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送红鸡蛋
1、在有些农村地区,小孩出生后向路人发红鸡蛋是何用意?
红鸡蛋代表的是祥瑞,小孩出生是一件吉事,向路人发红鸡蛋是为了分享吉祥,得到红鸡蛋的人也是收获了祝福。生小孩分红鸡蛋是很多农村地区的一种习惯。其实也是很多地区常见的行为。要是说为什么要分红鸡蛋,其实也没什么大原因,往往是因为有小孩出生的家庭想要和其他人分享这件喜事,同时传递祝福。
我们都知道,鸡蛋是能孵出小鸡的,因为里面有鸡的受精卵,只要温度适宜,很快就有小鸡孵化破壳。可是古代的人不知道,他们觉得这个小小的鸡蛋很神奇,竟然能孕育新生命。想象一下人们看到鸡仔从鸡蛋中破壳而出,是多么的惊喜和激动。也正因此,所以鸡蛋是古代人类所崇拜的圣物,也就成为了新生命的一种代表。
农村地区很可能是延续了这样的一种传统,当新生命诞生的时候,就会分红鸡蛋给路人。一是向路人传递新生儿的消息。在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路过的人很可能是自己的亲戚朋友的。这个时候分鸡蛋,路人也就知道了好事情发生了,也会为新生儿的诞生而开心。
二也是一种祝福的传递。路人拿到红鸡蛋会觉得很惊喜,谁不喜欢吉利,拿到红鸡蛋相当于是拿到了祥瑞,也拿到了新生儿的运气。路人肯定也会想,说不定未来自己家里也会有新生儿诞生的。这个时候的红鸡蛋虽然不是很值钱,但是却是一种难得的吉祥之物。路人们也喜欢拿到红鸡蛋。
总的来说,小孩出生后分红鸡蛋的习惯来源于人们对新生命的崇拜,而分红鸡蛋的行为则是一种传递祝福的行为,人们很喜欢这样的习惯。
2、为什么生孩子要送红鸡蛋
在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吃你的喜馍馍,明年吃你的红鸡蛋。”喜馍馍是一种婚庆吉祥的风俗食品,俗传:喜馍馍带回去,亲人吃了得吉利。因此,这句歌谣属于祝福的吉语,再从字面上理解,此句开头和结尾的两处红鸡蛋代表的含义并不相同,前一个“红鸡蛋”是作为一种圣物出现,有祈子赐福之功;而后一个“红鸡蛋”则成为了孩子降生的报喜标志,也是一种起宣告作用的物体。向亲友分发用颜料染红的鸡蛋,是通行于全国各地的一种表达喜庆的方式,常用于结婚、生育、做“满月”等各种喜庆场合,以示庆贺并图吉祥。那为什么民间要分发“红皮的鸡蛋”来表示喜庆快乐呢,本文将根据此民谣讨论“红鸡蛋”的民俗含义。
二、各地分食红鸡蛋的传统。
中国民间历来有分食红鸡蛋的传统,主要是贺降诞之喜或祈求子嗣。以下为几处小地留有的红鸡蛋习俗。
1. 山东微山县在新娘送入洞房后,由搀扶下轿的妇女为她开脸,用染了红色的鸡蛋在她脸上滚几趟,边滚边念吉语:“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吃你的喜馍馍,明年吃你的喜鸡蛋。”
2. 还有的农村地区在举行婚礼的前一、二天时,女方要进行一道美容工序:绞脸,她们把前额和后颈露出的一些绒毛用两根拧成麻花状的红线“绞”下来,具体请两位大嫂轮番操作,一紧一松,一松一紧,把绒毛“绞”掉,“绞”完脸以后,用两个红鸡蛋在脸上滚,一边滚一唱道:“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喝喜酒,明年把‘喜’见!”。然后,在新娘脸上扑些粉,既盖住了被“绞”出的血点,又美化了容颜。红鸡蛋在这个程序中也起到了作用,虽然具体的唱词有异,但表达内容不变;
3. 旧时胶县生男孩第三天向娘家报喜,女孩第六天报喜,婆家人去时带1斤重的馒头20个,娘家必须全留下,否则小孩不好养,娘家要回上19个红鸡蛋、4碗小米,路上碰到的第一个人要送红鸡蛋,这叫做“人人喜”;
4. 蓬莱县生男孩带公鸡去报喜,生女孩报喜用母鸡,由此可以看出鸡和鸡蛋在民间传统风俗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5. 邹县男孩报喜用一本书,女孩报喜用一朵花,此外还给邻居亲友送“报喜蛋”,即染红色的鸡蛋,娘家和亲友乡邻前来祝贺新喜,叫做"送粥米"或"送汤米";在开封一带,婴儿出生后报喜常带红鸡蛋。如果是男孩,要六个或八个,必得双数,染红后还要在鸡蛋的一头用墨点一个黑点,表示“大喜”,男孩送双数的原因是,孩子长大以后好找媳妇,和媳妇成双成对,必能花好月圆。如果是女孩,鸡蛋只染红色,不点黑点。数量是5个或7个,必须是单数,表示“小喜”。送了单数的鸡蛋,说明家里添了女孩,将来好嫁出去。
三、红鸡蛋民俗的渊源。
分食红鸡蛋的传统在各地许多民族都存在,主要观点有:卵生神话说、祥瑞之物说、图腾崇拜说、生殖崇拜说和辟邪禳灾说五种。
