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礼物
1、彝族有哪些节日
火把节:彝族最盛大的节日是“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很多,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传说的:古时候,彝族在抵御外族的战争中,将火把绑在羊角上,驱赶羊群冲人敌阵,击溃了前来侵犯的敌人。从此人们过火把节是纪念和庆祝战争的胜利。彝族过火把节,要举行摔跤、斗牛和歌舞活动,人夜各村各寨都要燃起火把,人们擎着火把,朝火把上洒松香,相互祝福。
插花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彝族的插花节,关于这个节日,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楚雄昙华山有下残暴荒淫的土官,修建了一座“天仙园”,欺骗彝族人民说里面有仙女在织布、绣花。强迫各村各寨把最漂亮的姑娘送到“天仙园”去供土官淫乐,逼死了许多彝族姐妹。有个咪依嗜的漂亮姑娘,为了拯救彝家姐妹,在农历二月初八这天,只身闯进“天仙园”,取下头上戴着的有剧毒的白色马樱花泡进酒里,与土官共饮,毒死了土官,牺牲了自己,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献身的姑娘,便把农历二月初八这天定为插花节,这一大,人们把采摘来的杜鹃花插在门前、屋后,挂在牛羊角上,彝家男女老少,人人戴花,表示抗暴除恶、祈求吉祥幸福。青年男女更是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相好的青年男女如一方将杜鹃花插在另一方的头上,即表示对对方的爱情矢志不渝。
赛装节: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彝族的赛装节又叫服装节,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举行,传说是纪念一位叫米波龙的彝族姑娘。她舍身除霸,死后变为美丽的小鸟。节日期间,当地彝族姑娘们身带数套花衣,齐聚在三台区跳歌场,围成圆圈,在小伙子的月琴、唢呐伴奏下挽手起舞。跳一会,退出跳舞场,换套新装,又来跳,以此比试姑娘的灵巧、富足和美丽。彝族妇女不光是在帽子、衣服、围腰上绣花,而且还在挎包、鞋子鞋垫上绣满了各种图案。并且各人的工艺、构图、用色都互不相同,各有千秋。风雨雷电,日夜星辰,山水木石,花鸟禽兽,各种人物都可以入绣。
虎节: 双柏县小麦地冲一代的彝族,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过虎节,彝语称为“罗麻”。是日,全村成年男人于村后祭拜土主后,经巫师占卜择出8人。这8人披上画有虎斑纹的披毡,脸、脚、手上绘上虎纹,化妆为虎,在黑虎头率领下跳各种摩拟生产、生活、生殖的舞蹈,到全村为各家各户驱鬼除祟,彝族语称为“罗麻乃轰”。虎舞(又称老虎笙)从正月初八开始,每日增一虎(伊始为8虎)增至15虎,即到正月十五日。虎舞中以手执以“崩咚”铃的长者作前导(也称垛西)伴虎者都作全身虎纹,披虎皮。如一时难得众多虎皮,就用毡子代替。跳虎节时,前村户户敬香供“虎神”,每户从门前到屋里都要跳一场虎舞,以驱邪除祟,求虎神守卫。夜晚,田间村寨置起火堆,虎笙绕寨而舞。15只虎都出场后,雌雄老小一应俱全(喻后又来着)全村为来日的兴旺景象摆酒庆祝,狂欢一夜。
2、彝族有哪些特色
一、彝族土掌房
彝族土掌房是一种彝族民房建筑,多建于斜坡上。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
二、彝族文字
彝族文字为表意文字,又称音节文字,通称老彝文。该文字大约形成于13世纪,据估计,现存的老彝文大约有一万多个字,经常使用的有一千多个。每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没有偏旁和部首,同一字形有多种不同的书写格式,主要为由左向右直书或横书。
三、木制高脚酒杯
彝家人喜欢饮洒,对盛酒器皿更是讲究。盛酒多用牛皮口袋,饮酒多用木制高脚酒杯。这种高脚杯是用木质最好的红椿木旋车而成,用生漆漆好后,再在押上用红、黄、白等色画上彝家古老一丰富多彩的图案,颜色绚丽,小巧玲线,惹人喜爱。
四、烟盒舞
烟盒舞主要流传于石屏、建水、蒙自、开远、元江等县。跳舞时每人两手各拿一只竹皮或水冬瓜本薄片制作成的烟盒。用手指弹响烟盒底,控制舞蹈时的动作节奏。因而取名烟盒舞。烟盒舞又称“跳弦”、“跳罗”、“跳三步弦”。
五、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的隆重节日,除富宁县木央一带白倮人外,境内各地彝族均隆重庆祝,以至传至汉族。这天,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指定场地,斗牛、赛马、赛歌舞;晚上举着点燃的火把,男女互相追逐嬉戏,以表示亲切和吉祥,也表示用火烧去相互身上的邪魔。
