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特产
1、那个民族的特产好吃
带有民族特色的小吃有很多,在这里就简单的例举几个:
1、蒙古族特色小吃:
奶酒:主要为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所酿造与饮用。从古代的匈奴、东胡、乌桓、鲜卑到现在的蒙古、柯尔克孜、鄂温克等民族,都非常擅长酿造奶酒。元代蒙古人把马奶酒作为最重要的饮料。元朝宫廷和蒙古诸王都掌握有一批专门酿造马奶酒的人,所制马奶酒除自饮之外,还在举行宴会、款待客人、赏赐臣属和祭祀时使用。
风干牛羊肉:非常有特色的一种蒙古族食品,经过风干之后,肉质松脆,口味非常独特,令食者回味无穷。
2、苗族特色小吃:
酸扎鱼:家里有剩鱼时,可把鱼洗净拌上糯米粉和红辣子放到坛子里腌10天半个月,便成酸扎鱼。吃时,把腌成的鱼从坛子里取出,放上姜、葱用茶油或菜油煎,即成一道酸辣醇香的风味菜。同法腌制的猪肉,便成酸扎肉,味道同样酸辣可口。
侗乡腌鱼:用鲜鱼盐腌,用腌汁拌糯米饭调制成腌精,填到鱼腹中去,或者用它涂抹鱼身,然后放入密封容器内100天即是上好的佳品,无论是生煎炒煮,尝起来浓香清爽,鲜嫩可口,其味妙不可言。
3、回族特色小吃:
馓子:是一种民间小吃,主要食材为水、面粉、食用油、食用盐等。其制作方法为用水和面,搓成细条,扭结为环钏形状,油炸而成。酥脆香甜,口感好。
4、满族特色小吃:
萨其玛:满族的一种食物。清代关外三陵祭祀 的祭品之一,原意是“狗奶子蘸糖”。将面条炸熟后,用糖混合成小 块。萨其马是北京著名京式四季糕点之一。过去在北京亦曾写作“沙其 马”、“赛利马”等。萨其马具有色泽米黄,口感酥松绵软,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浓郁的特色,广受民众特别是小孩的喜欢。
5、哈尼族特色小吃:
竹筒鸡:云南哈尼族的传统名吃。利用竹筒烹饪,历史久远。时至当代,云南的各少数民族仍保留竹筒烹饪的传统方法,这与满山的翠竹有关,又与竹筒烹调的食物清香可口有关,哈尼族的竹筒鸡,就是一例。云南哈尼族的竹筒鸡既有鸡肉之鲜甜,又有青竹之清香,滋嫩软糯,制法独特,古老朴实。竹筒鸡必须用鲜竹,成菜清香四溢,北方无竹,用干竹筒为之,且反复使用,大失风味特点。
6、维吾尔族特色小吃:
艾西姆桑扎:是维吾尔族欢度肉孜节、古尔邦节的点心,类似长圆形。
2、满族饮食习惯
满族饮食习惯一方面与汉族有相似之处,如吃大米、小米、面食等等。另一方面仍有自己的特点,如喜吃甜食、过节时吃“艾吉格饽”(即饺子)等。还保留了饽饽、酸汤子、萨其玛、火锅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满族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黄米干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洒糕、苏子叶饽饽等。形成了春做豆面饽饽,夏做苏叶饽饽,秋冬做粘糕饽饽的惯俗。
炒面和炒米也是满族的传统食品。多为春季儿童的零食或成人的间食;炒米,也称作糊米,是将小米炒熟,再用其煮水饭。用这种方法做饭,米散水清,多为夏季冷食或产妇主食,另以糊米泡水还可以当茶饮用。最有民族特色的是萨其玛和酸汤子。
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干饭。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粱米饭或玉米(米+查)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
(2)满族特产扩展资料:
满族食品也极富特色,历来有“满点汉菜”之说。最能代表满、汉族饮食文化交融的莫过于“满汉全席”。其菜肴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其中山珍如猴头菌、熊掌、人参、鹿茸等大都是来自东北地区。
它是满点与汉菜融合的精品,在清乾隆时期就已成型,流传了二百余年,乾隆间《扬州画舫录》所载,扬州地方的“满汉席”,已有菜点100余道了。日常生活中,满族民间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和种类繁多的点心。
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每逢过节时吃“哎吉格饽”(饺子)。每当阴历除夕,晚饭吃满族独有的风味食品白煮猪肉,炙猪肉及糕点中至今犹存的“萨其玛”等。今天中国北方的饺子、火锅、酸菜、京味糕点等均与满族饮食文化有着渊源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满族
网络——满族饮食文化
3、沙琪玛是什么民族的食物?