1. 卵生神话说:
我国先民在想象中追溯着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综合古籍可总结出“卵生”神话的影响。在三国徐整所著《三五历纪》中最早对始祖盘古氏开天辟地故事有了记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令,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又有《史记》述商人起源:有娀氏的女儿简狄“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为商人始祖;又述秦人起源:颛顼氏的孙女女修在织帛时,“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乃秦人始祖。正是这种朦胧的对于“卵”的原始崇仰,在民间形成了将鸡蛋和出生、传宗接代联系到一起的传统文化。且红色在民间被看成是喜庆祥瑞之色,因此多为红皮鸡蛋。
2. 祥瑞之物说:
红鸡蛋之功,非单食用,民间自古就有“雕卵画蛋”之工艺品,而且,这在风俗资料中也可找到诸多历史记载。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有“镂鸡子”习俗,注云:“古之豪家,食称画卵。今代犹染蓝茜杂色,仍加雕镂,递相饷遗,或置之盘俎。”以此可知,“镂鸡子”或画卵,就是在鸡蛋上染画颜色后,朋友间作为相互馈赠、食用佳品。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邺中记》里也有“寒食日,俗画鸡子以相饷”的记载,都说明此习俗一直在民间流传,并逐渐发展成熟为一门民间传统工艺,在各种喜庆场合成为馈赠佳品,颜色也慢慢演变到单一的最能渲染喜庆之意的红色。直到现在,雕卵画蛋依旧是一种民间工艺品,人们从对“卵”的崇拜,发展到了喜爱红蛋并视之为祥瑞之物。
3. 图腾崇拜说:
从考古学的角度可探知中国原始文化中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对于“鸟”的图腾崇拜,河姆渡、良渚、马家窑文化中有大量鸟纹形象,而古人所谓“玄鸟”,包括而后成为中华民族代表性图腾之一的凤凰,均以未经驯化的原鸡为原型。于是,“鸡”便成为了人们的原始图腾崇拜在现实中的依托。《史记?秦本纪》中有吞卵的女修,其后裔大廉“实鸟俗氏”,“身体是鸟而能人言。又云口及手足似鸟也。”由此知秦人也以野鸡为图腾。从对鸡的喜爱崇仰,逐渐发展成民间的红蛋习俗,渗润着浓郁的历史信息。
4. 生殖崇拜说:
红蛋习俗是原始社会人类生殖崇拜文化的遗留,蛋既能孵鸡,故人食蛋便能生子,因此古人每以“鸡子”代称鸡蛋。这种基于对鸡蛋功能的认识而形成的思路,可以从一系列具体的行为方式中寻绎出来。云南鹤庆一带的白族少妇,每逢春耕前多到河塘乞育,乞育者手握两个煮熟的红鸡蛋,到塘里沐浴,并用红蛋滚擦身体,回家后与丈夫分食红蛋。这种红蛋滚擦身体的行为,便与本文开头民谣中唱得“红鸡蛋,满脸串”极为相似。那么,本身就有孵育子嗣功能的鸡蛋,何以又要染成红色呢?对此,“生殖崇拜说”也做出了不同于“卵生神话说”所谓红为喜庆之色的解释,而认为此乃初民的经血崇拜观念的传承。此种观点有《中国史稿》为证:“据了解,一些近代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氏族部落中,有的认为红色代表鲜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1页)。
5. 辟邪禳灾说:
红蛋习俗也起源于辟邪禳灾的巫医之术的运用。古人以鸡为百禽之长,认为其具有镇伏妖魅的作用,如《春秋运斗枢》云:“玉衡星精散为鸡”;《春秋解说辞》云:“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炎上,故阳出鸡鸣”等等,都反映出古人对鸡之神性的认识。鸡从蛋出,蛋由鸡生,则蛋亦有神性是理所当然的。旧时民间还盛行用鸡蛋占卜之俗;古人又以为凡遇喜庆之事,必有妖魅相扰,或某些特定的节气与时辰,必有病疫侵人,所以食蛋防范。像今天中原和西南一些地区的“三月三,吃鸡蛋”风俗,以及民间流行的新婚之夕让新人分食红蛋的传统,都可推探出红蛋习俗实由鸡蛋辟邪的巫术演绎而来。
综上所述,红鸡蛋在中国民间是祥瑞之物,有赐福送子喜庆安乐之意,本文开头的民谣小曲,即是在婚前或仪式上众亲友对于新人的一生平安幸福、家族子孙满堂的最美好的祝福。
3、为什么生小孩送红蛋?
