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七夕节活动
1、七夕节,中国人有什么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传统的七夕节又要到了。商家也好,媒体也罢,包括热恋中的男男女女们,又开始热闹了起来。单身狗说:我不care!Ok,祝你缘封不动,高兴就好。
不管怎么说,七夕是咱们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很多丰富的节日活动,但这些传统的节俗,今天已经很难见到了。我们今天所谓“过七夕”,或者叫“中国情人节”,其实大多数的节日符号都是从西方情人节复制过来的,诸如巧克力啊、烛光晚餐啊等等。虽然也挺热闹,但总归少了些“中国范儿”。那么,传统的中国人是怎么过七夕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必也正名”,七夕节的传统名称咱中国人讲究“名正言顺”,所以在介绍七夕的节俗之前,先跟大家聊聊这个节日的名称问题。
七月初七,这最早当然是农历中的一个日子,据民间传说,在这一天牛郎和织女会在天上相会。将天空中的星象附会成神话故事,这是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的一种叙事方式,咱们中国也不例外。据考证呢,牛郎织女的传说大约产生于西周时期。七月七是牛女相会的日子,这便是这个日期最早的含义。
鹊桥相会
随着牛女传说的传播,民间开始出现一些在这一天纪念牛郎织女的活动,比如在云梦秦简中有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记载,在《三辅黄图》中也有在渭水上架桥,接引牛郎织女的活动。这些活动在西汉时逐渐传到了宫廷之内,如《西京杂记》中有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后世七夕节最主要的穿针乞巧节俗,在这时已经出现了。不过这个时候,人们一般还是把这个节日叫做“七月七日”,而“七夕”的简称,要到东汉之后了。
七夕节也叫乞巧节
七月七日牛女相会,民间最早的节俗实际上也是跟男女相会有关。但后来传到宫廷之中,皇宫里自然不能再庆祝男女相会。宫廷之中彩女(即宫女)众多,于是就逐渐地变成以穿针为代表的乞巧、斗巧活动。这些活动也随着官方的推动逐渐地扩散到民间,七月七日也就有了“乞巧节”的名字。而由于这些活动主要都是女性尤其是未婚女性参与的,所以在很多地方,这一天也被叫做“女儿节”。
二、传统七夕节的主要节俗七夕节起源于纪念牛女相会,但在后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其主要的节俗和牛郎的关系其实不大,织女才是这一节日的主角。相应的,参与节日活动的主体,也是以女性为主的。传说中织女的针法非常的高超,所以在七夕这一天,人间的女子便趁她与牛郎相会的时候祈祷她能够将巧艺传给自己。所以乞巧就成了传统七夕节的主题。而相应的,传统女性的其他一些诉求,也会在这一天向织女祈愿,所以七夕的节俗中还包含了乞美、乞子等内容。
1、乞巧的节俗
传统的七夕节中,向织女乞巧的仪式可谓多种多样。从官方到民间,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最著名的节俗当属穿针乞巧。前引《西京杂记》中“穿七孔针”说的便是这种习俗。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也有“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的记载。一般来说,这种穿针活动,往往还要加入一点比赛的性质,称为“斗巧”,要比赛谁能穿得更快更好,才算是乞得了巧。而在后来的发展中,不同的地方又发展出了一系列新的“玩法”,比如对月穿针、暗处穿针、背手穿针等等,甚至七孔针已经不能彰显女性高超的技艺了,天津等地的女孩子还流行过穿九孔针。通过这样的比赛,实际上也体现了七夕作为一种节日,它的娱乐与社交的功能。
穿针乞巧
此外,既然是向织女“乞巧”,那自然也少不了乞求、祭拜的仪式。魏晋时期,“其夜洒扫于庭,露施机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荧重为稻,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七夕逐渐变成一种家庭的聚会,要摆香案、设供品,然后于月下向织女请求。具体的仪式和供品,各地依风俗和物产不同有很大的差别。除了常见的茶、酒、点心、水果之外,有些地方有供“针”的。这个针并不是缝衣服的针,而是少女提前几天将豆子泡在水里,发出来的豆芽。摆上供品后,自然要祭拜织女,或者是画像、或者是泥塑的偶像,也有的地方直接对织女星祭拜。
