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庆贺生日送什么
1、在没有蛋糕和生日歌的古代,古人都是怎么庆祝生日的?
其实,在我国南北朝以前是不庆祝生日的。毕竟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所以在这一天人们往往会表现悲伤和感恩母亲的伟大。为自己庆生什么的在南北朝之前是不存在的。而直到秦汉时期,才慢慢的开始在生日时期有了庆祝活动。
秦汉时期,人们过生日一般都是敬酒给寿星,并且奉送寿金。意味着期盼寿星在这一天可以多福气,能长命百岁。不过这里还是仅限于王公贵族,因为普通人依旧是不过生日的。毕竟每天干活已经很累了,谁还有空庆祝生日啊~
不过庆祝生日这件事,到了唐太宗的时候又开始没有了。太宗认为,母亲生产以后够辛苦了,为啥还要只为了自己的一时享乐而不顾及母亲的感受?所以太宗认为,生日这天当然不要庆祝,而是去孝顺母亲。
不过宋代之后,人们开始慢慢觉得过生日嘛还是得庆祝一下啊。而且光喝点酒怎么可以呢?于是便有了寿桃、寿饼、长寿面等发明。汉代的时候,汉武帝想求长生之道,听人说西王母的蟠桃可以吃了长生不老于是便去求蟠桃吃。
而后来,桃子则代表着长寿之意。古代人没有条件经常吃水果,所以便用面做成了寿桃的样子来给人贺寿。除了吃寿桃之外,人们还吃长寿面。面条的形状长而瘦,所以曲其谐音叫做长寿面。
古代人相信,过生日的时候吃这些东西就会让寿星长寿。所以这些食物是寄托了古代人对于寿星的美好祝福的。当然现代吃蛋糕,唱生日歌也是。叽萝觉得,不管怎么样,过生日有家人的陪伴就都是好的。当然现代吃蛋糕,唱生日歌也是。叽萝觉得,不管怎么样,过生日有家人的陪伴就都是好的。
2、十二岁生日礼物古代
男孩12岁在古代没有专门的称呼,最靠近的是:舞勺之年,(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孩子13——15岁期间.)这句话来源于: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乐舞,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女孩12岁被称为金钗之年,来源于: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女孩到了十二岁要带钗.
古代称“初始的日子”为元旦,每个人的生日都是其“初始的日子”,即其“元旦日”,应该庆贺。传说,刚开始庆祝生日时吃鸽蛋,鸽蛋是个“圆蛋”,“圆蛋”和“元旦”谐音,吃了鸽蛋,就表明人生中新的一岁又到来了。鸽蛋不容易得到,就用鸡蛋代替,所以生日吃鸡蛋被广泛认可
父母给孩子过生日,是饱含着爱和祝福,在现在社会,很多家庭把这份爱和祝福变成可以用物质来衡量,我认为这已经偏离了过生日的本质意义,
3、在古代过生日都送什么礼物
没有定性很多,主要是玉类的我东西,穷苦人家主要送点衣服、粮食、用具或者一句话就行了
4、古人怎么祝福生日快乐
遥叩芳辰、生辰吉乐。另外古人多数“祝寿”,而不是“过生日”。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古代称为寿诞,俗称做寿、做生日,指十年一次的大生日。只有十岁的小孩或五十岁以上老年人才过生日。老人要做寿宴,客人要送寿礼。
祝福孩子的话一般是:长命百岁;或祝愿将来:出人头地、飞黄腾达之类的。
祝福老人一般是与福寿相关的话,如: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北海水长流。
中国讲究尊老重贤,只有老年人,才能过大寿。新生婴儿满周岁时,会举行“抓周”。以后每年过生日,往往是父母煮几个鸡蛋就糊弄过去了,这叫“小生日”。直到60岁才有资格贺“寿”,也就是过“大生日”。此时,可以大摆戏台,亲朋好友还会送上珍贵的礼物和美好的祝福。
(4)古代人庆贺生日送什么扩展资料:
寿诞,指为老人祝寿是传统的敬老习俗。寿日这天,儿女、亲友们带着寿礼、肉类、酒、茶及其他礼品来为老人祝寿。
为老人祝寿是传统的敬老习俗。寿日这天,儿女、亲友们带着寿礼、肉类、酒、茶及其他礼品来为老人祝寿。家中置办丰盛的酒宴,老人穿戴一新居于首座,全家一一敬酒,祝老人健康长寿。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镇家庭到酒店为老人祝寿者渐多,有的到电视台、广播电台点歌或包一场电影为老人贺寿。是日,因儿女聚齐,大都照全家福。
5、古代帝王如何过生日?大臣都会进献什么礼物祝寿?
