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族的节日有什么
1、什么族有什么节日
蒙古族:白节、祖鲁节、麦尔节、祭敖包、打鬃节、那达慕、马奶节等。朝鲜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傣族: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壮族:祭龙节、过小年、陇端、陀螺节、花朝节等。东乡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1、蒙古族:白节、祖鲁节、麦尔节、祭敖包、打鬃节、那达慕、马奶节等。
2、朝鲜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
3、傣族: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
4、壮族:祭龙节、过小年、陇端、陀螺节、花朝节等。
5、东乡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2、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哪些?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以下几种:
1、蒙古族。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2、朝鲜族。朝鲜族的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3、傣族。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4、东乡族。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5、布朗族。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3、什么民族有什么节日?
1、蒙古族有那达慕
2、傣族有泼水节
3、傈僳族有刀杆节
4、彝族有火把节
5、白族有三月节
6、哈尼族有扎勒特
7、藏族有酥油花灯节
8、景颇族有目脑纵歌
9、拉祜族有月亮节
10、苗族有花山节
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日介绍:
那达慕的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
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
今天的那达慕,在每年夏秋之交举行,规模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4、各民族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
各民族传统节日分别是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阿昌族:火把节,苗族:苗年、春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船节、清明节。壮族:比较具有民族特点的节日有中元节、牛魂节。
布依族:传统的民族节日有过大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朝鲜族: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仲秋)五大节日,还有老人节、流头节等。
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人文哲学、天文星象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5、有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傣族泼水节、壮族祭龙节、东乡族开斋节、傈僳族刀杆节、彝族火把节等等。
1、傣族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流行于云南省傣族人民聚居地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桑堪比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
2、壮族祭龙节
祭龙节:因地域等原因,各地举行日期不尽相同,但多半在二月初三、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举行。祭龙分大祭和小祭,小祭即杀猪宰鸡,大祭则宰牛,祭礼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被称为“龙头”的老人主持,祭坛设在“龙树下”。各家各户自己置办齐猪、鸡、鸭等祭物,由家中男性前往献祭。祭时停产三日,祭后的第一个午日,各户派一个男性自带酒肉去“龙头”家聚餐,以示谢意。
3、东乡族开斋节
成年男女穆斯林在伊斯兰教历每年9月(俗称“斋月”)封斋1个月,每日自黎明前至日落,禁绝饮食、房事和一切非礼行为,以省察己躬,洗涤罪过。
4、傈僳族刀杆节
傈僳族刀杆节,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的传统节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傈僳族刀杆节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流行于保山地区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地区,表演者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表现了傈僳族人民不畏艰险的精神,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消除各种灾难。
5、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
6、有哪些少数民族的节日呢?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旧历新年,还有祖鲁节、麦尔节、祭敖包、打鬃节、那达慕、马奶节等。傣族的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三月三歌会,男人节,陇端节,陀螺节,花朝节,吃立节,蚂拐节。东乡族、回族、塔塔族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三大宗教节日。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怒族主要节日有“吉佳姆”、祭谷神节。满族有六月六的“虫王节”,八月添仓节。纳西族有火把节、撒拉族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藏族有沐佛节、采花节、藏历元旦、萨噶达瓦节、女儿节、望果节、雪顿节、白来日追节。傈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库尔班节和诺鲁孜节。瑶族主要有盘王节、达努节等。佤族有插种节、新米节。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白族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锡伯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是抹黑节和西迁节。德昂族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彝族有跳公节、插花节、火把节及二月八年节等。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仫佬族有牛生日、祭真武等。水族有“端节”。羌族的祭山会最为著名,京族的“唱哈节”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百五十一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7、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哪些?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
1、蒙古族的那达慕
那达慕”是蒙古语,亦称“那雅尔(Nair)”,“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
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前五名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摔跤等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
2、傣族的泼水节
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当日,中国西双版纳、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
3、藏族的酥油花灯节
酥油灯节也叫酥油花灯节、花灯节。藏历元月十五日是藏历新年的最后一个高潮日,也是西藏拉萨传召大法会的最后一天。
人们白天会到各寺进香朝佛转经,入夜后则满街搭起各种花架,最高的有近十米,低的也有五六米,上面放着彩色酥油捏成的神仙、人物、花木、鸟兽等塑象,人们点烧酥油灯进行祝福。花架下,人们赏花观灯,载歌载舞,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4、拉祜族的月亮节
月亮节是拉祜族农事节日,又叫“哈巴节”。拉祜语音“哈巴”,意为月亮,在拉祜年历八月十五举行,原为祭献月亮,欢庆丰收。祭礼在晚上月出时举行,各家挑选最好瓜果作为祭品,用篾桌摆设,抬到祭山神的地方(寨子后面)祭献为人们分出了耕种节令的月亮。在月光下,全寨男女老少围着篾桌跳芦笙舞,欢度节日。
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地方,祭月亮加入了赕佛内容,地点改在寨内奘房。由佛爷在奘房挂上一幅绘有月亮图案的白布,在白布下方设供桌、香炉、蜡台等佛事用具。
天黑前,人们带着鲜黄瓜、芭蕉、菠萝等供品供佛,点香燃烛、烧纸钱,佛爷念经祈祷。赕佛后,便到寨内活动。老人齐聚喝酒烤茶;年轻人云集歌场跳芦笙摆舞、赛唱传统歌谣,能唱出本民族的历史渊源者就获得歌手称号。
5、苗族的花山节
