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西安
1、七夕节西安晚上哪里看夜景漂亮? 城内的
你好,建议你去下面几个地方,还不是跟单调。
西安夜景最美的地方有三个:
1、西安的大雁塔广场到了晚上在景观灯的照射下,像金字塔一样辉煌,在音乐喷泉的辉映下更加壮观,仿佛把人们带到了大唐盛世时期。
2、大唐芙蓉园的夜景更美丽,仿佛回到了唐朝,看到了杨贵妃游园的场景,给人一种天上人间的感觉。
3、回民小吃街更是一种繁荣昌盛的美景,人头攒动各色小吃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今天的西安要强于大唐万倍,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强大和繁荣。
2、西安有个关于七夕的传说的地方,在那里,叫什么
在西安的长安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七夕节与牛郎织女传说,在西安市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珍贵的现实文化元素。位于该市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的昆明湖遗址、牛郎织女石雕和石爷庙、石婆庙代表着西安七夕传统古远广阔的历史文化空间,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与传承,七夕节的兴起与发展,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历史轨迹。今天的斗门镇一带,依然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七夕民俗活动。这里有正月十七和七月初七的大型石婆庙会,有完好活跃的织女信仰和牛郎织女传说。七夕节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春节等并列为我国六大传统节日。长安牛郎织女传说已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申报国家级名录。
1.西安七夕节的历史文化空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为操练水军征讨西南诸国,在都城长安西南西周灵池的基础上开凿了方圆40里的昆明池。昆明池的修建,还妥善解决了长安城的供水问题,使之成为一个充满灵气的城市。汉武帝也常在此泛舟游乐登楼赏景。清代北京修的昆明湖,作用就与汉昆明池完全相同。
汉武帝在开凿昆明池时,模仿牛女二宿隔着天河遥遥相对的情景,在昆明池的两侧,各立一座牵牛、织女石雕,象征天上的星辰来到人间,从此,神话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第一次有了具体的形象。织女石雕现在长安区斗门棉绒加工厂内,牵牛石雕现在斗门南沣村和常家庄交界处,相隔约1.5公里,1956年被列为陕西省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牵牛石雕高258厘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贴腹,身体呈跪状,上身微微向左扭转,大眼阔鼻,表情朴实憨厚;织女石雕高228厘米,上身微微向右扭转,浓眉大眼,表情忧郁,作笼袖罢织的姿势。他们相互遥望,却无法相会,默默地诉说着相思之苦,正像《古诗十九首》中描绘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汉河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昆明池畔的牛郎、织女石雕,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传为两位神人,尊为“石爷”、“石婆”,公元798年修庙设案供奉,千百年来香火一直很盛。北宋宋敏求在《长安志》中写道:“唐贞元十四年置石父庙”,其“石婆庙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昆明池右”。据文献所知,这是我国最早的祭祀牛郎织女的庙宇。
古代长安城作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为七夕节的兴起、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文化空间。《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是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七夕活动的记载。到了唐代,七夕文化臻于鼎盛,形成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唐玄宗非常重视七夕,在宫中建造了一座高达百尺,可容纳数十人的乞巧楼。每至七夕在此欢乐达旦,引得民间争相仿效,更加风靡普及。崔颢诗云:“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执针线。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间不相见。”就是对当时长安七夕盛况的真实写照。
2.西安七夕节的现实文化空间。石爷庙、石婆庙从古到今,历经沧桑,几经毁损和重建。据当地老人讲,石婆曾埋在地下,大约在清朝的时候,被一场洪水冲出半个身子,这场洪水才得以退却,人们认为石婆拯救了一方人。因此,有人用土坯为石婆卷了一个洞。民国初年盖了三间大殿,“文革”期间被拆毁。80年代当地百姓自发重建石婆庙,前后两个大殿,占地10余亩。
石婆庙现在每年有两次大的庙会活动,一是农历正月十七前后,当地传说是牛郎织女结婚的日子;二是在农历七月七前后,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石婆庙会活动一般持续三至五天。香客以陕西关中居多,远至甘肃、山西、河南等省,高峰时每日多达数万人,敲锣打鼓、扭秧歌、耍社火、放鞭炮,非常热闹,和春节相比毫不逊色。相比之下,石爷庙香火却显得比较冷清,虽然历史上也曾辉煌过,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在一间十分简陋的小庙内。
庙会上的善男信女各有所求,主要有求子嗣、求婚配、求财富、求长寿、求病愈、求增福等。他们认为石婆能和观音菩萨一样大慈大悲,解脱烦恼和痛苦,有求必应。石婆会看病,是远近闻名的,据说身上哪不舒服,只要在石婆相应部位摸一下,病就会好。在石婆像前,青年男女则向石婆烧香跪拜,祈求婚姻美满,祈求心灵手巧。
庙里用树干搭了一座简易桥,名叫鹊桥。说是过了这座桥就可以得到婚姻美满,青年男女争先恐后抢着过桥。庙的旁边临时搭一个简易戏楼,台下挤满了看戏的人。演唱的都是秦腔传统剧,从上午一直唱到晚上,气氛非常热闹。
夜幕降临,庙里庙外到处都是守夜的人。传说在这里睡觉能够托梦石婆的神灵感应,消灾祛病,得到帮助。还有些人聚集在大殿里,听远道来的居士唱经歌,有些人也跟着唱,通宵达旦。经的种类繁多,内容大都是劝善的。
除上述活动外,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给牛郎和织女睡觉的石炕,供献被褥,上香磕头,祈盼他们今夜在此重温洞房蜜月。庙里有一块大石头,有三米见方,石面上有条像水冲的小渠。传说有一天牛郎不慎尿炕了,把炕冲了二条小渠,织女很生气,打了牛郎一个耳巴,一脚把牛郎蹬到距石婆庙四里远的斗门,两个人从此分离。因此,两个石像至今只能默默对视。
石婆庙规模虽小,却有浓郁民俗文化的厚重积淀,在历经了两千年风雨的洗礼后,长安石婆庙浓缩了七夕传统文化的精髓,依然保留许多原生态的文化特征。据史书记载,向牛郎织女两星祈富、祈寿、祈子、守夜是古代七夕民俗活动的主要内容。
