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礼品贺卡 » 牌九礼品

牌九礼品

发布时间: 2022-06-26 19:48:17

1、初一到初十的民俗民风

正月初一:讲究的是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拜年,大年初一第一天,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或是打电话问候是必不可少的,说声“过年好”,祝福每个人全年都是大吉大利。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饭住下,俗称“住娘家”。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正月初三:民间风俗这日称为“穷鬼日”。初三一早家家户户都会“扫穷鬼”,将初一至初二囤积了两天的垃圾扫出,意味着扫走污秽晦气和穷根的民间习俗。所以这一天不外出串门拜年,就是怕被人当“穷鬼”一样扫走。

正月初四:民间传说农历正月初五是“财神生日”,所以需提前一天准备好三牲、水果、糖果、茶等,拜祭意在“迎接财神”,同时各家都会置办酒席祝贺“财神生日”的到来,这风俗是民间正月最重要的拜神活动了。

正月初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正月初六:下田备春耕,穷气送出门。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耕作或做生意。而自进入正月以来,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于是这一天做一大扫除,并祭拜厕所神明,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

正月初七:民间风俗是“人日”,意为“人人生日”。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万物发芽也在这一天。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人们的习俗有摊煎饼: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正月初八:旧时在民间流传着“初七七不去,初八八不归”的习俗。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九:在道教传说里,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即所谓的“玉皇诞”、“天公生”,亦称“天日”。这一天里道观要举行盛大的祝寿仪式,诵经礼拜。家家户户于此日都要望空叩拜,举行最隆重的祭仪。

正月初十:正月初十是地日,传说这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有的地方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

2、多米诺骨牌买哪种材质好 木质,塑料,ABS

PC+ABS工程合金制作的专用骨牌

塑料类玩具专用材料,环保卫生;专用模具生产制作没有尖角毛刺,使用过程中不会对使用者造成伤害,手感舒适、形状一致、不变形;颜色均匀一致不褪色,使用专用清洗液清洗易于保洁,不会滋生细菌。这种材质和加工工艺的骨牌安全、卫生。符合GB6675-2003《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要求。

一般塑料加工的骨牌

形状一致,生产原料中添加“再生料”导致颜色暗沉、不均、表面会有褪色,易变形。“再生料”中还含有细菌无法清除,对使用者的健康会有潜在的威胁。模具制作简单,生产出来的骨牌会产生锐利的尖角和危险的毛边,对使用者的身体会造成伤害。

木制骨牌

上等木料手工制作的骨牌质感上乘,手感舒适,是礼品骨牌的最佳材质。但是如果在日常活动中使用木制骨牌,由于批量大没有办法使用上好木料,加工尺寸有误差、易开裂变形、上色不牢固。使用时木刺会刺入人的皮肤、颜色会脱落,极易被使用者吸入,无法进行集中清洗,极易滋生细菌,会威胁使用者的健康。

PVC发泡板制作的骨牌

个别人采用PVC发泡板制作多米诺骨牌来组织活动,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PVC发泡材料主要制品为:板材、管材、电线外皮、门窗、包装等,PVC材料的表面结皮技术会保证使用过程的安全,但是如果切成多米诺骨牌使用,就会在切口的部位释放出对呼吸道、眼睛和皮肤产生刺激的有毒的具有腐蚀性的气体。

3、安徽风俗

安徽各类节庆、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宗教信仰等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图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

安徽民俗文化涵盖婚嫁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社交往来习俗、烹调饮食习俗等许多方面,展示了安徽人民追求幸福、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

皖南的跳钟馗、叠罗汉,皖北的肘阁、旱船等不仅地域特色鲜明,而且有极强的观赏性。

一种是在喜庆节日用红纸剪作装饰的,如窗花、门笺、灯花、喜花等,内容多系象征吉祥与喜悦、或隐喻。

另一种是作为鞋巾冒、围嘴、兜肚等儿童服饰上的刺绣底样,取材一般为花卉、鸟、虫等。

(3)牌九礼品扩展资料:

安徽省阜阳地区的剪纸,应用范围很广。

阜阳剪纸善于运用粗细线组合,阴阳刻交替的手法,融合我国北方剪纸的粗壮浑厚和南方剪纸纤巧秀丽的风格,形成了刚柔兼备、节奏和谐、朴实优美的地方特色。

4、安徽节日风俗

蚌埠人主要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另外,旧时农历七月七过牛郎织女节,各戏班演《天河配》;七月十五过中元节,亦为“鬼节”,由佛门或地方人士集款,请和尚、尼姑搭台诵经,晚上在淮河放河灯,在街上放路灯,为“孤鬼”超度亡灵;九月九过重阳节,城里人结伴秋游,登高望远。50年代后,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仅有清明节相沿至今。按公历规定的国家法定节日,习俗与外地基本相同。

