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年货什么位置
1、2022淮南退休人员有过节费吗
春节退休人员发过节费吗?大家知道吗?具体是怎么安排的呢?退休人员过节费是地方性福利,是给予退休人员一份关怀,我们退休人员要知道,不是人人都能领到过节费。
实际上,春节前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又称为过节费或春节补贴,每个地方、每个退休人员叫法不一样,但是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希望过年前能领到一笔不菲的生活补贴,用于减轻过年开支。下面以“退休人员生活补贴如何发、哪些地方有”:
退休
退休人员过节费如何发?
经考证,退休人员过节费没有统一的发放标准,什么人有,按什么标准发,主要还是要看地方财力情况以及人情关怀。就目前来看,退休人员过节补贴最高的地方是宁波,宁波地区给企业退休人员(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发放2000元的过节补贴。实际上,退休人员发放2000元过节费,接近了一个月的人均养老金水平,等于发放13个月养老金,这个发放标准非常客观的,有2000元过节费加持,退休人员可以多买些年货,多给孙子辈们一些压岁钱,一家人其乐融融过一个幸福的春节。但是话又说回来了,不要指望人人都能领到2000元过节费,这个只是部分地方部分退休人员才能领到2000元过节费,多数地方没有这么高的标准,有的地方发几十元,有的地方发一二百元,归根结底,退休人员过节费标准如何发,因地而异。
哪些地方可以领?
退休人员过节费是地方性福利,是给予退休人员一份关怀,我们退休人员要知道,不是人人都能领到过节费。多数地方考虑到财力、人数等情况,没有退休人员过节费这项福利,目前,只是部分地方退休人员才能领到这笔钱。
2、安徽淮南年货到哪里买呀
到苏果买呀,价格合理,种类也比较丰富,而且很新鲜!或者到汽车站附近的大润发买也行,就是有点远了,希望能帮助你
3、淮南过春节的习俗是怎样的。
淮南同中国大部分地区过年的时间差不多,一般从小年,也就是腊月二十三祭灶那天开始,年味就渐渐浓了,直至除夕、初一、初二、初三,这几天可以说是最哈皮的。初三,在淮南叫做“送年”,这天以后,年味就要淡一些,随着初七春节长假结束,可以说这个年就基本结束了。最多,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六淮南本地还有出嫁闺女回娘家的习俗,余下的日子就回归日常了。年二九开始打扫家里卫生。年三十中午随便的吃点,下午包包子包饺子,贴上春联,晚上吃年夜饭,当然也有中午吃年夜饭的。吃饭之前要放一挂鞭炮,吃完看春晚。晚辈开始向长辈要红包,尤其是孙子辈要找爹爹奶奶要红包了。吃晚饭也能打打牌叙叙话。夜里十二点要放炮。年初一早上要吃饺子,吃之前也要放炮,而且放过的炮纸不能扫掉,一直要到年初四才能扫。也不能动剪子针之类的。年初一基本上就逛逛街。年初二到姥姥家,娘家。年初三夜里十二点要放炮,叫送年。正月十五还要放一次,基本上就结束了。差不多了,希望能帮到你。
4、过年一般要准备哪些年货?
在广东这边,可能和其他地方有点不一样。
在我们潮汕这里,春节除了吃喝玩乐之外,剩下的时间,都是在拜神或者是祭拜祖先了。
所以我们要办理的年货,通常比较丰富。
首先,过年了,肯定要准备好糖果给小孩子吃。当然了,糖果这些,全国各地都差不多。但是有一样东西,是每个家庭必须准备的,它就是橄榄了。
就算你没有买糖果,也绝对不能没有买橄榄。
因为橄榄,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可以吃。虽然嚼起来有点涩,但是橄榄可以清热解毒,抗炎消肿。当然,我们吃橄榄,不是为了治疗什么,而是想让大家多一点话题可以讨论而已。
毕竟有时候突然没话题了,吃个橄榄,咦,不错哦,哪里买的,多少钱一斤,然后就又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了。
另外还有一种年货,是必须买的,它就是桃粿了。
桃粿,又名红壳桃,是每家每户拜神求佛必备食物之一。如果过年之前你不准备好这些,等过年那会,想买也买不到的。因为做桃粿的人,也都回家过年了。
在以前,祖奶奶还在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桃粿,都是自己做的。现在懒了,都是到外面买。
桃粿虽然是我们这里的民间小吃,但是很少人无聊的时候会去吃它。
只有拜神那会,才会买几个回家,等拜神过后,就煎来吃。在这里,顺便说个事,其实从12月到现在,我已经吃了半个月桃粿了。没办法,丈母娘家送神,我们这边也要祭拜先祖,然后每逢初一十五又要拜,还有其他什么节日都要拜。亲戚家里多出来的桃粿,都送到我家里来了。
反正我现在是有点怕了。
最后说一样比较普通的水果,这种水果哪里都有卖。但是在广东这边,这种水果特别重要,它就是橘子。
可能有人觉得橘子没什么,但是橘子在潮汕这边,叫做大吉。看到这里,相信你也明白橘子的重要性了。
跟上面一样,每逢初一十五要拜神了,除了桃粿之外,肯定也不能缺少大吉。所以要过年了,买最多的水果,就是橘子。不为别的,就为了拜神和摆放。
可能有人会想,买这么多水果和桃粿,吃不完怎么办。没有怎么办,今天吃不完明天吃,反正就是不能浪费。
另外的,还有什么三牲鸡鸭鹅,还有鱼和猪蹄这些,肯定都要买。
没办法,在潮汕这边,一年到头,除了工作赚钱之外,就是拜神求佛了。这是我们的信仰,也是我们的一种文化。
5、有没有淮南电信的朋友
尊敬的用户你好:
感谢您使用中国电信。
如果您想了解安徽电信的业务,或者有什么与电信业务有关的事需要帮助。您可以打开安徽电信网上营业厅选择在线服务,也可以手机直接拨打10000号选择人工服务寻求帮助。工作人员会尽力为您解决您所遇到的问题。
安徽电信竭诚为您服务,希望我的回答能得到您的采纳。
如有问题可以到安徽电信网上营业厅咨询工作人员,安徽电信近期有手机抢年货活动,有时间您可以去查看,祝您新年愉快!
