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送礼时往往会说
1、中西方送礼的讲究有什么不同
一、礼品观念上的差异
1、中方:中国人往往注重礼品的实质意义,即它的实用价值,而不喜欢中看不中用的东西。
2、西方:西方人往往注重礼品的纪念价值。应邀去西方人家做客,可以给女主人送一束鲜花,给男主人送一瓶葡萄酒。还可以带上具有本国特点的小工艺品,一本自己或对方喜欢的书,或一盘CD,或一本自己写的书。
二、接受礼物时反应不同
1、中方:在中国,人们接受礼物时往往并不喜形于色,且不当面打开礼品,认为这样做非常不礼貌,而且会给人留下“贪财”、“贪婪”的印象,或让人感到对所接受的礼物过分在意。往往是在客人离开后,或回到家后悄悄打开礼品。
2、西方:在西方,人们在接受礼物时,为了表示谢意,往往会当面小心地打开礼物表示感谢。
三、送礼目的不同
1、中方:中国人送礼给对方,通常情况下都是有事求助于别人,就带一些礼品到对方家中做客。又或者是逢过年过节,都会到对方中送礼,也是“礼尚往来”的一个表现。
2、西方:在国外,凡是在机场碰到行李超重,咱们常常会事先给柜台的办事人员送上一件小礼物,盼愿对于方能够手下海涵。
2、中西方送礼文化上有何差异
首先是礼品观念上的差异。中国人往往注重礼品的实质意义,即它的实用价值,而不喜欢中看不中用的东西。给新婚夫妇送礼,过去常常是被面、床单、桌布等,为新生儿祝生或抓周,常常送包装精美的小衣服,都很实惠。即使是送文化、送高雅礼品,中国人也十分注意其实用价值。比如说中国人送字画、邮集,往往不在乎对方是否欣赏,而在于字画、邮品的收藏价值。
而西方人往往注重礼品的纪念价值。应邀去西方人家做客,可以给女主人送一束鲜花,给男主人送一瓶葡萄酒。还可以带上具有本国特点的小工艺品,一本自己或对方喜欢的书,或一盘CD,或一本自己写的书。 在机场和火车站迎接客人,或去医院探视病人,送上一束鲜花,显得既自然又热情,而不必考虑花束的大小。同样他们出国旅游,回来后经常会买一些明信片送给办公室同事或亲朋好友,有时送几块巧克力。因此,西方人注重的不是礼物的轻重或礼品价格的高低,而是礼品的纪念意义。
一般而言,在送礼和收礼时,中国人和西方人对礼品所表现出的兴趣是一样的:送礼者都希望对方能喜欢自己送的礼品,而受礼者也都因为接受了对方的礼品而高兴。然而,中国人往往表现出来的是极大的自谦,在送礼时常常故意贬低自己所送礼物的价值。即使送给对方的礼品价格昂贵,也要说一声“区区薄礼,不值一提”。这种以否定的形式来肯定自己所送礼品的价值,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他们不懂得这种绕圈子的说法,或者说,无法悟出否定中隐藏的肯定意义。西方人的表现形式却相反,他们总是对自己准备的礼品采取赞赏的态度。他们会告诉你这是从哪儿买的,经过了多少周折,或者制作工艺多么复杂,多么不容易,总之是希望你能喜欢。
此外,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反应截然不同。在中国,人们接受礼物时往往并不喜形于色,且不当面打开礼品,认为这样做非常不礼貌,而且会给人留下“贪财”、“贪婪”的印象,或让人感到对所接受的礼物过分在意。往往是在客人离开后,或回到家后悄悄打开礼品。而在西方,人们在接受礼物时,为了表示谢意,他们往往会当面小心地打开礼物,大呼小叫地称赞一番,激动时还拥抱你一下,与你同时分享快乐。有时在结婚庆典上,主人还将客人送来的礼物展示一番,以增加喜庆的效果。
3、西方国家送礼禁忌
西方国家送礼禁忌也是比较多的,比如:
一般性拜访可送小礼物,若赴家宴,可再丰厚些。礼物应交给女主人,并说“我希望你能喜欢(I hope you'll like it.)等客套话,不要说“小意思,不成敬意。”,“东西不好,请笑纳。”等中国人送礼时常爱讲的话。这类话会让外国人觉得你看不起他们。
一般说,美国人不随便送礼,但遇到节日、生日、婚礼或探视病人时,送礼还是免不了的。美国人最盛行在圣诞节壶送礼物。此外,美国人认为单数是吉利的,有时送三个梨也不感到菲薄,不同与中国人讲究成双成对。
