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为什么会遇冷
1、中国传统节日衰落的原因
第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过传统节日的物质需求已逐渐减少。
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生活发展了。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有一条原则,就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它往往是文化的输出地区;经济落后的地区,它往往是文化输入的区域。所以,西方节日日渐走俏。同学们常听到过“欧风美雨”、“韩流”,却没听到过“孟加拉风”、“非洲流”。
第二,中国传统节日的形式不及西方节日多样,略显老套。
随着经济的发展,节日本身也应该发展。无论是元宵节也好,重阳节也好,它们都与最初的起源有所不同,发生了变化,简单说下由于大部分节日都诞生于农耕时代,那个时候能吃饱已不容易,所以主要的课题就是团圆,俗称一大家子吃一顿好的。
那些年代吃不饱穿不暖,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人才有盼头,所以纵观大部分节日都是与吃相关。请你们仔细想想你所反感的节日,是不是恰巧就是与吃和团圆相关的节日。
在这个不愁吃穿、快速发展的年代当然没有人再去盼望吃吃喝喝唠家常,或者本来假期就短、还得走亲访友添负担。我想应该没人会讨厌妇女节、劳动节、青年节、建军节、建党节、国庆节等等这些节日氛围多元化的节日。
那么我们的传统节日是不是也应该跟着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肯定是不行的。传统节日受冷落并不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已经僵化了,当然还有人们审美情趣发展变化合提高了的因素,这也就要求传统节日应该不断地发展以及创新,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
第三,中国传统节日中已掺杂了过多的商业炒作成分,缺失了它的文化内涵。
由于经济因素的影响,我们现在大多数时候看到的是文化横向的交流。其实文化的发展有横向、纵向两条线索;纵向的发展,就是本民族、本国文化的传承,这可以保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色。
2、为什么中国传统节日越来越冷清?
首先,中国传统节日越来越冷清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
一、目前传统节日的所有传统我们绝大部分的人还都在坚持,比如回家团聚、阖家聚餐、走亲访友、张灯结彩、烧纸放鞭等等,传统没有丢,仪式没有少,事儿也没少做。
但是为什么“感觉”传统节日越来越冷清了呢?因为:
二、我们改革开放近30多年,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越来越丰富了,可以说每天的生活都像是过节,吃穿不愁,娱乐样样有,通过微信等形式,亲人可以天天见面,天天问候,这样即使过节聚在一起,吃喝不感兴趣、家人之间也没有那么多话要聊,自然就少了一定的气氛,感觉更平淡了。这是主因。
三、新时代的发展,也会产生很多变化,比如节日旅游,节日宅在家里,避免出去拥堵遭罪,这些情况的出现也在一定形式下影响了节日的氛围。但这只是次因。
个人见解。谢谢。
3、中国传统节日收到冷遇的原因
现在我们中国人。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天都像过节一样。所以对于传统节日就没有像原来那么期待了。过去生活水平低,只有过节的时候才能吃点好的。穿点好的。所以人们都盼望节日早日到来而现在。不论是吃的穿的生活各个方面每天都像过节一样。所以过去的传统节日就受到冷漠了。
4、中国传统节日受到冷遇,西方节日日益升温的原因
中国传统节日受到冷遇西方节日日益升温的原因。特别是。商业竞争。他们利用。西方节日。来搞促销活动。让自己的产品。卖的更好。提高自己的效益。这就是西方节日日益升温的原因。
5、对于过春节这样一些传统的中国节日,有些人渐渐冷淡,却渐渐喜欢过圣诞节这些洋人的节日。
中西文化的交融,这是每个发展中国家必须要经历的时光,但是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分得清轻重的,春节时期在没有年味儿,我们都还是努力抢车票回家,但是圣诞节在红火我们最多那天也就是买个礼物和朋情人在一起而已。我们不能说这一定是忘本,这本身就是一种新奇,像刚看见大城市的乡下孩子一样,总是要新奇一下。但是很多东西都是扎根在心底的东西。比如春节。圣诞一个人过可怜么?特么过年一个人过才可怜好吧!对中国传统节日抱有不太热情的现象是存在的,这部分人绝大多数集中在比较年轻的人群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有更多的视野去接触外部的东西,很多商家为了商品的促销,在如圣诞节等这些从西方引入的节日里进行了很多的促销活动,年轻人的消费观念相较于老一辈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更注重于享受消费,随之注意力就会被洋节日吸引过去。
中国的本土节日,更注重的是回家探望亲朋团聚。现在的年轻人,家庭的观念在慢慢的变得淡薄,加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工具的发展,国家各种休假法律制度的完善,他们随时可以与远在他乡的亲人见面,慢慢的赶在节日回家过节的念头在减弱。
46 86
查看全部2个回答
周围人还关注
阿水大杯茶加盟费
膜结构是什么
液体壁纸
垫鼻子假体图片
弄双眼皮图片
鼻翼变窄
三叉神经怎么样治疗
