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大全 » 广西壮族农历11月有什么节日

广西壮族农历11月有什么节日

发布时间: 2023-01-31 18:35:39

1、壮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陀螺节、陇端节、铜鼓节、蚂拐节、花婆节、“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百灵节等。
除了这些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外,春节、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汉族民间节日,也是壮族的传统节日。

陀螺节
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长达七八分钟才倒下来。比赛打陀螺更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陇端节
陇端节,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以及附近的壮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陇端”(壮语,赶田坝之意),壮族的传统节日是壮语译音,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聚。

铜鼓节
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统节日。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举行。届时,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
花婆节
壮族传统节日。民间传说,壮族始祖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后来主管赐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从六甲花园中的花转到世上来,壮族的传统节日故其被奉为花婆神。

2、壮族有什么大节日?

壮族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很多都与汉族相同。正月过年非常热闹,各村寨青年男女都要以传统购“抛绣球戏扑”。打“磨秋”也是传统内容之一,即栽一直木于地上,以一横木凿其中,合于直木顶的磨心上,二人一左一右扑于横木两端为戏,此起彼落,此落彼起,腾在半空,非常有趣。壮族每年固定的宗教节日甚多。如部分壮族正月(亦有在五月者)祭献“老人厅”二月(亦有在六月初六或十月者)盛行过小年。每年二月“祭龙”是各支系的共同节日。“祭龙”时由村中两户或数户人家轮流负担祭日历需要的鸡、猪等牺牲品;祭日,外寨人或骑马、戴斗签者不得通过寨心,习惯认为每年杀猪“祭龙”能使人畜平安,五谷丰登。三月祭雷神,栽完秧后并祭“田公”。七月“接祖”。八月各寨祭献土地。十二月“送祖”,送“灶王”。此外,还有许多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禁忌。如正月初一不准吹火,不得串门。平时不能坐在门槛中间。不能用脚踩灶台和三脚。不能抬着锄头或戴着斗笠进家。不能攀爬或砍伐龙山上的树木。如有结婚之家,孕妇不准去看新娘。家有产妇时,门上悬挂草帽一顶,暗示外人不得入内。

跳宫节

在云南省的富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那坡等地,每年农历四月间要过跳宫节。各地的节日时间有区别,有从四月初三开始的,也有从四月初八或十一开始的,节日活动连续三天。

第一天要称举行请鼓仪式,由那公(寨主)、宫头(总管)等人身着古装,带着准备过节的村民去请那摩(年纪最大的头人)起铜鼓过节。那摩应允后就领着大家到埋鼓的地方,焚香颂经,虔诚祭祀,然后才把铜鼓从地下挖出来,连同祭品一起系在鼓架上,众人载歌载舞,簇拥着反铜鼓抬至节日跳舞的地方――宫坪。

宫坪选在村边坝子上,中间用篱笆围着一蔸金竹。相传他们的祖先在一次战争中被外族围追,一位英雄藏身于金竹丛中,用计击退了敌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敬献金竹,形成了围着金竹跳舞唱歌的跳宫节。

节日的一切准备就绪后,由那摩击鼓三下,宣布节日开始。接着吹起葫芦笙,击起铜鼓,人们伴着音乐,和着鼓点,围着金竹热情地跳舞。不时有人跳饿了累了,便停下来吃点糯米饭,尝块肉,喝口酒,然后继续跳舞。

欢快的歌舞活动持续两天。第一天晚上,人们要结队到那摩和那公家去祝贺节日。第二天晚上则到各家各户去跳金竹舞,祝福家家户户人畜兴旺,五谷丰登。青年们则扮演各种鸟兽,让大家追打。这种妙趣横生的游戏,使节日之夜的欢乐气氛更加浓烈。

