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节日有什么可以说的
1、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龙抬头、上巳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
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来历: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来历: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龙抬头:
农历的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青龙节亦称春龙节,春耕节,万神都会、土地神诞日。
来历: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会举行敬龙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丰收。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据说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上巳节: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来历:
上巳节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
传说西王母原是中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或前后。
来历: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端午节: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是古人向龙族祭祀的,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来历:
端午祭龙习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天的天象有关。在《易经》中,以八卦为基础又两两重合而构成六十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两个乾卦重合而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阳爻组成;爻是要从下往上数,而阳爻又以“九”代称,故从下数第五爻称“九五”;古越人以龙作为部族保护神,自比是龙的子孙,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在每年仲夏端午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天象“飞龙在天”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形成祭龙以酬谢龙祖恩德、压邪攘灾、祈福纳祥的礼俗,衍化成“端午节”。
七夕节:
七夕节,中国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来历: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中国人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夕或女儿节,这一天是女儿家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称为乞巧,是因为民间传说这天牛郎织女会天河,女儿家们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她们除了乞求针织女的技巧,同时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深人静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乞巧的仪式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朗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为了我们今时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间信仰。
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又叫七月半、亡人节、盂兰盆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这一天,民间百姓都会把收成的新米拿出来供养、祭祀自己的先祖,这也是孝道的传承。
来历: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曹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女儿,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徇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中元节。
中秋节:
中秋节,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
来历: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
重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来历: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据说,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下元节: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
来历: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冬至节: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冬至节还有很多别名,比如“冬节”、“长至节”、“短至节”、“亚岁”、“一阳节”、“贺冬节”、“肥冬”、“喜冬”、“履长节”、“豆腐节”等等,每个名称,都有它所代表的含义。
来历:
冬至, 是周代出现的,到了唐朝开始成为节日,盛行于唐宋时期,相沿至今。据记载,冬至这天,日影最长,古人认为,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这一习俗一直沿用到汉朝仍是如此。西汉时期,冬至被称为“冬节”。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俗称“腊八” 。
来历:
自先上古说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是为祈求丰收和吉祥的。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腊八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小年是春节的前奏,也是传统节日。
来历: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夜,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上,故又称年三十晚。
来历: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夕”的妖怪,专门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孩。“夕”神出鬼没,只在太阳落山后出来,半夜后又不见其踪影,没有人知道它住在哪儿。老百姓对它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一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比,箭无虚发,猎狗也非常厉害,见乡亲们被“夕”所害,决心除掉“夕”。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找到镇上的人们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这家人就敲起了盆盆罐罐,接着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夕”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夕”力不从心,想逃跑,哪知后腿被猎狗死死咬着,七郎趁机一箭把“夕”射死。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2、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都干什么?说一个
端午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菖、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习俗。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1][2]
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端午节期间通过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3、中秋节的时候除了说中秋快乐之类的祝福语之外还可以说什么?
如下:
1、秋意撩人,皓月当空,思意正浓,一条短信,虽然传递出了我的思念之情,却阻隔了我们团聚的笑脸,我的亲人,虽然不能团圆,依然要中秋节快乐!
2、取快乐无忧之泉,和健康平安之面,捏花好月圆之皮,包甜蜜幸福之馅。用关怀体贴之火烘烤,以思念祝福之信传递,送上特制月饼,祝中秋快乐!
3、中秋在眼前,思念碧波潋,好友心相连,祝福提前传:美梦如月圆,事事随心愿;生活似月饼,甜蜜润心田;快乐恰月桂,香飘脑海间。预祝中秋快乐!
4、送你一轮圆圆的月,思念为圆心,关怀长围绕;送你一个圆圆的饼,幸福为圆心,好运长环绕;送你一句圆圆的祝福,真诚为圆心,友情长围绕。中秋快乐!
5、为什么月亮这么圆,因为我对你的思念不会减;为什么月饼这么甜,因为我对你的祝福不间断。今天是中秋节,祝你节日快乐,好运连连!
6、月升代表我的牵挂,月落代表我的关怀,月盈代表我的惦记,月亏代表我的思念,月芽代表我的真诚,月弯代表我的微笑,月圆代表我的祝福。中秋节快乐!
7、江山易变,情字难改,春去秋来,花谢花开。伴随着微寒料峭的秋风,佳节中秋即将到来,放不开思念你的情怀,节日里祝你扫掉阴霾,舒心畅快。
8、金秋圆月挂天边,浪子心中思念添;寂寞嫦娥空际舞,八戒被贬为那般;我予汝心天可表,千里也能共婵娟。
9、平分秋色一轮满,中秋祝福千里明。一明住进快乐城,二明成功好运行,三明事事皆太平,四明莫忘朋友情,五明花好月圆幸福永不停。中秋快乐!