还有就是,你送的礼物不讲求贵,但是讲求诚意,因为无论哪个国家,送礼送的最重要的是你对别人的尊重和重视,建议你可以在待客九品根据你的需求定制一款适合对方专属礼品,如果送了,对方没有收,待客九品短时间内还是支持退款的!这样就不会浪费了!待客九品定制的礼品是我送礼最爱的了。
4、中西方收礼物文化差异
1.购礼的方式不同。中国人通常为了方便,往往从客人住地附近的商店购买礼物。英美人喜欢购买礼品在- -地,而送往另-地。因为异地礼物有异国情调,好满足受礼人的猎奇心理。有的中国人很喜欢跨国邮寄来的礼品,而英美人会尽量避免跨国邮寄礼品,以避免给受理者带来不便及额外的海关费用。
2.礼品的选择不同。中国人在节日里送时令的礼品。例如,在中秋节送月饼和水果,农历新年时送贺年礼品,例如洋酒、香水、水果、巧克力糖等。中国人也会在亲朋好友的葬礼.上送钱。在中国很普遍而在西方不多见的礼物是从市场上买的食物(水果、糖果或其他能吃的东西)。除了葬礼和开业典礼以外,鲜花不是一种流行的礼物。而美国人在圣诞时送的礼物比如:产品样品、书桌上的摆设品、酒、饮品、特别的食物等。鲜花是送给女士的最常见的礼物,几乎适用于任何场合:生日礼物、贺礼、给女主人的礼物。
3.送礼的对象不同。有的中国人为感谢领导或便于工作、提升等,会千方百计地找机会给.上司送礼;他们将礼物送给客人家的男主人或女主人。中国人喜欢给商业伙伴赠送礼物,特别是初次见面。而英美人做下属的不宜送上司任何礼物,以免影响正常的工作关系;他们送礼往往送给客人家的女主人。
4.送礼的方式不同。中国人送礼比较重物,讲究礼品的价格档次。中国人通常对礼品的包装是不大讲究的,-般宁可盒子小些,也不希望盒子大而装不满。在美国以及其他有些国家,人们习惯用彩纸包装和用丝带包扎,有时还习惯附上一张名片。这是胡静在《实用礼仪教程》中提出的。英美人送礼注重其形式的本身。他们认为,礼物贵贱不在价格,而在于礼物是否投人所好,给人一份惊喜。
5.送礼的时机不同。中国人很讲究雪中送炭,即十分注意送礼的时效性。因为在最需要时得到的才是最珍贵的。- -般来说,时间贵在及时或超前,如一张小小的贺年卡一定要提前赠送,否则毫无意义。中国人忌讳别人在刚办完喜事或丧事之后补送礼品,否则会被视为不祥。而在赵左荣的《茶与咖啡》中提到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赠送礼物的最佳时机是你到达或离开时。美国人除了特定场合外,不提倡送商业礼物(除非是小礼物)。而中国人喜欢给商业伙伴赠送小礼物,特别是初次见面时。
5、西方社交礼仪
西方礼仪是指不同于中国礼仪的一种西式文明,包括用餐礼仪、礼节方面等各种不同类型念槐的礼仪方式,这些礼仪方式与我们中国人常见礼仪有些不同,有些差别很大,了解这些礼仪对今后与西方人士交流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以下是我整理的西方社交礼仪,一起来看看吧。
西方社交礼仪1
一、社交场合中的礼仪
(一)见面礼节去繁就简
西方国家人民在传统上有一套繁琐的见面礼节,从握手、问候到互相介绍都有约定俗成的习惯。相形之下,西方人在人与人间的交往上就比较随便。在美国,朋友之间通常是熟不拘礼地招呼一声“哈罗”,哪怕两个人是第一次见面,也不一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还可直呼对方的名字,以示亲热。
但在正式场合下,人们就要讲究礼节了。握手是最普通的见面礼。在美国,握手时,男女之间由女方先伸手。男子握女子的手不可太紧,如果对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年长的先伸手;上下级之间,上级先伸手;宾主之间,则由主人先伸手。
侍猜 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掐下手套。如果因故来不及脱掉手套,须向对方说明原因并表示歉意。还应注意人多时不可交叉握手,女性彼此见面时可不握手。同握手的先后顺序一样,介绍两人认识时,要先把男子介绍给女子,先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先把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
(二)称呼随便舍姓喊名