6、息县详细资料大全
息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中原腹地南侧,隶属信阳市。全县辖21个乡镇(办事处)、1个产业集聚区、1个商务中心区,共有320个行政村、44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892平方公里。2017年底,全县总人口113万。
息县堪称“郡县制”的活化石,被誉为“中华第一县”。境内有息国故城、赖国故城、秦楼等遗址。
息县是河南省粮食生产百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这里出产的香稻丸为历代贡米。2019年5月9日,经省级专项评估检查,达到脱贫摘帽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息县 外文名称 :Xi County 别名 :天下第一县 行政区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属地区 :河南信阳 下辖地区 :谯楼街道、淮河街道、夏庄镇、包信镇等 *** 驻地 :谯楼街道 电话区号 :0376 邮政区码 :464300 地理位置 :淮河上游,大别山北麓 面积 :1892平方公里 人口 :113万(2017年) 方言 :中原官话信蚌片 气候条件 :亚热带与暖温带 著名景点 :息州森林公园、赖氏文化园 机场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信阳明港机场 火车站 :息县站 车牌代码 :豫S 行政代码 :411528 GDP :208.01亿(2017年) 县情简介,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区划沿革,区划现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貌,水文,气候,人口民族,人口,民族,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动物资源,植物资源,经济概况,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交通,铁路,公路,水运,文化事业,教育,党校,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体校,科技,卫生,人文景观,社会文化,饮食,方言,艺术,民俗,名优特产,著名人物,城市荣誉, 县情简介 息县有三千多年的建县历史。公元前1046年始封息侯国,公元前682年在华夏大地上首次设县,古今相延不易“息”名、不改县治,堪称“郡县制”的活化石,被誉为“中华第一县”。境内有息国故城、赖国故城、秦楼等遗址,息氏、赖氏、白氏均发源于此。历史名人有“三年不语”的息夫人、“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马援、清廉刚直的明代尚书李若星等。2009年,在境内发现距今3500年历史的商代独木舟,现存放于信阳市博物馆。 革命战争年代,息县儿女积极投身革命事业,涌现出红色战士王遵义、铁血英雄何万镒、虎穴英豪隐剑、独臂战将廖政国、投笔从戎黎原将军等一大批革命志士。1947年,刘邓大军在息县抢渡淮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留下了“将军试水”的佳话。 息县全县有可耕地196.5万亩,淮北主种小麦,淮南主种稻谷,素有“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干饭一半馍”的美誉。常年粮食种植面积240万亩,其中优质弱筋小麦种植面积20万亩,粮食产量近20亿斤,连续九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这里出产的香稻丸为历代贡米。地理标志产品是息半夏。 息县城南有濮公山、淮河和桃花岛,东有澺河,西有清水河,中有龙湖和凤湖,具有“一山一岛两湖三水”环绕的地理格局。目前,城区形成了“七纵八横一环”的路网框架,濮公山风景区、龙湖公园、森林公园正加速推进。 息县地处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群和武汉都市圈的三角核心带,境内G106、G230和S336、S337纵横交错,宁西铁路横穿东西,大广高速纵贯南北,随着淮河息县闾河口港区、息邢高速、安罗高速、濮潢铁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的规划实施,息县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 近年来,息县县委、县 *** 立足县情实际,抢抓发展机遇,明确了“生态主食、膳待国人”的发展使命,大力实施中国生态主食厨房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从“田间到舌尖”的绿色食品主导产业,把息县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目前,以营养主食、休闲食品、生态饮品三大系列为主的美食产业蓄势崛起,初步形成了从种植到加工、从研发到检测、从流通到消费的全产业链。 历史沿革 《禹贡》载:“荆、河惟豫州”。息县归属豫州。 商代为息方国。 周武王十三年,分封为息侯国。周庄王十五年,楚灭息国置息县。 秦,息县属颍川郡。 汉置新息县,属汝南郡。东汉为新息侯国,又分地置褒信县,后为褒信侯国。 魏属豫州汝南郡。 晋代,新息县属汝南郡,郡治新息;褒信县属汝阴郡。刘宋分为南、北新息县。北魏太和十九年(495),置东豫州于新息,领汝南、东新蔡、新蔡、弋阳、长陵、阳安六郡。州治新息。 南北朝时期,南、北新息属汝南郡,苞信县先属东新蔡郡,后属新蔡郡及长陵郡,长陵县先属新蔡郡,后属长陵郡。梁大通元年(527),改为西豫州。太清元年(547),改为淮州。东魏武定七年(549),复置东豫州,北齐沿袭未变。北周大象元年(579),改为息州。 隋因之。大业初废息州,新息、褒信二县属汝南郡。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息州,领新息、淮川、长陵三县,褒信属舒州(今新蔡)。贞观元年(627),废州,省淮川入真阳,长陵入褒信,以新息县隶属蔡州汝南郡,五代沿袭未变。 北宋时期,新息县和褒信县仍属蔡州。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与金议和,以淮为界,二县遂属金。金泰和八年(1208),复置息州,领新息、新蔡、真阳、褒信四县和王务镇。