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一是阴间什么节日
1、十月初一是什么节
农历的十月初一,是指“寒衣节”,又称作“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因为这一天是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和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三大鬼节。
在十月初一这一天,要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为了避免仙人在阴曹地府受寒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未送去御寒的衣物,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初一烧寒衣也是寄托着惊人,对古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同时到了这一天,也是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与寒衣节有关的传说也有几个。
第一个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蔡伦。蔡伦在刚刚发明出纸的时候卖得非常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之术,之后也开了一家造纸厂,但是蔡万造的纸质量非常差,卖不出去,于是爱人非常着急,后来会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某天的半夜会假装因疾病而死菜,没伤心欲绝,在他的棺材前悲伤不已,他一边烧纸,一边哭诉,我给夫人烧纸钱,再烧了一阵子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面喊道把门打开,我要回来了,这一下子就把所有的人都吓呆了,慧娘,装腔作势的唱当杨坚钱能行似海阴间纸,在做买卖,如果不是我丈夫把纸烧了,谁愿意放我回家来?于是在场的人都以为烧纸钱有很大的好处,所以都像蔡没来买纸了。慧娘所谓的还阳那一天,也正是农历十月初一。
第二个传说则是来自孟姜女送寒衣。传说孟姜女刚结婚的时候,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为丈夫送衣御寒,当他来到长城脚下,发现她的丈夫早已死去多时,为此悲痛欲绝,只天哀嚎,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
在孟姜女找到丈夫的尸体之后,用心织的棉衣,将丈夫重新装殓并安葬,那天也是鼓励的,十月初一,所以由此产生了送寒衣节。
2、阴历10月初一是啥日子
在我国北方,每年的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和冬至日作为鬼节,成为每年的四大鬼节。七月十五叫中元节,十月初一叫寒衣节,在这四大鬼节的日子,都要进行祭祀祖先的活动。其他三个鬼节的祭祀内容基本雷同,唯寒衣节这天要烧衣服。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称为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也叫“腊祭日”。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古时,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这个节日自古有之。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寒衣节活动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
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过不了冬;还有一种含义,就是怕他们没有衣服过冬,会来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有的地方会在下午或傍晚到十字路口焚烧。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过去还有守孝三年之说。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一是施恩行善,二是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农历十月初一是传统“寒衣节”,在冬天到来之前,群众选择向祖先“捎包袱”的方式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纪念之情,是中华民族“祖先崇拜”文化的表现。“寒衣节”的实质是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感恩,“烧纸钱”的习俗是深层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中国人表达感恩的重要方式,应当得到尊重。
唐宋时,农历十月初一是官家发放冬服的日子。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寒衣节的传说
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慧娘唱了很多遍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蔡莫装作糊涂:"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这样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的父母。
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
3、2021农历十月一日是鬼节吗 2021年农历十月一日是什么节日
导读:我们不可能知道每一个节日及节日的时间,只能根据感兴趣的来了解,或者是节日到了引起话题,我们就去查询了解下。如今2021年农历十月初一将近,这个时间点是中国一个传统节日,还与祭祀相关,那么2021农历十月一日是鬼节吗?2021年农历十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呢?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2021农历十月一日是鬼节吗
2021农历十月一日是鬼节,也是寒衣节。
中国有三大鬼节:清明、中元、寒衣。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 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这一天也是人们要准备过冬衣物的时候。
2021年农历十月一日是什么节日
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送寒衣的方法各地不同,一般比较简单的是把寒衣带到坟茔烧化,或者于晚间在门前烧化。比较郑重的是作封包,把寒衣及纸钱等装在里面,包封写明收寒衣者的姓字、行辈以及寄发人等,就像寄信和发邮包一样。
寒衣鬼节的习俗
在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的时候。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包含着人们对祖先的浓浓关爱,表示别冻到了。
寒衣节买什么
寒衣节烧的东西种类很多,有的除了烧纸钱和寒衣,还会烧一些纸糊的豪宅、汽车等一些“奢侈”品。民间认为将这些纸钱、纸衣之类焚化后,就会由阴间的邮差送到地府给指定的人。
如今这些祭祀用品在市面上都已有现成贩售,比如纸衣服,纸鞋子,纸汽车、纸豪宅等一些祭祀用品都是做好的,随处都可以买到,有些地方的人们就直接买来这些,烧给逝者。而有些地方至今则还保留着传统——要烧的寒衣要亲手制作。