众说纷纭分红蛋
向亲友分发用颜料染红的鸡蛋,是通行于全国各地的一种表达喜庆的方式,常用于结婚、生育、做“满月”、给老人祝寿以及其他各种喜庆场合,以示庆贺并图吉祥。
民间关于分红蛋的传说很多,流传最广的是“刘备招亲”故事。相传三国时,东吴都督周瑜想用假招亲、真扣留的计策,拿住刘备,索还荆州。诸葛亮识破了此计,命赵云带上大量染红的鸡蛋,护送主公刘备去江东成亲。迎亲的人到了东吴,逢人奉送红蛋,道是刘皇叔与贵公主孙尚香结婚,吃了红蛋,同喜同喜,还可让吴国太明年抱上小外孙。东吴本无此风,人们备感新鲜,一传十,十传百,以至家家户户都知道了孙刘联姻的消息。消息传进深宫,吴国太大喜,命孙权立即为刘备和孙尚香举办婚事。孙权无奈,假戏真做,于是有了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此后,江南一带开始流行结婚分食红蛋的习俗。
其实,分食红蛋的习俗许多少数民族也有,并非仅在江南一带流行。反之,清代以前的风俗资料中关于红蛋的记载,却并不多见。这样,红蛋习俗的由来及其流变,便成了悬案。
有人认为红蛋习俗是卵生神话的产物。先民在幻想中寻溯天地的开辟、众神的诞生、人类的起源时,每每归之于“卵”的功劳。如三国时徐整所著《三五历纪》述始祖盘古氏开天辟地故事:“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又如《史记》述商人起源:有娀氏的女儿简狄“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就是商人的始祖;又述秦人起源:颛顼氏的孙女女修在织帛,“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就是秦人的始祖。此外,贵州苗族古歌中也记有先妣“生了十二个蛋,其中的一个蛋生成人类”的传说。正是这种对“卵”的崇仰,使鸡蛋演变成具有百端待兴、欣欣向荣之义的吉祥物。
用吉祥物的观点考察红蛋习俗,便可发现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在风俗资料记载中也不是一片空白。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有“镂鸡子”习俗,注云:“古之豪家,食称画卵。今代犹染蓝茜杂色,仍加雕镂,递相饷遗,或置之盘俎。”同时又引《管子》:“雕卵熟瀹(yuè,用汤煮物)之。”以此可知,“镂鸡子”或画卵,就是在鸡蛋上染画颜色后,相互馈赠煮食,而这种风情早在先秦时代即已形成,其涵义则如《管子》所云:“所以发积藏,散万物。”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载北魏河间王元琛对人说,“晋室石崇,乃是庶姓,犹能雉头狐腋,画卵雕薪,况我大魏天王,不为华侈”;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邺中记》里也有“寒食日,俗画鸡子以相饷”的记载,都说明此习俗在民间一直保存,并逐渐演变为在各种喜庆场合都可用画卵互相赠送,颜色也慢慢归结到单一的最能渲染喜庆之意的红色。直到现在,雕卵画蛋依旧是一种民间工艺品,这也可为红蛋本是脱胎于卵生神话的一般祥瑞物提供佐证。
又有人认为,卵生神话尚不足以对一般概念上的“卵”何以落实到具体的鸡蛋作出合理解释,因而又从图腾崇拜的角度进行分析。此论依据对河姆渡、良渚、马家窑文化中鸟纹形象的考察,指出古人所谓“玄鸟”,包括而后成为中华民族代表性图腾之一的凤凰,均以未经驯化的原鸡为原型。马家窑文化的主人一直以长尾野鸡为图腾物,其分支三苗亦以崇“科雉”著称。同样,《史记·秦本纪》中吞卵的女修,其后裔大廉“实鸟俗氏”,司马迁又写道“大廉玄孙日孟戏、仲衍,鸟身人言”,张守节正义:“身体是鸟而能人言。又云口及手足似鸟也。”故知秦人也以野鸡为图腾。到了《后汉书·东夷传》里,玄鸟或凤鸟图腾直接成了鸡生蛋、蛋生人。如:北夷索里国王出行,回来后发现侍姬怀有身孕。侍姬说:“前些日子看见天上有云气,大如鸡蛋,降临我身,所以怀孕了。”后来她生下一个男孩。还有,《山海经·大荒南经》写道:“有卵民之国,其民皆生卵。”凡此,都透露出红蛋习俗实为先民鸡图腾观念遗存的历史信息。
