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民间小吃
(沙糕) 主要是惠州民间一种风俗礼仪的专用食品。如在婚嫁、丧葬时,沙糕 多作为礼仪食品出现。小孩出生“做半月”之际,外婆送沙糕 更是定俗之一。
(逆糍),在以前是惠州传统的节日专祭食品,最早是用于民家祭牛神用的供品。惠州俗语“十月朝,糍堆禄禄烧”就是惠州民间过“十月朝”(民间传统节日)的写照。“十月朝”是惠州传统的祭牛节,《惠州志》有记载:“十月朝,城中作粉食荐祖,乡落以粉食挂牛角以报其劳。”里面所指的“糍堆”和“粉食”其实同为一种食物,即惠州传统的风味食品糯米糍粑,惠州俗话称“逆糍”。
(艾角)又叫粉果,“过冬食粉果”,粉果即艾角,这是惠州特有的过冬习俗。
(水) ,又叫“七层 ”,在广东其他一些地方也有见。惠州别于外地,是将之主要用作“六月六太阳诞”的专祭食品,惠州民间歌谣有唱:“六月六,晒衣服,蒸水 ,驳(点)蜡烛”。那天人们早早将屋内冬衣和被帐拿出户外暴晒,而后蒸好七层水 ,点燃红蜡烛,祭拜太阳。
(阿绊叫),光听到这个名字就让人想一尝为快。惠州话称奶奶为“阿绊”,望文生义,估计阿绊叫这个名称多少和奶奶有点关系。据说清代以前就已经有阿绊叫这种食品。阿绊叫其实是一种油炸品,外酥内软,有萝卜的清香而不油腻,喷香可口,十分诱人。吃的时候往往蘸上香醋,其香无比。
(大笼)北方人称“年糕”,客家人称“甜 ”,“大笼”是惠州民间的特称。由于过年多用于祭神、祭祖、祭灶君,所以被视作是过年的祭祀食品。大笼 在用料上和北方的年糕稍有不同,而和客家的甜相近,均是以糯米粉为主料。视各人的需要加入红糖、冰片糖、白糖或沙糖,又视的软硬程度加粘米粉。大笼 是过年的食品。
(惠州梅菜)是惠州独有的传统特产。历史悠久的,惠州梅菜是惠州乡间民用新鲜的梅菜经凉晒、精选、飘盐等多道工序制成。自苏东坡来惠州后,这种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湿、不热,被民间传为正气菜的梅菜由东坡传授的东坡扣肉(梅菜扣肉)而名扬四海。由于梅菜不仅可独成一味,又可以把梅菜作配料制成梅菜蒸猪肉、梅菜蒸牛肉、梅菜蒸鲜鱼等菜肴,因此,越来越受岭南、港澳、东南亚一带的人青睐。人们购买梅菜,除自己吃外,还经常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
2、惠州特产有哪些
惠州特产有:梅菜、龙门话梅、密溪云雾茶、南昆山观音菜、三黄胡须鸡、南昆山青梅酒等等。
介绍如下:1、梅菜:梅菜是广东(梅州、惠州)的特产,惠州又称为“惠州贡菜”。乡间民用新鲜的梅菜经凉晒、精选、飘盐等多道工序制成,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湿、不热。
2、龙门话梅:麻榨话梅在龙门都挺有名气的,麻榨话梅美味可口,生津止渴、开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梅子的栽培、加工等各个环节都得到不断改善,梅子深加工也形成了酒、饮料、梅胚系列产品,深受省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3、密溪云雾茶:密溪云雾茶产于广东省龙门县密溪林场盘龙坑村,茶山位于海拔530米高山上,常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长年云遮雾盖,环境、气候和空气等生态特别好,无任何污染;土质肥沃,盛产茶叶等农作物。