10、中秋明月十全十美,但只能仰慕。十月十日,“十全十美”的.童话成为了现实。祝你这一天心里念着十全十美,口里说着十全十美,手里做出十全十美,十全十美伴你幸福快乐一整天。
11、明月是大海的魂魄,将无边幸福洒向天涯海角;中秋是明月的魂魄,将美好团圆送给千家万户;祝福是中秋的魂魄,将真诚祝愿寄到你的心间。中秋快乐!
12、送一缕秋风陪你月圆,送一个微笑让你心宽,送一个月饼使你心甜,送一个祝福让你意满,亲爱的客户,感谢您长期以来的支持和厚爱,祝福您合家欢乐,中秋幸福团圆!
4、中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是哪些吗?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国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节日。虽然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节日都在相互影响。我们国家的人也会过外国人的节日,诸如情人节、圣诞节以及万圣节等国外的节日。但是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学习,现在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教导孩子们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那么,中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是哪些吗?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是春节春节,是我们每个中国人自有记忆以来每年都会过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也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每到春节,我们一定是阖家团圆,举国欢庆的一个节日。哪怕是在外的游子,到了春节的这一天,也会吃饺子、吃年夜饭来庆祝春节。春节是植根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最盛大也是最有纪念意义的传统节日。因为春节就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最隆重的节日。
提起中秋节,我们每个中国人都知道这个象征团圆的一个传统节日,也能说出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和典故。中秋节,吃月饼,一家人团团圆圆一起赏月。中秋节和春节的意义差不多,都意味着团圆。
端午节是我们中国人纪念屈原的一个传统节日,在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看龙舟比赛,一家人外出游玩。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也越来越受到年轻一代的重视,很多的小朋友们也会在这一天争相吃粽子来庆祝端午节。
如果大家对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个话题有更多的看法,欢迎积极留言参与我们的话题互动哦。
5、中秋节说说精辟话语
关于中秋节说说精辟话语:
1、亲情爱情,情系佳节。家园月圆,圆满中秋。
2、八月十五月儿圆,象征安康与团圆,八月十五月儿圆,预示好运与梦圆,八月十五月儿圆,昭示快乐与财源,八月十五月儿圆,朋友我两最有缘,祝中秋快乐。
3、快快乐乐过中秋,欢欢喜喜团圆节,幸幸福福家美满,团团圆圆人安康,和和美美共赏月,开开心心品月饼,实实诚诚送祝福,愿你中秋快乐,合家欢乐,吉祥如意!
4、有你月饼添美味,有你月亮分外明,有你梦想都实现,有你幸福永不停,有你团圆随时在,有你处处是风景。我的爱人,谢谢陪我这么久,给我甜蜜的一生。祝福我们中秋节,全家美满,其乐融融。
5、圆圆的月儿天上挂,圆圆的月饼香天涯,圆圆的快乐美如花,圆圆的祝福到你家:美满日子玉润珠圆,幸福生活花好月圆,合家吉祥永团圆。
6、月亮是诗,星星是画,愿所有的幸福伴随你,问候是春,关心是夏,愿所有的朋友真心待你,温柔是秋,浪漫是冬,愿所有快乐跟随你。祝你中秋节快乐!
7、中秋节到,祝福也来到,祝你好运天天罩,麻烦不来找,幸福来关照,挫折往边靠,喜庆锣鼓敲,喜报把你抱,短信一发到,你永远成为快乐佬。
8、中秋月圆分外明,亲朋团圆乐陶陶;边品月饼边品茶,惬意逍遥心情妙;举杯邀月共进酒,其乐融融笑开怀;满怀情谊送祝福,愿你中秋爽歪歪!
9、胖子吃吧吃吧不是罪,月饼的甜蜜有谁能无所谓,一年才一次的月饼滋味,岂能随随便便浪费,吃完它才有力气继续减肥,中秋节,就算撑死是一种美!
10、中秋到了,月儿圆了,一群猴子捞月去。一会从下往上捞,一会从上往下捞。一只小猴在偷懒,拿着手机看短信。
6、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请写出时间与习俗
一,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
二,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三,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习俗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四,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习俗主要是设宴赏月,吃月饼。
五,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习俗,现在人们在这一天还会进行一些尊老爱老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