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大全 » 蒙古国九月份有什么节日

蒙古国九月份有什么节日

发布时间: 2023-05-31 16:59:42

1、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成吉思汗纪念节、那达慕大会、敖包节、马奶节、白节等。
1、成吉思汗纪念节
按照蒙古族习俗,农历三月十七日是纪念成吉思汗显示卓越的军事才华,建立赫赫战功的日子。成吉思汗遗物苏鲁锭”(长矛)的祭奠仪式就在这天举行。成吉思汗纪念节也叫祭祖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举行,是纪念蒙古族祖先成吉思汗的节日。
2、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不但译为“娱乐、游戏”,还可以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多在草绿花红、羊肥马壮的阳历七、八月)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3、敖包节
敖包节是蒙古族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节日,每年七八月份,蒙古人常常欢聚一起,欢度此节日。喀纳斯湖畔的敖包节图瓦人,虽然是蒙古族的一个分支,但庆祝节日与蒙古族有所不同,当山花烂漫、青草覆盖时,图瓦人以家为单位,自备酿造的奶酒和烤肉聚集在一起,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体育活动之后,全村男女各分一堆,围坐在一起,享用奶酒、烤肉等食品,欢度节日。
4、马奶节
马奶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以喝马奶酒为主。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
5、白节
白节又称又称“白月”、查干萨日,是蒙古族的“春节”。白节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

2、蒙古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蒙古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那达慕、马奶节、燃灯节、火日、祭敖包、塔克勒干节、过年、鲁班节、猎日节、打马印”等等,这些都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中国是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56个民族除了会一起过中国的传统节日之外,在每个少数民族里面还有各自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蒙古族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吧。

那达慕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的蒙语意思是娱乐或游戏,所以在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等等。

02

马奶节
马奶节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为期一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

03

过年
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希恩吉尔”,即新年,也有称“白节”或“白月”的,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到年三十,佛前要设一小小祭坛,把煮好的大块羊肉摆在祭坛上,供上乳制品和面制果品,除夕之夜还要举行祭祖仪式,以往在祭祖仪式申,还要进行锻铁活动;有的还请来蒙古民间艺人说唱“乌力格尔”(蒙古书),青年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不参加歌舞的姑娘们则聚在一起耍“沙哈”。

04

燃灯节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但现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娱乐活动蒙古族传统的娱乐活动有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马头琴演奏《江格尔》演唱、民间舞蹈等等。

05

祭敖包
这也是一项重要的节日活动,每到这天,牧民们便成群结队地前往敖包祭祀,他们在敖包上安放佛像,竖立经幡,并将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然后喇嘛们焚香燃灯,诵经念咒,乞求神灵保佑,群众则从左向右围着敖包转三圈,希望迎来牧业丰收年。

06

打马印
打马印一般在清明节或端午节前后举行,在节日这天骑手们每套住一匹烈马,便有执印者在马的左胯骨的中心部位,打一个印记;届时,蒙古族在指定的草场燃起篝火,挑一名德高望众、骑技精湛、烙技娴熟,通晓马性的牧人执印;而参加套马的蒙古族骑手一字排列,然后有人向他们敬献哈达,表示祝福。

3、蒙古族的节日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
1、那慕达大会(农历七到八月):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在七月到八月期间会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那慕达多个草原同时举行。它以赛马会、嘛尼会、鄂尔多斯婚礼、祭奠成吉思汗陵等活动为主。

2、成吉思汗纪念节(农历三月十七):是为了纪念成吉思汗显示卓越的军事才华,建立赫赫战功的日子。成吉思汗的遗物苏鲁锭”(长矛)的祭奠仪式就在这天举行。成吉思汗纪念节也叫做祭祖节,这一天,蒙古族人会在成吉思汗陵的雕像前,献上蜡烛、香柱酥油和马奶酒等祭品,寄托对他的无尽哀思。
3、敖包节(农历七月十三):敖包在蒙古语里,意为堆子或鼓包。通常当地人会找一个丘陵,用石头堆成一个小的圆锥形的实心塔,自备酿造的奶酒和烤肉聚集在一起,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体育活动之后,全村男女各分一堆,围坐在一起,享用奶酒、烤肉等食品,欢度节日。