蒙中统三年(1262)二月,废息州,十二月复置。 元至元三十年(1293),隶属河南江北行省汝宁府。 光州息县 明洪武四年(1371),息州属中都临濠府。不久改州为县,属颍州。洪武七年(1374)属汝宁府,洪武十三年(1380)属光州。明弘治十七年(1504),全县编户为13里。嘉靖五年(1527)为15里,嘉靖四十年(1562)增至28里。 清初沿明制,息县属南汝光道分辖。雍正二年(1724),息县属光州(直隶州),设28里,领47保。 民国元年(1912)直属河南省。三年(1914)属豫南道。十七年(1928)属河南省第十三行政区。二十一年(1932)属河南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5月属潢川专区。1952年10月属信阳专区。1970年属信阳地区。199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并由省人民 *** 7月29日正式通知,撤销信阳地区,改设地级信阳市。息县属之至今未变。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05年,息县乡镇区划调整:撤销许店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曹黄林乡管辖,曹黄林乡 *** 驻地不变;撤销李塘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八里岔乡管辖,八里岔乡 *** 驻地不变。2009年5月成立县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 2012年8月31日,息县乡镇区划调整:撤销城关镇、城郊乡,对其原辖行政区域实行城市管理体制;将孙庙乡的何建设制村纳入城区管理;设立谯楼、龙湖、淮河3个街道办事处。区划调整后息县辖3办5镇13乡。 2013年3月9日,息县乡镇区划调整:曹黄林乡撤乡建镇,原辖行政区域和 *** 驻地不变。区划调整后息县辖3办6镇12乡。 2016年6月,成立县商务中心区建设发展办公室。 区划现状 截至2018年初,息县下辖2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和1个产业集聚区、1个商务中心区。2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分别为:谯楼街道办事处、淮河街道办事处、龙湖街道办事处、项店镇、包信镇、东岳镇、小茴店镇、夏庄镇、曹黄林镇、杨店乡、路口乡、彭店乡、孙庙乡、白土店乡、陈棚乡、临河乡、八里岔乡、关店乡、长陵乡、张陶乡、岗李店乡。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息县位于东经114°34′~115°07′,北纬32°08′~32°40′,中原腹地南侧、大别山北麓。地处河南省东南部、信阳市东北部,地跨淮河南北,东濒闾河与淮滨县相望,东南与潢川以淮河、寨河相隔,南与光山为邻,西南与罗山县隔淮河相望,西和西北与驻马店市正阳县接壤,北与驻马店市新蔡县毗邻,距信阳市区74千米。辖区东西最大距离53.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58.5千米,总面积1892.46平方千米。其中陆地1715.79平方千米,占90.66%;水域面积176.67平方千米,占9.34%。 息县地图 地貌 息县地处黄淮平原的南部边缘,以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形为主,平均海拔47米。淮河以北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略倾斜,淮河以南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由于受地质及外力作用的长期影响和侵蚀,其地表形态大体可分为丘陵、洼地、平原三个类型。 水文 息县境内河流均属淮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淮河干流;淮河一级支流——清水河、闾河、泥河、澺河、寨河、竹竿河、运粮河、范港、临河港;淮河二级支流——莲花港、乌龙港、马步港、孟店孜港、汝河倒流水、小李河、龙泉河;淮河三级支流——朱鹤港、白马港、吴港、顾港等。除淮河外全部为雨源型河道。 气候 息县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湿润区,四季分明。 气温:2017年平均气温16.8℃,比标准值高1.3℃。其中,年极端最低气温-3.3℃,出现在12月17日。年极端最高气温39.1℃,出现在7月27日。 降水:2017年总降水量1371.0毫米,较标准值多372.5毫米。 日照:2017年日照总时数1686.5小时,较标准值少54.4小时。 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2017年年平均气温和历年同期值相比偏高,降水与历年同期值相比偏多,日照比历年同期相比偏少。本年度1—3月,气温偏高有利于小麦拔节,返青。9月汛期降水偏多。 人口民族 人口 2017年年底,息县总户数为325004户,户籍总人口为1125952人(其中农业户籍人口为917718人)。 民族 息县共有8个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人口约146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0.14‰。全县7个少数民族,蒙古族人口54人,回族24人,土家族11人,哈尼族11人,傈傈族11人,佤族24人,拉祜族11人。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息县矿产资源主要种类有:石灰岩、大理石、矽石、铁、河砂、黏土、煤等。 水资源 息县水资源总量约7.8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约5.25亿立方米,地下水约2.59亿立方米。 动物资源 饲养动物: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兔、貂、猫、狗、鸡、鸭、鹅、白鸳鸯、鸽、鹌鹑、花鸳鸯等。 野生动物:主要有貉(山貉子)、獾、野猫、野兔、鼠(俗称老鼠)、黄鼠狼、刺猬、水老鼠、黄鹭、野鸡、锦鸡、燕雀、啄木鸟等。 植物资源 息县处于南北两个气候带过渡地区,南北植被有所差异,淮南植被属中南常绿阔叶林类型,淮北属华北落叶阔叶林类型,全县植物种类(不含菌类、藻类)有140多科,500余种。