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女红
1、中国传统七夕之夜,,什么意思是
中国的七夕之夜是指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始于中国汉朝的一个神话故事。相传,在每年七月初七的这个夜晚,天上织女与牛郎会在鹊桥相会。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在这一天晚上都会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相传在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来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七夕节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诸多习俗,七夕的传统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扩展材料:
节日别称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
道德腊:七月七日,名道德腊,此日五帝会于西方七炁素天。
2、古代女子七夕节都干什么
古代女子七夕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做些乞巧的小物品,再摆上些瓜果,赛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但各有各的趣味。
在岭南广东,七夕节有拜仙的传统民间习俗,这个活动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婚后的新娘,在过七夕节时,要举行辞仙仪式。在初六晚上祀神时,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此时如有蜘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太乞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乞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拿来面、菜,一块儿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饺子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饺子,据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3、白居易的七夕描写了什么
七夕
唐代: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译文
抬头仰望明月长空,感慨漫漫历史长河中七夕与秋天都是一样的。
每一年的这一天,牛郎与织女都体味着相聚的欢愉与离别的愁绪。
注释
烟霄:云霄。
欢情与离恨:神话故事,织女为天帝孙女,长年织造云锦,来到人间,自嫁与河西牛郎后,织造乃断。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离,只准每年七夕(七月七日)相会一次。
此宵:七月七日。▲
赏析
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七夕相会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这首以这样一个凄婉哀怨的悲剧故事为题材的小诗,抒发了钟情男女的哀怨与离恨,诗人对这对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
首句“烟霄微月澹长空”由写景人手。一弯残月挂在高高的夜空,显得孤寂凄凉。这为牛郎织女七月初七的相会提供了背景,同时渲染一种气氛,这种气氛与人物的心境相合。从首句对环境的描写,使读者即便不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也会感悟到《七夕》令人感伤的基调。
“银汉秋期万古同”中“秋期”二字暗扣题面,“万古同”三字承上句意,表现了自然界银河天象的永恒状态。意思是说,“秋期”的银河总是“微月澹长空”,从而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意境。另一方面也说,分居银河东、西两边的牛郎织女,一年之中只能怀着深长的情思隔银河相互眺望,“惟每年七月初七夜渡河一会”。这是多么可悲、可叹的故事!于是,诗人以咏叹的抒情笔调写道:“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每年七夕,苦苦等待的有情人终于相聚在一起,说不尽绵绵情话,道不完思念爱慕之意;他们会珍惜分分秒秒难得的时光,温存相守,彼此慰藉,享受着无比的欢乐与幸福。遗憾的是良宵苦短,短暂的欢聚后,留给他们更多的则是无尽的相思和难耐的凄寂。相会的欢乐,离别的痛苦,这一切都发生在七月七El夜,由牛郎和织女来品味。
全诗紧紧围绕“七夕”神话着笔,景合情切,不蔓不枝,最后以尾句中的“此宵”扣合题面“七夕”。
4、七夕是什么节日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随着时间演变,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
5、七夕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1、穿针乞巧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2、七娘会
在广东,七夕节时有举办七娘会的风俗。活动一般是在少女少妇中进行(男子与老年妇女只能在一旁观看,并行礼祭拜而已),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发芽。
临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凑起一些钱,请家里人帮忙,用竹篾纸扎糊起一座鹊桥并且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
到七夕之夜,便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刺绣台围(桌裙),摆上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另外,当然也少不了陈列化妆用品,如小胭脂盒、镜、彩梳、绒花、脂粉等,既供织女使用,也供女儿们自用。
女儿们在七娘会上要尽情梳妆打扮,围坐于八仙桌旁,鹊桥边上,进行各种游戏:或自娱自乐,吟诗作对,行令猜谜,并穿针祭拜乞巧。
3、为牛庆生
旧时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5)七夕女红扩展资料
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祈祷姻缘、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七夕习俗。
古时候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会在七夕夜晚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为什么七夕冷冷清清,而西方情人节却红红火火?
这是因为宣传的不够和民俗的失传。
现在人们所用的是罗马教皇编制的格利高里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阳历,而一些中国传统节日都是用阴历记述的,这就使得很多传统节日往往被人们忽略。去年是润七月,有两个七夕,一度成为商家赢利、媒体做节目的噱头,于是人们才开始重视这个本土的情人节。
古代的女子是不能随便出门的,但七夕这天,女孩们经常会聚在一起玩乐,并比较“女红”水平的高低,看看谁的手巧,通常女子们会绣一些象征美好爱情的鸳鸯荷包、绣囊之类的东西。在牛郎织女的故事中,女主角的本职工作就是“织”,民间女子为了能有和织女一样的巧手,因而,七夕又被称为乞巧节。关于乞巧节,人们最熟悉的描述出现在《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刘姥姥给小姐起名字的一幕。关于七夕节女子们之间嬉戏的情景在”乐府双璧“之一《孔雀东南飞》中也有所记载,刘兰芝将要离开婆家时,对小姑子说:“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这里的初七,就是指七月初七,即七夕。
也可以说,西方的情人节只是情侣们之间爱情缠绵的一种记录,而中国的七夕节,既是记载了牛郎织女之间坚贞不渝的美好爱情,更是寄托了古代女子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对女红的精益求精也可以体现她们追求心灵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