一、端午节

孩子打扮是节,孩子要穿“老虎头”鞋;褂子用虎、蛇、蚌、蟹、蜈蚣为图案的花布制作,胸前佩带老虎或其它动物形状的香荷包,内装香草,或用丝线系长命锁挂于脖上,或佩带五色丝线之类,以示驱除“灾魔”和不祥。也有用丝线编小网兜盛咸鸭蛋,佩带胸前。家里人为孩子用雄黄酒擦抹耳、鼻、脚手心、肚脐等处,以祛瘟解毒,意在安度炎暑,不染疫疾。

淮河竞龙舟皖北在古代曾为楚地,蚌埠历史上竞龙舟风气颇盛。民国前期年景盛时,城区商店全日或半日放假,准学徒去淮河边观看龙舟。百余家粮行的行划子(小船)上面插有三角小红旗,写上自己粮行的字号,老板携家人盛装乘上,向有往来关系的粮船贺节,同时观看龙舟。一般市民亦有人雇小船流动观看。有时,河中龙舟有数十条之多,竞舟者多为盐粮驳运船工。节日期间,岸边桅杆林立,河心龙舟相竞,上百条行划子穿插其间,拥挤河面。城里已是万人空巷,拥至岸边,围成人墙。水上红旗招展,岸边锣鼓震耳,呼应喝彩。龙舟竞渡颇为壮观。每条龙舟上,各有一排年轻汉子,头扎红巾,身穿彩服,手摇木浆,劈波斩浪,好似离弦之箭向前猛冲,锣鼓声、号子声及两岸观众的喝彩声响彻数里之外。竞渡自上午起,到夕阳西下结束。除竞龙舟外,游船上还常有《下水摸洋钱》、《四老爷钻面缸》等小剧目演出,扮演的渔公渔婆相互斗戏,有时故意落水嬉闹一番,以显示水性,在观龙舟的人群中逗起阵阵喧笑。此俗相沿至50年代初消失。

工厂商店例规旧时,一般工厂商店端午节必摆出酒肉,让徒工大吃大喝。从五月初六起店员可午睡,不打夜班,到九月重阳节止。各家商店往来赊欠帐目,节前结清。浴客洗澡对茶役小帐要多付一些。酱园店对常来采购的厨师、娘姨依照各家交易大小,奉送“外块”,多少不等。

民间卫生习俗城乡人家在端午节于庭院土墙角,多用雄黄酒喷洒消毒灭菌。孩子脚手脖及颈上拴香包,意以芳香气味驱赶蚊蝇。各家门前及妇女、孩子的头上常插艾,避邪驱瘟。有童谣云:“端午不戴艾,死了变个老鳖盖”。农家常采菖蒲、车前子、艾挂屋檐下风干,用于暑天烧开水喝,祛暑解热。端午当日,捉蟾蜍(俗称癞猴子)将墨块塞入其肚中,风干后取墨块研磨用来治疗胙腮。但据农家传说,此日蟾蜍极难见到,并有“癞猴子躲端午”之说。城区的富裕人家,从端午起吃素。节后,城乡老少男女便更换春装,有“吃罢端午粽,来把棉衣送”的说法。

端午节饮食端午节前,一般居民家庭包粽子。清明节前的咸鸭蛋,在端午节时取出,与粽子一起吃。早晨习惯买糖糕、油条为早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端午节食品平时也常用,此俗淡化。

二、中秋节

旧时,一般人家过此节除吃月饼外,还烙发面小糖饼,并购鱼肉蔬菜加餐。怀远石榴为中秋节的水果佳品。各家商店除要结清往来赊欠帐目外,节前要对商会要人以及社会上有往来关系者送礼应酬。30年代后,以二马路四美茶食店售出的烟、酒、罐头、铁听饼干等扎成的成套礼品为时髦。乡村的小富之家一般设案焚香,陈月饼、石榴等贡品,敬月祭祖,在明月当空下全家围坐,取意中秋团圆。也有年轻人摘毛冬瓜画上人面五官,送不育夫妻,祝愿早生子女。孩子有的去田野“偷青”(花生、萝卜、向日葵),边吃边戏闹。50年代后,城乡中秋节多项旧俗逐渐废弃或淡化,保存有吃月饼、改善节日伙食等习惯。中青年人家多逢此节向父母送礼,与家人吃“团圆饭”;如与国庆节相近,两节同度。放假期间,人际往来多,市民爱上街购物,或带子女游乐。

