没有人动,春气也会带动飞灰,甚至发出声音。古时称之为「葭管」。
但有的时候「葭管飞灰」也被认为是属于冬至的——冬至一阳生,已经有阳气了。
7. 簪花、采花、赐花
立春日,自郎官御史以上皆赐春旛胜,入贺讫,戴归私第。又士大夫家翦彩为春旛,或缀於花枝之下,或翦为春蝶、春钱、春胜以为戏,东坡立春日,亦簪旛胜过子由,诸子侄笑指云,伯伯老人亦簪花胜耶。
——《东京梦华录》
正月八日立春,内出彩花赐近臣。
——《景龙文馆记》
绍圣二年上元,幸集禧观,出宫花赐从驾臣僚各数十枝,时人荣之。
——《闻见近录 》
立春在公历2月4日前后,春节也是2月。这时候盛开的鲜花并不多,所以这一习俗最初只有贵族/统治阶级才能享受。民间多是把彩纸、金箔做成花朵的样子,插戴。
唐宋以降,人们开始熟练调配鲜花的开放时间,这时候就有更多的花可供选择了。
8. 剪彩纸、金箔为人
翦彩为人,或缕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花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荆楚岁时记》
这个做法好像是为了祈愿,希望自己的形貌精神都焕然一新的样子。
9. 放灯、观灯
初八日传为诸星下界,燃灯为祭。灯数以百有八盏为率,有四十九盏者,有按玉匣记本命星灯之数者。
——《帝京岁时纪胜》
一般认为从立春后到上元节(即元宵节,正月十五),都要以彩灯装饰屋宇。初八开始就是赏灯的高潮了。
6、古代中国如何过春节
在古时的中国,春节假期不似现在一样有统一的规定,朝代不同放假的时间与规矩也不尽相同。
古人非常重视春节,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必须举行的盛大节日活动,因此立春又叫春节。周代,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宫后要赏赐群臣,施惠兆民。
宋代吴自牧在其《梦粱录》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明清时期,迎春文化更盛:“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在立春这天,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员都要穿戴整齐,去东郊的东直门一里以外的春场去迎春。
唐朝春节是按“元正前后各三日”放的。也就是说,以大年初一为中心,初一之前放假3天,初一之后放假3天,加上初一,刚好7天假。但是某些唐朝官员不一定能享受到像样的春节假期,因为唐朝有两个规矩。
第一,大年初一那天文武百官和高级地方官必须早早地上朝给皇帝拜年。因此京官和高级地方官不能在初一当天跟家人团聚,而是要跟皇帝团聚。
第二个规矩是,地方行政长官在春节期间严禁离开衙门回老家。这断绝了地方官在老家过年的可能性,他们要想跟家人团聚,地点只能定在单位。
宋代的春节叫元旦,专指正月初一。春节包括忙年、过年、闹年(春)3个时段,元宵也是“年”的一部分。在宋朝,春节放假7天(一般是大年初一前后各3天),元宵放假7天,加一块儿接近半个月。
地方公务员有项特殊福利,每年腊月二十“封印”,停止公务,回家过年省亲,与老婆娃儿老爸老妈联欢,只要在第2年正月二十那天赶回衙门“开印”办公就行。
首都高级公务员,初一则不得休假,不能请假。先守岁,再打个小盹儿,凌晨就得穿戴整齐,顶风冒雪,披星戴月,往皇宫赶,开“正旦大朝会”。
除了陪皇帝开会和耍乐子,还得陪吃。年前冬至,皇家要设宴。初一办朝会,要吃正旦宴,规模宏大,允许臣僚带家属。普通的朝会之后,也安排吃喝,由皇宫“埋单”,叫“赐食”。赐食又称“廊餐”或“廊下餐”,宋代廊下餐最出名。
总之朝代不一样,官员的假期与过节的形式也不同。普通百姓过春节的方式就类同了。扫房、祭灶、春联、爆竹、……与春节有关的习俗都带有农耕文明的印记。
古时的春节,具有浓浓的仪式感,老百姓在春节期间虔诚祈愿,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安康,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
(6)古代农民一般是怎么过春节扩展资料:
古代春节同样“回家难”
古代由于道路建设落后和交通工具简单,许多人因为路途遥远,根本无法回家过年。即便到了交通相对发达的隋唐时期,“回家难”现象也无法改变。
为了解决“人在旅途”者回家过年的难题,古代官府也会积极想办法,尽量不在快过年的时候安排外出公务。而相当于今天“打工仔”的外出谋生者或经商人士,则会早早动身起程回家。
古代春节“回家难”的背后,其实是“行路难”。因此,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忘修路。在殷商时代,中国古人便十分重视道路交通的建设,在安阳殷墟考古中便发现了大量车马坑。到秦代,陆路交通突飞猛进,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这也给“春运”提供了便捷。
古代春运的主体也是普通人,一般能坐个轏车回家就很显摆了。大多数人只能靠两条腿或牲畜代步,实现“回家过年”的心愿。
7、古人是怎么过年的
在农历除夕夜,古人要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守岁等祈求新年好运。农历正月初一,三更过后、五更来临之时,不仅皇宫中爆竹山响,举行隆重的元日朝贺礼,寻常百姓也竞相燃放爆竹,开始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等活动。