蒙古族的待客忌讳
1、蒙古人不怕不别人吃得多,食用越多,主人越高兴。接受主人的茶饭后,忌讳一点也不吃;忌讳用筷子食用奶食和站着喝奶和吃奶食品;忌讳随便撒倒奶子;遇到别人端奶走过时,不能视而不见,必须尝一尝再走。
2、喝茶的忌讳:敬茶时忌讳满杯;忌讳用左手倒茶;忌讳从门里向外倒茶水;吃饭喝茶时忌讳长吁短叹。
3、食用红食禁忌:在品尝德吉和食用羊背子时,忌讳衣冠不整,除无名指外,其他手指禁止弹洒水;啃骨头时忌讳残留肉屑;在食用肩胛肉时,忌讳咬着吃,应该用刀或用手撕着吃;食用完的骨头,忌讳用相互敲击;平时的肉食品中,忌讳食用牛胆囊和狐狸肉,狗肉、猫肉。
4、吃饭禁忌:忌讳给客人食用无盐的茶饭;吃热饭时忌讳用嘴吹气;忌讳倒撒食物;饭后忌讳伸懒腰。

4、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蒙古族春节、马奶节、白节、那达慕、祭敖包、点灯节、燃灯节、麦德尔节、塔克勒干节等 。
1、蒙古族春节
日期与藏历新年相同,在蒙古国以前称为"牧民节",只在牧区庆祝。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决定,春节为全民的节日。
2、马奶节
马奶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以喝马奶酒为主。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蒙古民族牧养五畜和挤取乳汁加工各种奶食品,是他们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的重要内容。奶食品又是牧民的主要饮食来源,所以每年开始挤新奶时都要进行一定的仪式,并进行聚会庆祝,希望获得更多更好的奶食品,其中马奶节古老而具有典型性。
3、白节
白节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整个白月期间,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纷纷骑上骏马,带上崭新的哈达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户给各浩特的亲友、家长拜年。不过现在,草原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骑摩托车或开吉普车的男女青年。拜年的路途,是青年男女赛马、追逐、嬉戏的绝好机会。身临其境的人无不感到马背民族不拘一格的生活情趣和粗犷豪迈。
4、那达慕
那达慕是蒙古语,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今天,那达慕除了进行男子三项竞技外,还增加了马球、马术、田径、球类比赛、乌兰牧骑演出等新的内容,同时举行物资交流会和表彰先进。举行那达慕时,牧区方圆数百里的牧民穿起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或乘坐汽车、勒勒车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
5、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节日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
祭祀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遭,求神降福。
6、点灯节
点灯节蒙古族称之为"祖乐",节期在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种小规模的宗教节日。据说是为了纪念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这一天黄昏时,家家户户在一高坡处立起木架,架上自制的灯,这种灯的灯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在每个蒙古包内有用面团攒成的小油灯,整个晚上都亮着,象征着世界永远光明,人们长命百岁。
7、燃灯节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燃灯节娱乐活动有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马头琴演奏《江格尔》演唱、民间舞蹈等。土尔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独舞、男女对舞,还有随歌伴舞,舞姿飘逸豪放,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8、麦德尔节
麦德尔节是纪念弥勒佛的节日,节期在正月十五日,宗教色彩比较浓厚。节日当天,每个黄庙都挂出弥勒佛的像,附近的牧民都来寺庙敬献供品,烧香叩拜。寺庙如果有活佛,就由活佛主持,没有活佛则由大喇嘛主持。拜完佛之后,大家由固孜达(旗长)带领进行射箭、赛马、摔跋等蒙古族传统娱乐活动。
9、塔克勒干节
塔克勒干节是蒙古族每年要举行的一次大型的以部落为中心的祭敖包活动,时间在夏季。敖包一般置在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处。祭敖包可能是来源于古代的祭山,它是蒙古族对自然崇拜的表现。祭敖包时,同一部落的牧民们都骑着马、骆驼,拿上酒肉等来到本部落敖包所处的山上。届时,人们先献哈达,然后由活佛或大喇嘛领着众人绕着敖包诵经(此时妇女不能参加),愿老天降福于人间,赐予人们平安无事;如果遇上旱灾,那就祈求老天下雨,使大地水草丰盛,牲畜兴旺。祭完敖包以后、开始进行赛马、摔跋、射箭等蒙古族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蒙古族春节与传统春节时间一致,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点篝火,以示合家团圆,辞旧迎新 。那达慕大会在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 。马奶节以赞颂骏马和喝马奶酒为主,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 。祭祖节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举行,是纪念蒙古族祖先成吉思汗的节日 。燃灯节是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 。 (4)蒙古国九月份有什么节日扩展资料:过春节,蒙古族人民叫做“大年”。古时候,将春节称为“白节”。如今,人们将农历正月叫做“白月”。原来,蒙古族人以“白”为吉祥。据说与日常饮用洁白的奶食有关,包含着恭贺新春、祥如意之意。“白月”也是人们相互交往聚会的时节。节前,人们要做件好看的蒙古袍,备下羊肉和各种奶制品,加上几坛上好的美酒,然后开始“调马”。除夕,合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午夜,开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一些。除夕人们还纷纷地向长辈人敬“辞岁酒”,围坐吃饺子,俗称“黄馍馍”或“扁食”,耍“嘎拉卡”(下棋),还要听艺人说书,通宵不眠,沉醉在欢乐之中。