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
在十字路口要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4、十月初一是什么节日为什么烧纸
寒农节
十月一日,为送寒衣节。这一天,人们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寒衣节烧纸是为了让阴差带到冥间,送给已经过世的先人,让人们在阴间能够少受苦难;农历十月初一为治酒、烧纸、焚香、祭奠亡灵和扫墓的日子。这一习俗一直延续下来,农村多于此日上坟拜墓。
寒衣节的由来
流传最广的是孟姜女新婚燕尔,老公就被抓去服谣役,修筑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
谁知丈夫却屈死在工地,还被埋在城墙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用带来的棉衣重新妆殓安葬。因此时值农历的十月初一,被人们称之为“送寒衣节”。
5、阴历十月初一是什么节日
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这一天,是祭奠先亡之人,给先人送过冬的衣服,谓之送寒衣。与清明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可以做以下一些事:
一、烧寒衣
在十月初一这一天,后辈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旧时,妇女们要亲手缝制寒衣,送给远方的亲人。如亲人已去世,就用纸做成寒衣,在这一天到坟前烧掉,所以叫"寒衣节"。
送寒衣的时候也有一些讲究:
1. 寒衣要由自己亲手叠好。
2. 要烧给先辈的衣服,钱币等祭祀用品要焚烧充分。不然是不能用的。
3. 如果不能回家烧寒衣,可以在十字路口,面对家乡的方向烧纸。
4. 不止要给自家先辈烧够用的东西,还要给孤魂野鬼也烧一些纸钱,以免抢先人的。
二、上坟
除了在清明的时候要扫墓,在寒衣节也是可以上坟祭奠的。要注意的是,上坟要准备贡品(碗碗菜),还有注意时间(一般是早上九点到下午一点)。天黑的时候不能去坟地,注意坟墓前面不得嬉笑,要庄重肃穆。
三、修缮坟墓
在清明节和寒衣节都是可以动土的,其他的时间是不能乱动的,清清旁边的杂草,看看有无漏洞等。
四、可迁坟
一般是因为风水问题,所以迁坟来改风水。
现如今,十月初一上坟烧纸、烧寒衣的习俗在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是存在的,但也有些地方已经淡化,特别是城里人,只是到坟前默哀或献上一束鲜花,来怀念逝去的亲人。
6、为什么说农历十月一日是鬼节?
农历十月初一是鬼节,这个说法来源于哪个朝代?农历十月初一为送寒衣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清明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据说这个节日来源于孟姜女千里寻夫的传说。民间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屈死在工地,还被埋在城墙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找到了丈夫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装殓安葬。由此而产生了“送寒衣节”。
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晋北地区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具备。这些纸制工艺品除体积缩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还要精致漂亮,然后烧掉。这种行动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农历十月初一进行。
民间在十月初一,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农历十月初一,妇女忌出行。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
7、十月初一,为送寒衣节,但是也称冥阴节,请问有什么故事或典故吗?
农历十月初一,又叫十月朔、寒衣节、冥阴节。据说是三大鬼节之一。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故事。后来演变成了上坟祭祖的节日。在农村,这天家家都要到坟头上烧纸、磕头、放鞭炮等,给已故的亲人送上吃的、喝的、用的,还特别在墓堆上压纸,说是天冷了,要给已故的亲人送去寒衣。现在的农村,条件好了,交通也方便了,这天也成了很重要的节日了。部分远在外地的人还专程赶回来上坟祭祖。
但由于人员的大量流动,特别是年轻人,平时大多都远离家乡,这天是不可能专门回到家里去上坟的。还有一部分人已经在城市里住了下来,甚至已经几代人远离故土,而祖坟还在老家农村。所以这天在市里的许多路口,都是一堆堆的纸灰。烧纸的人先在地上画一个圆圈,然后在圆圈里面烧上纸,边烧边轻轻呼喊着亲人,这是给已故的远方亲人送衣送钱的。真是一个很好的发明,既表达了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也省去了长途奔波的麻烦,关键是大家也都接受这种方式。
许多传统的节日和风俗习惯,在农村是保留得很好的,其传统味道是很浓的,而且大都已经流传了许多年。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不断的更新其内容和形式,从小就在孩子的心目中流下了很深的印象。孩子们从小也都习惯了这些节日,即使长大后离开农村,多少年以后仍然对这些节日或风俗习惯记忆犹新且倍感亲切。可以说,这里面融入了一个童年人的所有欢乐与梦想。其实这里面是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的,有些与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等息息相关,许多内容还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有些故事则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向往。《红楼梦》的许多故事情节情节都是在节日期间发生的。
8、中国阴历的十月初一是鬼节吗?
鬼节,顾名思义,与鬼有关的节日、祭祀鬼的节日。鬼是在人类蒙昧时期,对生命的一种延伸。东西方文化对于生命延伸的概念略有不同,但人死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
西方鬼节中有墨西哥鬼节等,但最著名的是万圣节。此词条将详细介绍中外各个鬼节的起源文化等内容。我国一些地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三个节日,合称为“三大鬼节”。
甲骨文中“鬼”本是会意字,下面是个“人”字,上面是个可怕的脑袋,意即像人的怪物。后来逐渐演化成人死之后所变之物。《礼记·祭义》已说得很明确:“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礼记·祭法》则进一步指出:“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那就是达官贵人死后有庙供奉,终年有人祭祀,则成了神,普通百姓死后无庙享祭,四处漂泊,才是鬼。我国第一部辞书《说文》中解释的“鬼,人所归为鬼”就是现在的含义。
我国一些地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三个节日,合称为“三大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也称“寒衣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
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