“春节”这个词在古代是没有的,是民国时候引入了阳历之后,才改叫做春节。之前只叫过年。而且古代过“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蜡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把“蜡祭”移至岁末。
那么古人是怎么过年的呢?
一、祭祖。祭祀先祖,是中华民族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春节时必须祭祖,缅怀自己的祖先,因各地习俗不一,有的地方在年夜饭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时前后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开家门前祭拜。在北方地区,大年三十的时候要“请家堂”,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到初二早上,送走家堂,然后上坟祭祖的,俗称墓祭。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排在所有事情之前。祭祀是很隆重的,大家还记得鲁迅的《祥林嫂》吗,祭祖的时候祥林嫂都不能动手参与的。
二、祭祖的同时,有时也祭祀天神、土地神。我就见过自家老人在过年的时候祭拜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小年的时候,是灶王爷上天述职的时间,是日起,家家户户要做黄面糕,堵住灶王爷的嘴,还要大扫除。
三、放爆竹,俺小的时候叫“点鞭”或者放“炮仗”
唐代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武林旧事》:“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余不绝。”此指用药线串在一起的鞭炮。还有二踢脚,明代有诗:“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四、吃饺子。饺子原名“娇耳”,源于中原宛城,产生于一千八百多年前,据说是东汉南阳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
五、要账。古代有正月不要账的传统,旧时商业往来,年底必须结清欠账,因此债主都要催账。欠债的人过年之难,犹如过关,故称年关。所以很多欠账的人在初一之前要躲出去,初一才敢回来,比如《白毛女》里杨白劳就是如此。
六、贴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是用来辟邪的,到现在人们还认为桃木辟邪。据《宋史·蜀世家》,后蜀主孟昶令人在桃木板上写了一副联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之一。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8、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古代春节人们如何过?
如果生活在秦朝,那么恭喜你,你将度过一个秋季版的春节。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规定每年十月初一为元旦。这个时候正好是秋末丰收时节,全国上下沉浸在硕果累累,一片喜气洋洋的氛围。当年虽然秦始皇一统天下,但人民生活仍是苦不堪言,一年到头也就这个丰收时节能够开心一下,一驱平时的苦闷。暴戾的始皇或许也想与民同乐一番,在这个喜悦的丰收时节,于是决定喜上加喜,秋季的春节就因此而来。
如果你生活在宋朝,又恰巧是吃货,那春节一定是你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刻。北方人过年喜欢吃的饺子开始在这个时期流行起来,除此之外,餐桌上你还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经典美食,撩拨你的味蕾:东坡肉、屠苏酒、百事吉、春盘、鱼生、术汤、索饼五辛盘等等。发完拜年帖,吃饱喝足之后,一家人在通宵不绝的爆竹声中迎接春节的到来。这个时候,人们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的爆竹,“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年中人们的辛酸得失在这响彻天际的爆竹声中统统烟消云散。如果生活在明朝,你会发现过年的习俗变得十分成熟且相当隆重。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成为了当下盛行的习俗和活动,赏灯尤为受到人们的欢迎。春节期间,各地制灯工匠和商人云集京城,把自己的产品拿到东安门外迤北大街售卖。灯市上形形色色的花灯,应有尽有,专程前来观赏的人摩肩接踵,好不热闹。整个都城都沉浸在五光十色的灯海世界中。
如果你生活在汉代,想要体验下秋季的春节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汉武大帝时期,经司马迁提议,汉朝天文学家们创立了“太初历”,将原来秦朝春节日期改为正月初一。幸运的你熬过了秦末汉初的艰苦岁月,见证了西汉经济日趋繁荣的局面。作为普通百姓们的你们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也有更多的精力去享受这个普天同庆的节日。作为礼仪之邦的汉朝子民,在春节期间除了祈福庆收之外,祭拜祖先也成为了当时人们最重要的活动和习俗。
9、古代里元朝的普通百姓都是怎么过年,都有什么风俗?