历史起源:
蒙古族早期的社会经济主要是狩猎与游牧,直到13世纪,蒙古族仍然有“围猎”的习俗。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畜牧经济是蒙古族主要的社会经济门类。直到16世纪,在河流两岸有条件可供耕作的平川上,蒙古族人民才发展了畜牧饲养与农业混合的农耕经济。到20世纪初,各地蒙古族的区域经济可分为畜区、农区、半畜半农区。
主要节日:
蒙古节日四季节
(白群节qagan surug in horim)蒙古历农历3月21---用九十九匹白马的奶祭苍生天。
蒙古节日缰节
(淖格图 西日荷节nogtu xirhe in horim)---蒙古历农历9月---3月份开始挤马,抓马驹9月份放马驹。
蒙古节日夏之湖节
(zun nu nuur in horim)---蒙古历农历5月。
蒙古节日特斯玛节
(tessem talbihui in horim)---蒙古历农历11月3日---加工皮条。
蒙古节日黑苏力德节
(hara suld in tahilga)---12年轮回一次。
蒙古节日白月节
(qagan sar)---蒙古历农历1月1日---通藏历新年一样,是蒙古族的春节。
蒙古节日火节
(gal in tahilga)---祭奠火神,农历12月23日24日---用羊胸祭奠

5、蒙古的节日是什么节

白节

过春节,蒙古族人民叫做“大年”。古时候,将春节称为“白节”。如今,人们将农历正月叫做“白月”。原来,蒙古族人以“白”为吉祥。据说与日常饮用洁白的奶食有关,包含着恭贺新春、吉祥如意之意。“白月”也是人们相互交往聚会的时节。节前,人们要做件好看的蒙古袍,备下羊肉和各种奶制品,加上几坛上好的美酒,然后开始“调马”。除夕,合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一些,。除夕人们还纷纷地向长辈人敬“辞岁酒”,围坐吃饺子,俗称“黄馍馍”或“扁食”,耍“嘎拉卡”(下棋),还要听艺人说书,通宵不眠,沉醉在欢乐之中。初一,一大早身着各色服装的男女,跨上早已调好的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中,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凯档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习惯上这种敬酒每敬必喝,有的还边歌边舞,串包男女利用这个机会赛马,尤其是青年男女各不相让,他们大备孙知都以“浩特”之间距离为比赛距离,开始男女追逐。
蒙古族人民把这个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称作“白节”,这是为什么呢? 农历正月在蒙语中称为“查干萨日”(意为白月)。蒙古民族最崇尚的是白色,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故称春节为白节。过白节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习俗,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白节,这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有很详细的描绘。
现代蒙古人也把白节作为最隆重的节日。腊月三十晚上,全家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是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长辈依次献哈达、敬酒、礼拜。初一清晨,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直到“白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整个白月期间,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纷纷骑上骏马,带上崭新的哈达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户给各浩特(定居点)的亲友、家长拜年。