白癫风病的图片
1条评论
看都看了,聊两句~
发布
热心网友
赞
太多了啊!😬
1分钟前 删除
为您推荐
圣诞节不能少的经典装饰广告
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五颜六色的彩灯,扎着蝴蝶结的小礼物盒和纸花,以及点燃着圣诞蜡烛都是圣诞节的
对于过春节这样一些传统的中国节日,有些人渐渐冷淡,却渐渐喜欢过愚人节等洋人节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我觉得作为中国人,就应该要去了解中国的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中国节日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自有博大的意义
921 浏览6093 2017-04-13
对于春节这样一些传统的中国节日,有些人渐渐冷淡,却喜欢上过圣诞节这些洋人的节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从古至今一直沿袭至今日。春节就像是我们中国的一个象征,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我
268 浏览5975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喜欢过圣诞节,春节越来越无味
不仅仅是年龄大了一岁,才不喜欢过年,是年纪大了,经历的多了,懂得多了,也懂得了期望和失望,过年的时候
3 浏览81 2018-01-31
中国行政手段坚持中国传统节日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
深入人心的传统是不会改变的,春节不是还是有人在过吗?青年人热衷于情人节,圣诞节只是一种外有文化的冲击
浏览82
什么原因导致传统的节日变得冷淡
传统节日遇冷原因:一是市场培育乏力,二是年轻人认同乏力. 探究传统节日受冷淡的原因,主要在于传统节
11 浏览938 2018-03-20
中华力量:壮我大国气派
新闻说中国将在南极建设我国第一个永久机场了,请问这个机场的建成对我国发展的意义是什么呢?
14个问题136,465人浏览
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五颜六色的彩灯,扎着蝴蝶结的小礼物盒和纸花,以及点燃着圣诞蜡烛都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而圣诞树、槲寄生、圣诞袜更是圣诞装饰的必备物件。这三样装饰不仅是圣诞三项传统节目的项目,更是这个节日里不可缺少的装饰元素哦!圣诞节装饰品:圣诞树圣诞树起源于德国,基督教化保留了下来并逐步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常绿树象征生命的复苏;代表圣饼的小甜饼,象征赎罪;蜡烛象征基督。虽然近代圣诞树的宗教意义逐渐减淡,这些装饰仍是打造一棵圣诞树的重要元素。圣诞节装饰品:槲寄生常青的槲寄生代表着希望和丰饶。圣诞节…
正在加载
6、民族的传统节日被冷落了吗
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我国很多传统节日越来越淡,有些甚至已经名存实亡。专家认为,中国经过千年演变的传统节日其中蕴含着极高的文化和精神价值,深刻挖掘其文化内涵,不仅可以提高民族的凝聚力,还可以挖掘其中的商机,扩大人们的消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现在过年越来越没年味儿了,连传统的上门拜年、走亲访友都改成发短信和打电话了。”70岁的张大妈向记者抱怨。不仅是老年人,年轻人也觉得过年没劲。在北京某外资公司上班的李先生说:“今年回东北的老家过年,我深切感受到的是文化的贫乏,即使身处亲朋好友中间,我仍然感到无法排遣的郁闷和孤独。除了喝酒打牌,无所事事,我一直盼望早日上班,甚至不顾家人的感受,提前返程了。”
传统节日被冷落
“年味儿就是永远的民族认同的东西,就是和生命联系在一起的东西,就是一个个的过年不断加深的民族情感和家庭亲情的情结,就是用强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不断发扬和光大的真情实感。”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高丙中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什么是“年味儿”做了简明概括。
人们对年味儿变淡的忧虑心情表明人们已经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在我国物质极大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精神文化却越显枯燥,而专家认为,振兴中国的传统节日,可以找到埋在人们心底的精神依托。
现在一些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比如情人节和圣诞节。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深层的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一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被冷落,这是令人遗憾的事情。“因为年的载体已失,年的感情尤在,这是当今中国人过年时感到莫名的失落的缘故。”