林木:136种,主要有马尾松、黑松、湿地松、火炬松、杉木、野山楂等林种,多分布在淮南。粮食作物:20余种,主要有小麦、水稻、黄豆、红薯、高粱、玉米、大麦、谷子、绿豆、红豆、豌豆、蚕豆、豇豆、黑豆、扁豆、荞麦、寒粟等。经济作物:65种,主要有红麻、油菜、花生、芝麻、棉花、蓖麻、菸叶、甘蔗、向日葵、白菜、萝卜、西瓜、黄瓜、马铃薯、芹菜、蕃茄、茄子、辣椒等,淮南淮北均有分布。水生植物:56种,主要有莲藕、菱角、芡实、荸荠、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浮萍、芦苇、获子等。野生药用植物:共294种,主要有息半夏、明党参、白头翁、猫爪草、枸杞、薄荷、苍耳等。 经济概况 2017年,息县生产总值完成208.01亿元,同比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5.99亿元,同比增长6.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9.01亿元,同比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1.17亿元,同比增长10.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2.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79元,同比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33元,同比增长9.4%。 农业 息县有可耕地196.5万亩,常年粮食种植面积240万亩,连续九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7年,新建高标准粮田15万亩,新增耕地5700亩,弱筋小麦种植面积20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近20亿斤,全省第一个完成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划定任务并通过省级验收。与茅台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定,以“国麦”酿“国酒”,着力打造有机小麦特色县品牌。省市重点龙头企业增加到39家,新增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5家。 工业 县委、县 *** 立足于农业大县资源禀赋,抢抓产业转移机遇,明确了“生态主食、膳待国人”的发展使命,大力实施中国生态主食厨房战略,聚力打造从田间到舌尖的全产业链条。201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2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2亿元。中国生态主食厨房战略纵深推进,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53%,息半夏药食产业园、豫道食品、明德果蔬生产线等一批主导产业项目落地生根。产业集聚区建设扩容提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18亿元,新增工业用地2000余亩,新建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道路、管网、绿化等基础设施持续提升,在全市率先升级为省一星级产业园区。 第三产业 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77.19亿元,同比增长12.3%。成功创建“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乡村电商服务站达113家,以行路户外、三只熊猫为代表的一批电商企业成长迅速,“关店土豆”“尹湾糯玉米”等实现线上销售。总投资50亿元的移联网信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园区项目签约落地。现代物流业方面,物流、快递公司发展到46家,息县益利物流有限公司在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旅游产业方面,息州森林公园被评为2017“中国森林体验基地”,弯柳树德孝文化乡村游生机勃勃,息国风情园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 交通 谯楼夜景 息县北距郑州市358公里,东距合肥市287公里,南距武汉市254公里,地处南北陆地和淮河东西水路要冲,处于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群和武汉都市圈的三角核心地带。 国道G106、G230和省道S336、S337纵横交错,宁西铁路横穿东西,大广高速纵贯南北,息邢高速、安罗高速、濮潢铁路、淮河息县闾河口港区等项目规划实施中。 铁路 宁西铁路息县境13.04公里,在曹黄林镇何小庄村建客货三等站一个(县级站)。 公路 公路总里程4630公里,公路密度约125公里/百平方公里。大广、息淮2条高速公路76.02公里,在建息邢高速公路27.1公里,即将开工建设安罗高速公路5.35公里。干线公路总里程174.2公里。 水运 淮河息县闾河口港区工程建设投资约4.6亿元,设计10个500吨级泊位,年吞吐能力300万吨,岸线长度785米,计画于2019年12月完成建设任务并投入使用。 文化事业 息县持续提升息夫人文化园、刘邓大军渡淮纪念场馆、马援广场等文化场馆配套设施,全面升级新华书店建设;完成息国故城、赖国故城国保单位申报调查工作,编纂出版新版《息县志》,整理点校嘉庆版《息县志》,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得到强化。截至2017年底,息县建成100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1个乡镇(办事处)建有文化站,建成农家书屋365家。 教育 截至2017年末,息县共有普通高中2所,在校学生14775人;职业高中(中专)2所,在校学生2996人;国中35所(含民办5所),在校学生37993人;国小145所(含民办20所)、教学点161个,在校学生89476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51人;幼稚园76所,在园幼儿35125人(含附设班)。 