端午节

每年阴历五月五日,端午节,蒙古族有一个特殊的风俗就是打大围,它的规模之大,常超过其他猎日,因此在东部区,个别地方甚至把它作为蒙古族的“猎节”。
打大围,是蒙古族围猎中相当壮观的一项活动,一般在一年中要进行两三次或三五次,日期主要采取约定的办法。但五月端午打大围,却是一次固定不变的围猎活动。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次蒙古族部落遭到异族的侵袭,由于部落成员都出去打大围,从而使一场报复性的仇杀得以幸免。这一天正好是阴历的五月初五。所以从那以后,五月初五都要打大围的习惯就传承下来了。还有一种传说是:成吉思汗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围猎受惊致死的,后来,就把五月初五作为猎日,以射杀群兽,保圣主的宠爱之恩。无论哪一种说法,都表明蒙古族人民对自己部族的热爱,所以这个传统猎日,代代相传,一直沿袭至今。
打大围开始的前几天,部族人员聚集在一起,大体约定了围猎的路线、范围,并推举打大围的总指挥“阿宾达”。担任这一职务的一般是这一带既善于打猎,又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的人。
打大围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门猎。主要是在山区,猎人把猎物从山口往一个山沟里围。另一种是“围猎”。是在平原地区。因没有山沟,地势平坦,打猎时就在几十里的方圆内,从四面八方往中间围。
围猎开始,猎人们骑着最好的猎马,背着枪(或弓箭),腰间挎着猎刀,别着布鲁,带着成群的猎狗,农业区还赶着大车,从不同的地点进入围场。
打大围到了中午,猎人们三五聚仿消,点起篝火,就地野餐。餐后,继续围猎,下午黄昏十分,围猎进入高潮。而这时的猎物也是非常的丰厚了。黄羊、野兔、老虎、豹子都是猎人们一展身手的好对象。围猎中,最能表现出一些神勇无敌的英雄,有些艺人也从此取材,创作出一些传奇故事,流传于民众之中。也有些老人趁机给那些好猎手介绍对象,从中娱乐。这样一直到天黑,猎人们满载而归。
端午节过后,盛夏到了,生产活动也随之多了起来,此时禽兽也到了繁殖期,所以狩猎活动也就基本停止了。勤劳的牧民们每天驰骋在无垠的草原上,用骏马和套杆看护着自己的畜群,也用心在等待着下一个更加丰收的端午猎日。