节日的最后一天俗称“过三朝”。中午,由那公组织全村寨各家各户,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宰鸡杀狗,祭祀祖 先感谢祖先的恩德,祈求祖宗保佑。祭祀结束后,还要举行“送鼓”仪式。由那公、宫头和七个帕比(节日主持者)带着众人载歌载舞护送铜鼓回到那摩家里。这时,节日告以结束。现在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跳宫节成了娱乐和物资交流的盛大集会,节日内容更加丰富了,附近的壮、苗、瑶、汉等民族也来参与物资交流和娱乐活动,以欢庆节日。

花朝节

农历二月初二举行,是广西宁明、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花朝节是纪念百花仙子的节日,传说她降于这天。她喜欢木棉树,因为它长得挺拔粗壮,春来满树红花,鲜艳如火。所以她常栖木棉树上,佑护大地百花灿烂,人间安宁。

节日是选在有高大木棉树的地方过的。男女青年们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他们穿着民族盛装,怀揣五色糯饭、 糍粑或粽子等食品,带上为情人而备的头巾、千针底新鞋等礼品,尤其不能少了精心绣制的绣球。人倦绿丛中三五成群,对唱山歌,赞情侣,夸对方,求连情,同时歌颂百花仙子的佳洁、美丽。唱到情深意醉,绣球便带着无限的柔情,象彩虹一样飞向自己的心上人。一时在绿丛中彩球飞舞,给歌场增添了无限的趣意。

夕阳时分,人们按照传统习俗,从四周把绣球向木棉高枝抛去,于是一道道彩色的“闪电”,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抛掷过后,木棉树上彩球累累,宛如仙子霓裙。人们用这样的方式祈求百花仙子降福。

3、壮族有什么习俗和节日

壮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
1、尝新节:壮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八月间新谷成熟时举行。一般各家各户单独过,也有请邻近亲友一起聚会的。是日,家家户户都用新米煮饭,并杀鸡宰鸭备猪肉,祭祀祖宗及各路神灵,酬谢其护佑丰收。妇女们清早就到田里割回绿稻叶供在神龛上,并供上饭菜果品,然后烧香、点亮油灯。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狗唤到神龛前,舀一大勺新米饭,加上各样菜肴喂狗。待狗吃饱后,全家人才围坐聚餐。传说最早的谷种是狗带来的,为了感谢狗的功劳,尝新节必让它先吃。
2、蛙婆节:壮族民间传统节日。俗称蚂拐节。节期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为单位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有“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仪式。整个节日活动以赞颂蛙神给人间带来雨水、保佑丰收的功绩贯穿始终,为乐神娱伯歌舞盛会。人们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只青蛙奉为神圣,抓获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拥戴,并成为当年主持祭蛙仪式的首领。现代蛙婆节已演变成群众娱乐节庆活动和歌会,故又有“蚂歌会”之称。
3、吃立节: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民间节日。“吃立”壮语意为“欢庆”或“补过春节”。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打击侵略者,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相沿成俗。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4、花婆节:壮族的传统节日。民间传说,壮族始祖 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后来主管赐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从六甲花园中的花转到世上来,故其被奉为花婆神。农历二月二十九为花婆神的诞辰日。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村寨里同一辈的妇女结异姓姐妹,凑钱备办鸡鸭从和香烛钱纸,供祭花婆神,然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来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长。没有生育的妇女,是日要到野外采花来戴,以求花婆神赐花送子。若日后怀孕,为使小孩出生后有灵魂,须请师公到野外念经求花,还要在路边小沟做架桥仪式,把花从桥上接过来。小孩出生后,要在产妇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此俗现已淡化。
5、药王节:亦称药师节。壮族传统节日。传说药王是壮医药神。他发现药草,为人治病,还向众人传授种药、采药、治病的知识。昔时壮族地区各较大村寨都立有药王庙,每年五月端午节祭祀药王并进行采药防病活动。如桂北一带的壮族此日上山采回乌桕、田基黄、葫芦茶、元宝草等草药煮水洗澡。以为此举可使皮肤光洁,不生疥疮。靖西县的壮族则在这天开设药市,专卖各种草药,买者踊跃。传说此日之药有特效。此外,各家各户还包三角粽,在屋里熬醋液,烧柚子皮,在门边插艾草,以示驱邪逐疫。

4、壮族的节日有哪些?

