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春节送礼 » 洛阳西工区春节有什么活动

洛阳西工区春节有什么活动

发布时间: 2022-11-26 11:02:40

1、汉函谷关要门票吗 附2020新春庙会信息

汉函谷关 2020洛阳函谷关春节庙会时间

河南之地在春节最常见到的活动那必定是要数庙会,在河南就有很多庙会。洛阳新安县的新春活动还蛮多的,就是在春节期间,洛阳各个地方会有各种各样好玩活动,更多活动内容,一起来细数。

汉函谷关

门票:

免费开放

汉函谷关遗址遗存包括关楼、夯土关墙、阙台遗迹、长墙遗迹、400米古代道路遗迹以及一处建筑基址。不过,或许是因为这里至今未像秦函谷关一般被开发,所以一直以来都处于问人问津的状态,与秦函谷关反差极大。

汉函谷关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东关村,兴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即公元前114年),由西汉楼船将军杨仆出资所建。

据资料记载,在秦国未统一六国之前,秦函谷关所处的位置是秦国的边界,对于秦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函谷关就失去了军事防御要塞的意义,而位于渭南境内,北临黄河、南踞山腰的潼关,因占据地理条件优势,而逐渐取代秦函谷关在军事上的地位。2014年,新安函谷关作为“丝绸之路第一关”,成功入选第38 届世界遗产大会“丝绸之路:长安(洛阳)—天山廊道路网”的申遗点。

2020洛阳函谷关春节庙会时间

函谷关新春庙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项目展演

时间:

2月1日至9日(正月初八至十六)

地点:

汉函谷关景区

戏曲展演

时间:

1月25日至2月9日(正月初一至十六)

地点:

汉函谷关景区

2020年函谷关灯会

时间:

1月23日至2月22日(腊月二十九至正月二十九)

地点:

汉函谷关景区

备注:

1月17日至2月16日,新安县全县9家A级旅游景区免门票(汉函谷关灯会除外)

免费地点:

新安县龙潭大峡谷景区、黛眉山景区、青要山景区、千唐志斋博物馆、新安汉函谷关景区、洛阳有生工矿游景区、苏园景区、土古洞景区、金斗山景区。

2、开展一个小调查,看看洛阳过年的习俗与材料一中北方过大年的习俗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春节习俗
春节的习俗

割豆腐蒸馍

洛阳文化世家——老城寇家的寇北锁先生说,“二十五,割豆腐”,老洛阳人每到这一天,都要成群结队到集市上割豆腐。现在人吃豆腐不值啥,过去豆腐可是好东西,一般得逢年过节或是婚丧嫁娶等大事才能吃到。我们家人多,每次都要割上20斤,回来放到房顶上,冻得结结实实的,需要吃的话,就割一块儿,切成碎块放锅里煮,又香又筋道,可好吃了。
【二十三祭灶官】

“二十三,祭灶官”,灶王爷一上天,这年也就快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又称小年。

传说中,灶官(灶王爷)是负责管理各家灶火的天神,他潜伏在各家的厨房里,监视一家老小。二十三这天晚间,他骑马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一年来的善恶。玉皇大帝会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决定这一家人来年的吉凶祸福。

由于灶王爷的汇报关系重大,在他上天之前,老百姓要搞一个祭拜仪式,俗称“送灶”或“辞灶”。

昨天,记者在洛阳偃师市李村镇张建国家里看到他家的灶官像。张建国说,虽然祭灶的程序相当烦琐,但他家仍在坚持过祭灶的年俗。

往年每到腊月二十三下午,张建国的媳妇都要把厨房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做上一大盆发面饼(“全粮饼”),家里每人一块,若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留上一块,以示祭灶的隆重。

除了发面饼,一盘灶饼、一包芝麻糖、一把草料、一只杀好的去毛公鸡也是必备的:灶饼是让灶王爷在来回天宫的路上充饥的;芝麻糖是用来粘灶王爷的嘴的,让他没法子说坏话;公鸡是送给灶王爷的“天马”;至于那把草料,自然是喂“天马”的。