七夕节既然是祈祷,那么也免不了有一些占卜的习俗。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用蜘蛛来占卜,或许是因为蜘蛛结网,与人们织布有相似的地方吧。像《荆楚岁时记》中有“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的说法。具体的占卜做法各地有差别,但一般都是抓一只蜘蛛,放在小盒子里,然后第二天如果结网了,或者结的网多,便以为得巧。
除此之外,吃巧食也是一种乞巧的方式,包括各种特制的巧果、巧饭等等。巧果除了各种时令的水果之外,一般会用各种油、面、糖混合然后油炸成不同形状的面果果。也有的地方会烙各种形状的饼子,也有见做各种糖人面人的。总之,各地风俗不同,花样很多。至于巧饭,一般是面条、水饺一类,但有些地区加入了一定的社交元素。比如山东一些地方,过去有七个姑娘一起准备材料,一起包水饺吃的习俗。
巧果果
2、乞美的习俗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这一点从古到今都没有变过。作为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节日,传统的七夕节俗中,自然也少不了女性对美丽容貌的祈愿。比较有代表性的乞美节俗有:
以花朵汁液染红指甲。在没有各种化学合成的指甲油的古代,用植物汁液染红指甲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化妆手段。不过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种对美的表达收到财力与社会的制约,平时是不太有机会显露出来的。而七夕节正好给了爱美的女性一个表达的机会。用来染红指甲的植物各地都有不同,比较常见的有凤仙花、月季花等。
凤仙花
用木槿叶洗头。在一些地方神话传说中,织女在七月七这天在机杼旁用木槿叶洗头,头发乌黑亮泽,牛郎看了遂心生爱慕。所以后世七夕,有用木槿叶煮水洗头的习俗。这里面除了对美丽、清洁的追求外,也暗含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
此外,也有些地方有用露水洗脸、沐浴的习俗。在江浙一带,有民间传说七夕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约会时流下的眼泪,有清洁美容的效果。女子在七夕当晚将水盆置于屋顶,第二天用接的露水洗脸,洗手,可以让眼睛明亮、心灵手巧。
三、压抑与隐藏的真实乞求如前所述,传统的七夕是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节日,其主要的节日内容为乞巧,故也被称作乞巧节。然而,乞来的“巧”,是做什么用的呢?或者说,女性为什么要去“乞巧”?这有什么好处?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手巧,在传统的挂念里被认为是女性重要的“美德”,善纺织也是女性在家庭中立足的重要技能。这样一种对“手巧”的强调,根本上来说当然是传统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的家庭分工决定的。但一定程度上,在一个由男性掌握资源分配权力的男权社会,男性通过或明或暗的手段,对“优秀女性”标准的构建,在这种观念的形成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于,很多女性自己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了这种标准,认为“女人应当如此”。这实际上印证了波伏娃所说的:“女性是被创造出来的”。
男耕女织
然而,除了将女性工具化的“巧”的需求之外,女性也有对爱情的需求,对美好家庭生活的渴望。这些需求在传统社会中被压抑和隐藏起来了,但也是真实存在的需求。我们可以从一些传统的文学作品中,窥见这种被遮掩的需求的一角。
比如,我们在传统戏曲《长生殿》中,第22出《密誓》有“七夕乞巧,长生盟誓”的故事。这一出戏,名义上是杨、李在七夕乞巧,实际上通篇并未祈求得巧,而是在讲述两人爱情的誓言。
《长生殿》
当然,文学作品是男性构建的文本,可能也有些高高在上。那么主要由女性俚语构成的《西和乞巧歌》(清代到民国甘肃西和女性乞巧节的歌本),则将女性的真实诉求表达的明明白白,如抱怨婚姻不幸的:“一样的戥子一样的银,女子不如儿子疼。
十二三上卖给人,心不情愿不敢嗯”;有抱怨抓壮丁的:“半夜里打门心上惊,保长领人进了村”;等等。
对爱情、对美好婚姻、甚至对男女平等,这些都是埋藏在女性心底深处的乞求,又岂是一个“巧”能涵盖的呢?
2、七夕节的时候人们会干什么?
七夕节人们会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 、晒书、晒衣、贺牛生日、吃巧果等等。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3、七夕节习俗有哪些?