六、秆秆酒
彝家人饮酒,常常是“有酒便是宴”,还有“饮酒不用菜”的习惯。饮酒时不分场合地点,也不分生人熟人,席地而坐,围成一个一个圆圈,一端着酒讯依次轮流饮着,所以彝家人又叫饮“秆秆酒”。
3、彝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彝族有什么风俗习惯日常生活习俗
彝族有着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特点,所以各地的彝族住宅不很相同。但屋内大多设一个火塘,塘火终年不熄,除用于取暖、照明、炖煮或烘烤食物外,亦是聚友会客的中心。火塘的锅庄石或三脚架,不能用脚去踩,严禁往火塘里吐唾沫。烧烤不洁之物,并禁忌在火塘边裸露身体。
在长幼、男女、主客之间,彝族有严格的礼俗。途遇长辈,晚辈须待立一侧,让长者先行;长辈入室须让其上座,余再依次而坐;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习称“上席”),下辈依次坐两旁和下方,并侍候长辈,为其添饭、夹菜、泡汤。不能摸成年人和老人的头。
兄弟可与嫂嫂开玩笑,但兄长不能与弟媳开玩笑。客人入室让上座,主人坐在客人左边,小辈坐在客人对面。禁穿草鞋上火炕床;上楼要脱掉鞋子;禁裸体、半裸体成年人入家门;不能用脚踩门槛,或坐在门槛上;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说粗话;妇女的衣裤不能晾晒在过路的地方和蜂窝旁边;禁止面对着太阳大小便。
节庆
清晨,同姓家族聚于长者家祭祀祖宗,晚上共同在平坦的地方燃起篝火欢歌欢舞,此乃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良机。之后,各户持火把燎烤庭院、房屋四周、田头地角、果木树旁,不断将炒过的枯松木香面撒在火把上,发出爆鸣声并散发清香味,以“灭灾驱鬼”。大多节日与汉族相同,但在除夕晚上要“吃黑饭”,初一至初三不做农活,三天所用之物必须在除夕前准备好,吃饭越晚,准备的东西越多,说明来年生活越幸福。春节期间,青年喜欢进行丢包、打陀螺、荡秋千、打磨担秋等娱乐活动。
婚俗
彝族婚姻基本是一夫一妻制。一般在本民族内通婚,但也不禁止与其他族通婚,姑表优先婚配。青年男女可自由恋爱,但结婚必须得到父母同意,需经说媒、吃“合意酒”、“订婚酒”等过程。迎亲时,男家事先用锥栗树枝和青树叶搭“青棚”,迎接新娘进门后,即在“青棚”下设宴招待宾客。第二天为正席,亲戚朋友以鸡、肉、酒、蛋、米祝贺。第三天为新娘和新郎回门日,女家请亲朋好友吃“团圆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施后,姑表优婚已杜绝,现多为自由恋爱结婚。
建筑
彝族村寨多为彝族聚居的大村寨。解放前,房屋多为土木结构的茅草房或闪片房。有门无窗,习惯于“黑房亮灶”。忌讳向北开门,无论房门、灶门和厩门都不向北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逐步建起有楼有厦的土木结构的瓦房,有部分建了砖木结构的瓦房。
服饰
彝族男女喜用自织自染的土布做衣服。男子头缠青布包头,内衬白衣,外套青色对襟领褂,下着宽腰大裤脚裤。中青年妇女皆穿深蓝色土布包头,上衣为蓝色短面襟,背襟比面襟长,圆领上镶有五种颜色的条形花纹,手袖有三色花纹的镶边;青年妇女青布包头配有头箍,佩带有众多银泡的银制项链,上衣为各色姊妹装,圆领上镶不同颜色的花边,系围腰并镶蓝色花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传统服饰逐步减少,服装多与汉族相同,青年一代则穿流行服装。
礼仪
彝族是一个文武并重,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长幼之间,谁长谁幼,谁大谁小,不仅论年龄,还依据父家谱蝶或母系谱蝶的长晚来定,不许喊错。在特殊的公共场合里,就坐排位要以辈数大小排列,长辈在场时发言不准抢先。彝族有“客人长主三百岁”之俗话,凡有客人来,必须让位于最上方,至少也要烟茶相待。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牲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夹菜、泡汤。
禁忌
忌戏耍动头;忌在众人中放响屁,说脏话;忌夜间吹哨; 忌拿灵长类动物肉时屋,也忌食其肉(熊、狗、猴、猫等); 不论男女,忌跨火塘;忌婚丧嫁娶宰杀山羊;忌以苦篙杆做筷子及打人;火烧荞麦粑粑从火塘里拿出时,忌马上翻动及用棍棒穿通;忌把锄头和斧子放在一起;忌在屋内将锄或斧子扛于肩上;忌在家中火塘里烧刺奶包树和马桑树;忌异根恋抱的树。
4、彝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1、火炬节
火炬节 - 彝族狂欢节:“火炬节”通常在农历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举行。这是彝族的盛大节日。那时,要杀牛,杀羊,牺牲祖先,还有一些地方也要牺牲地主,互相盛宴,吃肉,并希望收获粮食。