三、春节 旧时,蚌埠一般居民家庭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后开始办年货,称之为“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十二月二十三过祭灶节,年三十晚全家团聚。正月初一开春,互拜新年,吃喝玩乐,走亲访友。初五过小年,“接财神”。十五过元宵节。各类习俗与皖北城乡有许多相似之处。

吃腊八饭传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幼年在凤阳放牛,饥饿难忍,捉鼠充饥,却从洞中挖出大米、玉米、豆子、花生等,于是熬粥充饥。他做皇帝后仍食此粥,并赐名“腊八粥”。蚌埠凤阳籍人家旧时重视吃腊八饭,用大米和五谷杂粮熬粥。此俗今已不存。

祭灶旧时,城郊此风尤甚。俗语云:“君祭三(23),民祭四(24),王八祭五(25),鳖祭六(26)”(后两个日指妓院龟头、鸨母、妓女的祭日),但一般人家都选在二十三日晚祭灶。祭灶时,虔诚之家设案焚香,摆出供品。祭灶时,人的心态因家境而异:富户人家祈求长命富贵,劳苦大众终年奔波难得温饱平安,借以聊以自慰。建国后此俗渐废。祭灶前,城区街头常有卖大米熬的“糖瓜”,市民买回家置碗里用沸水焐化,再拌入炒面,擀薄后卷成条状,切成小方块即成酥脆香甜的面糖,蚌埠人称之为“祭灶糖”,此俗至今未绝。

蒸馒头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后,城郊一般家庭主妇忙于发面蒸馒头,间有带红枣及其它菜馅的包子,用笆斗盛满,可供全家食用至正月十五,有的大馒头要留到二月二才吃尽。新年开始一般不做饭,吃上年馒头,农家谓之“家有存粮,小麦见黄”。城区居民蒸馒头也以“家有存粮”图吉利,又可在节日期间尽情玩乐,少动烟火。蒸馒头忌孩子在一旁记数。

躲债乡村贫苦人家常因欠地主和富户人家债款,年前外出躲避,直至贴上新门神方敢回家,称过年如过关。故有人家借春联抒发哀怨之情曰:“吃上顿,没下顿,顿顿间断;借新帐,还老帐,帐帐不清”。

收节帐与端午、中秋节相同,在春节前,城区各家商行店铺对外往来帐务,凡人欠或欠人的,均务求了清。除夕晚年饭前,有店家徒弟登门收帐。

除夕团圆吃年饭旧时除夕晚上,全家老幼团聚吃年饭。饭前应先祭祖宗。年饭中必有鱼,意为“年年有余”;有鸡为“吉利”,有豆腐为“有福”。有时年饭要吃过午夜,表示合家团聚辞旧迎新。饭毕,主妇在灶前焚香接“灶神爷”。晚辈向长辈叩头“辞岁”,未成年子女可得红纸包“压岁钱”。除夕夜不熄灯,为“长命灯”。堂屋内全家人围火盆聊天守岁,此俗相沿至今。但60年代后,祭祖和接“灶神”已渐消失。年饭时间在晚上或中午者均有。进入80年代后,除夕晚上各家一般都在观看电视中的新春晚会节目,在欢笑中守岁。子夜时刻燃放鞭炮,迎接新春。

投贺年片旧时除夕晚上,城区各家商店和厂家老板多派徒弟挑灯夜行,找一些商店和大户人家,从门缝内投贺年片,一夜往往要投出数百张。此片为红色,上印“恭贺春禧”及某某字号敬贺字样。老板贺而不亲临其门,以此礼抢先拜年,又乘机扩大业务影响。

新年开赌旧时,城乡赌风盛行,尤以乡村为甚,实为春节陋习。城区商店新年开赌,以赌输赢试生意运气。乡村开赌除因当时社会原因外,还因淮河三五年一次洪涝,大片河滩地收欠无定,许多家难有安居乐业的恋土之心,甚至茅屋四周连树也不种,故农民常有“赌赢了快活,赌输了就讨饭,不输也会叫水漂去”的说法。赌瘾重者,两张牌九,翻转过后即定输赢。此间倾家荡产者不乏其人。民国15年(1926年),西郊席家沟曾有一农户费尽财力于秋后娶妻,春节开赌失利,竟以新娘押上,结果又输。当被人逼至家中交付新娘时,见新娘已闻讯吊死,自己也投井身亡。