大多数西方人不喜欢用先生、夫人或小姐这类称呼,他们认为这类称呼过于郑重其事了。美国男女老少都喜欢别人直呼自己的名字,并把它视为亲切友好的表示。
西方人之间,不论职位、年龄,总是尽量喊对方的名字,以缩短相互间的距离。
西方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来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一般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土等。例如:哈利法官、史密斯参议员、克拉克将军、布朗医生、格林教授、怀特主教等。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人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称呼别人。
(三)与人交谈莫问私事
人们的一切行为都以个人为中心,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种准则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人们日常交谈,不喜欢涉及个人私事。有些问题甚至是他们所忌谈的,如询问年龄、婚姻状况、收人多少、宗教信仰、竞选中投谁的票等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礼的。
讲究“个人空间”。和西方人谈话时,不可站得太近,一般保持在50公分以外为宜。平时无论到饭馆还是图书馆也要尽量同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不得已与别人同坐一桌或紧挨着别人坐时,最好打个招呼,问一声“我可以坐在这里吗?”得到允许后再坐下。
(四)社交场合,女士优先
美国妇女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究竟如何,这里姑且不论。但在社交场合中,她们总是会得到格外的优待。尊重妇女是欧美国家的传统习俗,从历史角度分析,是受到欧洲中世纪骑士作风的影响;若从宗教的角度分析,它是出于对圣母玛利亚的尊敬。
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在社交场合,男子处处都要谦让妇女,爱护妇女。步行时,男子应该走在靠马路的一边;入座时,应请女子先坐下;上下电梯,应让女子走在前边;进门时,男子应把门打开,请女子先进。但是下车、下楼时,男子却应走在前边,以便照顾女子;进餐厅、影剧院时,男子老高型可以走在前边,为妇女找好座位;进餐时,要请女子先点菜;同女子打招呼时,男子应该起立,而女子则不必站起,只要坐着点头致意就可以了;男女握手时,男子必须摘下手套,而女子可以不必摘下。女子的东西掉在地上时,男子不论是否认识她,都应帮她拾起来。
(五)礼貌用语多多益善
西方人讲话嘴很甜,他们对好听的话从不吝啬,常令听者心舒意畅。在美国“请”、“谢谢”、“对不起”之类的语言随处可闻,不绝于耳。
在美国,不论什么人得到别人的帮助时都会说一声“谢谢”,即使总统对待者也不例外。在商场里,售货员的脸上总是堆着笑容,当顾客进门时,他们会主动迎上来,问一声“我可以帮助你吗?”当顾客付款时,他们会微笑着道谢。最后还会以谢声送你离去。同样,顾客接过商品时也会反复道谢。
西方人把在公共场所打嗝或与别人交谈时打喷嚏、咳嗽都视为不雅,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就会说声“对不起”,请对方原谅。
二、送礼·约会·作客
(一)送礼
一般说,西方人不随便送礼。有的在接到礼物时常常显得有些难为情。如果他们凑巧没有东西回礼,就更是如此。但是逢到节日、生日、婚礼或探视病人时,送礼还是免不了的。
西方人最盛行在圣诞节互赠礼品。圣诞节时,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为收到各种新奇玩具而兴高采烈,以为这是圣诞老人送给他们的礼物。大人们之间常送些书籍、文具、巧克力糖或盆景等。礼物多用花纸包好,再系上丝带。