祭灶多在黄昏之时举行,据张建国介绍,他先把灶饼、芝麻糖、公鸡等物品供奉在灶官像前,然后在像前点起三炷香,一家老小轮流给灶王爷磕头。边叩头,边烧金银纸帛,再把芝麻糖放到火上烧成“稀”,糊住灶王爷的嘴。

礼毕,把草料扔到厨房顶上喂“天马”。然后把灶官像揭下来,拿到院子里焚烧。一边烧,一边“愿意”(祈祷):“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灶王爷呀,您是一家之主,请您骑上骏马,带上干粮,上天宫去,好话多说,坏话不讲,下界时多带吉祥如意,万事亨通。请吧——”之后,燃放一挂鞭炮为灶王爷开路,就算把灶王爷送上天了。

如今的洛阳市区,这种祭灶已经不常见了,不过部分家庭还会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请”张灶官像。
【二十四扫房子】

灶王爷上天报告后,上天会派天兵来“视察”。为了打发天兵,人们第二天就开始动手打扫房子。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大扫除也就成了延续时间最长久的传统习俗。

家住新乡市文苑小区的丁先生今年48岁,对小时候如何过二十四这天记忆犹新:“这一天是最忙的,全家大人小孩儿都要帮着干活。扫房时把家具用床单都蒙上,拿上绑着长把儿的扫帚把屋顶、墙壁、门窗……全部清扫一遍。”

除了延续灶王爷的传说外,对“二十四,扫房子”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腊月扫尘可以扫来福气。”此外,古籍《吕览注》中记载:“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看来岁末大扫除还有驱除疫病之含义。
【二十五磨豆腐】

在过去,豆腐是过年时的必备食品。到了腊月二十五这天,人们将浸泡过的黄豆,用石磨磨碎,“揉沫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豆腐做成后切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这也就有了“二十五,磨豆腐”的说法。

开封市饮食博物馆馆长孙润田介绍:“过去每逢过年,开封有以豆腐做菜的习俗,有东坡豆腐、锅贴豆腐、炒麻豆腐、托炒豆腐、锅烧豆腐等品种,千家万户的豆腐菜占了很大的席面。【二十六去割肉】

腊月二十六,离春节已是很近了。在过去,割肉的工作就是在这天完成的。

昨天,在驻马店市大华市场,农村长大的邓先生告诉记者:“我小时候,到了腊月二十六这天,割肉、分肉、煮肉是每户人家的重点工作。寻常人家一般割上七八斤肉,大户人家会割上十来斤肉。到了下午,就开始煮肉……大部分人家都在那天煮肉,那个空气香啊。”

一个肉摊老板告诉记者:“‘二十六,去割肉’那是老传统,现在不时兴了。要是都在腊月二十六来割肉,非把我的摊子挤塌不可。””【二十七蒸枣山】

昨天上午,商丘市宁陵县孔集乡孔集村村民冯化亭家请来四五个邻居帮忙,一天蒸了200个馒头、20个枣山、还有10个大馍。“每年都是腊月二十七开始蒸馍,今年赶上下雪闲着没事就早点蒸了。”冯化亭说。

在腊月二十七蒸馒头、蒸枣山的风俗据传起源于三国时期:诸葛亮打仗路过商丘沙河,当地有这样一个规矩,要想平安过河,必须用人头祭奠河神。诸葛亮心地善良,叫人用面做个和人头一样的馒头替代,最终平安过了河。从此,当地就开始流行用“人头馒头”祭神。

冯化亭介绍,所谓的大馍,其实就是普通馍,只是个头很大,馍顶上插个大红枣。枣山则是用擀成条状的面,用筷子“捏”成的“花”,花的各个角上和中间分别插上一个大红枣就成了一个简单的枣山。

商丘市民俗文化研究会负责人刘秀森告诉记者,大馍是用来祭奠、孝顺老人的,枣山是给孩子吃的,大馍和枣山上的大红枣代表吉祥。不过现在蒸馒头、大馍和枣山的人家已经比以前少很多了。【二十八贴年画】

