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鲜花是怎么来的
1、花朝节是怎么来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吗?
花朝节是中国非常传统的节日之一,主要是在东北、中南、华北等地区流行。那么花朝节的传说,花朝节是如何由来的,你具体都知道吗?接下来就和小编来一起看看相关文章吧。
花朝节的典故传说
花朝节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因地而异的现象,可能与各地花信的早迟有关。世界上像中国那样定出花的节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见中华民族对花的热爱有悠久传统。“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这是旧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夜间在花树枝梢上张挂“花神灯”,灯火与红花绿枝相映成趣;更是一展各自手艺的好时节。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的生日,因古时有“花王掌管人间生育”之说,故又是生殖崇拜的节日。中国古代的农耕、鱼猎全靠人力完成,人数越多,才越能显出生产力的强盛,所以在古代,人们是希望子孙繁衍,人口众多的。关于花朝节的记载,南宋杨万里的《诚斋诗话》谓“东京二月十二日为花朝”。陶朱公书也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
”其风俗多是郊游雅宴,盛唐即有此风,参加者多是些骚人墨客,有时也有亲朋好友,在观景赏花中饮酒赋诗,欢声笑语,持续不断。在宋代以前,过花朝节的一些高雅习俗只限于一些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之中,在民间并不普及。自北宋开始,其活动又有了新内容,增加了种花、栽树、挑菜(采摘野菜)祭神等,并逐渐扩大到民间的各个阶层。
花朝节传说故事
据考证,花朝节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就有记载,而关于花朝节的起源,在古籍《博异记》和《镇洋县志》中,还记载了一个美丽的传说,说在唐朝天宝年间,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爱花成痴,远近闻名。
某年二月之夜,一群百花之精灵变幻而成的艳丽女子入其花园,对他说本欲迎春怒放,可封姨(风神)出头阻挠,故请他帮忙解难。崔氏遵彼指教,置备彩帛,画日月星辰其上,在二月二十一日(一说十二日)五更时分,将彩帛悬于园中的花枝上。届时果然狂风大作,但枝上花卉因为有彩帛护持,所以一朵也没被吹落。
当夜,众花精又变成一群丽人来花园里向崔玄微致谢,还各用衣袖兜了些花瓣劝他当场和水吞服,崔玄微因此延年益寿至百岁,且年年此日悬彩护花,最终登仙。后来此事流成习俗,喜爱花卉者争相仿效,而由于悬彩护花的时间必须安排在五更,故称为“花朝”,也就是后来的花朝节,至于日期如何衍变为其他的,可能与各地花信的迟早有关。
花朝节虽然不是明确的女儿节,但也在民间逐渐成为姑娘会,女孩在这一天相聚玩耍,互相认识结交朋友。未出阁的女子最爱赏红拜花神,吃花糕,行花令,祈祷自己像花一样朝气与美丽。赏红一般与拜花神连为一体,清以前贵族士人也赏花剪彩,祭花神,到了后来逐渐变为女儿的专利。
小结:花朝节在古代的时候是非常重要,传统的一个节日。这个节日是在二月份,这个时候是属于春天,百花争放的季节。所以很多古文中记载,很多关于花朝节的饮酒作诗的事迹。
此文和图片转载于网络,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2、情人节送玫瑰花怎么来的
1、在西方,Valentines day 是情人节。情人节不但是表达情意的最佳时刻,也是向自己心爱的人求婚的最佳时刻。 关于情人节的来源,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大约在公元三世纪的罗马,暴君Claudius当政。当时国家处于一种战争阶段,为了补足兵源,凡是一定年龄范围内的男子,都必须进入罗马军队,以生命为国家效劳。丈夫离开妻子,青年离开恋人。他甚至下令禁止国人举行结婚典礼,还要求已经结婚的毁掉婚约。 国都里,居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他就是Valentine,他不忍看到一对对伴侣就这样生离死别。于是就秘密地为前来请求帮助的情侣主持结婚典礼。暴君知道这件事后,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本来面目——将修士打进大牢,最终折磨致死。修士死的那一天是公元270年的2月14日。
2、在情人节的习俗中,鲜花和巧克力是庆祝时必不可少的。那么你知道这其中的讲究和含义吗? 玫瑰代表爱情是众所周知的,但不同颜色、朵数的玫瑰还另有吉意呢! 答案补充 在希腊神话中,爱神阿佛洛狄特为了寻找她的情人阿多尼斯,奔跑在玫瑰花丛中,玫瑰刺破了她的手,刺破了她的腿,鲜血滴在玫瑰的花瓣上,白玫瑰从此变成了红色的,红玫瑰也因此成了坚贞爱情的象征。
3、玫瑰花的起源