初五过小年旧时逢此日,不出门拜年,全家团聚,俗称“过小年”。商人在此日还有接“财神”的习俗。建国后此俗渐废弃。

吃春酒从初二至十五期间,亲友互邀饮宴,谓之“请春酒”。旧时,城里人尤其富豪之家盛行此风,借以联络和交际社会关系,或为生意场上应酬。请春酒不还席。

十五元宵节元宵俗称“汤圆子”。旧时,各家于正月十五日晚上煮元宵,备酒肴。是日亦为灯节,十四出灯为“亮灯”,十五为“正灯”,十六为“残灯”。各家商店门前一般悬挂两个红灯笼,有的店铺在灯上打“字唬”,吸引路人围观。一般居民家的孩子,晚上挑灯笼在门口及街巷玩耍,有“麒麟送子”、“鲤鱼跳龙门”等式样花灯。童谣云:“正月十五大似年,转腰拾个太平钱;太平钱上四个字,荣华富贵万万年”。游艺场内晚上玩花鼓灯,以凤阳和怀远籍人最精。男扮女装的“兰花”与“伞把子”对唱花鼓灯歌,边扭边唱,赢得一片喝彩。此外,还有旱船、蚌精舞、踩高跷等玩耍活动。是日晚上,农村各家除门首挂红灯笼外,孩子们常聚集燃篝火,用旧扫帚头或柴草把子,燃着向天投掷,名曰“火把”。接着,大人小孩提灯结伴,到集镇上玩耍。集镇上有玩狮子、撑旱船的,还有骑“毛驴”的小姐,坐独杆轿的“四老爷”,踩高跷的“鬼神”。有的高跷队还走村串乡到集市上比赛,名曰“踩街”,直至深夜方休。

春节习俗变革建国后,蚌埠由旧时的商埠逐渐变为工业城市,商人过节的那种“收节帐”、“投贺年片”等特有的现象消失。民间种种迷信禁忌日渐淡漠,新年开赌作为陋习被禁止,但新年团聚、游乐、饮食等习俗相沿。1958年后,党和政府提倡移风易俗,开始改变民间传统的春节习俗。各工厂企业曾提倡春节打破常规,加班增产,发双份薪;师徒之间欢聚庆功,破除烧香祭祀等迷信活动。1965年,全市开展“提倡过一个革命化春节”的活动,进行忆苦思甜的阶级教育,曾有一些工厂在春节组织职工吃“忆苦饭”。“文化大革命”期间,春节习俗被冲淡,曾以“大批促大干”淹没了春节喜庆气氛。1977年后,春节作为人民传统节日,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有关单位曾多次在春节期间举办玩龙灯、划旱船、舞狮子等大型游乐活动。1984年、1985年的正月十五,各机关、工厂、团体单位,在统一组织下,进行过灯会比赛活动。

附:淮河船民旧时过春节独特习俗

船民过春节,节令与陆地相同,但因其在水上行船营生,迷信较多,与陆地相比,独特的习惯做法有以下几项:

照船照船又名“燎船”。除夕早晨,船民们争先早起,以图早遇“财神爷”。当家人起床后,首先点一个火把,沿船四周走一遍,意为用火驱赶晦气,恐邪气附船不吉利。

挂红船家进入腊月,就买好一只单冠、翘尾、无一根杂毛的红公鸡,待除夕照船后,先点香磕头,烧黄裱纸,然后在船头杀鸡,用血在船的前挡浪板上往下沥,意为“走红”开财门。船民以鸡血在挡浪板上沥得血迹越长越高兴,认为新年内能多做长途好生意,发大财。

敬大王挂红之后或初一早晨,船家在船头设香案,供红公鸡(此鸡为挂红后的公鸡,捋毛时在头、尾、翅膀各留一撮鸡毛,表示为活鸡)、鲤鱼、猪头(配有四个蹄,一条尾,表示为整猪),另有馒头等,敬大王。穷困船家仅用鸡蛋、豆腐、槽头肉作供品,称为“小三牲”。敬时,黄河船帮多备有大锣,每敲三遍一停,锣声节奏为先紧后慢再紧,停时放一个大炮仗。敬后不再行船,以图吉利。