腊月二十八这天,家家户户开始要贴年画了(有的地方是年三十贴)。

在古城开封,倘若家里有人擅长书法,就自己动手写春联,往往能引起街坊四邻的羡慕,没人擅长书法的家庭,多是请人写春联。

记者在北书店街看到,一处春联摊生意非常红火。摊主姓刘,是一位60多岁的老先生,他边帮别人写春联边告诉记者:“赚钱是次要的,能把自己写的春联贴到千家万户,也是我的荣幸。”

今年83岁高龄的著名民间年画艺人郭泰运告诉记者,贴门神有很多讲究,比如:到了年关,假如某一家有外债,不想被讨债,就提前两天把门神贴到门上,债主看到有门神在,扭头就会走,“债主也不想冲撞了神仙啊”。
【二十九,去买酒】

“‘二十九,去买酒’。这句歌谣是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了置办零碎的年货的。”林州市文化馆的老馆长王买金介绍说。

他说,腊月二十九,是农家准备年货、拾遗补缺的一天。到这一天,基本上该准备的年货都应当准备好了,只是一些零星东西需要在这一天买。

王买金说,这些歌谣看似简单,但还是很有道理的。比如一些食物,准备得早了,容易放坏,如果准备得太晚了,到过年时不一定能买上。【三十铜钱饺子和拦门棍】

三十,包扁食。过去,包扁食时人们常常将数枚硬币包入扁食里,初一谁吃到硬币扁食谁在这一年就有福。

不过现在大多数家庭已很少这么做了。平顶山年近90岁的索老太还坚持着这种习俗,“我小时候,为了吃到铜钱儿,硬逼着自己多吃一碗。现在的孩子对这都淡了,可能压岁钱给得多了吧。”

年三十晚上,人们会在大门口放一根桃木棍,防“野鬼”进家。在安阳工作的魏玉修告诉记者,在他们村,村民还有在门口横放一根桃木棍的风俗。他说,拦门棍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告诉乞丐,春节该回家过年了,不能再走家串户乞讨了。
【除夕熬年】

“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分岁扶醉起,终夜齐欢喜。”在洛阳,只要一提这样的话,都知道说的是“年三十,熬年”。

“熬年又称守岁。”洛阳市文化局办公室主任介绍说民间传说三十夜晚,只要有恒心,一定会等到老天爷的闺女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如果早睡就没福了。每年腊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伦之乐。主妇们摆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掌灯,上香5遍。

是夜禁大声喧哗,以免惊动神灵;禁开箱柜,以免跑财;禁照镜子,拿木梳,以免见“鬼”;禁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秽神灵。三十晚上要丢剩饭,叫隔年饭。初一早起也要丢剩饭,以兆吉庆有余。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熬年增加了新的内容,全家人聚集在电视机前,观看一年一次的春节联欢晚会。将近0时,各家的青年右手掂炮,左手拿火,右脚跨门外,左脚踩门里,眼观电视屏,电视屏上0时一到,千家万户鞭炮齐鸣,各种彩炮将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
【初一躬脊儿】

“三十儿捏鼻儿,初一儿躬脊儿”。上岁数的南阳人都知道,“捏鼻儿”指的是包饺子,而“躬脊儿”指的则是拜年。

宛城区黄台镇74岁的张文祥老人介绍,传统年俗中,初一早饭吃过后,就开始出去拜年了。

张文祥说,拜年活动只局限在全村的族人中间,小辈儿的三五成群,挨家挨户前去道贺,解放前都是趴在地上给长辈儿磕头,解放后以作揖和鞠躬为主。拜年的人要给长辈说吉利的话,长辈要给拜年的人掏压岁钱,南阳方言叫“压腰钱”,“那时候谁家孩子不给族人拜年,人们就会笑他不懂事。”“近几年大规模的拜年见不到了,只有亲属间才会拜年。”提到传统春节中人们拜年的盛况,张文祥老人有些失落,他这个年龄,正该接受人们拜年。