公元初期,古罗马帝国开始兴盛,古埃及人把西南亚的玫瑰贩往罗马。12世纪后,欧洲各国兴起玫瑰种植业,尤其在英国,玫瑰成为皇家花园和全国主要种植花卉。 [14]
在中国,玫瑰栽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西京杂记》中说,汉武帝的乐游苑中就栽有“玫瑰树”。在中国的玫瑰之乡平阴,早在唐朝就有翠屏山僧人种植玫瑰的传说。中国古人很早就能清楚地将蔷薇属植物分为至少7类品种:月季、玫瑰、蔷薇、缫丝花、木香、金樱子、荼蘼。“非关月季姓名同,不与蔷薇谱牒通,接叶连枝千万绿,一花两色浅深红。风流各自胭脂格,雨露何私造化工?别有国香收不得,诗人熏入水沉中。”南宋诗人杨万里这首《红玫瑰》,既写了玫瑰与月季、蔷薇的不同,又写了玫瑰的枝叶形态、深浅之色。 [14]
从植物特征上看,月季和玫瑰差别不大,细加比较,两者确有不同。玫瑰茎部密生锐刺,一枝只开一朵花,花瓣直立,叶脉深凹褶皱;而月季刺疏,标准的花形是“满芯、翘角”,往往数朵同生一茎,叶片光大鲜亮。因为原产于欧洲的蔷薇属花卉并不多,所以欧洲人对它们也就不详加区分,蔷薇、玫瑰、月季在欧洲统称“rose”(原意是“红色”),事实上玫瑰有很多种颜色:红色、粉红、黄色、桃色和白色等等。 [14]
16世纪前,欧洲只有玫瑰和蔷薇,其花朵小,色彩单调。200多年前,欧洲人在中国发现了能够一年四季开花的中国月季花,不久,中国的红茶香、黄茶香、朱红、月月红等月季花被引入欧洲,与那里的玫瑰和蔷薇杂交。经过反复的杂交,定向选育,育成了许多婀娜多姿的杂交新品种,不仅丰富了玫瑰家族的品种和花色,同时也解决了玫瑰一年只开一季花的问题。玫瑰的种植很快风行世界。 [14]
法国皇后约瑟芬推动了东、西方玫瑰的结合与发展。约瑟芬与拿破仑结婚后,在巴黎市郊建立玛尔梅森花园。在着名育种师杜邦的影响和帮助下,玛尔梅森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全的玫瑰园。从1804年开始,杜邦派人到南非、中东收集玫瑰,还派出园艺师跟随拿破仑远征去收集新品种。约瑟芬的玫瑰园享誉世界,就是在英法两国交战期间,她运送玫瑰的货船,英军也特许放行,并派船护送。 [14]
1789年,当约瑟芬玫瑰园里玫瑰的种植和栽培已初成规模时,约瑟芬就对当时着名的花卉图谱画家、法国人雷杜德发出了热情的邀请。从那时起,雷杜德一生最重要也是最漫长的创作历程开始了。他用了整整20年,绘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份《玫瑰图谱》。图中收录了当时园中所拥有的大部分玫瑰品种:古代的野玫瑰(法国玫瑰)、中世纪的玫瑰(白玫瑰)以及从亚洲引进的各种玫瑰类型,大约有170个品种。这份集“最优雅的学术”和“最美丽的研究”为一体的图谱,被后人誉为“玫瑰圣经”。
4、什么节日应该送什么样的花?各种花代表着什么意思?
节日送花 元旦 (公历一月一日) 通常用满天星、香石竹等增添欢乐吉祥气氛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每年的一月一日是我国的元旦,也就是公历的新年,此时可用蛇鞭菊、玫瑰、满天星、香石竹、菊花及火鹤等花卉来表达万事如意,好运常伴的希冀。此外还可用金鱼草来表达鸿运当头,喜庆有余的吉祥、欢快的气氛。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通常用牡丹、兰花等增添欢乐吉祥气氛 中国的春节是民间传统的盛大节庆,俗谚“过年要想发,客厅摆盆花”;此时也是扩展社交人际关系最佳的机会,企业员工、客户、同事、上司、亲朋好友等,都可把花当作馈赠的礼物,以花传达情意,彼此增加感情。 农历春节,时值早春,也刚好是花卉生产的旺季,各种花卉琳琅满目,争奇斗艳,选赠以贺新年、庆吉祥、添富贵的盆栽植物为佳,如四季橘、牡丹、桂花、杜鹃花、秋海棠、红梅、水仙、报春花、状元红、发财树、仙客来、及各种兰花类、观叶植物组合盆栽等,再装饰一些鲜艳别致的缎带、贺卡等,增添欢乐吉祥气氛。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通常用火鹤来表达红火,充满喜庆的气氛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无宵灯节,此时火树银花,喜庆祥和,用火鹤来表达红火,吉祥,充满喜庆、祥和与希望的气氛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此外,还有炮仗花表示热闹喜庆。 情人节 (公历二月十四) 通常用玫瑰、郁金香表示爱慕之情 情人节定于每年的2月14日。相传其起源是古罗马青年基督传教士圣瓦伦丁,冒险传播基督教义,被捕入狱,感动了老狱吏和他双目失明的女儿,得到了他们悉心照料。临刑前圣瓦伦丁给姑娘写了封信,表明了对姑娘的深情。在他被处死的当天,盲女在他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天就是2月14日。现在,在情人节里,许多小伙子还把求爱的圣瓦伦丁明信片做成精美的工艺品,剪成蝴蝶和鲜花,以表示心诚志坚。姑娘们晚上将月桂树叶放在枕头上,希望梦见自己的情人。 通常在情人节中,以赠送一支红玫瑰来表达情人之间的感情。将一支半开的红玫瑰衬上一片形色漂亮的绿叶,然后装在一个透明的单支花的胶袋中,在花柄的下半部用彩带系上一个漂亮的蝴蝶结,形成一个精美秀丽的小型花束,以此作为情人节最佳礼。