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礼物被扔
1、七夕,我送出去的花被退回来,那女孩给我打电话说她丢大人了。 我怎么办?我应该在做些什么?
你说“那女孩”说明你们还没有确定关系对吧 在没有确定关系之前 场面不能那么隆重 更何况不是你亲自送的 如果她身边有人 难免会说三道四 当事人在场的话 还可以给她撑撑场面 但当时只有她一个人 你让她怎么办 只好退回来咯 下次再送花给自己喜欢的人 在卡片的落款上签署神秘送花人 原话转告快递“如果那个女孩问起 你就说你也不知道这个神秘送花人是谁 总之无法让她退回来就对了”无论那个人知不知道是你 你也必须这么做 增加一份神秘感 就算那个女孩身边有人 也能让他们感觉得到你的独特 也会让女孩更希望找到你
还有 你送的是不是红玫瑰 在七夕节 如果想送花给你喜欢的人 就必须送红玫瑰 如果是别的花 就算不是节日也可以送 但如果你送的不是红玫瑰 那个女孩会被嘲笑死的
现在 不要紧张 她肯定不会告诉你她的具体方位 找找她经常去的地方 一定要把她找到 然后捧着你那大把的玫瑰花 半跪在她面前 说“我们交往吧”她说她丢大人了 你就丢回人弥补回来 男人的尊严可以放下 她的姐妹只有羡慕的份 出发之前一定要整理一下 头型衣着不能太出众 但一定要体现男人魅力 才可以把她打动 也容易让别人羡慕 如果她说考虑考虑什么类似的话 你就站起来 把她抱住 总之一大堆情话涌上心头 你想陪她过情人节 就看你的了
最后 我还要强调年龄问题 我也不知道你多大 但一定要到时候才可以做这些事 不然没人替你捧场
2、被扔15份礼物后,我决定不再当舔狗:仪式感压垮多少感情?
先问问大家:
七夕刚过去,你给对象送了什么礼物?
化妆品?鞋子?衣服?电子产品?
送这份礼物之前,你思考了多久?
01
前几天,有一条朋友圈冲上了热搜。
不是分享收了什么礼物,也不是七夕爱的宣言,而是一段对女友的控诉。
26岁的小武每年都要给女友过好多节,送不少次礼物:生日、情人节、七夕、圣诞、520、甚至618、11.11这样的购物节也得“表示表示”。
但大部分时候他送的礼物,女友都不满意,屡屡被责怪。
这次七夕,他买了15件礼物,想着女友怎么也会有喜欢的。
我看了一下这些礼物:毛绒狗、首饰盒、螺蛳粉、巧克力......
虽然风格有点直男,但毕竟也是男生思考过、挑选过的礼物,全扔楼道确实过分。
小武受不了委屈,一气之下在网上发文宣泄:
不当舔狗了,求你去祸害别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礼物和爱情画上了等号。
礼物送得好,爱情保得了,礼物送不好,爱情就没了。
在这种情况下,礼物也慢慢变了味儿。
不管是什么节日,大家把“送礼物”当作例行公事,送了就完事儿了。
但礼物的心意明明比礼物本身更让人感动呀。
礼物只是形式,礼物背后的准备过程、寓意、内涵比形式都重要。
而且,如果能把浓情蜜意放到每一天的生活中,每天都是在过节,送什么礼物重要吗?
追求表面的繁杂斑斓,却早已忘了共度节日的初衷。
这样过节,还有意义吗?
02
虚荣的表象化和理想的物质化慢慢袭来,许多人把物质当成评判生活的标准。
但是这种靠物质堆砌出来的仪式感,可能是个骗局。
《白苏情感解语》曾经收到一个投稿。
马先生和妻子正准备办婚礼,可妻子却给他出了一个大难题:妻子想要一个世纪婚礼,一个非常盛大的婚礼。
马先生是普通人家,买了婚房,还给妻子家出了彩礼,现在手头上已经没有那么多钱了。
马先生想着,不是不办婚礼,只是办得比普通人家好一些就行了,妻子“世纪婚礼”的要求,实在能力有限。
可是妻子不乐意了,一生就这一次婚礼,怎么说也要隆重、盛大,钱不够了就去贷款。
窦文涛曾经在《圆桌派》里面讨论过仪式感:
年轻人,普遍存在提前消费,追逐仪式感的现象,在经济实力不允许的情况下,超前追求生活所谓的极致和品味。
美其名曰“仪式感”,其实很多都是花呗、贷款提前消费。
人应该要对自己的定位有清楚认知,当财力配不上需求的时候,要么提高自己的能力,要么降低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去追求所谓的仪式感,然后把生活拖垮。
这才是正确的三观。
否则,这样的“伪仪式感”,容易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这件事的结局是:马先生和妻子摊牌了——不是不爱,是真的爱不起。如果实在无法协商,只能就此告别了。
03
有人追求仪式感,可能只是为了一条朋友圈。
我有个大学室友,每到母亲节、三八妇女节就特别愁,因为她妈妈是个“要求很高”的人。
大三那年的母亲节,我们忙着写开题报告,每天都过得水深火热。
有天晚上,宿舍突然有人问了一句:
“明天是不是母亲节了?