宛城区文化馆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拜年之俗与除夕守岁有着前因后果关系,人们经过一夜的守岁和子夜燃放鞭炮,消除了年兽侵扰和祸害,大年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恭贺平安无事。

过去的富贵人家嫌拜年时互赠礼物费时费力,改用名帖相互致贺,这就是后来的贺【初二走亲戚】

“初一儿躬脊儿”,说的是给同村的拜年,而从初二开始,过年中最为繁忙的事儿就开始了,那就是走亲戚。“所有亲戚都要在正月初七前走完。初七不出门,初八以后可能朋友之间互相走动。因此,民间才有‘七不出门八不归’之说。”对年俗颇有研究的漯河作家刘金涛说。

据漯河民间文学民俗记载,当地走亲戚有据可考的在清末民国初期。走亲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回拜。

据刘金涛介绍,在漯河,正月初二,结过婚的和没结婚订过婚的,都要到岳父母家走亲戚,这个年俗一直延续到现在。这时有四样礼物一定要带上:一是带排骨的5公斤猪肉,象征有主心骨并且家境富裕。二是莲菜,象征连为一体,成为一家。三是韭菜,象征永久相处。四是芹菜,象征亲情。

一般来说,老洛阳人会在这一天蒸馍。民俗专家寇北辰先生说,每年到这一天,家里妇女都要把磨麦时收取的头几箩白面,蒸成圆馍、甜豆包、菜包、肉包。馍在大锅上出笼时,甜的、咸的、素的、肉的,热气腾腾,让人看着就想吃。腊月二十五蒸的馍,要一下子吃到正月初五,每次吃的时候,放笼上热一下就行。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3、春节有哪些庆祝活动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掼春盛、年例、祈福、逛庙会、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传统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4、春节有哪些主要活动?

1、贴春联

按照古代历法的规定,腊月三十这一天被称为“大年”。在过大年这一天早上起来,需要贴门神和贴春联。春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俗象征,在过春节的时候贴春联是一个非常隆重的项目。

2、放爆竹

除夕夜放爆竹的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虽然现在为了环境保护,很多地方已经基本上禁止了这个习俗,但在一些偏远地区还依然保留了这个习俗。相传在除夕夜子时,放爆竹是为了驱赶“年”兽。

3、除夕守岁活动

在我国有很多地区大年夜“守岁”,其实就是全家人无论长幼,过年当晚都不睡觉。而且一定要等到初一八点钟之后才能睡觉。主要的寓意就是希望一家人平安、健康。尤其是对于小孩子来说,只有在除夕“守岁”才能健康长大。

4、除夕年夜饭活动

其实,春节当晚的重头戏是“年夜饭”,又称为团年饭、团圆饭等。无论家里是穷苦还是富裕,在除夕夜当晚,都要预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4)洛阳西工区春节有什么活动扩展资料:

春节期间注意事项:

1、春节期间外出的人比较多,要注意交通安全,按交通规则走好自己的路,横穿公路先看两边200米内是否来车。

2、进入春运的忙碌时期,各地的车票尤为紧张,回家的迫切感受让人理解,但千万不要乘坐无牌无照的“黑车”,这样安全和权益得不到保障。

3、拥有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道路交通拥挤现象越来越严重,提醒大家为了家人的幸福,不要酒后驾车和疲劳驾车。

4、发现或发生不良状况要及时报警,治安管理是动态的,发生了事情不必大惊小怪,要沉着冷静,争取更多人的配合。

5、春节应该干什么

春节应该干什么

春节应该干什么,春节是我们很期待的一个节日,这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对我们来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春节应该干什么,感兴趣的话就快来一起看看吧

春节应该干什么1

新年有哪些活动

燃放爆竹

在春节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亦称“炮仗”“鞭炮”“炮”等。

拜年

大年初一清早,大人小孩穿着节日的盛装,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家中拜完年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相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四季平安”等吉言。

逛庙会

一提起逛庙会,就会想起北京春节的庙会,厂甸庙会、白云观庙会、莲花池庙会,人们蜂拥而至,处处交通堵塞,闹市区实行交通管制。庙会又叫“妙会”“庙市”或“节场”。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