党校 *** 息县县委党校 高中教育 息县第一高级中学 息县第二高级中学 息县高中(筹) 息县东岳五七干校旧址 职业教育 息县职业高中 息县卫生学校 特殊教育 息县特殊教育学校 体校 息县业余体校 科技 截至2017年年底,息县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家;市级众创空间2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市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市级星创天地1家。其中2017年申请专利80件,授权专利52件,发明专利拥有量8件。 卫生 截至2017年年底,息县共有卫生机构40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1个,妇幼保健服务中心1个,疾控中心(防疫站)1个,民营医院8所。近年来,息县深入推进以支付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 购买按病种付费项目增至420种,基本涵盖了地区常见病、多发病。医改经验被国务院医改办刊发推介,荣获“河南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称号。 人文景观 息县境内有息国故城遗址、秦楼遗址、赖国故城遗址、五七干校遗址等数十处省、地、县文物保护单位。境内有淮河及其支流孕育的的河流生态带,有苏轼笔下的“东南第一峰”濮公山,兼有丰富的农牧渔产品。 主要景点有息州森林公园、濮公山矿山公园、淮河国家湿地公园、刘邓大军渡淮纪念场馆、赖氏文化园、月儿湾休闲生态观光园、传统古村落庞湾、息国风情园等。 濮公山 社会文化 饮食 息县人民传承焖、炖、蒸、滑、煎、炕、炸等传统烹饪技艺,“信阳菜”息县菜系,咸香味厚、食材多样、南北兼容。 面炕系列:面炕鸡、面炕羊肉、面炕青椒圈、面炕葫子汤等。 焖菜系列:气哈馍焖鸡、红焖五爪土鸡、醋焖小焦鱼。 炖菜系列:腊肉炖鳝鱼(泥鳅)、清炖牛腩、炖鱼头、炖老土鸭等。 蒸菜系列:蒸榆树叶、蒸槐花、蒸荆芥、原味蒸三样等。 滑菜系列:三菌滑牛肉、滑鱼片、滑猪肉片等。 炸菜系列:干炸焦鱼、香酥河虾、炸春卷、炸萝卜丸子等。 此外,香煎淮河大白刁鱼、铁锅鱼块、砂锅鱼块、铁锅羊三宝、溜乌鱼片等宴席菜,刷子鸡块、油酥馍、包信大饼、凹子馍卷咸鸭蛋、芝麻焦馍、松花蛋等小吃也是本地特色菜。 方言 息县方言属北方方言中江淮方言的一种。息县方言特色:平实古朴、种类繁多、兼蓄南北。如:搬坡儿——搬椅子和凳子给人坐;路坝子——有沟塘的村宅的出路;不成仙——不争气;迷瞪瓜——丢三忘四的人;眼气——羡慕;花娘——小婶子等。 艺术 息县地处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交汇之地,古为姬姓封国。息县民间文化有:板凳龙、嗨子戏、淮河排、皮影、地灯、花伞旱船等。 嗨子戏,又名“花篮戏”,当地人称“浪当妖”,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大约有200年的历史,是息县的传统地方戏。 旱船,始传于明清年间,以舞为主、说唱为辅,是一种民间文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旱船出现在濮公山庙会、张陶乡、包信镇的乡会和正月十五等民俗节日期间。 民俗 息县从年初到年尾都有民俗相随。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正月初十,给石头放鞭炮,祈求一年风调雨顺;正月十五,看灯展,小孩打灯笼,欢庆佳节;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大人、小孩都抢在这一天理发、搬家、给未婚青年订婚;三月三,到濮公山赶庙会,到寺庙上香请愿祈福;端午节,门前插艾草、炸油条、吃粽子,清早煮艾草水给孩童洗澡,祈愿驱除五毒;七月七,给心仪的人送花;八月十五,家人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重阳节登山,孝敬老人;腊月二十三日以后,家家打扫卫生,购置年货。 名优特产 息县香稻丸:也称“香稻丸”,早在宋朝时就已有种植。明清息县志记载为“烷稻”,曾是宫廷贡品之一。 1914年,在旧金山万国商品展赛会上,息县香稻丸博得好评。 息半夏:息县独有的优良中药材品种,在二千多年前《礼记·月令篇》曾有关于半夏的药用记载。据《五十二病方》《局方》《仁斋直指方》和《金匮要略》等记载,息半夏入药能治疗咳痰喘急、肺胃虚寒、呕吐眩悸、便秘泄泻、小儿惊风等症,药物实验有镇咳、止吐、解毒等功效,外敷可止痛消肿。 优质弱筋小麦:息县地形主要为平原丘陵,是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淮河作为气候的分水岭穿境而过,土壤含沙量大,有机质含量低,小麦面筋形成时间短,为全省乃至全国最适宜弱筋小麦种植的区域之一。 著名人物 马援、息夫人、李若星、顿福之、于文彬、周柱臣、廖政国、陈希成、张铭、隐剑、赵浩生、朱超(晟晗)、柳兰芳、廖进平、周孟策、谷正芳、刘英才、黎原、孟瑾、周达吾、夏述唐。 城市荣誉 中国最具特色旅游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金融生态文明县、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中国最佳和谐安定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绿色农业示范县、中国绿色生态果蔬示范县。 2019年3月,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7、过过春节淮南有哪些风俗?
一、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春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己的大门或楹柱上贴上一副春联,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
一新,渲染了喜庆气氛,这个古老的风俗一直延续自今。
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对子”等,是由上联、下联和横披组成。
它起源于“桃符”。所谓的桃符,就是指用桃木刻画出“神荼”、“郁垒”两尊神像。再将它们挂在大门上,用来镇妖避邪。东汉应劭的《风俗
通》 中引《黄帝书》中记载:相传古代东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叫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巨大无比的桃树,树枝向周围伸展,足足有三千里方圆。树顶有