贴春联船家贴春联,内容依照贴在船的位置而定。书“船头无浪行千里”、“舵后生风送九洲”者,分别贴在前后挡浪板上;书“开门看到河中宝”、“吊桶打起四方财”者贴舱门两边;书“抬头见喜”者贴门上方;书“对我生财”者贴门内上方;书“大将军八面威风”或“九天真元雷声普化众生”者贴大桅杆上;书“二将军挂印封侯”者贴二桅杆上;书“三将军定力如神”者贴将军柱上(即缆绳柱)。另外,三个“福”字贴船头,三个“禄”字(用绿纸写)贴在船后。

蒸馒头船家蒸馒头的面计子只能用手掐,不用刀切,怕刀切面是切断了“面龙”。头锅馒头蒸好,先拿一个放在盘子里,搁在廒头上作为标志,别人见了不再相互串船。开笼取熟馒头要反复念叨“元宝满仓自买自装”等吉利话。

新年用水以初一起,船家不再从河中取水,初三烧香后才取用。同时要备好污水桶,用后的水暂存桶中,初三后才能倒,否则是把“财气”倒出去了。

挂连纸又称“挂廊”,除夕晚上进行。船家用红绿纸剪成菱形图案并连在一起,粘在芝麻杆上,然后挂正舱门上。芝麻杆意指“芝麻开花节节高”,连纸意为生意连续不断。一般船家初三或初五取下,烧香后烧掉,谓之“送连”。有俗话说:“三天烧了连门纸,各干各的旧营生”。送连后,船家即开始正常生活。但有富裕船家往往在正月十五后才烧香放炮,起锚行船。

升大王旗淮河上的河南帮、黄河帮船民多在年三十晚上有此举。旗为长方形,红色(也有用白色)。一人边升边唱,其他人道好。初升一半即停,子夜升到大半,初一早晨升到旗杆顶端。初五中午降旗。

活船为船家除夕晚上的集体活动。一般由船老大或伙计头任领号人,手拉铁链抖动唱《活船歌》(打号子),众人再应声“呀呀哟”,用脚使劲在船上跺跳。平时船家爱船如命,此刻却恐怕船板跺得不响。许多船在一起时,活船的欢唱声、跺跳声,此起彼伏,形成了船家过年的一种独特景致。

5、求广州的春节习俗。有舞龙舞狮、拜年、送桔子、逛花市、给红包、吃团圆饭等等的习俗,最好还有传说哦!

过年,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民俗活动,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与这最大的年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广州市民过年,也有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相随。然而一代代人过去了,广州人的春节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改变,连财神也有了卡通版。一些代代相传的民俗更被年轻人淡忘。下面,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说广州的传统春节。包括新春喜庆日程、广州春节的最大特色迎春花市和新春食品等。

新春喜庆日程-了广州人过年忙碌又热闹。

广州自腊月廿三“谢灶”那天开始,便进入了年关,每天活动都有严密的安排。即廿三谢灶、廿四开炸、廿五蒸糕、廿六扫尾、廿七洗嘢(嘢,广州方言,即东西),廿八包粽、廿九贴春联、卅团年。这是节前的安排。

谢灶 :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说到贡品,想起小时候奶奶说过的一句话:“冬柑,年橙,谢灶桔”。意思大概是冬至拜神的时候要用柑桔,过年用橙,而谢灶就要桔)。并写好一张“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请罪,请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从谢灶那天起,就开始进入年关了,人们忙碌起来。廿四开炸,我想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样的习俗了。《粤东笔记》所云:“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效之,以祀先及馈亲友,又以糯饭盘结诸花入油煎之,名曰十花;以粉杂白糖沙入猪油煎之,名沙壅。”开炸的东西大概会有炮谷、煎堆等。

廿五蒸糕:广州市除蒸年糕外,还喜欢做萝卜糕、伦敦糕、马蹄糕、九层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廿六扫屋,以便干干净净迎新春。还有“迎春扫尘歌”:腊年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

至于廿八包粽,我从来没有听过,问了家里的老人,他们都说广州现在没有这样的习俗,以前就不得而知了,后来看了一些资料,这样的习俗在粤西地区还有保留。我们家廿八会去买鱿鱼、发菜、冬菇、虾米、粉丝等年货。廿九贴春联包括贴门对、横额、单语等。单语多写着:“天官赐福”,“新春大吉”,“万事如意”“出入平安”,“恭喜发财”。这些单语都是要按照神位来张贴的。三十团年,劏鸡杀鸭,拜祭天地、祖宗、接财神等,这一天,家庭主妇们都会很忙。晚上全家吃团年饭,然后就正式进入新的一年。