花山节,也称“踩花山”、“跳花”等,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川南南部和中西部云南东南部。各地节期不一,通常在农历五月端午节前后举行。节日期间,苗族人民盛装汇集到传统的跳场坪,青年男女跳场中央的花杆跳舞,男青年还进行爬杆、赛马、射箭、唱歌、跳舞、选美等比赛。人数多时达十几万人。
8、各个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等。
由于一些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出现相同的重大节日,如:古尔邦节 等。
蒙古族:蒙古族的年节,那达慕,马奶节,祭敖包等。
朝鲜族: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
傣族: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壮族:三月三歌会(祭龙节), 过小年(男人节又称喊魂节),陇端(壮语,赶田坝之意)节,春节,陀螺节,花朝节 ,吃立节,蚂拐节(青蛙节)等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布朗族:厚南节,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春节又称盍司节;仙女节,祭谷神等
塔塔尔族:古尔邦节,“肉孜节”开斋节,圣纪节等
回族: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满族:节日与汉族相近,灯节,添仓节,锁龙,虫王节等
黎族: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纳西族也有火把节。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独龙族: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
藏族:转山会,采花节,藏族称新年为洛萨,萨噶达瓦节,女儿节,望果节,雪顿节,吉祥天母节
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
傈僳族: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
毛南族: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俄罗斯族: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鄂伦春族:主要节日篝火节。
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
瑶族:盘王节、达努节等。耍歌堂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仡佬族: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鄂温克族: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祭火神,米阔鲁节等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 、拜日望等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锡伯族: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德昂族:有关门节和开门节,进洼(关门节),泼水节
彝族:年节,跳公节、插花节、火把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土家族:以赶年,土牛毛,大王节。
达斡尔族: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
阿昌族: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保安族: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
珞巴族:昂德林节
哈尼族:扎勒特,黄饭节,矻扎扎节,耶苦扎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
仫佬族: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
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
布依族:查白歌节,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哈萨克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
水族:端节
羌族: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
塔吉克族: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巴罗提节,亦称灯节等
京族:唱哈节
巴罗提节
9、哪些少数民族还有什么节日
中国一共有55个 少数民族 ,各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著名的有: 蒙古族 的 那达慕 、 傣族 的 泼水节 、 傈僳族 的 刀杆节 、 彝族 的 火把节 、 白族 的 三月节 、 哈尼族 的 扎勒特 、 藏族 的 酥油花灯节 、 景颇族 的 目脑纵歌 、 拉祜族 的 月亮节 、 苗族 的 花山节 等等。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开元”之意。关于蒙古年节传说不一。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由来。蒙古族年节,虽然与汉族春节时间一致,并吸收了一些汉族习俗,如吃五更饺子,放鞭炮等,但也保留了很多蒙古族传统习俗。在农牧区,蒙古族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点篝火,以示合家团圆,辞旧迎新。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迎新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在整个白月(正月)里,在草原上常会看到穿著节日盛装的牧民带着酒香和歌声,和着马蹄或汽车摩托车的伴奏,结伴走亲访友的热闹情景。
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今天的那达慕,在每年夏秋之交举行,规模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赞颂骏马和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主要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和鄂尔多斯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两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全羊席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和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或放电影等活动。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祭敖包
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各蒙古族居住地区普遍进行的祭祀活动。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亦作“鄂博”、“脑包”等,汉语的意思为“高堆子”。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处及道路上用石块或泥土堆积起来以作标记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会典》所记:蒙古“游牧交界之所,无山无河为志者,垒石为志,谓之敖包”。后来逐渐被视为神灵的居所,被作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于是,原来的界标、路标就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护神等神灵的场所。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选址建造。过去内蒙各盟旗、苏木和寺庙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还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还有各自的名称。
敖包一般均建于地势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块堆积而成,也有的用柳条围筑,中填沙土。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杆或树枝,上挂各色经旗或绸布条。包内有的放置五谷,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数量不一。一般多为单个体,也有7个或13个并列构成敖包群的,中间的主体敖包比两侧(或周围)的要大些。
过去,祭敖包活动多在农历五至七月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进行。届时,本苏木、本旗甚至附近旗县的群众都纷纷扶老携幼,携带着哈达、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赶来敖包处。先献上哈达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诵经祈祷,众人跪拜,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或以柳条进行修补,并悬挂新的经幡、五色绸布条等。最后参加祭祀的人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两旺。祭祀仪式结束后,还常常举行赛马、摔跤、射箭、投布鲁等传统体育活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