4、南昆山观音菜:南昆山观音菜又名“石蒜”,外型似兰花叶,碧绿而无污染,入口先感有韭菜味,再嚼依次会感有大蒜、大葱、微苦、甘甜的味道,具有清湿排瘀的功效。
5、三黄胡须鸡:三黄胡须鸡(1983年将惠阳鸡,龙岗鸡,龙门鸡等合并统一命名为三黄胡须鸡)具有1700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古老而又比较突出的地方优良肉用鸡种,在港澳市场久负盛誉。
6、南昆山青梅酒:南昆山青梅酒选用纯正天然的青梅为原料,加以纯米酒,蜂蜜等酿制而成。据李时珍《本草纲目》明确记载,“梅”华开于冬而熟于夏,得木之全气。
3、惠州的特色小吃有哪些
1.惠州补天穿:正月二十,是惠州的补天穿节。这一天,人们在大门两旁挂起蒜菜,然后做树铺粄,放置露天祭拜上苍后,又将部分薄饼扔到屋顶,剩余的家人聚而食之,谓之“补天”。补天穿的煎饼, 把糯米粉加水调匀,在铁锅上做成煎饼状,越大越好,越大就越能补天。然后在煎饼上抹上花生、芝麻、白糖做成的甜馅料,也可抹上肉丝、虾米、萝卜丝、葱、蒜等咸馅,卷起来吃,就象卷起的床铺,故惠州话又称之为“树铺卷”。甜馅的树铺粄吃起来软糯香甜,咸馅的树铺粄吃起来糯而不腻,还带着萝卜的清香。
2.阿嫲叫:阿嬷叫为惠州传统风味小吃,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惠州密集的老城区小巷口,常见简单的炉灶支起油锅,以白萝卜丝、虾米、肉粒,和以调好味料的面粉浆,用小网篓舀放进沸油锅中慢火煎炸,成小碗状,外酥内软,有萝卜的清香而不油腻,喷香可口。相传这种风味的起名与老太太有关,惠州人称祖母为“阿嬷”。当年,惠州刚出现阿嬷叫时,油炸香味浓郁,连掉光牙齿的老太太也被香味吸引过来,因此便起名“阿嬷叫”。
3.艾粄(角):“过冬食粉果”,粉果即艾角,这是惠州特有的过冬习俗,民间俗话称为“角仔”。制作艾角的主要原料是艾和糯米粉。制作“艾”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先取本地野生艾草,用开水煮后用竹筲箕背擦磨成绒状,制成食用艾。之后混合米粉做成粉皮,以咸、甜各料做馅包成角状。惠州过冬食用的艾角多采用咸料,传统用料多为萝卜丝、猪油渣、虾头、五香粉等,蒸熟即可食用。
4.萝卜粄:是流行于惠阳地区的一种客家小吃,是冬至的必吃的应节小吃。以萝卜丝作为主馅,辅以虾米、肉末等材料,以糯米包裹,通过水煮或油煎等形式煮熟,使得鲜甜的萝卜与其他馅料相互渗透,口感甚佳。
5.龙门炒米饼:于400多年前的明代,惠州龙门人就有除夕前打米饼的习俗。每到年底,家家户户开始打米饼。米饼,一方面是手信,另一方面也是干粮。上山下田的乡民,带上几个米饼,兑着冷水就可充饥保暖。春节期间,当地人就带着炒米饼走亲访友。它承载着龙门人对“礼”的重视。
6.糍粑:惠州人又叫糍粄、捏糍、逆糍,是惠州乡下人与城里人都喜欢吃的一种茶果。用糯米包裹着花生末、白糖、芝麻的白色糍粑,一个个圆滚滚,软黏可口,韧劲十足。
7.博罗酥糖:是博罗的一种传统美食,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博罗酥糖风头强劲,曾经风靡粤港澳。如今的博罗酥糖,以当地产的黑白芝麻为主要原料,以麦芽糖、白沙糖、面粉等做配料,用传统的加工工艺精制而成。
