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节日怎么做
1、传统节日式微,为什么我们的传统节日越来越淡化了?
曾几何时我们苦苦期盼的过年过节,已经越来越淡化,越来越冷清,越来越多的人感觉不到过年过节的气氛了,感觉过年过节就像是一个长假, 没有了儿时的快乐和美好的感受。 特别是以前非常隆重的节日,像春节,就更加没有那种兴庆的氛围,完全没有了儿时那种兴奋和仪式感。
小的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过节,距离过年过节还很早就开始做各种计划,那种美好的期待让过年过节变得珍贵又隆重。不仅是孩子,大人也一样在心里暗暗计划着怎样过年,买什么过年的年货,节日的佳肴,为家里添置点什么。可以说所有人都对年节充满期待,年节在每个人心里占据着无比的位置。就像俗话说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年节在国人心中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那么,为什么现在生活条件那么好了,而年节的气氛却越来越淡了,购置年货不再那么积极,又没有新衣服也不在意,甚至有些人不再那么千辛万苦也一定要回家过年了。过年过节反倒更像是一个较长的假期,不少年轻人甚至是足不出户,更不要说买年货,买新衣,放鞭炮了。我们觉得非常重要的仪式,在他们眼里变得可有可无,小时候为了多分一点鞭炮孩子们经常是吵闹不休,而现在找个孩子去放大年夜的鞭炮都很难。
其实,我们细想,传统节日变得淡化,主要原因是物质丰富了,而且信息多元化,科技越来越发达,使得几千年来的传统习俗已经没有那么有趣味了。首先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以前是缺衣少食,惟有过年时,才能吃好的,穿漂亮衣服,而现在天天穿新衣服也不是什么难事。想吃什么都可以通过各种购物渠道买到,完全不用眼巴巴的等着过年过节。其次是很多年节的庆典活动,年轻人都在外工作,即使在家也不愿意参与,这就造成年节变得冷冷清清。
最重要的一点是,环境意识越来越强,由于现代人环保意识的加强,那些传统的被人们认为很有年味的习俗。比如,现在很多地方规定不让放鞭炮,不让放烟花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年味。而科技的高速发展,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却让亲情与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所以,我们觉得过年过节没有以前有意思了,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但是作为年轻人如果关掉手机、 电脑、重拾起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尊重、陪伴在亲人身边,传统节日还是有很多价值让我们参与发扬的。
2、传统节日淡化,民俗凋零,有什么坏处?
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都不可能在丢弃了自身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后还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传统节日以及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习俗习惯,就是支撑文明大厦的柱石与地基。
传统节日是民俗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民俗世相的一个载体,这种载体是一种不怕重复、发自内心的公众行为,过传统节日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认识。传统节日能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实现民族内部的心理的沟通,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心理凝聚力。
传统节日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中国应很好地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发挥传统节日在传承民族文化当中的作用。
(2)淡化节日怎么做扩展资料:
民俗节日来自于人文与自然文化,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祭祀文化有关。每个传统节日有每个节日的活动载体,诸如灯会、扒龙舟、拜神祭祖等等。
大部分传统节日形成于上古时代,先秦时期由于南北风俗各异,南北各地的风俗尚未融合普及,很多古已有之的节俗活动在中原文献鲜有记载。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汉后南北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普及到全国各地。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严肃的气氛中转为娱乐礼仪型,从此节日变得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在历史演变中,由于朝代更迭、历法变动,有些节日在日期上古今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