是满族的特产,萨其马源于清代关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满族入关后,在北京开始流行,成为京式四季糕点之一,是当时重要的小吃;过去在北京亦曾写作“沙其马”、“赛利马”等。
近年来,通过对山东沂水县传统食品“丰糕”的制作工艺和民俗学探源,发现这种食品是沙琪玛的延伸,当地居民甚至将这种类似沙琪玛的丰糕作为中秋节的贡品之一。
有一位做了几十年点心的老翁,想创作一种新的点心,并且在另一种甜点蛋散中得到了灵感,起初并没有为这道点心命名,便迫不及待的拿上了市场卖。
可是因为下雨,老翁便到了大宅门口避雨。不料那户人家的主人骑着马回来,并把老翁放在地上盛著点心箩筐踢到路中心去,全部报销了。后来老翁再做一次同样的点心去卖,结果大受欢迎,那时有人问到这个点心的名字,他就答了“杀骑马”,最後人们将名字雅化成“萨其马”。
4、满族的传统食物
满族特有的传统食品主要有:①白肉血肠。②火锅。满族传统风味菜肴。③酸汤子。辽宁岫岩满族的典型食品。④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最早是清朝皇帝到东陵祭祀祖宗时做供品用的,因此也称为“祭饽饽”。做供品时有果馅厚酥饽饽、鱼儿饽饽、匙子饽饽、菊花饽饽、糊面饽饽、炸高丽饽饽、江米糕、黄米糕、七星饼、鸡蛋糕、枸奶子糕、山葡萄糕、山梨面糕等几十种。传入民间制成糕点后,大体上分为大小两种饽饽。大饽饽每斤八块,俗称清东陵大八件;小饽饽每斤十六块,俗称清东陵小八件。大小饽饽品种主要有太师饼,松饼,玫瑰饼,龙凤饼,山楂桃。还有无馅的七星点子、八裂饼、核桃酥、到口酥等。
5、关于满族的资料
满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显示,满族人口总数为1041万人,分布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北京为多。
聚居于东北三省及河北省的满族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大豆、高粱、玉米、烟草、苹果和柞蚕等农产品和经济作物,山区特产人参、蘑菇、木耳等。
东北三省城市中的满族主要从事工商业,散居于全国各地的满族主要是工人,知识分子也较多。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族文字创立于16世纪末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各部后。
作为官方文字,满文一度在全国广泛使用,留下了大量档案资料。清中期以后,满语逐渐被放弃,但在今天东北和北京等地的汉语中,还保留有大量的满语语音和词汇。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5)满族特产扩展资料:
满族是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
历史记载,满族姓氏有600多个,在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满族称姓氏为哈拉(hala)。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家族),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与随任驻防调往别处分化出数个新穆昆。
宋元后深受蒙古族的影响,女真人称名而不称姓。清入关后,很多满洲旗人受汉族文化习俗的影响,用汉字为姓氏,如瓜尔佳氏以音译改称为关姓,钮钴禄氏以意译改称郎(狼),伊尔根觉罗又称民觉罗,改汉称为赵。
也有将满姓汉语音译的第一个字作为姓氏的,如佟佳氏简称佟,马佳氏简称马,还有图、德、大、暴、呼、阿、肇、西、布等姓氏,大多数是将原来的满姓用汉字来进行简称。
对此,清统治者十分不满,多次严令禁止,但没多大效果。辛亥革命后,绝大多数的满族人普遍用汉字姓,或捏改汉姓,使他人不知其为满族,以至于今天很多满族人已经不知道自己的老姓。
满族先民长期居住在山林地区,崇尚骑射。婴儿初生时,悬弓箭于门前,象征他未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射手。男孩六七岁时,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稍长,就骑马佩箭驰骋山林。
女人执鞭不亚于男子,姑娘出嫁,弓、箭、鹿皮服是必备品,结婚时的天地桌上要插上弓和箭。轿车进门,新郎要射三支箭。
满族男子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清入关后强行在全国推广。女子发式幼年与男孩一样,稍长,在脑后留辫子,结婚时开脸上头,戴钿子。平时,在头顶盘髻,有架子头、两把头等样式。
男子的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其中的“箭袖”(满语:哇哈)是在窄袖口上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形如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以御寒,放袖子后来成为清朝礼节中的规定动作。