又有人认为红蛋习俗乃原始社会人类生殖崇拜文化的遗留,蛋既能孵鸡,故人食蛋便能生子,因此古人每以“鸡子”代称鸡蛋,却很少有以“子”指谓鸭卵、鸟卵或蛇卵的。这种基于对鸡蛋功能的认识而形成的思路,可以从一系列具体的行为方式中寻绎出来。如旧时广东富阳姑娘出嫁时,娘家要送新娘十二个鸡蛋,新娘拜祖后,由司仪将鸡蛋从她的裤腰处放入,从裤脚滚出来,这种行为所要象征和表达的意思不言而喻。又如壮族青年男女经“歌圩”定情后,便双双持染红的熟鸡蛋,互相碰击,如男方的蛋先裂壳就给女方吃,反之男方先吃。这种动作,也具有母鸡孵蛋、蛋破雏出的模拟性质。又如,云南鹤庆一带的白族少妇,每逢春耕前多有到朵美乡河川河热水塘乞育的,乞育者手握两个煮熟的红鸡蛋,到热水塘里沐浴,并用红蛋滚擦身体,回家后与丈夫分食红蛋。类似的夫妻分食红蛋的民俗,在其他一些民族的社会生活中也存在。从现行红蛋习俗的应用场合看,大多与祈求子嗣或降诞之喜有关,如果用先民生殖崇拜的观点来解释,是最为合理的。此外,如“鸡子”之“子”与“子嗣”之“子”相同,鸡蛋之“蛋”与降诞之“诞”相谐,乃至“卵”也成为男性**的俗称,这不仅透露出其生殖崇拜的内涵,而且完全符合中国人“讨口彩”的语言习俗。
那么,本身就有孵育子息功能的鸡蛋,何以又要染成红色呢?对此,“生殖崇拜说”也作出了不同于“卵生神话说”所谓红为喜庆之色的解释,而认为此乃初民的经血崇拜观念的传承。如前述沐浴乞育的习俗,据称来源于这样一个传说:
远古时代,人类不能生育。天长日久,大地上只剩一个女人——植祖。她知道自己一死,大地上的人种绝了,想到这里便伤心而哭。
哭声引来了人王公和人王婆。他俩让植祖裸身在自己的胯缝中躺一躺。人王公和人王婆的胯缝中淌出了一股股热水。植祖在温水中睡着了。等她醒来,发现手中捏着两个红蛋。她食毕红蛋,因孕生子。从此,人们就模仿植祖的方式以乞育求子(章虹宇《生殖崇拜及其生殖崇拜文化浅识》,载《国风》第二卷第三期)。
这个传说,显然具有以胯缝热水暗示女性经血、以两个鸡蛋暗示男性双**的意味。经血染红了**,这大概就是原始人对生殖成因的认识。“据了解,一些近代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氏族部落中,有的认为红色代表鲜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1页)。这正与崇拜经血的思维系于一脉。
此外,还有人认为红蛋习俗起源于辟邪禳灾的巫医之术的运用。古人以鸡为百禽之长,具有镇伏妖魅的作用,如《春秋运斗枢》云“玉衡星精散为鸡”,《春秋解说辞》云“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炎上,故阳出鸡鸣”等等,都反映出古人对鸡之神性的认识。鸡从蛋出,蛋由鸡生,则蛋亦有神性是理所当然的。晋周处《风土记》载“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炼形”;《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饮桃汤……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炼化篇》云“正月旦,吞鸡子、赤豆各七枚,辟瘟气”,这些习俗中与鸡蛋并列的桃汤、赤豆、“却鬼丸”等,都是古人用以禳灾迎祥的法宝。巫医同源,所以古人处方中,也常添入鸡蛋,如汉张仲景方记有:“岁有恶气中人,不幸便死,取大豆二七枚、鸡子、白麻子,并酒吞之。”显然以鸡蛋有镇恶起死、辟邪禳灾的神奇效用。
旧时民间还盛行用鸡蛋占卜之俗,如在蛋壳上写些字,火烧使蛋爆裂,看蛋白流出后粘在哪个字上;把鸡蛋打在盛放清水的碗中,看蛋黄上代表日月星辰的点点小泡的位置是否均匀;刺破鸡蛋,观其液体流散在地所呈形状;将蛋煮熟劈去一半并拿掉蛋黄,看蛋白上留下的阴影黑点……此外,还有用念咒或提问的方式令鸡蛋立起、用鸡蛋在病人身上头上来回滚动后再放进锅里煮熟,请卜者验看等。这种占卜方式,谓之“鸡卜”、“鸡卵卜”(《番禺杂编》)。
凡此,都是古人以鸡蛋有神性的观念写照。古人又以为凡遇喜庆之事,必有妖魅相扰;或某些特定的节气与时辰,必有疠疫侵人。所以食蛋防范,乃成必不可少之俗。从晋周处《风土记》、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炼化篇》等古书记载中的正旦服鸡子,到迄今流行于中原和西南一些地区的“三月三,吃鸡蛋”风情,以及遍行南北城乡的新婚之夕让新人分食红蛋的传统,都可窥测红蛋习俗实由鸡蛋辟邪的巫术演绎而来。
严格地讲,上述各种看法,都缺乏直接的史料印证。所以,分食红蛋习俗到底是怎样形成的,竟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终究难有定论。
4、生孩子送红鸡蛋有何讲究?