一只金鸡,日出报晓。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根拱形枝干,树梢一直歪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度朔山上住着各种各样的妖邪鬼怪,它们出
入都得经过这扇门,因此称作鬼门。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去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鬼门,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一个手拿苇索,一
个身牵猛虎,形象丑恶凶狠,既能捉鬼,又能吃鬼,若有恶鬼溜出鬼门,就把它抓住,或者吃掉,或者用苇索捆绑起来喂老虎。因此,黄帝就把神荼、郁垒的像刻成桃人,挂在大门门户上,以御凶魅。
最初,古人用桃木雕刻成神荼、郁垒的神像,挂于大门的两侧。后来大概因雕刻神像太费事,就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像来代替,即所谓“桃符”。再往后,觉得画画还是很麻烦干脆就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两个神名,往门上一钉就完事。春节挂“桃符”驱邪的风俗一直从战国延续到唐代。到了五代,桃符仁才出现联语,代替原来的神荼”、“郁垒”的字样。
桃符转化成春联据说是缘于五代后蜀之主孟昶,在《蜀[木寿]杌》记载,五代后蜀的君主孟昶在新年之际命令翰林们作门联,自己也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据说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
纸制的春联到了明、清时代才真正兴盛起来。春联的开始兴盛与明朝朱元璋有关。据清朝人陈尚古《簪去楼杂说》记载起于明朝初年,当时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市)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家门上须贴春联一副,一律用红纸书写。朱元璋在微服出行,一路观赏,以为乐事。由于明朝
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盛行了起来,至今不衰。据《列朝诗集》说,当时最有名的一副春联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翰林院学士陶安的,内容为:“国朝谋
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二、年画
按中国古老的风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家里贴上崭新的年画,年画是伴随春庆祈年和驱凶避邪的活动而产生的,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 的愿望。
它起源于门画,与桃符有着同样的悠久历史。门画的最初主题是门神,门神,又称“门丞”、“门神护卫”等,在春联出现之前,桃符上的“神
荼”、“郁垒”就称门神。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岁旦,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这是早期的门画,后来随着时
代的发展,花样多起来了,有的就根据新的传说或神异故事,画出新的门神。其中最常见的是门神是唐朝大将秦琼和尉迟。他们变为门神的故事,在小说《西游记》里就有记载。说是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与一个算命先生打赌,犯了天条,玉帝派魏征在明日午时三刻监斩老龙。老龙恳求唐太宗为他说情,唐太宗满口答应。第二天,唐太宗传出一道圣旨,宣魏征入朝,并把魏征留下来,同他下围棋。不料下着下着,魏征打起瞌睡来了。当时正是午时三刻,唐太宗以为将魏征留住,不放他出宫,就行了,所以就不喊他,让他睡着。原来魏征在睡梦里已斩掉泾河老龙。老龙阴魂不散,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就天天到宫里来闹,闹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征知道皇上受惊,就派了秦琼、尉迟恭这两员大将,守在宫门保驾,果然,老龙就不敢来闹了。唐太宗体念他们夜晚守门太辛苦,就叫画家画了他们两人的画像贴在宫门口,结果照样管用。这样,这两员大将便成了门神
三、鞭炮
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关于它的名称由来和产生时间也有很多传说,一种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经常在除夕夜到处伤害人畜。后来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放鞭炮,发出声音把“年”吓得逃
走,不再危害人畜。另一种传说根据古书《神异经》记载: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灸虾
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着火中,爆(火朴)而出,臊皆惊惮。 不管是哪种传说,都说明了爆竹与桃符作
用差不多,都是用来驱除邪鬼的。
鞭炮起源于“庭燎”。所谓"庭燎"就是用竹子做成的火把,由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就会发出“辟辟叭叭”的声音,古人称之为“爆竹”。最初燃放爆竹是为了驱除邪鬼。南朝梁代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史记》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
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这也就是后来人们在春节凌晨开门放鞭炮的由来,又称之为“平安爆竹
四、屠苏酒
饮屠苏酒也是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