古代里元朝的百姓们过年也是很热闹的,但是因为元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所以在习俗上与汉民族不同。元朝喜欢白色,所以过年的时候,所有人都要穿白色的衣服。
春节这个节日对于汉民族来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但是随着历史上不同王朝的更换,对于过春节的要求也都不同,就比如说太平天国的时候,就不允许人们过春节,众所周知,元朝是由少数民族来统治的一个朝代,那么那个时候的百姓们是怎么过年的呢,又有着怎么样的风俗呢。
第一,元朝的春节也是很热闹的。
元朝是蒙古人统治,是忽必烈建立了元朝,蒙古人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习惯以汉民族不同,他们是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吃羊肉,喝奶茶,但是后来统治了中原以后,为了稳固统治,他们也接受了汉民族的文化还有风俗,其中就包括过年,所以说元朝统治的时候,过年也是一个非常热闹的节日,但是在节日习俗上,蒙古人和汉民族的人不同。
第二,蒙古人喜欢白色。
虽然说蒙古人也接受了汉民族的节日习俗,但是蒙古人还有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风俗习惯。比如说我们汉民族的传统颜色是红色,我们认为红色代表喜庆,还有吉祥,而红色也是过年的代表性颜色,可是对于蒙古人来说,他们认为白色是最高贵,纯洁的,白色代表吉祥,白色的衣服是喜服,就连正月也被他们称为是“白月”,还有过年被蒙古人称为是“白节”。
第三,过年穿白衣服。
正因为蒙古人喜欢白色,而元朝又是蒙古人统治的,所以在元朝时期。有规定,不管是橙臣子还是普通的百姓,在过年的时候都必须要穿白衣服,送的礼物也都要是白色的,除此之外其他的都和汉民族过年的习俗差不多,都是很热闹的,而且还有很多非常精彩的节日活动。
10、中国古代怎么过年的?
俗称“过年”。人们视过年为所有节令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进入腊月即开始筹备:制年糕、缝新衣、办年货、掸尘、扫地、疏沟。
正月初一早晨,家家择吉时放鞭炮开门,谓之“开财门”。全家起床后,要拿糖果糕点、打“早伙”。早餐素食,一般吃年糕、汤圆、米粑、油豆腐等,象征“团圆”。早餐后,首先到厅屋祖先堂,向祖先跪拜,各家由长辈带领向全村各家拜年。上午,全村人由长辈引头,敲锣打鼓,至祠堂拜祖宗或寺庙朝佛,谓之“出行”;摘回常青树枝插在门上,谓之“纳财”。这一天,忌扫地和往外泼水,意愿是免财气外流。同时忌讲不吉利的话。
从初二开始,亲友交贺, 拜年。通常先拜岳家,次拜其它亲友,俗话说:“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随便行”。
初三到十五,农村大都舞龙灯、狮子,或演花鼓戏。龙灯前有彩旗牌灯,大锣大鼓开道,后有帮事队、乐队、浩浩荡荡。每到一村,以鞭炮相迎,有的邀吃拦门酒,俗称“邀座”。此时,龙灯、狮子均得表演一番,以示酬谢。 年是什么?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是收获的象征,所谓“五谷熟曰年”。
年是什么?年是一只怪兽,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来。它一
上岸,所到之处便是洪水泛滥。后来人们在家门口贴起红纸,院子里烧柴禾、拢旺
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把“年”吓回逃回了海里。于是就有了除
夕贴对联,挂彩灯,穿新衣,还要剁饺馅包饺子,晚上还要拢旺火、烧柴禾,--
这就是年了。
那么古代人是怎样过年的呢?我们先来听听这首“年节歌”———
二十三祭灶天,
二十四写联对,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
初一初二磕头儿,
初三初四耍球儿,
初五初六跳猴儿,
…………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霄,这年
才是过完了。那么我们追溯古人的“年步”,先来祭灶——
灶王爷可是年节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脸的一尊,
祭灶的风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对火、灶的感激、
崇敬之情的表达。在传说中,黄帝、炎帝、祝融