在我国古代祝寿的风俗很早就已经出现,而皇帝的生日更是全国的大事,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为天子过生日祝寿的记载,《诗经.大雅》篇中有这样的诗句:“虎拜稽首:天子万年!虎拜稽首,对扬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汉代的时候,太中大夫东方朔曾经为汉武帝举酒祝寿。三国时魏文帝在过寿之时免除谯地三年税收。
到了唐朝,更是将皇帝的生日定为了全国性的节日,并且每个皇帝的生日名称都不相同,唐玄宗的生日那天叫做“千秋节”,唐肃宗的生日叫做“天成地平节”,唐宣宗的生日叫做“寿昌节”等等。每到这些日子,全国都会休假三天,各地纷纷举行庆祝活动。
朝中群臣要在皇帝生日的这一天,向皇帝献上万岁寿酒,此外还少不了一些珍宝玩物。地方官员也要进献寿礼,据记载,在唐朝初年一般各路节度使在为天子上寿时进献的寿礼总额能达到二十多万两,到了唐朝末年,这个金额已经达到一百多万两了。
《新唐书 .礼乐志》:
侍中代表群臣跪奏:“称千秋令节,臣等不胜大庆,谨上千万岁寿”
皇帝答:“得卿等所献寿酒,与卿等内外同庆”
当然皇帝再接受群臣上寿之后,也会按等级高低给之相应的赏赐,但都是些珠囊、束帛之类,与收到的寿礼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在唐朝,为皇帝祝寿自然少不了赋诗助兴,很多的唐诗都描写了为皇帝祝寿的场面,如“自罢千秋节,频伤八月来”、“舞阶衔寿酒,走索背秋毫”等等。
两宋时期,宋、夏、辽、金先后对立而起,每当有皇帝过生日的时候,其他国家也会派使臣来贺寿,把皇帝的生日与“朝岁”、“祭天”这些节日并列起来,使得这一天有了更加崇高的意义,并且除了为皇帝祝寿以外,皇后、太后的生日也会有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后来太子的生日那天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但皇帝的生日都统称为“圣寿节”或者是“万寿节”,不再像唐朝那样每位皇帝的生日都起一个专用的名称。
到了明朝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每到自己生日的时候,就会想起自己的父母早逝,心中就会不胜悲悼,所以他下令在他过生日的时候不接受任何祝贺,在这一天,朱元璋会“静居终日”、“斋居素食”。直到朱元璋晚年,才在他的生日当天接受朝贺,宴请群臣,但同时规定“不受献、不赋诗、不赐酺、不斋醮”。总之就是一切从简。
而到了清朝,为皇帝贺寿的风气又重新兴起,并且贺寿规模比之前的唐宋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康熙年间还会在皇帝生日“万寿节”这一天,开科取士,大摆千秋宴。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曾演过为康熙祝寿时的情形,在畅春园,康熙摆设千秋宴,所有六十五岁以上的直隶省官员、致仕汉员等都可以参加。
九十岁以上的可以进入宫门内,八十岁以上的至丹墀下,七十岁以上的在宫门外,皇帝会亲自赐给这些臣子酒水食物,皇太子和众贝勒赐给大臣妻子彩缎、珠宝等物品。并且我国周围的一些国家也会派使臣参加。
臣子上寿时的称呼也是随着朝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宋朝之前一般都是“谨上千万岁寿”,元朝的时候可能觉得千万有点少,于是改成“上亿万岁寿”,明朝时候可能又觉得“亿万”有点过了,但“千万”又的确不太过瘾,便改成了“敬祝万万岁寿”。
不止是上寿时的称呼有改编,皇帝生日的名称每朝每代也略有不同,唐朝时期是每个皇帝的生日都会有一个专属的名称,到了宋朝就统一叫做了“千春节”,元朝的时候改叫“万春节”,到了明清又改成了“万寿节”。
以上就是古代帝王过生日的大致情况,说到底,其实就是以各种繁琐的礼仪、盛大的规模、奢华的布置来满足古代帝王的爱慕虚荣、好大喜功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