在情人节时玫瑰是世界主要的礼品花之一、表明专一、情感和活力。玫瑰一般有深红、粉红、黄色、白色等色彩。著名品种有伊里莎白女王(红色)、初恋(黄色)等。情人节以送红玫瑰的最多。给情人送玫瑰以几枝为宜?当然是越多越好,一枝取情有独钟之意,三枝则代表“我爱你”。送6枝、8枝代表吉祥数,送11枝,是将10枝送给最心爱的人,另一枝代表自己。至于送24枝则是国际性的常例,12枝为一打,代表一年中的12个月,有追求圆满,年年月月献爱心之意。(情人节送花,不单是热恋情人的专利,针对变心、花心的人,也可以送花来表达内心的幽怨与不满。透过“花语”的传达,说不定负心的人还会因感动而回头,夫妻之间误会冰释而破镜重圆呢!可选之花的品种依次为:郁金香、非洲菊、向日葵、康乃馨、红花月桃、葵百合、彩色海芋。) 妇女节 (公历三月八日) 通常用兰花代表女性优雅高贵和慈祥温馨 国际妇女节定在每年的三月八日,在这一天,所有的女性朋友都可以休息,玩乐。你也可以向你的奶奶、妈妈、阿姨、姐姐、妹妹、女朋友、女同事、女同学等送上束鲜花来表达下你对她们的敬爱之情。可选花材有:兰花、康乃馨、满天星、百合及银莲花等。代表女性优雅高贵和慈祥温馨。愿女性似那优雅高贵的兰花,在三月春季里美丽、快乐。 清明节 (公历四月五日) 通常会送一些素洁的花朵表达哀思之意 每年的四月五日是清明节,在这一天,人们都会以扫墓、 祭祖等活动来表示对死者的思念及哀悼。可送的花卉有三色堇、松柏的枝条等,此外,在这一天通常会送一些素洁的花朵,不要送一些颜色鲜艳的花朵,因为白、黄等素色的花,表达了哀思之意。 母亲节鲜花 (五月第二个星期天)通常用康乃馨、萱草来表达感激之情 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为人子女,为感激母亲平日的辛劳及养育之恩,总会买一些礼物或鲜花来送给母亲感怀慈晖。 母亲节通常以大朵粉色康乃馨作为母亲节的用花。它象征慈祥、真挚,母爱,因此有“母亲之花”、“神圣之花”的美誉。据说是公元1907年,美国维吉尼亚的一位虔诚女性安娜.乔韦丝,在她的故母追悼会上奉献一束康乃馨而开始流传于全世界。在母亲节这一天,红色康乃馨用来祝愿母亲健康长寿;黄色康乃馨代表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粉色康乃馨祈祝母亲永远美丽;白色康乃馨是寄托对已故母亲的哀悼思念之情,千万别送错哟! 除了康乃馨之外,在中国古代早有一种代表“母亲之花”的植物,就是萱草(金针花),它的花语是“隐藏的爱,忘忧,疗愁”,其意非常贴切地比喻伟大的母爱,象征“妈妈您真伟大”,把它作为母亲节的赠花,也很相宜。送花时既可送单支,也可送数支组成的花束,或插作成造型优美别致的插花。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通常用茉莉花来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人民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并把茉莉花,银莲花,鹤望兰,唐菖蒲,蓬莱松,菊花等花扔进江中,来追怀爱国诗人屈原。这些花的花语是:唐菖蒲:叶形似剑可以避邪。 茉莉花:清净纯洁,朴素自然。 鹤望兰:自由,幸福。 银莲花:吉祥如意。 儿童节 (公历六月一日) 通常以送小石竹花为主 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一般用多头的小石竹花作为儿童节用花,常挑选浅粉色和淡黄色的花朵,以充分体现儿童的稚嫩和天真烂漫的特点。用这样的小石竹花插作成各种富有童趣的插花作品,是儿童节的最佳礼品。另外可选送的花卉还有金鱼草、火鹤花、满天星、非洲菊、飞燕草和玫瑰等,代表快乐和无忧无虑的童年。 父亲节 (六月第三个星期天) 通常以送秋石斛为主 每年的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父亲是一家之主,除了有养育之恩外,终日为事业、家计奔波、忙碌,劳苦功高,这一天趁此佳节,不妨用鲜花来表达一下孝心。 秋石斛具有刚毅之美,花语是“父爱、能力、喜悦、欢迎”,代表“父亲之花”,父亲节这一天,成为大家最爱的首选。另外,其他如菊花、向日葵、百合、君子兰、文心兰等,其花语均有象征“尊敬父亲”、“平凡也伟大”的意义,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他是一位年纪很大的老人家,最好送以代表健康、长寿的观叶植物或小品盆栽,如松、竹、梅、枫、柏、人参榕、万年青等。 情人节鲜花 (农历七月初七) 通常用千日红、睡莲来表达爱慕之情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在中国,男女之间的爱情的表达,可能比西方人要含蓄,情侣、夫妻之间常常“爱你在心口难开”,此时此刻,若能以赠花传情,透过花语来诠释爱恋之情,当能一切尽在不言中。 七夕时正值夏季,可选之花非常之多,除玫瑰之外,还有千日红、爱情花、鸡冠花、星辰花、睡莲、仙丹花、梦幻花、卡斯比亚、小红鸟、天堂鸟等等,都是理想的可赠之花。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通常用兰花来表达思念之情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三大民间节日之一,“每逢佳节倍思亲”人们习以用月饼、礼盒来馈赠亲友、联络感情;但近年来,有许多人把传统的月饼、礼盒,改用“花卉”当赠礼,这已成为时尚、新潮之风。