少妇穿宽大的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有花盆底和船形底等样式。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今仍有沿用,而女子旗袍历经演变,现已成为我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满族食品也极富特色,“满汉全席”就是满点与汉菜融合的精品,乾隆时的满汉全席已有菜点100余道。
日常生活中,满族民间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每逢过节时吃“哎吉格饽”(饺子)。
除夕晚饭吃满族独有的白煮猪肉、炙猪肉及糕点中至今犹存的“萨其玛”等。今天中国北方的饺子、火锅、酸菜、京味糕点等,均与满族饮食文化有着渊源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满族 从“白山黑水”走来
6、满族人的吃住行特产
我是满族人,出生在满族发祥地抚顺,简单说说我们那的满族人的吃住行与特产:
春吃山野菜,夏喝全羊汤,秋炖哈什马(林蛙)冬吃杀猪菜。主食有勃勃, 火烧,锅贴,苏子叶,豆面卷子…另外最有名的满族食品相信楼主一定听说过,就是沙琪玛。此外还有满族入关前规格最高的宴席——八碟八碗。纯正满族食品的名字都比较怪异。如果以民族为参考而不是辽东地区为参考的话特产代表就是哈什马(林蛙),人参,鹿茸。
再说说满族人的习俗【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养活孩子掉起来。】
……如果纸糊在里面,外面的窗棱到了冬天就会积雪,白天如果融化就会浸湿窗户纸。满族人祖居长白山,夏天不但蚊虫特别多,蛇也特别多,蚊虫和蛇都怕烟所以大姑娘手中都拿大烟袋,久而久之就都会抽烟了。满族人农活特别多,精彩照顾不了孩子就把孩子放到悠车里,然后挂在房梁上,这样孩子就会很安静。
【满族最喜欢吃的猪肉,禁吃狗肉,视乌鸦为神鸟,并立索罗杆喂乌鸦。】
……满族先人生活在长白山冬天极度严寒,因为进山狩猎是满族人必须的生活来源,所以用吃猪肉增加脂肪来抵御严寒。同时吃猪肉在祭祀时也尤为重要。传说(别当真)努尔哈逃难时被明兵追杀,逃入河边芦苇中,因过度疲劳而睡去明兵找不到努尔哈赤,就放火烧荒,而跟随他的那狗见罕王不醒,就跳到河中浸透全身,再跑到他身边,把苇草淋湿,狗反复这样做,罕王得救,而狗累死(也有说烧死的)。此后罕王下令,八旗子弟(后改为满族人)再不食狗肉和戴狗皮帽子。还是努尔哈赤逃难时,眼看明兵就到了,这个时天空中飞来了成群的乌鸦,落在努尔哈赤身上,明兵以为是具尸体所以努尔哈赤因此获救。努尔哈赤在建国称“汗”之后,为了感谢乌鸦救命之恩,奉乌鸦为“神”,并设专门的鸦粮喂养。满族人崇敬乌鸦被上升到制度化,固定化的生活习惯和祭祀模式,来自于满清皇族的一些律令,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颁布过法令,要求满洲族人要崇敬乌鸦,甚至固定化了一些崇敬乌鸦、敬饲乌鸦的法律。
【满族人房屋特点是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立在地面上。】
……口袋房”,又叫“斗室”,因其形如口袋和斗形而得名。一般是3间或5间,坐北朝南,房顶用草苫,周围墙多用土垒成。门大多开在东边,也有的中间开门,称"对面屋"。进门便是伙房,又称外屋,西侧或东西两侧为里屋,即卧室。卧室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火炕,这是满族卧室的最大特点。火炕是满族人家住房主要的取暖设备(宫廷内还有火地、火墙),火炕又称“转圈炕”、“拐子炕”、“蔓字炕”等等,满语叫“土瓦”。一般南、北为在炕,东端接伙房炕灶,西炕是窄炕,下通烟道。
【满族人西为尊,自家西炕的位置只能用来供奉家谱。】
……按满族习俗,西炕上供着神圣的"窝撒库"枣祖宗板,因此不要说堆积杂物,就连贵客至友也不能坐西炕。南炕温暖、向阳,一般由长辈居住;晚辈则住北炕。火炕既住人又取暖,深得满族群众喜爱。满族入关后,火炕在北方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
【满族宴席——八碟八碗】
……传说有一次努尔哈赤打了胜仗之后想要奖赏八旗的贝勒们,但由于营中条件有限便吩咐众贝勒自带一碟一碗,然后将赏赐的事务分发给了众贝勒,此后八碟八碗便流传开来。成为满族入关前最重要的也是最高规格的宴席。实实在在的大碟配上深深大大的高碗作为接待贵宾最重要的一道宴席,充分说明了满族人的豪爽与热情。 满族人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喜粘食,炒面和炒米也是满族的传统食品,最有民族特色的是萨其玛和酸汤子。满族最原始的火锅是传统大沿火锅。即锅有沿,沿上可放麻酱等各种小菜,锅内汤中加酸菜、肉片,众人围坐而食,四季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