兴畜节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爱畜如子。正月里给人过春节的时候,也不忘给牲畜过新年。兴畜节也蒙古语称玛力音新敖如鲁呼,也可译作“迎春宴会”,是蒙古族牧民很早以来的传统习俗。这一节日没有固定日期,大体在正月和清明前后。以每个村落为单位,预期举行。到期男女老幼集合在野外,支帐幕设锅灶,将所有牲畜赶来,查看膘情,研究春天接羔接犊的问题,给肥壮的种公畜挂彩。然后有摔跤、说书、唱歌、好来宝等娱乐,然后举行一些简单的宴会,欢庆节日。
苏尼特人的兴畜节是在除夕这天举行,其中抹画公羊是重头戏。除夕这天,苏尼特一带的牧民们要像打扫居室一样把羊圈牛栏打扫得干干净净,把牲畜都赶回来,喂饱饮足,然后在羊圈的正中央,四四方方空出九块羊砖,起过羊砖的地方,露出个四方坑,这就是“羊席”。羊砖是牧民们用羊粪踏实的方块形的羊粪砖。将这些羊粪砖搬到浩特东南――太阳上升的方向垛起来。蒙古语叫做“堙德尔”。当东方启明星缓缓升起以后,全家男女老少换上崭新的衣服,来到堙德尔跟前,摆上食品,焚燃九柱香,向天向地泼洒新茶、黄油、饼子,对着新年灿烂的太阳磕三头。接着在羊席上拢一堆火,把香柏叶、黄油、饼子等等撒上去,插上几柱香,让圈里的羊儿们闻闻它们燃烧出的芳香味儿。
对于群里的公山羊绵羊,还要特殊优待。就是要给它们进行抹画礼。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扳着羊犄角把它们拉到羊席跟前。大人们则端来一只盛着黄油、鲜奶的银碗。扳开羊儿的嘴,把碗里的东西喂进去一些,然后在它们的脖子上系一条哈达,脊背上撒些黄米,接着吟唱道: 形态如盘羊,威武似大象。大角头上盘,肥尾臀上长――用美味和佳肴,抹画这洁白的公绵羊……道繁殖的季节,产出千万只羔羊。到来年的春天,生出无数只羔羊……在风中吹不走,在雪里不迷向,天旱不炸裙,雨涝也无恙……愿我有福的牲畜,孽生得像黄米一样!而后把它们放回群中,泼点奶茶,这就是抹画公羊,寓意牲畜繁衍兴旺。抹画公羊以后就把圈门打开,牧羊人赶上羊群准备出牧。此时女主人赶快跑出来,端了满满一盘白油、黄油、酸油、奶豆腐,还有饼子和其他熟食,就是抹画公羊的食品,这些都通称米列德斯,女主人它送给牧羊人。牧羊人欣然接过米列德斯,优哉游哉跟在羊群后边出场了。
初一出门拜年的人们,倘若看到出牧的牧羊人,便下马给牧羊人拜年。牧羊人把米列德斯赐给来人。尝过米列德斯的客人,一定要绕过羊群走路,不能从羊群中间横驰而过。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牧羊人放牧归来,主人要早早迎上去:“初一羊吃的稳吗?”牧羊人总是说:“羊吃得很稳。”说着把装米列德斯的口袋摘下来,倒进木盘,作为“牲畜的福祉,祖先的恩赐”,与左邻右舍分享,还要饮酒唱歌热闹一番。
克什克腾旗的蒙古人,在二月初才给牲畜过新年,日期也不固定,需要事先约好。这一天,一个浩特的男女老少早早起来带上食物、帐篷,集中到一个水草丰美、环境幽雅的僻静之地,搭起帐篷,支起锅灶。待放牧的人则赶着各家的牲畜,从四面八方向这里靠拢的时候,孩子们就迎上去,替他们照看牲畜去了。因为今天是兴畜节,这些羊倌、牛倌、马倌、驼倌都是有功之臣,无论年纪大小、辈份高低,暂时休假,被请进中央的大帐篷里,跟那些德高望重的乡间父老并肩坐在一起。大家推选一个“尼尔巴”,即管总务。他指导大家将带来的茶和肉放进一口大锅里熬煮。在此期间,人们把从各家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奶食、饼子、瓶酒,摆在牛羊倌们和父老面前。然后各取点样品向高天大地、四面八方泼散,而后大家可以动口分享。当肉快炖熟的时候,刚才那些照看牲畜的孩子,就把奶多的乳牛、驹多的母马、公羊公驼这些“牲畜的代表”牵来,让父老或牛羊倌们在每只的头上或额上抹画一点黄油,祝福一番:“愿你成为万只羊的头,千头牛的首!”把头羊脖子上的旧布条取下来,换上新的。这时,大家才可以大口吃肉,不停杯地喝酒,尽兴地热闹。这中间往往要穿插一些赛马、摔跤、射箭等小型比赛来活跃气氛。和苏尼特牧民一样,克什克腾旗人也会将这天的食物与大家一起分享。所以对这天吃剩的酒肉饭菜奶食饼子,尼尔巴要作为“牲畜过年的口福”,分发给大家享受。另外在巴林等地,牧民们对此节日也是相当的重视。
我国古代,家家都讲究人丁兴旺,但对于草原上纯朴的牧民来说,畜群兴旺也是一样的重要,因为畜群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东西,如果没有它们,草原将失去应有的生机活力,草原上的牧人也将成为无米的媳妇,不知怎样为炊。所以让我们也用牧民们的一句颂词来祝福草原牧民吧:抹画这洁白的公绵羊……到繁殖的季节,产出千万只羔羊。