中秋花礼大多以兰花为主,各种观叶植物为次,兰花可用花篮、古瓷或特殊的容器组合盆栽,花期长,姿色高贵典雅,颇受欢迎。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通常用非洲菊来表达追求丰富多采的生活 九九重阳登高远望,饮酒赏菊,抚今追昔。我国的重阳节是全家团聚的日子。此时,应用菊花,非洲菊来做为走亲访友的花礼。因为菊花象征高洁、长寿。非洲菊代表吉祥如意追求丰富多采的生活。 教师节鲜花速递 (公历九月十日) 通常用木兰花、蔷薇花、月桂树来表感激之情 每年的9月10日是教师节,老师传道、授课、解惑,春风化雨,诲人不倦,是学生迈向人生光明前途的启蒙者,培育英才,令人没齿不忘。为感谢师恩,趁此佳节表达感恩、怀念之意,赠花是最高尚的选择。教师节赠花通常都用简单的花束,选择的花材,当然能以花语诠释“感谢、爱、怀念、祝福”者为最佳。如木兰花代表灵魂高尚;蔷薇花冠代表美德;月桂树环代表功劳、荣誉;悬铃木代表才华横溢等。 圣诞节 (公历十二月二十五日 ) 通常以一品红作为圣诞花 12月25日,纪念耶酥基督的诞生,同时也是普通庆祝的世俗节日。现在的圣诞节,通常以一品红作为圣诞花,花色有红、粉、白色,状似星星,好象下凡的天使,含有祝福之意。在这个节日里,可用一品红鲜花或人造花插做成各种形式的插花作品,伴以蜡烛,用来装点环境,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5、鲜花节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朝山节又叫转山节,是丽江永宁乡摩梭人朝拜格姆女神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在泸沽湖畔举行。具有浓郁的原始宗教色彩。
花山形状像一头雄狮的格姆山,屹立在泸沽湖畔,所以又称狮子山,民间传说它是格姆女神的化身,保佑着摩俊人的幸福平安。是摩梭人的最高保护神,对她十分崇敬,世代敬献祭祀。
(5)节日鲜花是怎么来的扩展资料:
举办地点
形状像一头雄狮的格姆山,屹立在泸沽湖畔,所以又叫狮子山。民间传说它是格姆女神的化身,主宰着永宁地区的兴衰祸福,保护着人民幸福平安,让摩梭妇女健壮美丽,庄稼茂盛,牛羊兴旺。
她不仅十分漂亮,而且聪明过人,是周围的众山神之首,是摩梭人的最高保护神,所以摩梭人对她十分崇敬,世世代代敬献祭祀。
6、花节的采花节的来历
采花节在藏民中又叫“女儿节”,是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
采花节
举行,节期两天。采花 节是一种很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它大致可分为“抢水”、 “采花”和“祝福”三个部分构成,其中“采花”和“祝福”都 与民族歌舞相结合。节日由“抢水”活动拉开序幕。节日第一天,人们便纷纷到附近的山上抢泉水。抢到水后,有的捧水痛饮,有的背回家用以洗发、净身。然后,各家的父母们把子女着意打扮一番,在自己的兄弟的陪同下,与其他姑娘们会合,在村民们的欢送下,向几十里外的“花儿”走去,一路上歌声不断。来到采花点刺儿坎以后,一边支锅造饭,一边将新的木刀、木箭、木斧等插起来,这是表示要保护他们崇敬的花神,让花神永远保佑家乡风调雨顺、人畜平安。采花开始后,姑娘、小伙们结伴而行,一边唱着山歌看美丽的山景,一边采摘各种艳丽的花朵,直到姑娘们鲜花满头。晚上,大家围着篝火,尽情地唱歌、跳舞,通宵达旦。
第二天拂晓,采花姑娘和小伙们整理好头顶的花环,唱起《离别歌》,离开采花坪回村。当他们到离寨不远的博峪桥头时,早已守候在那儿的村民们便鸣竹欢迎。寨里由人们推选出的三名中年妇女歌手捧斟满美酒的小龙碗,边唱边向采花人敬献。采花姑娘接过酒,唱起酒歌儿。按风俗,三位敬酒妇女要在桥头用歌唱形式向姑娘们提出一些关于上山采花的问题,采花姑娘一一答上后,才放采花人过桥回寨。人们将采花姑娘们拥向打麦场上,大家手拉手,围成大圆圈,随着领头妇女摇起马铃声,跳起极富民族风格的圆圈舞,这就开始祝福活动。人们边舞边唱,企望吉祥。在这个节日里,采花姑娘们被视为吉祥幸福的使者。所以人们总 喜欢在这一天将她们请到家里,姑娘们便在这些人家里跳舞唱歌,祝愿主人吉祥如 意,幸福美满。
传说
编辑
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
采花节
传说很久以前,博峪山寨一个贫苦人家有六个姑娘,一年端午节的时候,小姑娘上山采药时 受伤,被一位叫达玛的姑娘所救,还把她背回了家,达玛姑娘能歌善舞, 心灵手巧,品质高尚,她带领六姐妹踩遍博峪的山山水水,采药治愈民间 伤病。达玛去世后,六姐妹以她为榜样,继续为当地的乡亲们解除病痛, 六姐妹去世以后同达玛一起葬在附近一座开满鲜花的山上。当地人为了纪 念达玛和六姐妹,就将博峪的七座山称为“七姐妹山”。为了纪念她们,年 轻人在吉祥的端午节都要结伴上山祭扫七姐妹的坟墓,采吉祥花带回家, 慢慢地,“采花节”就成了博峪人过端午节的独特方式。
又传说很久以前,博峪山谷的一个庄子上住着一家老两口,膝下有六个女儿,家境贫寒,日子过得艰难。初夏的一天,按规矩该最小的六妹子上山采撷山花、药草,医治全家人的病疼。由于下山时不小心,摔伤了腿脚,六妹疼痛难忍,伤心地哭着。这时山坡上走下来一位仙女般的姑娘,从背篓里取出草药,在六姑娘的伤口处敷上,很快就不疼了。老两口为了感谢这位姑娘,就收下了这位没有爹娘,名叫“达玛”的姑娘,并认她做第七个女儿。