过年有哪些传统美食

春饼

春饼又称春卷,是用面粉烙制而成的薄饼。吃春饼讲究包着菜一起吃,从头吃到尾,意为“有头有尾”,代表吉利的意思。

萝卜糕

萝卜糕是闽、粤地区的传统小吃,闽南、潮汕叫“菜头粿”。年菜里带有“糕”的菜品,都被寄予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春节吃这些菜意在讨个好彩头。

长面

长面,也叫长寿面,福建闽南地区过年吃它,寓意“年年长久”。

春节穿衣有什么讲究

衣服不能直接从衣柜中取出就穿

衣柜长期关闭,不免产生昏暗的倒霉和陈旧之气,因而放置于衣柜中的新衣服也或多或少会感染一些,因而春节从衣柜中拿出新衣服,最好拿到屋外抖一抖,拍一拍,散尽污秽浊气之后,再穿上身。

春节应该干什么2

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送的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贴年红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

压岁钱

压岁钱,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游神

游神,是传统贺岁习俗之一。游神,又称圣驾巡游、游老爷、营老爷、游菩萨、游神赛会、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萨行乡、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们在新年期间或其它喜庆节日里,又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消灾、祈福等。游神沿途伴随有锣鼓、唢呐、神偶、舞狮、舞龙、飘色、标旗、游灯、八音、杂技及乐队演奏等丰富多彩艺阵表演。是集拜神、祈祷、欢庆、宴客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

拜岁

拜岁,是古老的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奉祀斋菜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太岁”,为上古纪元星名,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拜岁是历史最悠久的过年传统风俗,这古俗如今在广东,尤其在吴川一带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拜祭岁神、接福,这一传统习俗自古以来代代相传。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开门爆竹”一说古已有之。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斋日

早晨拜神,放炮仗。初一的上午用斋菜拜祭太岁神,早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早吃完,往后便可以大鱼大肉。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庙会

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拜年

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年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新年好等话。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派利是

派利是,是流传已久的年俗之一,“利是”亦有写作“利市”或“利事”。派利是,利是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红大紫。“利市”一词古已有之,早在《易经》中便有记载,带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谚考》亦提及“为了吉兆,要向主家讨个利市”的说法,由此可见,利市亦有好运的`意义。根据《易杂注》所载:“营商利市,营达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于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春节应该干什么3

春节可以干什么事情?

1、扫尘

扫尘又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春节传统习俗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2、压岁钱

一般,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3、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4、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5、年夜饭

吃团年饭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

春节的禁忌事项大全

1、大门福字不倒贴 :大门是迎接厨房的场所,因此福字不能倒贴,像垃圾桶地方的福字才适合倒贴;

2、不能动刀、剪、针 :俗话说“初一动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难免”,“初一动了针钱,挑了龙筋长针眼”,所以大年初一,禁忌动刀子和剪子以及针线。

3、不能换洗和打扫: 古代人们认为正月初一春节打扫的话,会扫走运气、破财,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4、不能打碎器物: 春节打碎东西寓意不好。如果不小心打碎,要赶紧说一声“岁碎、岁碎、平安”或者“越打越发”,“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等等来化解。

5、丧事不拜年 :过年前家中有丧事的,不能去别人家拜年,如果迫不得已要来往,也应该站在门外说话,不进入屋内。

6、不能吵架: 在正月里吵架会败坏一年的运势,骂人则会带来凶祸,所以正月里应尽量避免和人发生口角。

7、不能留宿娘家 :民间俗话,“正月不空房”,新媳妇不能在娘家过夜,回娘家时,晚上必须赶回夫家。

8、不能上门讨债: 讨债年底前就应该完成,新年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同时也不能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9、初一不煮新饭 :初一要吃除夕留下的过年饭,寓意去年的东西吃不完,到今年还有剩余。同时不能睡午觉,否则会影响事业运。

