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大全 » 山东今年有什么节日

山东今年有什么节日

发布时间: 2023-02-07 00:14:51

1、山东省内的民俗节日

祭海

【祭海】青岛地区的沿海渔民,自古以来就有农历3月19日祭海的习俗。春汛起锚前,渔民们在海边摆上供物,点香烧纸,乞求海神保佑平安。此俗延续至今,但祭海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称为"上网节",是欢送渔民出海并预祝丰收的节日。海防部门也借机宣传海上规约和安全生产知识。即墨市田横镇周戈庄祭海上网仪式最为隆重,装扮一新的上百艘渔船停泊海滩,五颜六色的网标迎风飘扬,鞭炮若雷,号子震天,各种民俗表演纷纷登场,大戏开台,连唱3天3夜,规模十分盛大。�

崂山道教音乐

【崂山道教音乐】道教音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组成部分。崂山是中华道教胜地,其道乐有独特之处。崂山道乐经曲,多由上古民歌和民间号子演变而成,具有强烈的东夷文化气息。后来,风行全国的"十方经韵"传入,融入了崂山道乐。金代,全真道北七真来崂山传真布道,特别是丘处机三次来崂山,把崂山道乐和十方道乐进行了广泛交流,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和档次齐备的道乐体系。嗣后,崂山道乐分为"内山派"和"外山派",特别是外山派道乐使用管弦伴奏,而且又直接参与各种民俗活动,促进了崂山地区民间吹奏乐的蓬勃发展。许多民间老艺人多师承崂山道乐,许多道乐名曲在民间流传至今。�

剪纸

【剪纸】青岛地区的民间剪纸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地方色彩。逢年过节,家家都剪窗花、贴门笺,以示庆贺。婚嫁喜事,也要用窗花、墙花、天棚花装饰新房。人们常以剪窗花手艺来品评姑娘、媳妇的心手巧拙。青岛地区内尤以黄岛区的民间剪纸最负盛名,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其剪纸在清代曾被作为贡品。近几年来,青岛民间剪纸多次参加全国民间艺术展并获奖,剪纸艺人还到墨西哥、瑞典等国作现场表演。�

饽饽磕子

【饽饽磕子】青岛地区农村的花样面塑久负盛名。逢年过节及喜庆之日,家家都要做些好吃中看的花样面饽,以示喜庆,后来便用雕刻出的专用模子来制作这些面食。这些饽饽磕子又称"面模",造型质朴,图案采用浮雕与线刻结合的方法刻成,装饰性很强。用面模做成的鱼、桃、元宝、荷叶、莲蓬和十二生肖等象征吉祥的面食,造型美观。即墨市留村镇葛村的面模驰名远近,这一技艺始于1802年,后经代代相传至今。�

即墨镶边

【即墨镶边】明清时期,即墨县民间就广泛流传着"小扣锁"(又称捏绣)和刺绣等手工工艺,1918年手工艺人卢忠溪从外国洋行引进一幅意大利"手拿花边"底样,经他试做成功后,便广为传播。许多民间艺人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不断吸收"小扣锁"、刺绣等工艺特点和针法,使之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工艺针法,称为"即墨手拿花边"。嗣后,逐渐成为品种繁多、用途广泛、绚丽多姿的"即墨镶边"。这种工艺品销往欧、美和东南亚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享有"抽纱瑰珍"之美誉。�

泊里红席

【泊里红席】胶南市泊里红席有悠久的历史,据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后经代代相传,编席技术便在泊里一带流传下来,成为一种传统的家庭手工工艺。这种席是用高粱秸劈成篾子,有红白两种颜色,交叉编织出各种不同花纹的图案,故称红席。因其编织严密、纹理清晰、光滑柔软、美观轻便,故深受民间喜爱,远销全国各地,并作为本地土特工艺产品进京展览。�

青岛草编

【青岛草编】草编是青岛地区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遍及所属各地农村,尤以平度市所产最为著名。草编品种有花样辫、手编提篮、草帽、茶杯垫、坐垫、门帘、草地毯等十几种、数百个品种,所用之原料有麦秸草、金丝草、玉米皮、蒲草、茅草、棉杆皮等十几种植物秸杆和茎叶。农村妇女多以此手工艺品为家庭副业。青岛草编工艺精细,造型美观,色彩协调,文雅质朴,少数供应国内市场,大宗销往国外。�

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俗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故乡后,经多年相传,不断改进,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员10人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手锣等,唱腔曲牌有30余个。1860年后,又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有35个剧本。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嗣后,全国150个文艺团体先后来胶州学习胶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1991年的"中国首届秧歌大赛"中,胶州秧歌获优秀奖。�

柳腔

【柳腔】地方剧种。产生于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而成。乾隆年间,"肘鼓子"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合,逐渐由说唱变为演唱,虽然形式简单、表演朴实,但因乡音浓郁、生动有趣而颇受欢迎。约在百余年前,又因受莱阳县四弦小调的影响,开始用四弦胡琴伴奏,并配以唢呐帮腔。初用四胡伴奏时,因无定式曲谱,琴师与演员不能完全协调,只能配合着往上溜,故称"溜腔"。后因溜字不雅,改为"柳腔",即墨也因之称为"柳腔之乡"。后来,柳腔戏逐渐流行于胶东一带,并于30年代传入青岛市区,深受妇女和老人喜爱。�

茂腔

【茂腔】地方剧种。源于"肘鼓子"。清乾隆年间,肘鼓子传入青岛地区的胶州、胶南等地,民间艺人吸取肘鼓之长,糅进当地民间小调,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本肘鼓"。清咸丰年间,"本肘鼓"又与苏北的"海冒调"结合,形成了新的唱腔,称为"冒肘鼓",亦称"茂肘鼓"。嗣后,又吸取胶州秧歌、诸城秧歌的曲调,形成了原板、二板、反调、大悲调、快打慢唱等板腔体系。胶州、胶南、诸诚、高密等地的民间艺人,自发地组成了许多"茂肘鼓"戏班。1949年后,将"茂肘鼓"正式定名为"茂腔",其传统剧目有120余个。�

龙灯

【龙灯】青岛崂山区素有"神仙之宅、灵异之府"的美名,龙灯舞也久负盛名。崂山区北宅镇五龙村的龙灯舞始于清同治九年(1870),龙身9节,全长11米,龙身为深灰色,每年春节除在各村演出外,必到即墨县城表演,其串龙、大小五花、滚龙等表演程式,方圆百里都有名气。中韩镇孙家下庄于光绪年间办起舞龙灯的同乐会,所舞之龙身长40米,晚间龙身内点燃蜡烛,光彩夺目,蔚为壮观。�

九狮图

【九狮图】又称九狮舞,1924年即墨城北阁里村民借鉴双狮舞编排而成。12名演员中,4人扮成2只母狮,7人各扮1只子狮,1人执绣球,在热烈的锣鼓声中,7只子狮环绕2只母狮欢腾跳跃,执绣球者穿插其中。其表演有各种程式,通过一连串的舞蹈动作,表现狮子的气质、神态和性格。九狮图的表演属硬架子灯舞,要求演员具备一定的武功基础。�

渔家宴

【渔家宴】是汇合青岛地区农渔人家的饮食品种、饮食习惯和饮食风格的特色宴,有各色菜肴、食品共80余个品种。该宴以鲜活小海鲜和崂山土特产为原料,经规范化处理,并经复杂的烹调工序加工,成为一桌充满乡土气息的宴席,表现出丰富的渔家饮食文化内涵。�

即墨老酒

【即墨老酒】又名即墨黄酒,其酿造历史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有正式记载是始酿于北宋时期。它以黍米、麦曲和崂山矿泉水为原料,按照"黍米必齐、曲蘖必时、水泉必秀、陶器必良、火剂必得"的古代造酒六法酿制而成。酒色红褐,盈盅不溢,晶莹纯正,醇厚爽口,有舒筋活血、补气养神之功效,深得古今名人赞许。清代道光年间即畅销全国各地。�

海云庵糖球会

【海云庵糖球会】海云庵位于青岛市四方区海云街,始建于明代。旧时,农历正月十六是该庵庙会,香火颇盛,是市区内三大传统庙会之一。因庙会上卖山楂糖球的特别多,久而久之,便习称为"海云庵糖球会"。1986年,青岛市恢复了这一深受群众欢迎的民俗节日,会期定为3天。庙会之日,茂腔、柳腔、皮影、杂耍、剪纸、年画、秧歌大赛、锣鼓大赛等民间艺术活动丰富多彩,造型各异的糖球琳琅满目,各种风味小吃和手工艺品应有尽有,每年前来赶会的中外游客有100万人之多。自1990年起,海云庵糖球会被列为国家重点旅游项目。�

清溪庵萝卜会

【清溪庵萝卜会】清溪庵又名"玉皇庙",俗称"下村庙"。位于青岛市市北区道口路。始建于元代,现已拆除。旧时,每逢农历正月初九玉皇诞辰,此处有盛大庙会,为市区三大庙会之一。又因民间有"正月初九吃萝卜不牙疼,又可治百病"的说法,故萝卜成了这个庙会的主要商品。久而久之,就有"清溪庵萝卜会"之名。又因该庵在台东镇,故又称"台东萝卜会"。1991年,青岛市恢复"萝卜会"这一民俗节日,会期为3天。会上商家云集,人流如潮,各类商品琳琅满目,萝卜雕刻大赛倍受欢迎,赶会的游客达100余万人次。�

青岛樱花会

【青岛樱花会】青岛樱花引进的历史已近百年,多栽植于中山公园,总数达2万余株。青岛樱花会已有80余年的历史,每年4~5月间在中山公园举行。届时,公园樱花路两侧数千株樱花盛开,花团锦簇,灿若云霞,市民们扶老携幼,亲朋结伴,前来游春赏花。青岛市近郊的许多县、市和省内各地区的群众,也都专程来青岛赴此盛会。

2、山东农历十月初一是什么节日

山东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
是祭祀祖先的节日,最重要的习俗就是给先人送寒衣,即五色纸做成的冥衣。人们认为在农历的十月初一,天气已经到了深秋,慢慢转凉,地府已故的亲人也会感到寒冷,需要给他们送去衣物。由于这个传统节日由来已久,也有了很多别称,例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等等,民众还称之为鬼头日。在世的百姓也会准备过冬,旧时都会把做好的棉衣拿出来给小孩试穿。

3、山东潍坊节日传统风俗有哪些

1、扑灰年画

扑灰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山东高密地区汉族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

2、春季放风筝

潍坊古来有春季放风筝的风俗,1984年当地政府发扬这一优秀民间文化传统,倡导举行国际风筝会,当年就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新加坡、日本、原联邦德国、香港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个风筝团、队、100多名放飞员前来赴会。

3、木版年画

像杨家埠的木版年画是如此, 杨家埠村在潍坊市东北15公里处,由于盛产木版年画而远近闻名。 杨家埠木版年画始于明朝末年,繁荣于清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我国著名的三大民间年画之一。

4、高密泥塑

"聂家庄泥塑"也备爱人们的喜爱, 高密泥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这里的农民就自己设计用泥做成一种叫“锅子花”(也称泥墩子)的焰火出售。

5、高密剪纸

明代洪武年间大批移民,带来外地剪纸,主客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高密剪纸的风格。一是块与线形成黑白灰色调,相互衬托,对比强烈,并富有韵律感。二是纸条挺拔,浑厚粗犷,富有浓重的金石意味。三是以精巧的构思见长。

4、山东菏泽有什么特色节日啊?

山东省城市园林绿化博览会暨苗木洽谈会为主,还包括中国(鄄城)国际文化节、菏泽房产交易展示会等项经贸活动;中国(菏泽)龙狮邀请赛、戏曲调演、书画展览和群众性文艺展演;中华牡丹仙子大奖赛和国花婚礼大典。

啤酒节由牡丹区人民政府主办,为期9天。活动以传播“山水”啤酒文化,活跃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菏泽经济发展为宗旨。期间将举办“唱响山水”才艺展示、“啤酒王”争霸赛、啤酒节文化摄影大赛、绝活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文化活动。充分体现啤酒节“市民节”的办节定位,办成名副其实的平民百姓狂欢节日