年味变淡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年的载体消失了,人们已经不知道过年该干什么,其他节日也是如此,就剩下月饼、年夜饭、粽子、元宵,每一个节日都只剩下一种食品,基本上把中华民族这些传统的节日变成了一个个美食节,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专家认为,当务之急是要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节日,要研究我们的节日文化,创造我们的节日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它们一个“本来面目”。
传统的年味儿离不开民间的崇拜与民间的信仰,离不开种种的人间亲情,并深切地寄托在年俗之中。可以说,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风俗性节日。高丙中认为,我们现在所缺少的,并不是什么在年味的那些各种各样的新奇的或是传统与新玩意相互嫁接之后的不伦不类的娱乐节目,而是说,我们现在的年味文化以及年味应该如何来体现和如何让年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人们对节日的需求主要是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情感价值是节日里最主要的核心,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讲表现得更为鲜明、更具特色,比如老百姓必定要吃中秋团圆饭和春节年夜饭,这也是中秋节和春节产生和被重视的原因,这个需求是一种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体现,是我们这个民族五千年来聚而不散的最大的精神内核。
还传统文化本来面目
现在,很多时候老百姓过节时常常感到很失落,不知道节该怎么过了,“在这一点上不能埋怨年轻人,文化和文明的传承需要一代人告诉一代人的,老一辈不说,年轻人不会了解,如果连老一辈都稀里糊涂,再谈传承和发展就成了一种奢求。”高丙中教授说。
今年春节期间,由中国民俗学会组织了一场祖国传统节日的国际研讨会,专家对如何振兴和发扬民族文化、保持传统节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苑利认为,传统节日所传承的主要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节日仪式。传统节日是在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出于对神灵的尊崇,在节日到来之前,人们都会根据各种神灵的“嗜好”,为它准备各种各样的美食,人们在祭祀之后,也会分享到一份美餐。正月十五、立春、端午、中秋、腊八,不但为我们传承着元宵、春饼、五辛盘、粽子、月饼、腊八粥等独具特色的节日食俗,就是许多成龙配套的宴会佳肴,也无一不是从年夜饭、祭神、祭祖等大型祭奠食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保护传统节日饮食,就是保护传统饮食文化精华。传统节日还为我们保留下了大量的节日服饰习俗。节日盛装无疑凝聚有更多的人文信息、审美信息与技术含量。节日源于祭仪,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节日庆典活动,几乎都与古老的祭奠仪式以及各种迎神赛会、驱邪禳灾活动密不可分,只是进化程度不同。这些文化遗产都是传统节日的核心,都值得我们认真地发掘与继承。在节日仪式的调查与保护过程中,对祭神神词、相关神话、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样式,祭神歌舞、戏剧等表演艺术以及搭建神棚、扎纸结彩等民间工艺,都应进行系统调查与原型保护。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张勃认为,传统节日文化可以强化个人同家庭、家族、家乡的感情联系,满足社区成员对安全感、归属感的需求。“久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节日里会特别思念亲人呢?因为在传统节日的众多活动中,亲人团聚在一起享受节日里的饮食和娱乐活动,是重要的一项。而正是在节日的欢聚中,家人、家庭、家乡的感觉得到强化。直到当代,农村打工族和农村走出的“城里人”千里奔走、回家过年的冲动里,不仅仅是为了回到父母亲人身边,更重要的是回“家”。在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人们再也不会稀罕简单的好吃好喝,但这个节日仍然会唤起很多离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提醒人们暂时放下紧张的工作,抽空与家人团聚,享受亲情。
传统节日还可以调节和强化人际关系,并进一步整合社群,强化民众的集体意识。比如新春之际,人们在合家团圆欢乐之后,便要举家外出,去观看和参加春节期间的各种喜庆活动和游乐,如舞狮、耍龙、踩高跷、划旱船、逛庙会等。共同的娱乐和面对面的交流,相互间的问候和馈赠,可以化解人际间的冲突,融洽人际间的情感。再加上节日特有的欢乐、祥合的气氛,更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认知、认同与理解,排遣个体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体会一个融洽的群体所给予个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学者们在研究中发现,传统节日中有相当部分的习俗是与竞赛或竞技有关的,如舞龙、舞狮、踩高跷、荡秋千、划龙船、登高、灯会等节日习俗。研究表明,群体成员相互影响和成员之间的感情对于群体团结起重要作用。在传统节日的富多彩的习俗活动中,人们参加歌舞,享用佳肴美酒,使身心处于放松状态,紧张压抑的精神得到解脱,心理状态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