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陀螺节、陇端节、铜鼓节、蚂拐节、花婆节、“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百灵节等。

春节、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汉族民间节日,也是壮族的岁时节日。

壮族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

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

壮族的禁忌: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

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

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5、壮族都有什么节日

春节、“三月三”、“七月十四”、二月初二、四月初八、端午节、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日等节日是壮族比较隆重的节日。

拓展资料

壮族盛大节日简介

1、春节

是最降重的节日。年三十吃过丰盛的晚餐,人们便围着火塘守岁。子时一到,人们立即焚香点烛,在神台上供满祭品。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有不少地方的壮族妇女马上提着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边打“新水”,讨个吉利。青年们举行歌圩或舞狮、打舂堂,听壮戏,等等。文娱活动五彩缤纷,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2、陀螺节

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

3、陇端节

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以及附近的壮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陇端”(壮语,赶田坝之意),是壮语译音,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聚。陇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

4、吃立节

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吃立”壮语意为“欢庆”。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5、娅拜节

云南省富宁县剥隘镇者宁、索乌一带的壮族,每年四月属兔那一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四十八尾鱼,到娅拜山去,奠祭壮族妇女娅拜(有传说为侬智高母亲)。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场,礼仪十分隆重。

6、三月三

是清明节,同时也是壮族的歌节。作为清明节是受汉族的影响。但也有的壮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过清明节扫墓的,与汉族大不相同。壮人对祭扫十分看重,届时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到祖先坟上去供,行拜礼。不少地方的祭扫的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歌圩,是为三月三歌节。近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这一天定为壮族的节日。青年男女们通过歌圩找到中意的伴侣。

7、牛魂节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牛魂节,又叫做脱轭节。在壮人的意识里牛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凡间的一般牲口。每年四月初八,牛魔王便从天上下到凡间,保佑牛不瘟死因为是给牛过节,这一天人和牛都停止劳动。主人用枫叶水泡糯米蒸饭,然后先捏一团给牛吃。牛栏外摆上供品,点香烛,祭祀牛魔王,人们还要唱山歌,欢庆牛的生日

8、莫一大王节

每年六月初二为莫大一王节,是为纪念敢于反抗封建皇帝的壮族英雄莫一的。每年六月二日为一小祭,六年一大祭。小祭是各家宰鸡杀鸭,焚香供祭,求他佑护壮家人安宁。大祭十分隆重,要在莫一大王庙举行盛大的仪式。祭毕,将每道菜按全村户数分份,每户一人参加聚餐,礼成。

9、中元节

七月十四至十六是中元节,俗称鬼节。这是壮人仅次于春节的大节。从七月初七就已经开始有节日的气氛了。七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壮人认为今天是仙女沐浴的日子,用水来染布、做醋、煮药,格外好,家家户户中午有人赶往河边或山泉挑水。有些地方把初七当女儿节,出嫁的女儿不但不像织女那样渡过鹊桥寻夫,反而离开夫家回到母亲的怀抱。

10、霜降节

是纪念反抗外来侵略的女英雄岑玉音的节日,已经有360多年的历史。这个节日流行在大新县的下雷、雷平及宝圩一带,但影响扩大到天等、靖西、德保等县。正降日凌晨人们便带糍粑、年米、肉、香烛等聚集玉音庙宇供祭。有演戏的,有唱山歌的,有舞狮的,等等。

6、广西有什么传统节日?