10、不能说不祥话: 要避讳“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穷”等不吉利的字眼,也不能呵斥小孩,让他们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

11、不能吃鱼头、鱼尾: 过年期间吃鱼,曰“有余”。吃鱼时,应将头尾留下不吃,这样就表示来年不仅有吃穿,还有剩余。

6、春节有什么民俗活动

春节民俗活动有很多如: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
过年之前要做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有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等。统名之曰“年货”。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7、春节逛庙会,河南最热闹的10个庙会,满满的都是童年的回忆

<

8、春节期间有哪些风俗

一、新春扫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二、贴对联、福字、门神

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们会踩着凳子,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门上贴对联,然后让下面的大人看看贴的是否端正。有的还横批,贴于门楣的横头上,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还有的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祈求一年平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

三、祭祖、祭神

春节祭神,是一种遍及我国东西南北的习俗。全国各地祭神习俗大同小异,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祭神之后,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在我们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饭之前,各家各户派个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祠堂才会关门。

四、吃水饺、吃汤圆、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区,春节都有早晨吃水饺的习俗,还经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硬币,大家就说他是全家当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苏淮安,早上有吃汤团的习俗,河南开封一带,春节这天既吃饺子又吃汤圆。春节期间还有吃年糕的习惯,年糕口味因地而异。

五、守岁、给压岁钱

除夕守岁,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邻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节晚会,大家终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来。

压岁钱是小孩子和晚辈最喜欢的习俗。除夕吃过年夜饭后,长辈会向晚辈分别赠送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孩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这个习俗自汉朝开始就已经流行,当然,现在已经没有铜钱了,一般都是拿个红包装现金了。

六、燃放炮竹

新春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辞旧迎新,以示吉庆。当然,现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还是应该遵守国家规定,以安全为主。

七、拜年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和习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从自家开始,小辈给长辈拜完年后,人们在外出相遇时,再笑容满面地互相恭贺新年。

八、逛庙会

春节期间,一般在农村里都会有庙会。早期的庙会,仅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又逐渐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动,还有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九、舞龙、舞狮

龙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据说能够在天上呼风唤雨,也能为人间祈福消灾。早在汉代时期,就有舞龙求雨的活动。除了舞龙,还有舞狮子,也是春节期间比较普遍的习俗,在我们北方,也叫耍狮子,小时候经常见,现在也少了。

十、踩高跷

踩高跷,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娱乐活动,历史悠久,在《列子.说符篇》就有记载:“宋有兰子者……以双肢长倍其身,属其胫,并驱并驰。”踩高跷也叫“扎高脚”、“踏高跷”,表演的人在两只脚上绑上两三尺高的木质跷棍,表演各种古怪滑稽的动作,小时候基本村村都有这项活动,后来就越来越少了。

9、街道春节晚会活动方案

为了确保活动有效开展,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活动方案准备工作,活动方案是阐明活动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活动方法等的企划案。优秀的活动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街道春节晚会活动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街道春节晚会活动方案1

一、活动主题

“ 和谐溪湖,共同缔造 ”——20xx年北部溪湖社区新春联欢晚会

二、活动目的

1、提升居民幸福感,共庆新春佳节

2、展现居民风采,弘扬传统文化

3、增强和谐社区,共驻共建理念

三、主办单位

溪湖社区/艺兴舞加武;协办单位:保利物业

四、活动时间安排:

征集节目时间:20xx.12.27—20xx.1.10;节目预审时间:20xx.1.11—20xx.1.17

演出时间:20xx.1.19。

五、活动地点: (辖区单位)

六、节目要求节目

(一)歌曲类

1.能够反映祖国发展,弘扬主旋律的歌曲(民族,美声类)。

2.青春、阳光、健康、向上。

3.与春节晚会主题相关的原创歌曲或改编歌曲。

(二)舞蹈类

1.主动向上、寓意深刻的艺术性舞蹈;

3.喜闻乐见的街舞、现代舞、健美操、武术等;