呼吁政府的支持
如何让传统节日传承下去,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的高度重视。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节日受到了冷落乃至或明或暗的批判。官方所提倡的一直是“十一”、“七一”、“六一”、“三八”、“五一”等新的纪念节日。到了“文革”期间,许多传统的节日活动连同有关的节日传说,更是被当作封建迷信横加批判,造成了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严重断裂。
高丙中认为,节日发展的历史证明,国家给予节日以一定的法定休假日,是对节日的肯定和提倡,这将极大地促进节日走向繁荣和鼎盛。因此,如今若要振兴民族传统节日,首先就必须利用国家权力和舆论工具还给传统节日以合法地位,改变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不正确认识,从而为对它的利用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
中国民俗专家近年来一直呼吁将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4年初,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向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议案,建议将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确立为国家法定假日,此议案有36位全国人大代表附签。议案提出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中央有关部门将此立为课题委托中国民俗学会的几位学者对其可行性进行调研。近日在由中国民俗学会组织举办的关于“祖国传统节日”的国际研讨会上,学者又提出除要求除夕、端午放假外,“清明长假”和“中秋长假”分别取代“五一黄金周”和“十一黄金周”的建议。
民俗专家认为,增加法定假日的要求,并非出于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在中国越来越大的影响,而是一个国家的国家伦理,必须充分体现在对民间活动的文化传承的尊重上,这种尊重对于国家而言,自然应该表现为一种制度性的安排。
“目前在国家的制度安排中,春节似乎仅仅跟“五一”、“十一”平起平座,而“五一”和国庆充其量只是城市人的节日,而且其文化内涵也远低于春节。但是,每年“五一”和“十一”都是放三天假,加上调休,一般是七天;而春节跟元宵节相接,也只给三天假,加上调休,最多也是七天。”高丙中认为,这跟春节的地位太不相称。在中国民间,大年三十(除夕夜)是一年里、至少是春节最重要的一天,法定假日理当尊重这个传统。
香港、澳门等地比我们内地更开放、更“西化”的地区,但实际上其对中国民俗传统比我们有更多的强调和安排。比如在香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被定为五大传统节日,被规定为法定假日,澳门也类似。就连韩国中秋节也有三天法定假期。
7、传统节日渐受淡漠的原因
节日的热闹来源于亲人们的团聚,节日的温情来源于亲人间的沟通与交流。中秋也好,春节也罢,其内涵无外乎“团圆”二字。如今的中国家庭,早已不是一家十几口人甚至几十口人,一些地方还存在着少子化、空巢化的问题。每逢中秋、春节,有的子女跟父母远隔千里,无法团聚,有的虽然能回到父母身边,但往往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吃完饭,抹抹嘴,又各奔东西。团聚少了,沟通没了,所以节日的味道也就淡了。
还有些年轻人把过节等同于在商场中流连忘返。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物质的需求也增加了,过节买些东西本无可厚非。可当我们在所有的节日里想到的只是“买买买”,不知疲倦地流连于商场的橱窗柜台前,亲情、友情可能会在一场场购物狂欢中被遗忘。而亲情、友情是节日最好的“调味品”,没了“调味品”,节日的味道自然淡了。就像那首歌所唱的,“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亲人间坐下来谈谈心、聊聊天的那份其乐融融,不是冷冰冰的商品可以替代的。
8、为什么洋节日在中国火爆而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反而遇冷
一个国家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而在当今中国,西方节日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传统的中国节日则被冷淡。面对这种冲击,我们有必要探讨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引导国人正确面对。
一、西方节日冲击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原因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并不是形成于一时,它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内在和外在原因。
11政治、经济的原因
近现代西方发达的经济一直是中国人追赶和学习的目标,而西方文化必然会伴随着经济的影响进入中国。与此同时,政治的原因也会导致中西文化的冲突。由于长期的封闭与禁锢,中国人对西方节日乃至整个西方文化都知之甚少,一旦国门打开,西方文化蜂拥而至,中国人的好奇、宽容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向认为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模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在与中国、前苏联等进行政治、军事竞争的同时,也在极力