8.敛糕:惠州话读作“敛校”,是传统风俗礼仪中的专用食品。惠州风俗,喜事要蒸红敛糕,丧事蒸白敛糕;出生满月,外婆要蒸红敛祝贺;新婚回门,外家要蒸红敛糕作为回礼。此外年节的“观音做会”,也要蒸敛糕。敛糕一般用四分糯米,六分粘米,混合后用水调匀,加上糕种,而后制成饼状蒸熟。红敛糕是米粉用水调匀时另加了花红粉,使敛糕呈红色。
9.长滩粉:龙门长滩粉选用优质大米作原料,用山泉水加工而成,有些像河粉。晒干后的长滩粉粉丝透明,有一种新米的芳香味,爽滑可口,韧度适中,易熟不易糊不易断,蒸、煮、炒皆可。
10.大笼糍:龙门的大笼糍是年糕的一种,通常除夕前几天做,开笼一般在新年农历正月初二。用于送礼的大笼糍,形状越标准,厚度越厚,越能代表送礼者对主人家的尊重。在一个大锅中把加入碱沙水的糯米粉和好,装入已铺好芭蕉叶的糍笼内按平,上锅蒸两小时以上。大笼糍出锅后用刀切分为8、10或12块。吃时将大笼糍切片,蒸煮后蘸糖水吃。或者切片后煎煮并加盐油等调味料吃。
11.眉豆粄:是惠州地区清明拜祭祖先、缅怀先人的主要祭品,已有300多年历史。它的皮选用水磨纯糯米粉,以眉豆和白糖做馅,其形状像发芽的种子,寓意万物生长、开枝散叶、平安大吉,趁热吃甜蜜缠绵,伴有蕉叶的清香,吃过口齿留香。
12.发糕:在惠州,寿诞、出生,婚嫁诸俗中对之颇有讲究。一般是将大发糕切成小块、或作为贺客诸亲的回礼,或分发邻里乡亲,今城中居民在近郊农民仍甚讲究。制作发糕一般使用纯粘米,加糖、发粉或糕种,用大盛器蒸成巨大规模,蒸好的糕点如发得很大,尤令主人欣慰。
13.红团:在仲恺潼湖镇,红团有300多年历史,从前是在每年重阳节,以及逢结婚、孩子满月等重大喜庆活动时才做的。红团不但是祭祀供品,而且还是馈赠的礼品。贺喜的亲戚朋友离开时,主人家都要馈赠红团一双或两双以示感谢,受礼者亦视此为吉物。
14.碌堆:龙门的碌堆外表看起来如市民常见的油炸食品煎堆,但比煎堆大很多,和孩子们玩的小皮球一般大小。永汉碌堆又被叫做“煎堆”,是当地客家人在春节用于祭祀或送礼的传统食品。其来源可追溯到明清时期,按照永汉镇传统风俗,从前正月十九永汉家家户户都要做这种碌堆。
15.客家姜糖:客家姜糖是用生姜提炼姜汁和红糖混合制成。由于姜有去湿祛寒的作用,还可以减轻口干舌燥时人口中的苦涩味道,因此特别适合南方潮湿气候下,以及北方多雨季节时食用。
4、惠州有什么特产可带走的
惠州土特产、惠州的手信适合带走的确实不多:
1 酥醪菜干煲锅清热润肺酥醪菜干汤。酥醪菜又名“仙人菜”。价格:酥醪菜干约18元/斤,不少市民或外地游客都爱购买酥醪菜干送给亲朋好友。
2 梅菜把惠州梅菜扣肉带回家。价格:散装的咸梅菜价格从2~5元/斤不等,甜梅菜5~10元价格不等。包装梅菜分0.5斤、2斤、4斤不等,价格也分别为5元、24元、35元。梅菜不仅可独成一味,还可以作配料制成梅菜汤、梅菜蒸猪肉、梅菜蒸牛肉、梅菜蒸鲜鱼等菜肴。
3 青梅酒年夜饭可来瓶惠州青梅酒。青梅酒,顾名思义,是选用青梅泡制的酒。价格:青梅酒的价格每瓶在19元左右。
4 西溪笋一盘笋片腊肉健康又开胃。价格:每公斤约70元。
5 博罗凉果全家唠嗑时凉果当小吃。价格:价格多为10元/盒。
6 惠州明信片把惠州美景带回家。“惠州西湖·印象”的手绘明信片,一共8张,是由3位90后小伙子运用黑白线条的方式把苏堤、九曲桥、平湖门等西湖美景手绘在一张张明信片上,而每一张手绘明信片上,都配上了一句优美的诗文。价格:目前手绘明信片30元/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