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扫码送礼
1、扫码送东西是什么套路?
扫码送东西的话一般是在增加关注的人数,为自己带来一定的流量,然后再进行流量变现。如果是能遇到正经的公众号还是没啥问题的。
但是遇到那种扫码给自己的手机带来病毒,或者是扫码关注到一些不正当的公众号的话,就得不偿失了。所以不要贪图他送的东西,千万不要去扫陌生的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是开发者或商家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的应用账号,该帐号与QQ账号互通,平台上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全方位沟通、互动,形成了一种主流的线上线下微信互动营销方式。
2016年1月18日,腾讯在北京发布消息称,中国政务微信公号已逾10万。2018年4月,腾讯已查处9.9万多个违规公众号。11月16日,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公告称,个人注册公众号数量上限调整为1个。
2、街边扫码送礼品有何猫腻?
街边扫码主要是下面几种原因:
一,商家为了宣传产品,故意做的噱头,引起人们关注;
二,商家的员工为了完成任务,在街边送礼物诱使你扫码;
三,为了获得你的个人信息,方便今后电话营销或者微信营销。
四,骗子,在你的手机里面植入木马病毒,方便将来实施不法行为。
总之,只要你不贪心,就不会上当,还是保护好自己的个人隐私吧,因为手机里面的信息量太大了。
3、2020年微信扫码送东西是什么套路?
这属于陌生人寻求微信辅助的新套路。
微信对于新账号注册有限制,为防恶意注册,需要其他用户辅助完成,就是通过扫描二维码,验证完成后才能注册成功。而对辅助者,必须是注册半年以上并开通微信支付功能的账号,且每个账号一个月内只能辅助一次。也就是说,有资格辅助注册的必须是成熟的用户,而且还不是无限制的。
辅助解封的原理也差不多,对于一些因违规被封禁的账号,在申请解封时同样需要其他账号辅助。如果一旦该账号被查出有批量解封等违规行为,那么辅助者的账号也会被处罚。因此在街头会出现许多所谓的“扫码送礼物”,此类行为容易导致帮助辅助者的微信号被封禁。
(3)二维码扫码送礼扩展资料
微信官方客服对此表示,如今有人借着送礼等方式,诱导人们辅助进行微信注册或解封。同时还有一些平台将辅助注册、解封包装为兼职、任务等形式,蒙骗普通用户参与。
实际上微信2020年4月就曾发布《针对利诱用户参与虚假辅助注册行为的治理公告》,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
公告中规定,不仅“诱导或欺骗他人为自己注册、解封微信号进行辅助验证”属于违规行为,而且“恶意为他人注册、解封微信账号进行辅助验证”也属于违规行为。对于违反规定的账号,平台将限制使用部分功能,严重的还会做封号处理。
因此大家要保护好自己的账号,在帮助他人进行辅助验证前,应仔细核实对方身份。如果遇到用送礼、兼职、网赚等名义要求为陌生人提供扫码帮助时,切记提高警惕,以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协助不法分子完成注册或解封。
4、面对面扫码领礼品?其实是陷阱!我们该如何远离这种陷阱?
面对面扫码领礼品,其实是陷阱!我们想避开这种陷阱,就不要贪图小便宜!俗话说:“贪小便宜吃大亏”,只要没有贪婪之心,诈骗分子就无机可乘!
面对面扫码领礼品,其实是诈骗人员在收集领礼品者的个人信息!扫码之后,礼品发放人员就会在一些平台上根据用户的信息进行注册,这些平台有的是网赌平台,有的是投资平台,领礼品的人注册之后就会收到平台客服人员的短信,甚至会被拉入一些群组当中,这些群组就是诈骗人员实施诈骗的群组,一旦入内,很有可能会被一些托以及诈骗人员洗脑,从而进行网赌或者所谓的投资,最终被骗的一塌糊涂!
即便是一些小礼品发放人员暂时没有动作,他们后续也会把领取礼品用户的信息出售给一些诈骗集团,这些诈骗集团甚至可能会利用这些用户的信息去实施诈骗,如此,领取礼品的人很有可能会成为诈骗分子的“同伙”。警方在办案时就曾发现过老人参与诈骗,后来经过调查才知道这些老人只是领取了礼品!正是因为如此,警方提醒大家,切勿相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免费的往往可能是最贵的!
网友热议
面对面扫码有风险一事传到网上后,网友纷纷表示太可怕了!几乎85%的人都曾扫码领过小礼品,网友称今后再也不会贪小便宜,毕竟,很有可能为诈骗分子做“嫁衣”!
报警
如果再发现有人在农村搞免费领礼品,一定要第一时间报警!这些都是诈骗团伙引流的人,大多会有案底,警方抓获他们之后,有可能揪出诈骗团伙!
面对面扫码领礼品?其实是陷阱!切记不要相信!一定要远离这种免费领取礼品的摊位!
5、微信扫描二维码送礼物是骗人的吗
是骗人的。
随着手机扫码支付的普及,不法分子会利用人们的疏忽,用二维码捆绑病毒链接,在后台恶意窃取信息、恶意伪造商户网站盗刷钱财。面对街头的蝇头小利不要掉以轻心,即使要扫描商家的二维码,也要选用专业的扫码工具。扫码后,一旦软件出现安全提醒,及时进行杀毒操作。
遇到钱款莫名减少,要及时查询银行流水。发现问题,应第一时间报警,并详细提供与案情有关的信息,包括对方使用的微信号、支付宝账号、支付转账记录等。
案例:2019年5月,高高鹿在商场购物时,遇到称扫二维码就能免费赠送小礼品的推销员。高高鹿看到赠送的卡通杯子正是自己需要的,十分心动。她用手机扫描了推销员指定的二维码,填写了姓名、手机号和身份证号。
回到家后,高高鹿却收到一条银行扣款短信,莫名其妙消费了588元。高高鹿仔细回忆当天的消费情况,并未发现有过交易记录,后至银行查询该笔钱款交易时间,是在自己扫描二维码之后的5分钟,于是报警。
(5)二维码扫码送礼扩展资料:
微信扫二维码前先检测安全性。
有市民担忧,这样扫码、注册,可能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产生安全隐患。“扫码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而二维码的生成非常方便,任何人都可以制作二维码让别人扫。”中国电信宁夏分公司安全专家李汶洋介绍。
手机用户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可能会带来两方面安全隐患,一是个人信息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而遭到泄露,或者被恶意收集贩卖;二是通过二维码下载的程序可能包含木马病毒,会窃取用户的通讯录、银行卡信息等,或者偷流量、偷话费,更严重的甚至能窃听用户通话内容。
李汶洋建议,市民在扫码前,要看看其来源是否可靠,可以借助360、腾讯等大厂商推出的扫码软件,能够自动检测二维码的安全性,从技术上加以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