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传统节日都干什么
1、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可以做些什么?
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1、春节,一年的关一天(正月初一)。这一天,是给父母拜年的日子。
2、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观花灯。
3、端午节(五月初五)。为纪念屈原而形成的一个节日。这一天通常会举行赛龙舟活动,有家家插艾蒿、吃粽子,给小孩戴香包、吃喜蛋等习俗。
4、乞巧节(七夕节)(七月初七)。通常在这一天民间女子会用各种形式向织女乞取智巧。又因为传说这一天是牛郞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所以现在已成了咱们中国自己的“情人节”。
5、重阳节(九月初九)。民间有在这一天登高、喝雄黄酒的习俗。又因为“九”在汉族传统上是最大的数字,所以这一天也成了中国的“老人节”。
6、中秋节(八月十五)。在民间,中秋的到来,意味着一年的劳碌又将结束,这一天的月亮,又被认为是最圆的,所以在这一天,大家常常欢聚在一起庆丰收,吃月饼、唠家常。
7、腊八节(十二月初八)。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在这一天,人们喝腊八粥的习俗。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就要为过年而忙碌了。
8、除夕(十二月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一家人欢聚一堂,贴对联、挂年画、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年夜等是最常有的习惯。
2、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是什么时间什么风俗?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熬年守岁、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习俗: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
3.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4.清明节:公历4月5日左右
习俗: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习俗:穿针乞巧。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习俗: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
8重阳节:九月初九
习俗: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
9.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习俗:喝腊八粥
(2)12个传统节日都干什么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
1.传承中华民族“天人合一”思想
通过人的努力让自然灾祸不要影响人类生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走的是和谐发展道路,要求绿色发展,人类不能通过掠夺方式攫取自然资源。传承传统节日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助于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目标。
2.传承和发扬儒家思想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困境在于其仪式的固化和内涵的物化。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节日文化宣传,就可以比较容易的完成基本的道德教育。
3.建立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
相同的信仰能够拉近不同地区、不同价值观人民,甚至是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间的距离。传统节日的存在,能够让人民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的感召,对民族精神的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3、中国十二个传统节日有哪些?
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
一、春节
正月初一为春节,为新的一年的开始,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节日活动主要有拜年、贴春联、燃放爆竹、包饺子等。
二、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夕、元夜,有观灯、吃元宵(汤圆)的习俗。南方包汤圆北方滚元宵。
三、寒食节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或一日,不得用火,吃冷食三日。传说晋文公流亡时,介子推曾为他割股充饥,但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忘记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愿夸功争宠,于是携母隐居;
后来晋文公反复请介子推出山,他不愿为官,最后晋文公放火焚山,介子推抱着母亲烧死在树下。后人为纪念忠臣义士,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吃冷食。
四、清明节
清明节是每年的四月五日,主要活动是扫墓和踏青。清明也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描写清明节的诗作有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五、端午节
端午为农历五月初五,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采艾叶、系红线等。据说是为纪念屈原于此日投汨罗江而死。
4、中国12个传统节日习俗有那些?
中国12个传统节日习俗分别是:
1、春节习俗,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2、清明节习俗,踏青: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
3、重阳节习俗,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4、中秋节习俗,赏月: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
5、中元节习俗,祭祖烧纸:
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6、七夕节习俗,斗巧:
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输巧”、“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7、端午节习俗,划龙舟:
划龙舟是多人集体扒桨竞赛,是汉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起源于江浙地区,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逝世,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习俗。
8、寒食节习俗,拜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
9、上巳节习俗,祭祀高禖:
在上巳节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称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人们通过这种巫教活动,除灾避邪,祈求生育。因此,上巳节又是一个求偶节、求育节。
10、社日节习俗,祭灶:
社日节祭灶是古代全民的盛大节日。帝王亲赴“王社”祭祀祈丰后,还要欢宴群臣。百姓则集体祭祀本村的社神。
11、龙抬头习俗,剃头:
龙抬头那天剃头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12、元宵节习俗,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
5、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都干什么?说一个
端午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菖、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习俗。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1][2]
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端午节期间通过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6、每个传统节日要干些什么?
每个传统节日要干些如下:
1、除夕(腊月最后一天)
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春节(正月初一)
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3、元宵节(正月十五)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5、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在广西一些地方有七夕储水的习俗,民间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用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所以,人们在七夕这天早晨都要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家里如有体弱多病的孩子,家长们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孩子脖子上,祈求上天保佑孩子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