采花节
达玛姑娘能歌善舞、心灵手巧,品质高尚。每天侍奉二老、纺线织布、耕地播种,勤快又麻利,她织的“塔九”花带,五彩缤纷、无人能比。达玛率领六姐妹,踏遍博峪的山山水水,采花寻草,配制药方,治愈了人们的许多疾病,山乡的百姓无限爱戴这位达玛姑娘。一天,七妹上山采药时,忽然狂风大作,黑云翻滚,雷雨交加,暴雨倾泻,大地一片恐怖。七妹被一股狂风卷起,重重地摔下了万丈深渊……
博峪的百姓为了永远纪念不畏艰险、救死扶伤,为乡亲们解除病痛的达玛姑娘,在每年夏季山花烂漫的时节,在冠以七姐妹名字的山岗,爬崖涉涧、采花寻草、植树采药,并以歌舞来迎接七姐妹吉祥魂灵。久而久之成了博峪人民的一个风俗节日。
传说毕竟是传说,就现在的采花节而言,更多体现了藏族人民的浪漫情怀和对生活的无比热爱。采花节是一种很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它大致可分为“抢水”、“采花”和“祝福”三个部分构成,其中“采花”和“祝福”都与民族歌舞相结合。节日由“抢水”活动拉开序幕。
民族服饰
编辑
博峪是甘肃甘南舟曲县的一个乡,地处秦岭山地,岷山山系呈东南——西北向贯穿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白龙江谷地海拔1200米以上,其南北两侧的高峰,可达4000米以上,其中羊布果海拔高4213米,青山梁海拔高4504米。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山峦重叠、山高谷深。这里地形复杂,高差悬殊,气候变化无常,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野生植物1300余种,珍稀树种50多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苏门羚等30余种动物,真可谓风水宝地。五月初五,一个个身着本民族服装、打扮得犹如天仙般美丽的姑娘,一夜之间撒满了博峪村庄的大街小巷,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采花节
这里地形复杂,高差悬殊,气候变化无常,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野生植物1300余种,珍稀树种50多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苏门羚等30余种动物,真可谓风水宝地。 五月初五,一个个身着本民族服装、打扮得犹如天仙般美丽的姑娘,一夜之间撒满了博峪村庄的大街小巷,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尔玉是房东的宝贝女儿,18岁,长得如达玛花一样美丽,今天她也要和衬里的姐妹们一起去采花。母亲很早就准备好了这一天穿的衣装,已经放在柜子里许多年了,起床后由母亲和亲友为她穿戴上身。有幸目睹并记录了全过程:首先,给尔玉姑娘头戴用彩带束扎层层折叠的方形黑布帕,名叫“勤西”,它长3米,宽70公分,折叠成约35×36公分大小的九层的方形布块,用白织花丝线带子从头项缠压,状若一片板瓦,别具一格。头饰为“碎辫子”发型,将长发梳成几十根细碎辫子,续接用纯黑牛毛线编成的300余根辫子,长达4米,再将辫梢拧成形如“牦牛尾状”,以尖头插入后腰带里,使腰际高高隆起,但非常漂亮。服饰独特而美观,她内着白色衬衣,胸前系一件边长60公分的正方形裹兜,上角齐颈处是黑色布衣,缀22公分宽的红色排珠。外着一件无领、对襟宽袖蓝色长袍,袖口较宽,约30公分,边缘镶嵌氆氇,印有牡丹、芍药等花卉图案。袍外罩一件朱红或蓝色花边绫缎坎肩,腰系红色腰带和白布衬底的花格织带,两胯各垂吊一束30厘米红色带玉珠穗子。胸前佩戴一直径26公分的银盘名叫“欧斗子”,上有八宝吉祥图案。下身着大红或紫红裤子,脚穿红色布鞋。最后再在膝盖以下打白色绑腿,就算穿好了全部的节日衣装。
最令人陶醉的是在棣缀的由300根辫子组成的大辫子,展开足有4米长,又黑又粗,就象是黑色大瀑布,特别迷人,据考查,我肯定这种黑色大瀑布发型装束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非常罕见的。
节日习俗
编辑
节日从五月初四凌晨开始。这天,全乡十五个村寨的青年男女,双双对对背着装有丰盛食品和青稞酒的背篼,走进密林深处,去采撷正在盛开的枇杷花(杜娟花),当然也是男女青年亲吻拥抱放纵爱情的时刻。傍晚,满载而归的采花人头上插着、手里抱着,背篼里背着各色鲜花,从蜿蜓曲折的林间小径上漫着歌儿,喜气洋洋地回来了。此时,村头寨口,挤满了人群,争先恐后把采花人接到家中对唱。据说,谁家接到今天采的花,谁家就把幸福和吉祥接到家。
采花节
真正的节日活动是在五月初五举行。这天,四邻八村的藏族姑娘盛装出行,她们穿着华丽多彩的手织绣花裙,胸前挂着锃亮的银盘,头上插满鲜花,打扮得比鲜花还美;小伙子们也穿上节日服装,三五成群地向博峪河边的广场拥去。老人们互敬哈达、美酒;小伙姑始们尽情歌舞,孩子们高兴地互相追逐嬉戏。整个博峪河畔一片欢腾,一片花香,直至日落西山,有时还要燃起篝火,尽兴尽致到次日早晨。
在这个节日里,采花姑娘们被视为吉祥幸福的使者。所以人们总喜欢在这一天将她们请到家里,姑娘们便在这些人家里跳舞唱歌,祝愿主人吉祥如意,幸福美满。