探病大多是赠鲜花,有时也赠盆景。在习惯上,如果自己亲自去慰问,通常送插瓶的鲜花,不必附名片;如果请花店直接送去,就须附名片。送朋友远行时,也常赠礼品。礼物通常是鲜花、点心、水果或书籍杂志等。礼品上也附有名片,祝他一路平安。
此外,西方人认为单数是吉利的。有时只送三个梨也不感到菲簿,不同于中国人讲究成双成对。西方人收到礼物,一定要马上打开,当着送礼入的面欣赏或品尝礼物,并立即向送礼者道谢。
礼物包装讲究,外表富丽堂皇,里面却不一定是太贵重的东西。
(二)约会
西方人办事讲求效率,重视有计划地安排自己每天的'时间。因此他们绝对不希望有人突然来访,打乱他们的计划,只有至亲好友才可以例外。不仅平时这样,星期天也如此。
到别人家作客,应该提前一两天写信或打电话预约,约会之后不得失约,失约是非常失礼的行为。一旦临时有事不能赴约,就要尽早通知对方,并表示自己的歉意。前往赴约时,最好准时到达。
(三)作客
约会要周到,赴约要守时,作客时更要彬彬有礼,自然大方。首先要敲门或按门铃,得到主人允许之后才进门。有些人家门口放有擦鞋的棕毡。就应该把鞋上的泥土擦干净,以免弄脏主人的地毯。戴帽子的人进门后要摘帽,在房间里戴着帽于是很不礼貌的。如果是雨天走访,应该注意把雨伞、雨衣放在室外。大衣、外套脱下后,主人一般会主动为你接过去挂起来,这时可以不必客气。进屋后,要先向女主人间好,此后向男主人间好。如遇主人家宾朋满堂,那么只需同主人和相识者握手,对其他人点头致意即可。
在西方人家中作客,不必过分拘礼。如果主人请你就座,你为了表示客气而不马上坐下,反而会使主人感觉不安,以为椅子上不洁或有其他不便。作客时不可随意观看主人桌上的字纸或翻阅文件。不要抚弄室内的古董珍玩,更不要询问室内用具的价格。
在西方人家中作客的时间不宜太长,以免耽搁主人过多的时间。但饭后不要立即告辞,应再和主人攀谈一会儿,然后道谢离去。如果是夫妇一同到别人家去作客,应由妻子先起立告辞。
西方社交礼仪2
中西方在社交礼仪上的差异无外乎见面的称呼、打招呼、交谈、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上门做客、款待用餐、习俗与禁忌等几个方面。只要在交往过程中稍加注意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与风俗习惯,掌握社交活动中的常见礼仪并不难。
1、称呼
西方人的称呼往往很笼统,往往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称呼。西方国家称呼男的为先生,女的为小姐、女士等,而这些词语比如先生,在我国传统称谓里面是教师的意思。建国后,我们称呼别人时通常在姓名前加上“同志”一词。
2、打招呼
打招呼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情,但是这么司空见惯的小事也能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人碰面了往往会相互问一声“吃了吗?”“上哪去?”“今天怎么不去上班呀?”但是如果拿中国的这一套去跟西方人打招呼,对方一定会感觉很奇怪,甚至会产生误解。原因就在于这些话对于西方人来说都是期待对方给予答复的真正问题,而不是打招呼语或问候语。
西方人见面打招呼通常只需要简单的“hi”“hello”“good morning(afternoon)”等就可以了。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人对于初次见面打招呼是用How do you do ?而不说How are you ?如果再路上遇到了熟人,可以谈论天气、交通等,不谈及私人的事情。
3、交谈
中西方人们在交谈方面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人们在社交场合通常会谈到婚姻、家庭、孩子、经济收入等问题,而西方人往往忌讳谈及这些话题。这些话题在我们看来是拉近彼此关系的家常话,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讲则被认为是探秘别人的隐私问题。