我看了下日历:
“是喔,好快啊。”
这时,我另一个室友突然惊醒:
“完了!我忘给我妈买礼物了。”
说完,她立刻从床上坐了起来,拿起手机开始找代购、刷淘宝。
尽管她选了加急件,但因为订得晚,快递到的时间也比较晚。
第二天下午,快递还没到,她的阿姨打电话给她:
“你是不是忘了给你妈准备礼物了?她一整天都没有好脸色,还打电话过来吐槽,说你心里没有这个妈了。”
“你妈说看到朋友圈里个个都在晒仔女的礼物,就她什么都没有,她觉得很没面子。”
室友跟阿姨解释了一番,最后无奈地挂了电话。
到了晚上,室友在朋友圈里看到妈妈捧着自己买的项链,喜笑颜开。
她很高兴,她妈也很高兴。
但是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见她妈带过那条项链,也没有提起过。
直到后来有一次,她在沙发缝上看到一个闪闪发亮的东西。
用力掏出来一看,原来是自己送的项链。
它早就被遗忘了。
礼物本应是情感的载体,现在却成了炫耀的工具。
凡事都要和别人比,只有“比过了”才开心,这样过节有什么意义呢?
在秦桑看来,把面子工程作为衡量仪式感的标准,背后都是攀比心理作祟。
近几年,互联网上兴起了一股“仪式感崇拜”文化:“生活需要仪式感”“爱情需要仪式感”,逢年过节也需要来点仪式感。
好像当周围人都过得很有“仪式感”,只有我一个人平平凡凡,就“输”了。
可仪式感不应该拿来攀比的呀。
仪式感应当是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让生活成为做秀的炼狱场。
04
无可否认,我们的生活需要一些仪式感。
这种仪式感是一种美好,一种精致,一种态度,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比如说在墙上挂上一张画作,饭前铺上一张餐垫,把房间的小飘窗做成阅读角......
仪式感无需做给别人看,只需要你从内到外的用心,让平凡的生活里充满着独一无二的感动。
在《爸爸去哪儿》中,曹格的妻子在树上摘下几片叶子,把它们洗干净后卷起,再用牙签串起,做成了一个简单的筷子架。简单的一顿饭,因为这个小装饰而变得精致了一点。
这是对生活的仪式感;
《奇葩说》里,寇乃馨曾经分享丈夫黄国伦送她的“廉价礼物”:
第一年,他写了一首情诗;第二年他写了一首情歌;第三年他把情诗加情歌写了一本小说给我;然后他开始买很便宜的色纸,然后把色纸剪成一条一条,折3650颗彩色星星送给我。
这是爱情里的仪式感;
无需刻意追求,也不用虚假营造。
把普通的生活过得舒适且有质量,把最浓烈的情感融汇在一份亲手制作的礼物当中,才是对仪式感最好的诠释。
写在最后:
我是秦桑。
为了追求这些所谓的仪式感,我们常常用力过猛,甚至刻意营造,最后掉落到“伪仪式感”的漩涡当中。
做了大量的无用功,自己的生活却毫无改变;大量的攀比行为,让人疲惫。
我们做的所有事,目的都应该只有一个:让生活过得更好、更有质量。
生活是过给自己看的,与别人无关,不要让“伪仪式感”侵蚀我们的日常。
祝你平凡的小日子,也能开出花来。
文字为极物原创,转载请说明。
3、在七夕节的上午就丢了一只耳环是什么意思?
其实丢东西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事情,也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你的心里也许认为,耳环是成对的,有可能是男朋友或是丈夫送给自己的礼物,有很好的纪念意义。如果丢了一只,是不是会是不好的预示,代表自己将来可能会孤单一人。
这其实是自我心理的暗示,也就是对目前自己感情的不自信。两人相处的时间长了,感情上不免会出现一些小问题,这些小问题会让人产生感觉上的不是。你的心中必然会有这样的想法,两人关系是否还能继续。这都是很正常的。
尤其是在两性关系中,如果出现人生观,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冲突,人都会有很多想法产生,有好的,也有坏的,这都是正常的人的心理反应。而当有这种想法产生后,就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为自己的想法寻找佐证。那么生活中偶然出现的事情,就很有可能会被用于佐证。
当现实生活中遇到此类问题时,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是重要的。首先要了解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物质的,是逻辑思维的。它不会给你什么暗示或者什么预兆,所有的对应结果只是你心中的想法而已,说白了就是庸人自扰,自己吓自己而已。如果真有什么预示,也只能来自自我的内心深处,出于人类本能的反应而表现出来的提示。而这种提示,梦中比现实中出现的几率要多很多。
现实的做法就是,如果丢了一只,又找不到,那就把另一只收藏起来,不要去想她。再去买一对款式相同或接近的耳环带上,用不了几天,你的心情就恢复如初了。
4、二婚老婆在泠战期,把老公在七夕送的花给扔进垃圾箱,你你怎么看待?
老婆把老公在七夕送的花
扔进垃圾箱
是因为你们在冷战期
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为
还是处在在情绪波动中的
建议
尽量给对方一些时间
也建议找个合适的机会沟通一下
看看老婆的想法
多哄哄
慢慢的都会做得很好
5、分手后七夕给她定了一束花,他说我让花店的人给我扔了,我不知道是谁送的,我直接扔了以后别送了,浪费?
分手后你还要给她送花,也许呢,他还生气呢,所以说直接就把花告诉花店扔掉算了,因为他可能还在气头上,因为毕竟分手了吗?
6、七夕小伙送15件礼物全被女友扔掉,是男的太直还是女的太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