采花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居住在白龙江流域甘肃南端的博峪藏区, 便要举行一年一度隆重、欢快的采花 节。采花节习俗在博峪藏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这也是一项投身自然,祭祀山神的民间传统节日。
采花节活动是由“抢水”拉开序幕的。节日第一天日出之前,人们纷纷奔往附近山间泉水旁抢泉水,有的双手捧水痛饮,有的背水回家洗发、洗身。相传这一天日出之前的山泉喝了可消灾祛病,沐浴可给人带来吉祥。
采花节
“抢水”结束之后,各家父母便将女儿尽善尽美地打扮起来。博峪藏区素有甘肃的“西双版纳”之称,山清水秀,藏家女儿大多长得美貌秀丽,加之精心地打扮,个个美如天仙。她们在节日这天头顶叠成数层的青色新头帕,并用彩色饰带匝着;宽袖子的花裙层层相套,层层露出,有达到七层之多的;胸前穿由红珊瑚串成的胸衣,佩以汤盒大的玛瑙银盘;耳带银耳坠,头发梳成数十条细辫,穿红绸裤,小腿缠以洁白的“缠子”,脚蹬绣花鞋。
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村寨的乡亲们盛装来到寨口为上山的姑娘们送行。节日期间,出嫁在外的年轻媳妇都要回娘家,同娘家寨子的姑娘们一同由哥哥、弟弟陪同上山采花,没有亲兄弟的姑娘可由堂兄弟陪同。上山的姑娘们在寨口先在 “奥老”(领队)的带领下向前来送行的人们唱《告别歌》,大意为:“花神”在召唤,我们上花山,采回鲜花献亲人。人群也随之歌唱,吹唢呐,放鞭炮,送她们出村庄 ……途中,过小桥向花山走去时,姑娘们还互相唱歌问答一些有关山花的知识,唱起《上山歌》。 采花地点一般选在本地区最高、最负盛名的神山“刺儿坎”上。穿山越岭进入百花盛开的花山上后,姑娘们支锅做饭,小伙子们便来到山峰祭祀“花神”的地方,插上象征保护“花神”的新的木刀、木斧、木箭等,祈祷“花神”保佑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在气候温湿的博峪藏区,“花神”充当了村寨、部落“保护神”的角色。
采花节
祭祀完毕,采花开始了。姑娘、小伙子们结伴,边歌唱花神边向漫山遍野的花丛中走去,采集那些洁白的枇杷花、火红的杜鹊花、粉红的马兰、红艳的芍药花……直到这些美丽的鲜花插满了姑娘的发辫。这时,小伙子们饮酒歌唱,并攀上山崖,折下香柏枝、野菜、药材等装满背兜……到傍晚时分,人们升起篝火,围着篝火边吃边尽情跳舞、歌唱,往往通宵达旦。
当第二天东方发白时,欢闹了一夜的年轻人们,吃罢最后一顿饭,整理好头上的花环,背起帐篷、药材、香柏枝等向山神唱起《离别歌》,人们随着歌声下山。当下山的队伍路经村寨的桥头时,他们会遇到早已等候在此的乡亲们。桥头上,由村寨选出的三名歌喉出众的中年妇女此时手捧龙碗边唱边向采花姑娘敬酒,以《敬酒歌》为她们洗尘。
采花节
采花姑娘接过酒,边饮边回以《谢酒歌》 ,并要回答三位妇女用歌声提出的各种有关人生哲理的问题。
村寨人将采花姑娘簇拥到打谷场上后,大家拉起手,围成圈,跳起当地特有的“罗罗舞”。圈首,领舞的姑娘手摇串铃作导引,舞蹈的人群根据她串铃发出的不同节奏,变换着队形和舞步……采花节是花神的祭节,是女儿的盛会。人们在花与歌的海洋中,祈祷幸福,祈祷吉祥。[1]
采花节
藏族“采花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在西北高原陇南山区博峪山寨居住的藏族人民,要过自己的传统节日—在当地已流传五百多年的“采花节”。 据老人讲:在很久以前,博峪地方很穷,人民生活非常艰难。有一天,来了一个叫扎海的青年,他的智慧象泉水一样明清,品德象雪山一样崇高。他热情地教当地人开荒种地,还常常将观测到的气象变化预报给人们。在他的帮助下,人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国王知道后,要他到王宫为国王效劳,遭到了青年的拒绝,国王准备杀害他,在紧急的关头,有一位叫达玛的姑娘想出了一条妙计:让扎海换上姑娘的衣服,在姑娘们唱着欢歌上山采花的掩护下,瞒过盘查,逃进了深山。后来,达玛与扎海结成了幸福的伴侣。然而,好景不长,他们终于被国王杀害了。因为他们遇难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所以每到这天,姑娘小伙子都到这里采花、跳舞、对歌、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代代相传下来。
采花节
这天,人们要用日出前打来的泉水洗脸、洗发、盛装的姑娘在小伙子的陪同下,踏着羊肠小道,互相盘问着唱起了“上山歌”。当他们来到各种色彩的“花海”时,祭过“花神”之后,开始采摘各处花朵,又欢块地唱起“采花歌”。姑娘们还把那洁白的枇杷花戴满了全身。黄昏,他们围坐着篝火旁,吃着可口的野餐,尽情地歌唱、跳舞,在月亮的陪伴下度过了欢乐的夜。
第二天破晓他们满载着象征幸福、欢乐的鲜花和香柏枝开始踏上归途。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早就等候在山脚下。老人们为采花队每人准备了一碗青稞酒,祝福他们平安归来。欢乐的人群,把采花姑娘迎进村寨。在鼓声、鞭炮声中,姑娘们踏着清脆的马铃声,又跳起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圆圈舞”,开始祝福活动。最后,采花姑娘将采来的鲜花分送到嫁娶迎亲的人家,祝愿新婚夫妇生活幸福美满;祝愿他们所生的孩子象扎海一样勤劳勇敢,象达玛姑娘一样聪颖美丽。