佛灯节

佛灯节是一个宗教节日。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百零八岁的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圆寂升天的日子,在这一天,僧侣众生都燃起佛灯为他举行葬礼。从那以后,为了纪念这位宗教界伟人,一些徒子徒孙就逐渐创立了佛灯节。也有一说是为了纪念宗喀巴的诞辰。随着黄教在蒙古族地区的日益兴起,这一节日便在民间流行起来。
各喇嘛庙都集会念经,夜间星星出全后,点千盏佛灯,参拜的人极多,每户每家也都在星星出全后在佛前点灯,用新鲜黄油供佛,预备甘美的“阿木斯”吃,并赠给邻里。传说这天是黄教始祖宗喀巴的诞辰,也是圆寂之日,所以这是起源于宗教的节日。
每到这一天,卫拉特蒙古部邻近居住的几户人家,就在浩特东南半里左右的地方,用泥巴或砖头垒一个六尺高的敖包。等到暮霭沉沉繁星满天的时候,各家各户就把自制的佛灯拿出来。在一个长者的导引下,把他们插满了这座敖包。卫拉特的这种佛灯是用白面捏的,在草棍上绑上干净棉花,嵌进中间作为芯儿,里面再注满酥油便成为一个灯盏。这种灯盏每人至少要做百盏,多者不限。因为宗喀巴活了一百零八岁,是个长寿老人,所以人们做许多的佛灯,虔诚之余,也是为了给自己讨个吉利。这样一来,敖包上的灯盏就上上下下插得满满的。当大家都把各自的灯盏点燃后,敖包就变成一座灿烂的灯山,美丽壮观。此时,大家在灯山下跪围一圈,祈祷宗喀巴佛爷慈悲恩典,赐给我们长命百岁,保佑众生健康平安。然后围绕登山顺转三圈,各回各家喝茶吃饺子。
察哈尔蒙古的佛灯节与卫拉特蒙古部的还有区别。在察哈尔地区,灯盏是把莜面用放了砂糖的奶水搅起来捏成的,把芨芨草棍上缠上新棉花,插进每盏灯里作为灯芯。再用黄油一盏一盏灌满。以家庭为单位,每家至少也捏几百盏,家富的捏几千盏,都一圈一圈摆在铜盘或木盘里。晚上星宿全了以后,把佛灯搬出来,从佛包开始,居室、凉房、羊圈、羔棚,都要摆上。每人手拈一柱燃着的黄香,在长者的带领下,用它把所有的佛灯一起点燃。顿时浩特灯火通明,倘若佛祖居住的灵界般金碧辉煌。接着大伙都集中到一个大户人家,围绕火撑子坐个圆圈念玛尼经。再炖上一锅鲜美的羊肉。一圈玛尼经念完了,锅里的羊肉也煮熟了。大家一起分享这佛祖赐予的神食。吃喝以毕,各自回家睡觉。
巴林蒙古族在这天要做一种叫“蒙利森巴达”的点心,做法是将炒米碾成碎米,用黄油炒后加入红糖,在“琶纳” (做奶豆腐的模子)内压成硬块,然后按四方形和三角形切开,互相送礼。在大人们念玛尼时,孩子们在有灯的地方跑来跑去,追逐嬉戏,玩得十分开心。第二天一大早,他们仍然是最活跃的人物,当人们还在梦乡的时候,他们已经争先恐后爬起来,三五成群,吵着闹着,到各家去抢吃佛灯。因为这时的佛灯芯已经燃完,油也耗干了,黄油在燃烧的时候已经渗进了灯盏,灼热的火光又把灯盏燎黄烤熟。佛灯本来就是糖、奶、面做的,自然是一种比较别致的风味小吃。而且大家祭拜的是长寿的佛,所以应该尝尝灯节的口福,因此大人们也都要尝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察哈尔的佛灯会,四九年以后就陆续中止了。卫拉特虽延续至今,但已经失去了原滋原味。没有到出奔跑着抢佛灯的孩子,也很少看见那种灯火通明的盛景了。也许这就是时代更迭和前进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吧,大家失去的比较森严和虔诚的崇拜,换来的是建立在现代社会上的另一种形式的快乐。