二是中国人由于受传统礼仪文化影响,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面对别人的赞美通常会比较谦虚,会说“过奖”“哪里”之类的。而西方人面对赞美会欣然的接受并表示感谢。
4、社交活动
中国传统以“男主外、女主内”为准则,也就是在古代,女子一般不出席一些公众场合。而西方则没有这样的规定,女士跟男士一样可以平等出入各种社交场合。特别是西方人见面打招呼有吻手礼、贴面礼等。这在传统中国是万万不能的,男女授受不亲是中国传统女子自小接受的思想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女性逐渐从男权主义中解放出来,现代社交场合女性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在社交礼仪上也要跟上国际的步伐才行,而女性社交礼仪相关的培训课程成为备受青睐的项目。
5、上门做客
在中国如果上门做客,客人有时会提前几个小时到主人家,女士会帮女主人准备饭菜,男士们则会一起聊天、看电视等。饭后可能还要聊一聊天。
在西方,上门做客不可早到,如果早于约定时间到主人家,主人可能还没有准备好接待你,你的早到反而让主人放乱不堪,显得失礼。可以迟到5到10分钟给主人留下充分的准备时间。上门做客最好带上一份礼物,可以是医术鲜花,也可以是一瓶酒,不需要太贵重,做客不宜久留。
6、款待用餐
中国人招待客人往往会大摆筵席,越丰盛越好,这样才能显示主人的好客以及对客人的尊重。而西方人并不认为越丰盛越好。按照西方人的传统,请朋友来家里做客是为了分享他们的日常生活,饭菜只要三四道拿手的就可以了。
在饮酒方面,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
7、习俗与禁忌
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中国人视4为不吉利,因为与“死”同音;而在荷兰语中4却是个喜庆的数字,因为与荷兰语“庆祝”一词的发言相近。
基本的社交礼仪看似很简单,但在工作中恰是用得最频繁的,如果职场新人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得不好,轻则被认为个人素质不高,重则影响到单位的形象和业务,因此建议大家都要好好学习
只要懂得适当的社交礼仪知识,便可以拨开交际场合中的迷雾,免除社交场中的胆怯与害羞,为自己平添更多的自信和勇气,充分展现你的靓丽风仪,成为一个在社交场合中受欢迎的人物。
【拓展】英国与中国社交礼仪的不同之处
说起社交礼仪,在国际上,英国的社交礼仪以绅士风度而闻名于世。而华夏文明则以礼貌谦和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也一直为世人所称道。然而西方比如英国则与之大不相同,这种因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各式各样,了解并掌握东西方民族文化的碰撞和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还是十分有趣的。
一、职业不分高低贵贱
在英国人看来,无论干什么工作,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就应该受到他人尊重。如果你看到一位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却在做服务生的工作,千万不要为了表示恭维说他做这份工作可惜了。他们会认为你看不起他现在的这份工作,也瞧不起他,脸色会明显不悦。
二、当面打开礼物
通常,中国人在收到礼物时是不会当面打开包装的,而要致谢并收起来等客人走后再打开。但是英国人则相反,他们认为当着送礼人面打开包装,表示欣赏和赞美,是对送礼人的尊重和感谢。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中国人在送给英国人礼物时,往往会为了显示客套和谦虚说“礼物没什么好的,略表心意”。当英国人当面拆开礼物时,看到实物明明很好,就会很困惑:这么精美的礼物,为什么要说不好,既然认为不好,为什么又要送人呢?