采花节
洞中采花节 初一一早,老爸向全家宣布,“今天我们去普安的采花洞过采花节!”驱车近3个小时,来到了普安县青山镇,爸爸的一个熟人领着我们向公路旁边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上开进去。同行的人告诉我们,这附近的少数民族过采花节,一般都是在一个叫石桥河的地方,那里好几个洞都叫采花洞,采花节又叫采花坡,原来是普安、晴隆一带苗族一年一度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当地年轻人,带上芦笙、箫笛等乐器,从四面八方赶来,云集普安与盘县交界处的采花皮,在山坡上、丛林里、山洞旁“游方”(苗语,意即谈情说爱)。
经过近半个多小时的颠簸,在离我们最近的山腰上,有一个很大的溶洞,这就是附近最大的一个采花洞,所以也是每年采花节最热闹的洞,最多的时候有近千人来“游方”。
等到了下午1点左右,采花洞已经聚集了几百人,姑娘们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和身边的伙伴悄声讨论在远处偷眼打量自己的小伙子;那边的小伙子则在其他同们的怂恿下,在小摊贩那里买来小吃,红着脸请相中的姑娘吃,只要姑娘接下了,人群中就是一阵欢呼。也有喜欢载歌载舞的,更是不放过这个展示的机会,只要有人起个头,不管是民歌还是当下流行的歌曲,都有人应声而歌,应声而舞……到了下午四五点,姑娘小伙子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每个参加了集会的年轻人的梦里肯定是五彩和甜蜜的。
采花节
白马藏族人采花节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博峪乡,每年农历五月初四到初五,居住在这里的白马藏族人都要举办“采花节”来庆祝端午,这个习俗从古到今,代代相传,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的风貌。博峪乡地处甘肃、四川的交界处,距离著名的旅游胜地九寨沟仅一山之隔。
“采花节”每次举行两天,初四一大早,博峪乡7个山寨的小伙子们佩带漂亮的腰刀,穿戴整齐,姑娘们浓妆艳抹,穿着艳丽的衣服,背携壶浆,各自聚集一地,向北方的“七姐妹山”祈祷过后,开始载歌载舞,向这座山进发。
一路上隔一段路程都要举行歌舞“歇场”,这是姑娘小伙子们展示歌喉的好机会,向亲戚、朋友、恋人唱祝福的歌。一路边行边唱,到了“七姐妹山”的时候,已近傍晚,人们便在山上燃起篝火,姑娘小伙们手拉手翩翩起舞,尽情欢舞,直到天亮。次日中午,姑娘们用采来的鲜花精心装扮自己,头上、辫子上、手臂上、背上全都挂满鲜花,然后开始下山。下山的路上照例举行歌舞“歇场”。到了村口,等候的老人挡住采花姑娘们对歌、敬酒,然后全寨人来到寨中空地,同全村老少跳舞、对歌、敬酒,相互祝福,祈祷村寨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白马藏族旧称“白马番人”,是古代氐族的后裔,新中国成立后被视为藏族的分支,称“白马藏族”,但其文化、宗教和生活习俗都与藏族不同: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使用汉字;男女老少皆能歌善舞,世代农耕;男女都留辫子,长年头戴白色圆顶的毡帽,帽上插着白色的雄鸡尾翎,身穿对襟长袍,服饰与别的民族大不一样。舟曲县的博峪乡是白马藏族一个重要聚居区,全乡4000多人全部是白马藏族。
达玛去世后,六姐妹以她为榜样,继续为当地的乡亲们解除病痛,六姐妹去世以后同达玛“采花节”是博峪白马藏族人的一个盛会,这个习俗的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博峪山寨一个贫苦人家有六个姑娘,一年端午节的时候,小姑娘上山采药时受伤,被一位叫达玛的姑娘所救,还把她背回了家,达玛姑娘能歌善舞,心灵手巧,品质高尚,她带领六姐妹踩遍博峪的山山水水,采药治愈民间伤病。
采花节
达玛去世后,六姐妹以她为榜样,继续为当地的乡亲们解除病痛,六姐妹去世以后同达玛一起葬在附近一座开满鲜花的山上。当地人为了纪念达玛和六姐妹,就将博峪的七座山称为“七姐妹山”。为了纪念她们,年轻人在吉祥的端午节都要结伴上山祭扫七姐妹的坟墓,采吉祥花带回家,慢慢地,“采花节”就成了博峪人过端午节的独特方式。 “采花节”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习俗,慢慢地受到多方面的关注,每年端午节都有不少学者和游客前来观赏。原来的“采花节”都是由各村村民自发组织,每隔三年乡政府出面将各个村联合起来,组织一次大型的“采花节”。如今“采花节”已经变成了一个融文化、经济、旅游、体育、宗教、民俗为一体的民间盛会。
抢水:采花节的第一天,人们前往附近的山泉旁,用双手捧水痛饮,或者打水回家洗发、洗身。传说节日的那一天,山泉中的水有消灾怯病,可给人带来吉祥。
采花节