生孩子送鸡蛋,这个最主要的讲究是在于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送鸡蛋是比较好的营养品,也是过去亲朋好友之间拿的出手的礼物
5、家乡风俗:在我们出生时,为什么是我们出生时为什么吧红色鸡蛋给亲友呢?
喜蛋
根据传统习俗,在婴儿出生第三天,也就是“三朝”,行“三朝礼”。婴儿出生后三天没有发生意外,产妇也平安度过三天,全家人便得以安心,要进行沐浴,所以这一天也叫“洗三”。为婴儿祝福,向亲友报喜。亲友尤其是婆家要来祝贺,在孩子面前说吉祥话,东家要送上诞生礼以示感谢。
送的诞生礼基本上就是喜蛋,也叫红蛋,其实就是熟鸡蛋。南北方习俗略有不同,北方的喜蛋是水煮蛋,染上红色。南方则送卤蛋,因为南方比较热,煮熟的鸡蛋不好保存,所以改成了卤蛋。
6、端午节为什么要红蛋
端午送蛋的习俗已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端午送蛋,寄托了人们许多美好的愿望,因为蛋营养丰富,吃了可以强身健体;蛋圆润可爱,寓意着吉祥圆满;蛋能孕育生命,象征生生不息,送蛋就是送福气
7、结婚为什么要给客人红鸡蛋啊?有什么特殊寓意吗
在我国远古时期,北方易水中游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氏族商。后来建立的商朝,就是由这个氏族发展起来的。商的始祖是“契”,他的母亲简狄是部族首领喾的妻子。 传说有一天,简狄到易水边洗澡,忽然有一只喜燕在她身边的一株大柳树下生了一个蛋,简狄见后,就将燕子蛋吃了下去。 一年后,简狄生下了一个眉清目秀的男孩,整个氏族的人都为此而高兴,并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首领喾更是兴奋,叫人煮了许多红鸡蛋,分送给大家共享。这个孩子就是“契”。契长大以后接替父亲当了氏族的首领,成了商的始祖。 从此,商这一族的人就将燕子奉为神鸟,并认为,谁家妇女只要吃燕子蛋,就会生一个聪明而又本领高强的男孩子。 契的功绩和生孩子吃红蛋的古老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结婚时,孩子满月时都会发红鸡蛋,我想人们主要是图个喜庆。
8、为什么小孩满月要送红鸡蛋
旧时婴儿降生以后,除了向产妇的娘家专门报喜以外,其他庄邻亲友一般不再通报,产房或者临街的大门上挂一桃枝,上系一红布条,谓之“挑红”,或者再在桃枝上串以枣、栗、葱、钱等物。以桃谐逃,谓逃脱灾难;以枣谐早,栗谐立,谓早年成立;以葱谐聪,钱喻财,谓聪明而多财。莱西称作“挂桃符”,在桃枝上系两棵葱、4个栗子、4个枣、两头大蒜,挂在屋门正中,并且以桃符由门上掉下来的早晚预卜小孩将来订亲的早晚。“挑红”的时间,一般在婴儿降生的当天,或者第三天。
“挑红”后,最普遍的习俗是给邻居送染红的熟鸡蛋即“报喜鸡蛋”。左邻右舍则拿鸡蛋、红糖之类来贺喜。胶州等地,添喜后的第三天,凡是同姓的人家都送去喜面(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