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米面娘家送什么
1、送喜面娘家人给小孩买什么
1,儿童衣服,被褥,装饰品,2,婴儿车。3,婴儿玩具。4,见面礼,一般都是金锁或银器。
结婚、吃喜面是农村的传统风俗,那种礼节门道,也是一种亲情文化,历史的传承,美好的延续,但还是要从简为好,文明为上,树立新风,注重和谐、美满、欢乐。女孩一般10天办满月酒,男孩12天,也基本是选个他们认为比较吉利的日子,比如逢8或逢6。宴请亲朋好友,尤其是新生儿的外公外婆家的亲戚
2、徐州送祝米就是以前的吃喜面娘家需要准备什么东西.
棉布,鸡蛋,挂面,红糖,小孩衣服、鞋子,儿童车。不要送大白菜。
3、送中米娘家人拿什么
娘家在外甥九天或十三天时送辆童车,几百鸡蛋,还有看钱等。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最高统治者不仅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还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风民俗,在制定国策时以它作为重要参照,并由史官载入史册,为后世的治国理政留下治理风俗的经验。
简介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
4、“米面之喜”是什么意思?
就是为新生儿的贺喜!
为新生儿贺喜,为何要吃稀面条,为啥要待米面客?传统的生育习俗让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疑惑不解。
其实,婴儿出世,合家欢喜,对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人们都报以真诚的礼赞和祝福。吃稀面条、送米面、报喜与添喜等一系列传统的生育习俗,凝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子孙繁衍的渴望与欣喜,融入了人们对新生儿和其母亲的祝福。
吃碗稀面条,增增喜气
对新生儿的贺喜是从新生儿降生第三天开始的。新生儿降生第三天,母子已相对安全,得子之家便通知全村各家各户(多为老年妇女和小孩)于当天到家吃喜面。一则向邻居传达生小孩的喜讯,二则让众人为小孩“咬灾”。喜面是清水下细面条,外加葱花和炒鸡蛋做成的稀面条,细、稀皆喜,面条寓意长寿。它是主家对上门看望、贺喜的邻居们表示的简单谢意,添些热闹,增点喜气。当然去吃喜面的多数不空手,一般都带点红糖、鸡蛋,也有送小孩衣帽甚至尿布的。在以往缺吃少喝的年月,吃喜面是许多孩子乃至大人们的一件快事。
吃喜面的当天,得子之家要派人到小孩外婆家报喜。生男孩者带一只公鸡,生女孩者带一只母鸡。外婆家一看报喜人所抱之鸡,便知是男是女。报喜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与产妇娘家当面议定“待米面客”的日期。
待米面客,是在孩子降生的第12天。产妇的娘家人带上米面、鸡蛋、衣服、玩具等上门慰问和祝贺。因所送礼物多为婴儿和产妇急用的米面等,所以称之为米面客。这时的小孩经过母乳喂养,代谢功能日趋正常,抵抗疾病能力日渐增强,加上古历法“十二地支”说,小孩降生十二天叫“小满月”,因此,待米面客的日子定于婴儿产后第十二天。
送米面,添米添面添福气
待米面客当日,小孩外婆家的亲友们,你一瓢白面,我一升大米,他添些鸡蛋,你送些挂面,这些聚合在一起,便是一担或几担米面鸡蛋。孩子的外公、外婆还要配上小孩用的衣服、帽子、鞋子、小褥,及其“长命锁”、金镯子、银项圈等,外加一“抱裙”,寓意其女要抱一群小孩,多子多福。
米面担子合成后,把鸡蛋一个挨一个摆放在米面的最上边,再用红纸剪些花儿贴在鸡蛋上,格外喜庆耀眼。几个壮汉挑着满是鸡蛋的米面挑子,领着穿着一新的亲友团,浩浩荡荡地走进新生婴儿家。当日婴儿要换上红兜兜、戴上小红帽,让来客瞧看和夸赞。家人设“全场儿”隆重招待,即为“待米面客”。
5、女儿生孩子娘家送什么
女儿生孩子娘家送女儿做月子要吃的东西,像土鸡蛋,核桃肉,猪肚,鸡,红枣,桂圆,粉干,等等之类的。还要送孩子衣物,玩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