这里要另外说一个传统的习俗,广州人叫“开门炮”。年三十晚守夜至深夜,迎侯良辰吉时,到了交子之际,便打开大门说“开门大吉”,或者贴上红底烫金的“开门大吉”单语,烧开门炮。此时各家各户,点燃鞭炮。有些人为了“抢炮头”,提起几分钟把炮烧响。其他人闻声接引,一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持续几个时辰。两三点后才逐渐安静下来。四点多钟,鞭炮又一次响起来,到天亮方止。开门出去,家家门口,大街小巷,都铺满了一层星碎的炮竹红纸,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但是现在的广州,由于禁止了鞭炮的燃放,除夕夜已经没有这样的新年习惯了。虽然还是会有些“不怕死”的人会“开门炮”但是热闹的程度真是不及过去。少了这一活动,总是觉得,现在的过年与小时候相比,气氛没有这么的浓厚。

不仅是“开门炮”,现在的广州人保留这些节前风俗的也不多了,拿我家举例,我自己觉得,相对其他家庭,我们家算是春节的习俗还是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廿三谢灶、、廿七洗嘢、廿九贴春联、卅团年,这些活动还是有进行的,母亲在年关有空的时候还是会蒸一些糕品。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广州家庭都怕麻烦,或者是没有时间,糕品都是用买的,三十的团年饭不再在家里面吃,大多是到一些酒家团年。

正月初一开始过年;每天亦有固定的礼俗:“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寻春去,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采青走百病。”春节的活动,一直闹到元宵,方才告一段落。

行大运” 大年初一。据说是以前的广东人,初一早上就会到野外去郊游。有的绕着村边,有的围着田园,有的循着屋宅走圈圈,叫做“出行”,俗称“行大运”,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好事常来,万事胜意。正月初二谓之“开年”,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携儿带女去串亲访友。继续拿我家的情况举例子,早上妈妈会杀鸡拜祖宗,拜完之后就开始做开年饭(正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头牙”,吃“开年饭”)。吃完开年饭,就带齐东西回到外婆家,开始拜年。走的时候,外婆或者外公就会把用红纸捆扎的生菜,芹菜,葱给妈妈,当回礼。表示:全家生机勃勃,大人勤勤恳恳,小孩聪明伶俐。人日游花地——正月初七为人日,广州人日游花地的风俗。

新春期间,广州人有很多禁忌和习惯:按照“老广们”的旧习俗,农历大年初一不能洗头,怕洗走财气;年初二是开年,自除夕年夜饭后,到今天才能动荤;年初三是赤口,不要拜年,易招惹是非;跟着车公诞、人日等等有说不完的讲究。还有,过年时不能买鞋,因粤语发音“鞋”同“唉”;买书更不行了,书发音同“输”,怕这一年都“输、输”声,更是大忌。在大时大节,喜筵寿宴上,习惯于谈吉利语,不说丧气话。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即念一声“岁岁(谐碎)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在春节期间,亲故见面,总是说些甘露醇语,相互祝福。如恭喜发财、龙马精神、万事胜意等。过年期间,长辈会给小孩一些钱,称为“利是”,寓吉祥之意。过年的菜肴除鸡外,商店还必备烧肉(取红烧赤壮之意)、鱼(年年有余)、发菜蚝豉(发财好市)、粉丝(联绵不断)腐竹、甜竹(富足、甜足)。甚至旧时女人洗头也要挑个吉日,初一、十五不能洗头,据说会亵渎神明。不过随着科学普及、时代进步,一些迷信的风俗也逐渐消失,为新的社会风尚所取代。

行过花街才过年是萦绕在广州人心间千年难易的情结:

“广州人不喜爱断枝摘下的花,习惯于连根盆栽,一盆盆地运。许多花枝高大而茂密,把卡车驾驶室的顶都遮盖了,远远看去,只见一群群繁花在天际飞奔,神奇极了。这些繁花将奔入各家各户,人们在花丛中斟酒祝福。我觉得,比之于全国其他地方,广州人更有权利说一句:春节来了!”