酒”。
据唐朝人韩鄂所著《岁华纪丽》的记载,屠苏是一间草庵(茅舍)的名称。据说古时住在此草庵的一个名医,每到大年夜便分送给附近的每家一包
草药,嘱咐他们放在布袋里缝好,投在井里,到元旦那天汲取井水,和着酒杯里的酒,每人各饮一杯,这样一年中就不会得瘟疫。人们得了这个药
方,却不知道这位神医的姓名,就只好用屠苏这个草庵的名称来命名这种药酒。其实,屠苏也并不是某间草屋的专名,据汉朝人服虔的《通俗文》说,
凡是茅屋都称专利苏。至于屠苏酒中放的什么药,按梁朝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说,北魏的议郎董勋说过,古代民间风俗元旦那天所喝的药酒,里面
放的的是花椒焙成的药末。所谓屠苏酒,其实是一种椒酒。董勋还谈到饮屠苏酒的习惯,是一家人中年纪最小的先喝,以次挨下来,年纪越大的越后
喝。原因是小孩过年增加了一岁,所以大家要祝贺他;而老年人过年则是生命又少了一岁,拖一点时间后喝,含有祝他们长寿的意思。这种先少后长喝
屠苏酒的风俗一直传到后代。唐代诗人顾祝《岁日作》诗说:“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将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宋代文学家
苏辙的《除日》诗:“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五、除夕夜
除夕夜是团圆之夜,即便是远在天涯的人,也都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 首先祭祖。祭祖时,应该将代
表祖宗的牌扁安放在供桌上,放上供品,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祭完祖后,一家人团坐在桌前,这正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先是一餐
丰盛“团年饭”,然后大家团坐吃点心、嬉笑玩耍、聊聊家常、谈谈工作等,静待天明,这便是守岁。
守岁守到半夜,即从除夕那天的亥时至元旦那天的子时之间开始入席,称之为“分岁酒”。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喝完分岁酒之后,小辈儿人则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长辈们则要分压岁钱。压岁钱也称“押岁钱”“代岁钱”、“岁岁钱”,原是用来厌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后世则多借此表示亲
情爱意。旧时的风俗,压岁钱规定一百枚,用红绳串好,意思是百年长寿。
此外除夕夜还有镜听、照田蚕、卖痴呆、打灰堆等习俗,以此来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愿新的一年小孩聪慧,万事如愿。这些习俗在现在的城市
已不多见了,不过在农村与一些小城镇,这些风俗还是存在的
六、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老百姓们喜欢一种民间体育活动,在各种喜庆节日庆典中都可见到,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一种中国传统的舞蹈之一了。
舞龙,又称“耍龙灯灯”、“龙灯舞”。 起源于汉代,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逢年过节常见的一种文娱活动。
关于舞龙,民间有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里的药都吃过了,还是不见效。只好装成老头到人间求医,大夫搭脉感到吃惊: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要他变回原形,从龙王腰间的鳞甲里捉出一条娱蚣。经过消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病之恩,就告诉大夫:“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大家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干旱便舞龙祈雨,所以后来就有了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狮是外来的异兽,我国国土上并没有狮生活的环境,但发展至今,狮在中国吉祥瑞兽的地位是举足轻重,与五灵(龙、凤、龟、麟、虎)并驾而驱,舞狮最初是由西域进贡中国的一种舞蹈,后来慢慢传入中国民间,成了老百姓的喜爱。舞狮,又名“耍狮子”、“狮子舞”。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分为北狮和南狮两种。现在“北狮”以河北沧州、北京为代表,“南狮”则以南海为代表,并辐射到番禺、顺德(即俗话说的南番顺)。广州、香港、澳门及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所舞的狮子风格也大都以“南狮”为主。
北方舞狮的特点是:外形逼真,与真狮相像,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幼狮之分。舞狮人是狮皮覆盖全身,只露双脚。北方舞狮一般是两个人合舞一只大狮子。
南方舞狮特点是:造型不如北方逼真,但款式多,色彩丰富。舞狮者穿各种灯龙裤,上穿密钮扣的唐装灯龙袖衫或背心。舞狮要使出浑身解数。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
关于舞狮也有一个传说: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一种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惨害人畜。后来,有人建议用舞狮来吓唬怪兽,果然奏效,那怪兽逃之夭夭。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以后逢年过节便敲锣打鼓,舞狮拜年
七、禁忌
初一:鸡日----旧时在元旦贴画吉辟邪祈福。
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田生日”,“谷子生日”,祭田
初四:猪日----祭财神。
初五:牛日谷“破五”,可打破诸多禁忌:“送穷五”:初一至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财气”,初五的垃圾视为“穷土”,倒掉就“送穷出门”。五路财神生日,有“接财神”的习俗。