都是灶神。后世流行的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长
得象个美女。他有一个叫“卿忌”的夫人,有六
个都叫“察洽”的女儿,还有好几位兵将。他除
职掌灶火之外,还要考察人间的所作所为,上告
天帝。人们还用酒糟、饴糖、粘糕等“贿赂”灶
神,同时还喃喃祷祝,求他上天讲好话。这个风
俗一直传到了今天,不过时间是在腊月二十四,
祭食也简化成了“灶糖灶饼”,可是你要是留心
的话,一定还会听到奶奶、妈妈在叮嘱灶王:上
天说好话,不好的可别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
爆竹最初是巫术的一种工具,作用是驱辟妖魔鬼怪。最初的爆竹并不是象现在的
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即焚烧竹子,发出噼叭之声,惊吓鬼怪。屠苏即屠苏酒,意
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
的酒统称“屠苏酒”。
桃符又称“桃版”,是春联的前身。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从
汉代起即有用桃作厌胜之具的风习,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桃符
转化成春联据说缘于五代后蜀之主孟昶。纸制的春联则是明、清才兴盛起来。今天的
春联意在于渲染年节气氛,祝吉求祥,已经失去了旧时春联的驱辟作用,而且内容丰
富,形式多样。
写了联对,接下来该准备过年的食物了,年节
饮食很多,诸如年糕、年夜饭、更岁饺子等。另外
还有巫术味很浓的饮食,如桃汤、柏酒、椒酒、五
辛盘。桃汤是用桃煮的汤,柏酒是一种用柏树叶浸
制的酒,椒酒是用椒籽浸制的酒,古人在正月一日
饮用,意为避邪祈福。五辛盘即以葱、姜等五种辛
辣食品置盘中,又称春盘。俗谓可以辟恶、除瘟、
通五脏,也有贺新的意思。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是团圆之夜,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
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在历史上甚
至连监中的犯人也释放回家团聚。全家人团坐桌前,开始了“团年”、“守岁”的
进程。先是一餐“团年饭”饭后阖家团坐守岁。
此时小辈儿人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
老人们则要分压岁钱。压岁钱也叫“押岁
钱”“代岁钱”、“岁岁钱”,原是用来
厌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后世则多
借此表示亲情爱意。
团年饭后还要“消夜”,一家人吃着
点心,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细雨,静待天
明,这便是守岁。另外除夕夜还有镜听、
照田蚕、卖痴呆、打灰堆等习俗,以此来
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愿新的一年小孩
聪慧,万事如愿。
“乡村里过年,从腊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个半月的锣鼓声,这声音单调,
却打动到咱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坎上。就在这时际,……发现迎春花开了。”
是的,迎春花开了,新的一年来到了!
古人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正月一日为鸡日,即吉日。
古人有用鸡辟邪之举,方法是杀鸡著门或贴画鸡于门。从元旦开始,人们开始忙着
拜年贺节。拜年在汉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这天进宫朝拜,君臣同乐。到了
明清两代,官场拜年则发展成虚文的礼节,往往是“望门投刺”,不管认不认识。
有诗为证: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欢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复了平常的生
活。初五也叫“破五”,这天的习俗活动是“送穷”,而对商家来说,初五这天商
家开业。正月的活动一直到了十五,才渐渐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