地吹嘘、推进他们的文化,节日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
重要体现部分,必然会成为西方文化冲击的首要目
标。
21商业炒作的原因
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火爆与商业的炒作是密不可分的。每年一到圣诞节、情人节,商家的各种广告、宣传活动就会铺天盖地,与西方节日有关的商品、服务都摆到了街面上。在香港,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一些洋节日当天,西餐厅大多会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而内地人对西方节日的商业炒作也并不逊于香港人。
31教育、媒体的推波助澜
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突出表现在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身上,在这方面,以青年人
作为主要培养、宣传对象的教育和媒体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教育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两点
上:一是英语教育在中国的大众化使得英语国家的文化教育在中国相当普及,一般的青年人,不管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都对西方的主要节日有所了解;二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对缺乏对受教育者无意中起了误导的作用。很多年轻人只知道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却不知道中国的七夕节、清明节是哪一天;只知道圣诞树、圣诞晚会、玫瑰花和巧克力,却不知道春节、中秋节究竟有什么文化蕴涵。这些与当前中国的教育思路不能说没有关系。在媒体方面,许多报刊杂志往往大量登载有关西方节日的报道,而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介绍甚少。有一年的4月1日,某报纸居然刊登一些虚假新闻,然后报道说是愚人节开的玩笑,可见有些不负责任的媒体确实对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盛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1西方节日本身的一些优势
西方节日在中国倍受推崇也与中西节日本身的表现形式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节日主要起源于节气、庆贺、祭祀等活动,而西方的节日大多与宗教有关。许多年轻人偏爱西方节日往往不是由于其文化内涵,而是想让平淡的生活多一点乐趣,或是想借机向自己爱慕尊敬的人表达一点心意,至于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有什么文化内涵,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那么,西方节日与中国节日相比,在表现形式上具有什么优势呢? 先看圣诞节与春节的差别。圣诞节时,人们可以准备圣诞贺卡、圣诞老人、圣诞树等,然后开个圣诞晚会,既花费不大,又玩得开心。而春节期间呢,城里的人往往会关在家里看电视,或去亲戚家串个门,农村的人则忙着走亲戚,互相请客,拜年。总之,人们一般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聚在www.benkelunwen.cn一起,并没有一种因文化根源相同而形成的民族融合气氛,加上花费的金钱、时间和精力较多,以至于很多人感叹宁愿没有春节。再看情人节与七夕节。中国人比较含蓄,很少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现在的年轻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保守,而是趋于大胆直接,加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情人节用鲜花、巧克力等向喜欢的人表达爱意的方式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要,所以备受他们的青睐。而七夕节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结局又让很多年轻人忌讳,因此庆祝的人少之又少。其它的节日气氛的差别,如万圣节的热闹与盂兰节的冷清等,大概也与它们的庆祝形式有一定的关系。
9、为何现在年轻人特别喜欢过洋节,传统节日越来越遇冷
关于现在年轻人特别喜欢过祥节的问题,个人觉得有下面三个原因,1个是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都是出生在90后,00后,他们从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
2个是改革开放,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做的不够,有点崇洋媚外,
3个是现代商家大力宣传,造成节目经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