三、接受对方的赞美
中国人面对别人的称赞往往会说“哪里,哪里”,“不敢当”,“见笑了”等表示谦虚。但是英国人面对别人的称赞会大方接受,并说“谢谢”,表示感谢对方对他的鼓励和尊重。
同样是谦虚,英国人的自谦首先是自信,然后对他人的欣赏和夸赞表示感谢;而我们国人则常用贬低自己的方式表示自谦。
四、服饰礼仪
在穿戴上,英国人是最讲究的,在交际应酬中非常重视“绅士”“淑女”之风。英国的燕尾服被认为是最能体现那是绅士风度的服饰,女士则一般是穿深色套裙或是素雅的连衣裙。庄重、肃穆的黑色的服装是首选。
五、饮食礼仪
英国的宴请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茶会和宴会,茶会包括正式和非正式茶会。英国人在席间不布菜也不动酒,全凭客人的兴趣取用。一般要将取用的菜吃光才礼貌,不喝酒的人在侍者斟酒时,将手往杯口一放就行。客人之间告别可相互握手,也可点头示意。在英国,邀请对方午餐、晚餐、到酒吧喝酒或观看戏剧、芭蕾舞等,会被当作送礼的等价。
六、商务礼仪
到英国从事商务活动要避开7、8月,这段时间工商界人士多休假,另外在圣诞节,复活节也不宜开展商务活动。在英国送礼不得送重礼,以避贿赂之嫌。在商务会务时,按事先约好的时间光临,不得早到或迟到。英国工商界人士办事认真,不轻易动感情和表态,他们视夸夸其谈,自吹自擂为缺乏教养的表现。
七、交谈礼仪
英国人很有幽默感,有时他们在调侃的时候,可能看起来很严肃。他们善于自嘲,但绝不会对别人的不幸幸灾乐祸。谈正事时,喜欢直接切入主题,表达意见也不愿拐弯抹角。英国人说“no”的时候,他们要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并非要讨价还价。隐私对于英国人来说十分重要。个人问题,例如婚姻、恋爱关系、财政、健康等话题应当避免。
6、送礼常识:如何向外国客户、朋友送礼
给外国友人馈赠礼品要尽可能考虑受礼人的喜好,“投其所好”是赠送礼品最基本的原则。如不了解对方喜好,稳妥的办法是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中国人司空见惯的风筝、二胡、笛子、剪纸、筷子、图章、脸谱、书画、茶叶,一旦到了外国友人的手里,往往会备受青睐,身价倍增。礼不在重而在于合适,有时送太贵重的礼品反而会使受礼者不安。 赠礼的方式一般以面交为好。西方人在送礼时十分看重礼品的包装,多数国家的人们习惯用彩色包装纸和丝带包扎,西欧国家喜欢用淡色包装纸。向外国友人赠送礼品时,既要说明其寓意、特点与用途,又要说明它是为对方精心选择的。不要画蛇添足地说什么“小意思,实在拿不出手”等等,这种过谦的说法,会大大减低礼品的分量。与中国人的习俗不同,在西方国家接受礼物后应即刻表示感谢,并当面拆看,不论其价值大小,都应对礼物表示赞赏。 赠礼要适时。在有些国家,在对方送礼时才能还礼;在有的国家(如日本),要选择人不多的场合送礼;而在阿拉伯国家,必须有其他人在场,送礼才不会有贿赂的嫌疑。在英国,合适的送礼时机是请别人用完晚餐或在剧院看完演出之后。在法国,不能向初次结识的朋友送礼,应等下次相逢的适当时机再送。 由于各国习俗不同,赠礼的种类和方式也有差异。 日本日本人将送礼看作是向对方表示心意的物质体现。礼不在厚,赠送得当便会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送日本人礼品要选择适当,中国的文房四宝、名人字画、工艺品等最受欢迎,但字画的尺寸不宜过大。所送礼品的包装不能草率,哪怕是一盒茶叶也应精心打理,但日本人忌讳打上蝴蝶结。中国人讲究送烟送酒,而日本人却送酒不送烟。中国人送礼成双,日本人则避偶就奇,通常用1、3、5、7等奇数,但又忌讳其中的“9”,因为在日语中“9”的读音与“苦”相同。