慈悲济世,劝人向善,是石婆庙民俗文化的精髓,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重建、拓展西安七夕节文化空间的构想。西安七夕传统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的作用,应引起重视。西安斗门之所以至今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传统的七夕文化习俗,就是因为有昆明池、牛郎织女石刻和石爷庙、石婆庙这样好的文化载体和文化空间。保护文化空间就是保护民俗文化赖以传承的载体。因此,有关方面提出在昆明池遗址上,建设七夕文化主题公园,为保护和弘扬西安七夕传统习俗提供一个新的载体和文化空间,探索一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西安斗门既有牵牛、织女石雕和石爷、石婆庙真实的载体,又有牛郎织女的动人传说和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在这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背景所在地,建造七夕文化公园,可以有效利用石婆庙及其周边独特的文化资源,使人们对西安对门七夕民俗活动有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护。
七夕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海内外华人中有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民族的、传统的就是世界的,牛郎织女历史文化是中国、全世界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有条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3、七夕节是怎样的一个传统节日?
七夕又称七巧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历史文献以及结合古俗遗迹来看,随着人们对天文星象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以及祭祀祈福等节俗在上古时代就有了。
汉代是我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主要的传统节日在汉代开始普及。此后七夕的风俗渐出现于文献上记载。“七姐诞”的乞巧习俗传入北方西安一带始于汉代。
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西京,今陕西西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便是七姐诞的乞巧风俗出现于北方西安一带的文字记载。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七夕节
4、乞巧节有什么意义
乞巧节有乞巧、向往爱情、祈愿的寓意。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历代发展
从历史文献以及结合古俗遗迹来看,随着人们对天文星象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以及祭祀祈福等节俗在上古时代就有了。汉代是我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主要的传统节日在汉代开始普及。
此后七夕的风俗渐出现于文献上记载。“七姐诞”的乞巧习俗传入北方西安一带始于汉代。
5、七夕2022年几月几号
七夕是2022年8月4号。
七月七,人称“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初七晩上(晚上,古称“夕”),故称为“七夕”。
七姐诞,又称七娘会、七娘妈诞等。七姐(织女星)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佢诞辰。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七姐诞”是靓女们的盛大节日。
“七姐诞”(七娘妈诞)的主要活动有祈福许愿、乞求巧艺、祈祷姻缘、保护小孩平安等。拜七姐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七姐;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日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七姐祈福、乞巧。
人们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来已久,可追溯到上古时代。七夕节历史久远,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
七姐诞的乞巧习俗传入北方西安一带始于汉代,汉代是南北各地风俗习惯传播融合时期,西汉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七夕节乞巧是向七姐(织女)祈求心灵手巧,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满。七姐诞,在福建闽南、浙江温岭和台湾等地区即称为拜“七娘妈”,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天仙。
6、七夕节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七夕节的真正含义是情人节和少女节,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在七夕节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姐诞,又称七娘会、七娘妈诞等。七姐(织女星)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其诞辰。
7、七夕节是什么时候?
中国的情人节是农历七月初七,七夕的情人节。
中国情人节,又称乔奇节、齐杰节、乔奇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源于七夕对星星的崇拜,是传统意义上的七姐妹的生日。因为七月七日祭拜七姐妹,所以取名七夕。经过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它被认为是中国最浪漫的传统节日,在当代具有“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中国情人节起源时间
中国情人节,也称为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在楼七月七日穿七孔,人皆在之”。巧姐不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为了纪念织女,在民间也称为“七姐妹”。乞巧节是女性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七月初七晚上,俗世女子向她乞求智慧和技巧,她们必然会要求婚姻幸福。不同年代,各地求技的方式也不一样。最有名的就是穿针求技,就是谁穿针快谁就“准”,慢的就叫“准”。失去它的人会把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到它的人。熟练的蜘蛛丝就是把一只小蜘蛛放在盒子里,织网是多么的巧妙。明清时期流行的投针试验,是指将缝衣针放入盆中,通过盆底针影的形状来判断是否“巧”。
中国情人节的由来
“七夕”也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在古代,民间把正月初一,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加上二月二日和三日的倍数,六月六日,列为吉日。“七”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严谨,给人一种神秘的美感。“七”与“老婆”谐音,所以七夕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个与女性有关的节日。
8、七夕节西安周边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西安作为历史名城,好玩的景点还是很多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等,都是非常出名的景点,喜欢历史的人必须去。就是人多,另外最近诸葛古镇也挺火的,三国文化景点,很值得一去。而且商业化不浓,客栈很有特点,很惬意休闲,适合情侣过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