1、宾阳炮龙节

宾阳炮龙节是广西宾阳县独有的一种传统节日,是汉族、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综合性民间节庆,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色彩。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举行。

2、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轩辕说法 ,三月三拜蚩尤。

3、毛南族分龙节

毛南族分龙节是毛南族祈神保佑丰收的传统节日。于农历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龙日)前后举行,一般活动有两三天。是毛南族最古老、最盛大、最重要的节日。

4、龙胜红瑶晒衣节

红瑶(瑶族的一个支系,以崇尚红色为美,妇女所穿衣服多为红色而得名)文化讲古、劳动场景展示、红瑶习俗展示、民族歌舞表演、千人送新娘表演等活动。

5、瑶族盘王节

主要活动有瑶族歌舞专题晚会、开幕式及大型文艺表演、三省十三县节目展演、瑶族服饰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奇石、盆景展和书画、摄影展等。

7、壮族的传统节日

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有春节、歌圩节“三月三”、送灶节等

—、春节  

壮年  即壮族新年。时间比汉族早一个月。过去,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合家祭祖,联寨拜社,喜迎新年。过去还有以八月酉日为迎新岁节日。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藤州俗不知岁,唯用八月酉日(即十月前后)为腊,长幼相贺以为年。”壮族以八月收割稻谷为新年节庆,因有别于汉族春节而说成是“俗不知岁”。 

现在壮族过春节的节期虽然是受汉族春节的影响,但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则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宋代以前,壮族各地的节日是按农业生产的周期而定,自明代以后大部分地区逐渐采用农历节期。壮族的迎新岁活动,与汉族大致相同,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到了十五日各家吃了专供祖神的“母粽”(特大粽子)后即告“散年”,意为新年节期聚庆终止。亦有部分地区的新年节庆延至正月末,采白头翁或艾草合糯米制糍粑(俗称“艾粑”)小祭为岁庆终期,有的延至二月初二社祭方告结束。故通常又将整个正月作为庆新春节期,称为“过正月”、“吃正月”。壮语Cieng(“正月”之简称)为春节的代称。

二、歌圩节

三月歌圩节: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1985年,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三、送灶节、年三十

送灶节: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壮族祭祀灶神的传统节日,旨在送灶王归天。人们认为,灶王爷一年到头为农家司灶管火,即辛苦,又龌龊,从腊月廿三起到次年的正月初一,农家给灶王爷歇息七天,陈供品以饯行,并在灶口贴小对联:“上天呈好事,下地降吉祥”。意即请灶王爷到天上多为本家说好话,祈求丰足安康。 

年三十:又称年晚,即腊月三十,这是壮族人民一年当中最繁忙而又最生动的节日。各家各户宰杀年猪,包粽子,做年糕,缝制新衣,张贴春联等。入夜,以猪头、阉鸡、果品隆重祭祖。大人围在火边,除夕守岁;小孩尽兴游戏,通宵不眠。各户在门前悬挂鞭炮,待鸡鸣时燃放,以鸡啼第一声时最先点响炮竹者为最吉祥,俗称“压鸡嘴炮”。并在火灶边陈供品迎接灶王爷归来。之后,每鸡啼一遍,燃放一阵炮竹,直至天明。

8、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哪些节日

宾阳炮龙节,主要有百龙舞宾州炮龙之夜文艺晚会和烟花燃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炮龙展示、百家宴以及书画、摄影展等活动。

“三月三”歌圩,原名“三月三”歌节,自1985年起先后举办了18届,2003年后更名为“歌圩”,推出山歌擂台赛、千人竹杠阵等富有壮乡特色的活动项目。

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主要活动有开幕式、布洛陀之夜晚会、布洛陀民间祭祀大典、壮民族山歌歌王大赛、国际雄狮大赛、壮民族歌圩体育运动会、布洛陀文化研究成果发布会、商贸活动等。

环江毛南族分龙节,活动内容主要有敬祭仪式、民族体育竞技表演、山歌对唱、民族特产及工艺品展销、民族文艺晚会、千人傩面狂欢篝晚会等。

龙胜红瑶晒衣节,红瑶(瑶族的一个支系,以崇尚红色为美,妇女所穿衣服多为红色而得名)文化讲古、劳动场景展示、红瑶习俗展示、民族歌舞表演、千人送新娘表演等活动。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