一、乞巧活动。
乞巧活动是七夕节最传统的民俗活动。乞巧,就是乞求智巧,乞求织女能够赐给自己技巧,让自己也变得心灵手巧。
在山东济南一带,人们陈列瓜果乞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就意味着乞巧成功了。或者捉一只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打开盒子,如果蜘蛛已经结网,就称为得巧。
曹县、平原等地区有吃乞巧饭乞巧的风俗,也非常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凑集粮食蔬菜包饺子,把一个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饺子里,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铜钱的有福,吃到针的心灵手巧,吃到红枣的很早就能找到如意郎君。
福建一带的姑娘还有一种活动叫“赛巧”,大家比赛看谁的针线活做得好、做得快,快的就叫得巧,慢的就叫“输巧”,输的一方就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礼物奖励给得巧者。
二、拜织女。
七夕节的夜晚,少女、少妇们“拜织女”。少女、少妇们把自己的亲朋好友聚集起来,一起祭拜织女。人们在月光下摆上桌子,摆上供品,少女、少妇们斋戒一天,沐浴完毕,大家一起到案前焚香礼拜。
礼拜完毕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子前,一面吃着瓜子、花生,一面向着织女星座的方向默默祈祷自己的心愿,比如长得越来越漂亮、找个如意郎君、早生贵子、丈夫将来有出息等等,一般到了半夜时分才会散场。
三、吃巧果。
浙江杭州、温州、宁波一带,在七夕节这一天,人们用面粉制作成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烹炸后称为“巧果”。
到了晚上,大家在院子里摆上桌子,摆上巧果、水果等食品,亲友们围坐在一起,一边欣赏着美丽的夜色,一边吃着巧果等食品,期盼自己或者亲友都能够变得灵巧起来。
四、拜魁星。
七夕节这天,女的拜织女,男的则拜魁星。传说七月七日是魁星爷的生日。魁星爷就是魁斗星,民间认为魁星爷是主管文事的,考试都贵他管,所以很多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就会在七夕节这天祭拜魁星爷,祈求他保佑自己能够考试顺利、金榜题名。有个大家都熟悉的成语叫“一举夺魁”,也是由此而来。
五、送巧人:希望孩子心灵手巧。
在七夕节这一天,浙江台州地区流行送“巧人”。“巧人”就是一种织女形象的酥糖,然后在头上、脚上染上各种颜色,俗称“巧人”、“巧酥”,商贩出售时,就称“送巧人”。在这一天,长辈们都要给孩子们购买“巧人”,希望她们能够像织女一般心灵手巧。
4、七夕节的主要活动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日是中国的七夕节,近些年被演绎成中国的情人节来过。其实七夕节也被称作为乞巧节,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且在我们国家很多地区,乞巧节是很被重视的,特别是被广大的女性们。关于七夕节的风俗多种多样,今天咱们一起来聊聊,关于七夕节的那些风俗传统活动吧:
七夕节
种生求子
这是旧时候的一些习俗了,要在七夕节的前些日子,在土里种下粟米的种子,几天后就会长出小嫩苗了。然后就像是孩子玩积木游戏一般,把一些类似于小木屋子啊,或者一些类似于家里花花草草之类摆起来,打造成一种小村落人家的样子,被称之为壳板。或者是将绿豆红豆小麦等等放在碗里或盆里催芽,等到长出嫩芽之后,在七夕节这天,用一些红绳扎起来成一束,整个行为被称为种生。
拜织女
七夕节的风俗活动基本上都是女子们的事情,而且大都是年轻一些的女子喜欢做的事情。一般都是几个相处的很好的女孩子聚在一起,相约在七夕节那天相聚,一起做这些仪式。一般都是在七夕节月亮升起之后,就像是我们招呼自己的好友闺蜜在一起聚会一般,鲜花装点环境,桌子上什么酒啊茶啊水果啊之类,统统摆在桌子上。但有几类是必须要摆放的,那就是所谓的“五子”,即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这五类,这五类算是一种祭品的,绝对不可缺少。等到相约的一群人都到齐之后,点上香炉,面对织女星的位置,在心里默念自己的希望或者心事。这种仪式其实是女子们祈求织女保佑自己心想事成的一种美好希望吧。
拜魁星
在民间有传说,说是农历的七月初七日是天上的魁星生日。所以在这一天的那些学子们,或者家里有学子的家庭,就会祭拜魁星的,保佑自己学业有成、考运亨通,能够光宗耀祖有一个好的前程。
七姐诞
这个节日在别的地区不常见,这是属于广州地区女子们的七夕风俗。这个风俗只能是未婚女子参加,已婚女人是不能够参加的,所以这个节日也被称作为姑娘节。一般是几个未婚的女孩子聚在一起祭神,摆放上牲醴、红蛋、酸姜,用来祭拜天上的织女星。
染指甲
这个风俗一直沿袭至今,一般在我们的西南一带有这样的七夕风俗。在七夕节的这天,年轻的女子们成群结队的在一起,用树的液浆用来兑水给自己洗头发,据说这样做能够永远保持年轻美丽,未婚女子这样做,能够尽早的找到自己中意的郎君。还会有一些花花草草的汁液,拿来染指甲,可以自己给自己染指甲,也可以相互的染。据说这种行为,是一种神秘的生育信仰。
洗发、接露水
这些习俗在我们国家的湖南以及江浙一带比较盛行,据说女子在七夕节这天洗头发,用的水都是银河里的圣水,这样织女神就能够包邮这些女子心想事成。另外在七夕节的早上,女子们还会用脸盘去接露水,据说在七夕节这天的露水,就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彼此流下的眼泪,如果用来洗眼睛,会使眼睛明亮漂亮的。
结扎巧姑
这是流行的我们国家的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这天的晚上,女子们要结扎穿着花衣的草人,俗称为巧姑。在这天晚上不但要供奉新鲜水果,还要把豆苗或者青葱剪下来,投入到手里捧着的一碗清水里,用来占卜巧拙之命。有些地区还会举行剪窗花之类比赛谁的手巧的活动,是女子们非常热衷的。
吃巧果
不管在哪个地区举行的气息风俗,都会有一些食物进行供奉的,所以延续下来就有一种风俗叫做吃巧果。主要的做法就是用面粉加糖做成各种格式的面果子,在油里炸。也有不少手巧的女子,会把面捏成一些七夕节里相关的任务形象,这是非常受大家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