按日本习俗,向个人赠礼须在私下进行,不宜当众送出。 美国与美国人交往,有两种场合可通过赠礼来自然地表达祝贺和友情,一是每年的圣诞节期间,二是当你抵达和离开美国的时候。如是工作关系可送些办公用品,也可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美工艺品。在美国,请客人吃顿饭,喝杯酒,或到别墅去共度周末,被视为较普遍的“赠礼”形式,你只要对此表示感谢即可,不必再作其他报答。去美国人家中做客一般不必备厚礼,带些小礼品如鲜花、美酒和工艺品即可,如果空手赴宴,则表示你将回请。 欧洲国家送礼在欧洲不大盛行,即使是重大节日和喜庆场合,这种馈赠也仅限于家人或亲密朋友之间。来访者不必为送礼而劳神,主人绝不会因为对方未送礼或礼太轻而产生不快。德国人不注重礼品价格,只要送其喜欢的礼品就行,包装则要尽善尽美,忌讳用白色、棕色或黑色的纸包装礼品;法国人将香槟酒、白兰地、糖果、香水等视为好礼品,体现文化修养的书籍、画册等也深受欢迎;英国人喜欢鲜花、名酒、小工艺品和巧克力,但对饰有客人所属公司标记的礼品不大欣赏。 阿拉伯国家中国的工艺品在这一地区很受欢迎,造型生动的木雕或石雕动物,古香古色的瓷瓶、织锦或香木扇,绘有山水花鸟的中国画和唐三彩,都是馈赠的佳品。
7、送礼物给别人时怎么说让人无法拒绝的话
人们都说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一句话能够说得让人跳,一句话能够说得让人笑”。的确是这样,得体的语言能够给许多人带来快乐,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方便,相反,不得体的语言,往往给人带来的是不悦.
在送礼的过程中,得体的语言不但能表达出送礼者的心意,而且让受礼者受之心安。送礼时要讲究语言表达,平和友善、落落大方的动作伴着得体的语言表达,才能使受礼者乐于接受礼物。
在呈上礼物时,送礼者一般应站着,双手把礼品递到对方手中,并说上一句得体恰当的话.送礼时的寒暄应与送礼的目的吻合,如送生日礼物时,说一句“祝你生日快乐”,送结婚礼物时说一句“祝两位百年好合”,拜年送礼时可以说一句“新年好”……送礼时,有人喜欢强调自己礼品的微薄。不成敬意,请笑纳”,“这是我的一点小心意,此时也可以说出自己在礼品上所花的心思,如“区区薄礼,请收下”。其实,以表示自己的诚意,如“这是我特意为你挑选的”,要比过于谦虚效果要好得多。
西方人在送礼时,喜欢向受礼者介绍礼品的独特意义及价值,以表示自己对对方的重视。与西方不同的是,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在送礼时,也会常常有自谦的习惯。
一般而言,送礼时运用谦和得体的语言,会营造一种祥和的气氛,无形中增进相互的友谊。但过分的谦虚,如“薄礼”、“微薄”、“不成敬意”或“很对不起”等,则可能会被对方轻视。
当然,如果在赠送时以一种近乎骄傲的口吻说:“这可是很贵重的东西!”也不合适。在对所赠送的礼品进行介绍时,应该强调自己对受礼者所怀有的好感与情义,而不是强调礼品的实际价值。否则,就会给人你重礼轻义的印象,甚至会让对方觉得你是在炫耀,这样,好端端的礼品,反会被你的一番话给糟蹋了,那岂不冤枉。礼物被拒,在送礼的过程中也是时常会遇到的现象。这个时侯,我们更应该注重语言的得体,馈赠者不要太勉强,也不要动怒,更不要随口说一些不恰当的话,.恶化双方的关系.正确的做法是:送礼者应稍作解释或表示歉意,再把礼品带走。然后,分析一下受礼者拒绝的原因,之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