“我想,内地的人们过春节,大多用红纸与鞭炮来装点,那里的春意和吉祥气,是人工铺设起来的。唯有广州,硬是让运花车运来一个季节,把实实在在的春天生命引进家门,因此庆祝得最为诚实、最为透彻。”

以上两段话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五城记》里面的话。的确,广州的春节是用花砌成的。广州人过年不吃饺子,广州人过年要逛花街。

广州传统迎春花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月小则在二十七日)开始,历时三天,第三天延至新年初一凌晨才结束。一般在除夕前一个星期,这些花街就已禁止车马通行,有关部门开始为花农搭售花的棚架和摊档。花街伸展,摆成几条长廊。一些大枝的花木早几天就开始运来,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正式开市,那时十里花街上张灯结彩,喇叭里播放着轻快的广东音乐,人们看花、买花、“卖懒”,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花农住吃都在花市。除夕之夜。花市进人高潮。那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中心花市常常还有著名书法家应众挥毫,更加热闹。直到午夜两点钟,人们才慢慢散去,花农们也把卖剩的鲜花,降价拍卖,不留一点剩余。游花街的人们,往往就在这个时候,拣到了很好的便宜货。于是乎人人皆大欢喜,高高兴兴地去迎接新春的曙光。

“香街十里一城春,笑语喧声入彩门。疑是层峦采蜜使,幻成百万赏花人。”广州的花街,不是普通的人造景观,不是人为的“城市名片”,更不是政府的形象工程。广州花街是一个巨大的鲜花买卖市场,它是广州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节目,它更是广州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过年逛花街跟饮早茶这些习惯一样,是广州人独有的文化现象,是让广州人有别于其他中国人的重要特征。

广州人过年一定要买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为什么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广州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树买回家的。桃花之于广州人,犹如圣诞树之于西方人。广州人对花情有独钟,无论是高雅之士还是庸俗市井,过年都要买桃花等老几样,再配搭各种各样的鲜花。

“羊城世界本花花,更买鲜花度年华。除夕案头齐供奉,香风吹暖到人家。”据说,广州的花市萌芽于唐朝,成形于明清,历久不衰。为何广州人对花情有独钟?不是因为广州人都是懂得赏花的雅士,而是因为花能代表无数的好意头,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比鲜花更能表达世上最美好的祝愿。中国人在过年的时候是需要表达愿望的,是需要去旧迎新,希望一年比一年好。而广东人尤其迷信,所以过年一定要把“意头”这个东西搞得淋漓尽致。鲜花象征着花开富贵、如意吉祥,完美地配合了广州人们的这种心态和需要。行花街除了可以买花以外,更已经成为广州人过年希望“行运”的标志。行一下花街,可以给你带来好运气。不好的变好,好的更好,所以花街适合任何人士去一趟,可以是一家大小,可以是一对情侣,也可以是一群希望来年能找到伴侣的光棍。花街是一个充满欢乐喜庆的大海洋,一年之中,逛花街就是广州人走在街上觉得最放松的时刻。

最传统的应节食品象征了广州人对过年的期盼:

民以食为天,尤其是最会吃也最能吃的广州人,过年的食品是最重要的,而且品种非常丰富。爆谷、煎堆、油角、蛋散、芋虾、年糕这些都是广州的最传统春节食品。

俗谚云:“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煎堆是家家必备的。煎堆馅为爆谷拌糖胶所制,爆谷是把糯谷炒至爆开,去掉谷壳便成。煎堆皮是用糯米粉制成,很薄,外面粘着芝麻。整个煎堆放在沸油中炸至金黄色即可。现在也没有那么讲究,有的人家做煎堆,里面不会放馅的也有。另外,还有油角,其中又有软角、脆角、酥角之分。小时候,每年快过年的时候,奶奶,妈妈带着我一起做“油角”,虽然我不是很爱吃,也做得不好,但是和家人一起做“油角”的快乐,也是过年的一种乐趣。再有“糖环”、“冬果”、“蛋散”、“芋虾”等油炸食物。“糖环”用糯米粉搓成团,压进木模中,逐个“批”出,炸成金黄色,酥脆可口,一般是甜的,也有咸的。“冬果”用糯米粉做成小条状或片状炸熟。“芋虾”是用槟榔芋刨成丝后和合米粉浆落油锅,吃起来酥化可口。“蛋散”用面粉加猪油、蛋拌好而炸成。甜的加糖拌粉,炸后粘上糖胶;咸的加南乳、盐拌粉,吃起来酥化可口。