初六:马日----“送神”的日子,店铺开始复业。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烟花,启烟火的习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谷日----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庙往往在这天设坛祭星,接受布施。
初九:天爷生日----玉皇大帝诞辰,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
初十:石头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叫“十石不动”,甚至烧香祭拜石具
8、卖年货摆摊要注意什么
第一:年前摆地摊为什么选择卖年货
春节地摊摆什么利润最大
Soul:打造志同道合的交友圈
广告
Soul:打造志同道合的交友圈
1、新颖,利润大
年货新颖,这已经是非常大的优势了,并且相对竞争少,你的利润空间也就可以大些。例如:色彩形状新颖的烟花爆竹,或者鲜花等过年时可以放在家里烘托气氛。
2、一般是超市里买不到的年货
除非你找到了年货的其他卖点,一般摆地摊卖的好的产品,在超市里没有的。因为它们的价格差距很大,这也是它们能够生存的原因。例如,在家做的生肖玩偶,在地摊上会很畅销,当然前提是质量得有保证。或者是当地很有特色家家都要吃的传统美食。
3、产品的实际成本低
摆地摊卖的年货一般价格都不会太高的,价格太高你也不太好卖的,但利润不能不高,所以产品的实际成本就要很低。
4、附加值很高
摆地摊卖的好的年货,一般不是卖的它的实际成本,而是它的附加值,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价格卖的上去,并且能够让客户感觉到超值,马上购买。像对联,年画等商品。
第二:年底摆地摊经验技巧分享:
1、天天都尽量在一个位置上,这样你的老顾客很轻易可以找到你,做生意无论什么行业仍是老顾客重要。也可以培养不少的老顾客。
2、给你的地摊起一个好听好记有意思的名字,用大字写出来,让每一个从这里途经的人都可以看到。这样方便别人记住我们。
3、只卖一个大种类的商品,纺织品类的话就只卖纺织品类,要卖玩具就只卖玩具类。要卖袜子就只卖袜子类好了。假如你是什么类商品都卖一点的话,就什么都不全。这样人家无论是想买什么都不需要到你这里来。由于大家到处都有这些东西。没有必要来你这里啊。但是假如你只卖某一个大类的东西,这样在这一类商品里面,你在这个城市是最全的货。
4、每个样品上都明码写出来销售价格,用大字写清晰,是多少钱卖,用一张纸或者是木板上,写明白了你这个是,这个城市最低的价格卖的了,坚决不还价格,一分钱也不还,说到做到,需要长期坚持这个价格,假如需要调整价格就写出来。这样大家就会感觉到你这里买东西货真价实不忽悠,不看人要价,就会相信你这里,喜欢到你这里来买东西的。
5、做小生意的人开始往往都不怎么敢进货。老是怕进多了卖不掉会积存。其实这样想是大错特错的。不相信你们可以看看这些老做生意的人,人家的摊子上老是货物很多很满的吧。这是由于有一个规模效益在起作用。俗话说:不怕不卖钱就怕货不全。还有一句说的是:百货中百客。就是说只有你货全了东西多了才会多卖钱,什么样的货都会有人喜欢。
9、淮南的春节作文~~~~
从腊八写起熬腊八粥,后面简略写一写打扫卫生,备年货。除夕重点写。正月初一早晨吃饺子,拜年。初二回姥姥家简略写。初三送年。然后写元宵节,春节结束。
10、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2、烧炮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炮仗”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炮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炮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爆竹”、“炮仗”、“鞭炮”。爆竹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烧炮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3、扫尘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4、贴年红(挥春)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5、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生蒜(寓意会计算)、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6、守岁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7、压岁钱压岁钱,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很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派发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文字记载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8、拜岁拜岁,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太岁”,上古纪元星名。太岁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拜岁是历史最悠久的过年传统风俗,这古俗如今在广东,尤其在吴川一带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拜祭岁神、接福,这一传统习俗自古以来代代相传。9、庙会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10、拜年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年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禧、恭喜发财、恭喜、新年好等话。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