菏泽国际牡丹花会
每年一度菏泽牡丹会,已举办过多届。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菏泽举办了首届国际牡丹花会

时间在4月10—15日左右开幕

5、山东的春节习俗 (列表)

山东春节习俗:

1、腊八

腊八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腊八粥进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户人”中的烧火户在这天专来烧火。支起大锅,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

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粗的,给当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类,喝粥时,一个还给一斤馍馍;另一种是细的,用薏米仁、桂元、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红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

2、三十

临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蒸壮”就出现了,“蒸壮”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饺子、糕饼。这时“烧火户”又来烧火,蒸各式各样的馒头。 

3、除夕

除夕夜晚衍圣公还要亲自到安怀堂摆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据说孔府中所有的精灵鬼怪都归这个白胡子老神仙管。 

(5)山东今年有什么节日扩展资料:

山东春节禁忌:

1、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

2、临沂则忌动针钱,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胶东各地最忌初一打破东西,万一打破东西,要手持碎片,不回头,不说话,直走到井边,将碎片抛掷井中,否则“主凶”。

3、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后,念吉语“岁岁(碎碎)平安”来破解。初一煮饺子,破了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过年吃饺子同时吃蒜时,因“蒜”与“散”音同,改称蒜为“义和菜”。

6、青龙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有什么活动?

青龙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这一天人们有什么活动呢?二月二日,俗谓龙抬头,原济南府所属地区,称为青龙节或春龙节、龙头节。山东其他地区多称为二月二,梁山称龙头节。唐代之前,二月二不算令节,中唐时此日始有挑菜、迎富、踏青等活动在川陕之地流行,时称“挑菜节”、“迎富日”。宋末元初,北方的二月二又联系惊蛰增加了龙抬头的内容,并逐渐演变成以驱虫害和祈丰收风俗为主的节日。明清以来,山东此日有引龙、打囤、煎饼熏虫、击梁辟鼠、炒豆报捷等风俗活动,挑菜、迎富等已不多见。

现在这天比较盛行的风俗是炒蝎豆。潍县、莱州等地称作“报捷”,谐音爆蜇,据说吃了炒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蜇。运城等地称作“炒蝎子爪”,孩子们边吃边唱道:“吃了蝎子爪,蝎子不用打。”蝎豆一般用黄豆炒制,有的蝎豆还粘上糖面,有的在盐水中泡过,香脆可口,还有的把面棋子和蝎豆一块炒,花样甚多。吃蝎豆不仅可以辟蝎,还有人说谁要是吃了七家的蝎子爪,谁就能长命百岁。现在除胶东部分地区外,其他各地的二月二都流行此俗,不过在蝎豆之外又加上了瓜子、爆米花等,这是炒蝎豆风俗的一个新发展。

青龙节二月二日的节日风俗,许多都与龙抬头有关。郓城等地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把石磨的上扇支起来,这就叫作龙抬头,据说只有这样,才能“细雨下得满地流,一年吃穿不发愁”。威海等地早起蒸糕,以祀春龙起蛰。滕州等地这天蒸馍馍,名为“蒸龙蛋”;吃面条,名为“龙须面”。有的地方吃饼,名为“龙鳞饼”;吃菜团子,名为“龙蛋”。但也有的地方这天不吃面条、不喝小米饭,因为面条叫龙须,小米叫龙籽,吃了怕影响龙的健康。旧时多在龙抬头这天理发,小孩子这天入学谓占鼇头,以图吉利。海阳等地用白面或豆面做成小龙,谓神虫,放在粮囤和面缸里,祝愿粮面用之不尽。威海、龙口等地,以成串的圆形色布挂在小孩的帽子上,称小龙尾;有些地方还有耍龙灯等娱乐活动,以应节序。

青龙节的饮食,各地不尽相同。除上述的煎饼、面条、馍馍外,有的吃花糕,意味著步步登高。龙口等地则是把年下蒸的糕留一块这天吃。有的吃烙饼,郓城等地认为烙饼可铺囤底,盖囤尖,防鼠防蛀,确保粮仓。枣庄、单县的人们这天休息,改善生活,说:“二月二,不干活,坐下来,吃大馍。”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