火炬节通常庆祝3天。整个家庭在第一天聚集,在2天后,举行各种活动,如摔跤,赛马,斗牛,比赛和拔河比赛。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并陶醉在夜晚。
2、彝族年份
在彝族,这句谚语被称为“库斯”,“库”是年,而“斯”是新的,意思是新的一年。这是凉山彝族的传统仪式和庆典节日。 “库斯”通常选自农历10月,即收获作物的季节。彝族年份为3天。
彝族的第一个晚上叫做“焦罗基”,春节的第一天叫“库斯”,第二天叫做“朵博”,第三天叫做“阿普机”。
3、花脸节
花脸节流传于丘北县境内,于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历时3天。节日期间,凡彝家村寨男女青年均欢聚一堂,杀猪宰鸡,备办酒肉饭菜,先敬神灵,再以最好的酒肉请老人先吃,尔后众人才团团围坐,互相敬酒、吃肉。饭后,就到村头寨尾,用墨汁、锅烟灰互相抹脸,一直抹到满脸满身见黑,笑够累够方休。花脸节即由此得名。
抹花脸,除男女青年互相对抹外,其余的人按年龄、论辈分也相互对抹,认为抹得越黑,抹的人越多,那一年才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节日期间,村民都不准劳动,不准春碓、推磨。
4、朵博
它表示该月的第一个月(即该月的第一天)。早上,鸡叫做主人起床做心肺,心脏和肺部被打碎。将油放入锅中,放入水中,加入豆芽并晾干。新鲜的竹笋等,制成三个新鲜的汤。早上,全家人将享受三种新鲜汤的美味。早上,妇女们将组织整个村庄献祭果树和“社交日”仪式。
5、阿普机
它意味着送走祖先的灵魂,在下午烹饪猪肉肠和蔬菜,女性将庆祝新的一年,男性将在家里接受新年的团队。在为期三天的结束后,彝族人将携带大件猪肉衬衫(一般分为三,五或七件),酒,糖,蛋糕,炒面,鸡蛋等给岳父、岳母,十月的整个彝族人都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中。
5、彝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1、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3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2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2、彝族年
彝族年,彝语称为“库斯”,“库”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大小凉山彝族传统的祭祀兼庆贺性节日。“库斯”一般选定在农历10月,庄稼收割完毕的季节。彝族年为3天。彝族年的头夜叫“觉罗基”,过年第一天叫“库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机”。
3、跳公节
即跳弓节,彝语称为“嘈契”,意为“跳弓舞”,也称“孔够”,意为“快快乐乐,祈祷祝福”。跳弓节是居住在那坡县桂滇交界地区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各个村屯过节的具体日期虽不尽相同,一般都在每年农历四月上、中旬举行。
节的来历,据传是有一位祖先曾率领彝人在保卫疆土的战斗中被敌人围困在大山竹林中,情况十分危急。后他们以竹子制造弓箭,奋起反击,终获胜利。凯旋回来,受到族人的热烈庆贺,久而久之,遂成风俗节日。
4、补年节
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后的农历二月初十和十一,还要过一次年节,彝语称这个节为“麻龙火”。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
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饭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
5、赛装节
顾名思义,就是服装,服饰的比赛。这是一个充分显示彝族人民聪明,勤劳,能干的节日。也是一个爱美,选美,比美的日子。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彝族人民都要聚集在一起欢度赛装节。到彝族的赛装节会上观光,是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
赛装场,色彩缤纷,满眼都是花花绿绿,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鲜艳服装,一定会令你目不暇接。彝族妇女也很会刺绣,不光在衣服,帽子,围腰上绣花,而且还在挎包,鞋子,鞋垫上绣满了可爱,顽皮的俏丽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