春节还必备瓜子,有红瓜子、黑瓜子“摩登”瓜子(葵瓜子)之分。中式糖果有糖莲藕、糖莲子、糖马蹄(荸荠)、糖冬瓜、糖桔饼、糖椰角、糖椰片等。

糕类则有年糕、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九层糕、松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年糕也叫“大笼糕”,因盛糕的器皿可以用很大的开口的竹笼而得名,富豪人家用数十斤的米做成一个年糕,金黄色的糕面插上红枣、柏枝,寓意吉祥如意、鸿运长驻。萝卜广州方言称“菜头”,取“菜”与“财”的谐音,过年食萝卜糕,是寓意招财进宝。马蹄糕用荸荠作原料,粤方言称“荸荠作“马蹄”,过年食马蹄糕,可以清热、消滞,其调节胃口的作用已为实践所证明,而且还有“马不停蹄”、自强不息的寓意。

不得不提的是广州人的餐桌的菜式。广东地区新春美食品种繁多,寓意吉祥,普通的菜式亦赋予美好的名称,使人乐意享用。如发菜炆猪手称“发财就手”,发菜炆蚝豉即“好事发财”,咸酸菜炒猪舌(广州人称猪利)叫“一本万利”,炒鲜百合叫“百年好合”,菜胆扒冬菇叫“满地金钱”,鱼滑豆腐煲叫“老少平安”。还有各种鸡类制品,美其名曰“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等,不一而足。鸡是新春菜肴中必不可少的,所谓“无鸡不成宴” 嘛,还有烧猪肉,除婚嫁中象征贞洁外,新春则寓意壮旺。年初一午饭时,还必备一味素菜,俗称“罗汉斋”,用绍菜、木耳、粉丝、虾米配制,亦有些人家蒸腊味的,但起筷时要先吃“斋”。

最后要说的是一些迎春活动,如舞狮、舞龙、踢踺子、放烟花等。

广东的狮子与外省不同,称为“醒狮”。在制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广东的特色。广东醒狮舞起源佛山,相传在明朝初年,佛山地方出现过一头独角怪兽,眼大口阔,不时发出“年、年”的响声。只要怪兽出现,老面姓便大受遭殃,不是牲畜受害,便是庄稼被糟塌。后来,大家想了一个办法,用竹篾织成若干个狮头模型,涂上斑驳颜色,埋伏于郊野村落,一旦怪兽出现,便金鼓齐鸣,舞将起来,惊走怪兽。于是人们认为狮子有镇妖驱邪、如意吉祥的兆头,以后,便于春节期间,各乡各村均以舞狮子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这便是关于舞狮子起源的说法。春节期间的舞狮活动,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沿街起舞,逐家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借此活动希望狮子能把好运带到家里。其次是舞龙,广东的龙舞,名目繁多,千姿百态,不同的龙舞,寄托着人们不同的理想和愿望。春节是喜庆之日,耍舞的多是热烈奔放的彩龙、金龙和纱龙之类,白天舞布龙,晚上耍龙灯。至于踢踺子,是很久以前的传统文化,现在好像没有太多人会做了。广州每年的大年初一就会在珠江边放大型的烟花。那天晚上沿江路等地都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热闹非凡。

广州过年,热闹丰富,让人感受深切,广州的本土传统文化是多么的浓烈。

然而,历史长河的流逝是很快的,人们的观念容易被新的东西游移,特别广州市又是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世风嬗变也是不争的现实。如今生活好了,大家的观念也变了,春节的活动各有各精彩。然而,城市的历史文化形态以及传统习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财富。

大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小到一个城市的过年习俗,这。一切都需要靠民众的力量建构,维护。广州过年的习俗作为民俗文化的识标之一,代表了一个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厚。文化的强大,要得到人们的认同,认同后,我们便要自觉地维护它,巩固它.

6、春节的习俗,哪天分别应该干什么事

春节的习俗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但是初六之后就是休息日子,亲戚也串完了,直到十五就是大家一年来的闲暇时光。

腊月二十三,祭灶,吃芝麻糖。传说这天灶王爷上天去汇报一年的工作,人们用芝麻糖甜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多说好话。

腊月二十四,清理房子,打扫卫生。

腊月二十五,磨黄豆,做豆腐。

腊月二十六,开始杀猪做年礼。

腊月二十七,杀鸡,赶集,继续准备年货。

腊月二十八,蒸馒头、花卷,贴窗花。

腊月二十九,去上坟,上供。

大年三十,守岁,零点放鞭炮。

大年初一,晚辈拜年收压岁钱。

大年初二,媳妇回娘家。

大年初三,家族大聚会。

大年初四,迎接灶王爷从天上回家。

大年初五,放鞭炮,过破五。

正月十五,闹花灯,吃元宵。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