4.相关歌曲的伴舞。

(三)曲艺(语言)类

1.内容健康、主动正面的相声、小品、情景剧等。

2.经典的传统曲艺类节目。

3.其它类型的曲艺节目。

街道春节晚会活动方案2

春节即将来临,为确保困难群众能过上一个快乐、祥和、平安的节日,观山湖世纪城第四居委会开展“送温暖〃迎新春”新年慰问活动,为做好此次慰问活动,特制定如下慰问工作方案:

一、活动主题

送温暖 迎新春

二、活动时间

1、上午9:00-12:00;

2、下午2:00-5:00。

三、活动地点

第四居委会居民家中

四、参与人员

志愿者:

(一)世纪城社区 社事部

(二)第四居委会 工作人员

服务对象:

(一)留守儿童及困难残疾人家庭;

(二)空巢老人;

(三)生活困难老干部、老党员。

五、活动内容

第四居委会工作人员与世纪城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入户,

为困难家庭送上慰问金。

六、组织单位

世纪城第四居委会

七、活动要求

1、第四居委会提前两天通知居民上门时间;

2、第四居委会工作人员认真记录服务时间、地点、对象等;

3、第四居委会详细收集活动资料,做到有记录、有简报(文字、图片)、有总结,并及时通过居务公开栏进行宣传。

4、应慰问对象全部慰问到位;慰问金全部发放到慰问对象手中,不截留,不挪用;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慰问金发放到慰问对象手中。

街道春节晚会活动方案3

一、活动背景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走过20xx,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带着崭新的精神面貌踏进了20xx年的.殿堂。新的一年春节即将到来,为了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搭建居民之间相互交流通平台,增进“邻里情”,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向心力,营造出一种团结奋进、文明和谐、喜庆祥和的浓郁氛围,我社区特开展“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你”新春联谊会。

二、组织领导

为了切实开展好本次社区的文体活动,保证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福通社区决定成立社区20xx年春节文体活动筹备组,组长为王丽,副组长为那娟娟,筹备小组杜淑棉、李梅、吕爱平、李艳花、纪菲菲,提供活动场地及制定、执行活动规则,提供比赛所用的器材及奖品等。

三、活动安排

活动时间:1月8日

活动地点:福通社区多功能大厅

四、活动安排

以歌唱和猜灯谜为主

1邹淑华《我的母亲》

2李永莉《过火》

3李浩《追风少年》

4孙道明《阳光总在风雨后》

5何树林《父亲》

6刘铁柱《鸿雁》

7石头《草原之夜》

8李佩莹《藕断丝连》

9丁建宁《送战友》

灯谜安排(穿插在歌曲之间)

1、身体白又胖,常在泥中藏,浑身是蜂窝,生熟都能尝。藕

2、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谜语坐在绿船上。荷花

3、池里一只盘,大水盛不满,小雨纷纷落上头,好似珍珠一串串。荷花

4、样子象小船,骨头露外边,头尾两头翘,嫩肉藏里面。

5、高高个儿一身青,圆脸金黄喜盈盈,天天向着太阳笑,结的果6实数不清。向日葵

6、一个小孩生得俏,头上戴顶红缨帽,衣裳穿了七八件,全身都是珍珠宝。玉米

7、老大头上一撮毛,老二红脸似火烧,老三越长腰越弯,老四开花节节高。(打四种植物)玉米、高梁谷子、芝麻

8、秋天撒下粒粒种,冬天幼芽雪里藏,春天还青节节高,夏天成熟一片黄。小麦

9、红梗子,绿叶子,开白花,结黑子。荞麦

10、青枝绿叶颗颗桃,外面骨头里面毛,待到一天桃子老,里面骨头外面毛。棉花

11、小树长桃多又大,桃儿裂了开白花,结的籽儿能榨油,采下花儿能纺纱。棉花

12、小小树儿不算高,上面挂满小镰刀。黄豆棵空心树,叶儿长,挺直腰杆一两丈,到老头发白苍苍,光长穗子不长粮。芦苇

13、头上青丝发,身披鱼鳞甲,寒冬叶不落,狂风吹不垮。松树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