麦德尔节

麦德尔节过去是一种宗教活动。自古以来卫拉特人就把每年的正月十五作为麦德尔佛诞辰,视为吉祥之日举行庆典活动。在宗教里把麦德尔称之为传播佛教、解除人民疾苦的神,人们信仰这个神佛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 
宗教界认为,正月十五是神佛大师宗教学业结束的一天,正月十六是麦德尔佛主持教学的一天,为了连续不断的把宗教学发扬光大,就把正月十五这一天作为麦德尔佛诞辰的日子。由于过去蒙古人过着游牧生活,举行盛大集会的活动场地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一般只能是在寺庙里举行。每当正月十五这一天,县、乡、村的男女老少都要早起,穿上盛装,到寺庙参加麦德尔节的庆祝活动。巴音郭楞的土尔扈特、和硕部举行的麦德尔节,首先是喇嘛们以宗教盛会的形式吹响号角,敲锣打鼓,念经祈祷。然后,前来参加的人给麦德尔佛磕头。 像麦德尔佛跪拜的仪式,是在一位年长的人的带领下,来到寺庙前排好队,双手放在额上,给麦德尔佛跪拜,完毕后,才能把自己带来的贡品放在麦德尔佛的供桌前。在麦德尔佛的挂像边从右向左转过去,绕寺庙从右绕几圈。这样跪拜完毕后,大家相互拜年,互道祝福。之后,还要举行麦德尔节的赛马、摔跤、射箭等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就像那达慕盛会一样,人头攒动、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大家都一颗虔诚的心在欢送吉祥如意的上年,迎来时来运转的本年。所以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卫拉特人纷纷从各地赶来寺庙参加这一活动。因为他们相信,这种对佛的尊崇会给他们带来好运,消除灾难。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宗教活动逐渐变为互相拜年的传统节日。

6、蒙古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祭敖包、那达慕大会、庙会、马奶节、点灯节等。

1、祭敖包(农历四月十三或七月十三)

每到这一天,蒙古族男女老幼,成群结队,牵羊带酒,行至敖包(用土、石堆城高约8尺许的圆形高堆)前,献哈达、焚香纸、领牲,然后在敖包附近相聚野裤大餐,尽欢而归,意在祈福禳灾。然后,喇嘛们焚香燃灯,诵经念咒,乞求神灵保佑,群众则从左向右围着敖包转三圈,希望迎来牧业丰收年。

2、那达慕大会(农历六月初四)

每年农历6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

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

“那达慕”大会又是农牧物资交易会。除了工业和农副产品外,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制品、奶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

3、庙会(每年农历五月十三至十七日)

庆祝喇嘛教格鲁派灌顶经节。届时,方圆数百里蒙古族群众,身着鲜艳民族服饰,扶老携幼,或骑马、或坐车、或步行,齐集美岱召上布施、赶会。

庙会开始,先由乃琼压邪;接着跳查玛舞,俗称跳鬼;还有喇嘛在大雄宝殿诵经、佛爷乘花木轮黄缎帐轿车在城墙绕寺一周,赐民万福等内容。新中国成立后,上述庙会逐渐破除迷信内容,增添游览胜迹、物资交流、文艺演出等活动。

4、马奶节(农历八月末)

在每年的农历八月末,蒙古族要举行为期一天的马奶节。这一节日是蒙古族传统节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一带为多见。在这个收获的季节,牧民们为了祝愿健康、幸福、吉祥,人畜兴旺,所以以洁白的马奶来命名这一节日。

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神纯拍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

5、点灯节(农历十月二十五日)

点灯节蒙古族称之为"祖乐",节期在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种小规模的宗教节日。据说是为了纪念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这游羡一天黄昏时,家家户户在一高坡处立起木架,架上自制的灯,这种灯的灯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

英英草的数量是按每个人的岁数来确定的,芨芨草头上包有涂上黄油或羊油的棉花或羊毛。人们将灯点燃后,从左到右转三圈(如果有喇嘛,则由喇嘛领做),然后洒酒祭天、磕头拜佛,祈求佛爷保佑长寿、平安。在每个蒙古包内有用面团攒成的小油灯,整个晚上都亮着,象征着世界永远光明,人们长命百岁。

7、蒙古族的节日和时间日期 还有就是习俗

我就是蒙古卖仿族的,其实蒙古族的节日大多都已经汉化了,我就简单的说几个重要的哈。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抓肉,也要包饺子、烙油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压岁钱也是必不可少的。
那达慕大会:每年夏秋中搭纤季牧闲时举行,每个地区举办的时间和场所都不一样。
点灯节,也可以说是祖拉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在大城市的蒙古族同胞以举办各种文艺汇演取而代之,在枝孙这天,人们虚岁会长一岁。

其实最重要的也就是春节了,没什么的。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