抢水活动结束,人们就开始准备第二天上山的采花,各家父母将女儿精心装扮,美貌秀丽的藏族少女美如天仙。当第二天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人们便为上山的姑娘们送行,姑娘们唱着《告别歌》在领队的带领下向山里进发。路途气氛活跃,大家用歌唱的形式来进行问答或者唱起《上山歌》。到了刺儿坎上,姑娘们支锅做饭,男人们在祭祀花神的地方插上木刀、木斧、木箭,祈祷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完毕,采花开始了。姑娘小伙子们结伴向花丛中走去,采集那些花儿插在姑娘们的发辫上。 第二天,在上山的人们唱起了《离别歌》,下山后,村庄里的乡亲们都已经等候在那里,由迎接中的妇女边敬酒边唱起《敬酒歌》为上山采花姑娘们洗尘。姑娘们则唱起《谢酒歌》。人们一起跳起了当地的罗罗舞来欢庆节日。
恩格斯说:人类社会的生产“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必须的工
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人种的繁衍,一方面是加强生命个体的发展,使其得到保护和延续,另一方面是群体的繁殖和力的增强。远古人类不仅凭借崇拜某种自然力以保护个体的生命,而且还靠崇拜某种自然力,企求种族的繁衍。藏族一直生活在高原缺氧,白雪皑皑的群峰雪岭之间,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他们对生殖人口增加的要求十分强烈,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就是产生了众多的生殖文化现象,诸如对白石、神湖、神山、神箭的崇拜无一不是生殖文化的例证。其中藏族节日文化中的采花节,赏花节是以花为取喻生殖文化信念的活史。
“花”在文学中,特别在民间文学中,不仅在藏族,而且世界各民族都有花与女性密切勾联的例证。在民间的一些隐语里,它常被指代女性的性器官,这种现象后来通过文人的吸收,多见于通俗文学之中。
以 “花”为主的节日
采花节
采花节是博峪藏族的传统节日。博峪藏族生活的区域是古代邓至羌的生存之地。博峪、插岗、铁坝、拱坝、八楞历来被称为拱坝五部,各有干余人、是不与外界通婚的自成体系的典型森林部落。这五部在晋以后属岩昌国,是党项集团最基本的骨干成员,元朝时期属岷州卫的西固军民千户所,清属卓尼杨土司领辖,解放初期定为藏族的一支。
博峪五部藏族保存了自己传统的语言,习俗,其中最盛大的节日,则是农历五月五日纪念“珠玛柁底”(猴子采花)的采花节。
采花节是从四月十四日开始,所有十五岁以上,三十岁以下的女子,都必须参加歌舞集训。五月四日一早,每家至少派一男一女去拜敬神山,适龄妇女未到的必须重罚。每位女子须由一位至亲的男子陪同,如兄弟、堂叔,母舅等。男人们背着刀枪干粮,举寨约集山上。上山时禁止调笑,每至一处有神的岩、泉、男子叩首焚柏香,并鸣枪敬神;少女则相聚跳舞,唱起颂神吉词。
至神山之顶,女子聚会歌舞乐神,男子则聚焚香柏。此时要奠祭他们最大的两位神祇,牧羊大神与既是祖先神,又是战神猎神的山神。祭唱的歌词,最重要一首是歌颂本部落先祖珠玛(猴)是如何变成人的。其歌词大意是:在开天辟地的时候,人本是猴子,和其它野物差不多。但猴子比野物聪明,会穿树皮、会用石头打鹿,才变成人。最早是靠谁打鹿为生的,那时没有粮食。起初是用石头打,后来用木棍打,再后来用了箭射……粮食是从哪里来的?粮食原来是草籽籽,野果子,是珠玛(猴)采来的,才变成粮食……。
这支祭祀主曲,无伦是在敬神,宴饮歌舞之际,均不可缺。正由于此,他们以最隆重的仪式来祭奠纪念“珠玛柁底”。在博峪五部藏族中的插岗,铁坝两部在过采花节时,还选人扮成猴,披着树皮,到每寨每户中串跳祝福,人们对之恭迎敬送并慷慨赠酬。
五月四日上山的人们,在向大神献祭之后,各家有血亲的男女就分开了。是夜全体人员宿在山上,既是对远古生活的回忆,也是以实际行动祀奠先祖。第二天即为初五,人们晨起下山,沿途采花,载歌载舞,小伙子和姑娘们挑寻情侣,女子纷纷用采来的花装缀自己,一时间歌满翠微,情溢山泉;
归寨时,由无儿女之家“接花”。接花的人家先闭门,邀请留寨者与采花归来的少男少女隔门对唱。先是采花人在门外唱道:“千花万花都送给你家,祝福你家多儿女。”门内的人则多般盘问,诸如“门上门下有啥?”“门是怎样做的?”等等。唱开门后,接花人家要用酒食酬谢采花人。
然后,众人携花到寨中大坝里,女舞男歌开始“对花”。诸如问哪一样花开在什么地方,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等等。此时,男女尽情欢笑,博峪藏民以花赠无子之家乞福,乞子是为祝祷生殖兴旺。这不但因花是先祖图腾物珠玛采来的,而且花是结籽,结果的,为生育繁殖的象征。
采花节的来历
编辑
关于采花节的来历,民间还流传一则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博峪是个偏僻的穷山庄,人们用野菜猎物充饥,树叶兽皮做衣。一天,山庄里来了个名叫莲芝的聪明美丽的姑娘,她教会人们开荒种田,纺线织布,并采来百花为乡亲们治病。有一年五月端阳,她去采花,不幸遇上狂风暴雨,死在雪山花树下,人们便把这天定为采花节来纪念她。以后每年五月初四这天,藏族姑娘由自己的亲兄弟陪同,穿上节日盛装,带上美味佳肴,到高山上去采花。姑娘们出发时,全村男女老少,用送行的歌儿把她们送到村口,祝愿她们一路平安,顺利归来,采花姑娘们也用歌儿来表达自己要克服千难万险,采来鲜花献亲人的决心。
采花路上,姑娘们用对歌的形式相互盘问,饶有兴味,一路行走一路歌,到了采花地点,就出现了山花满坡的动人场面。傍晚时分,人们又围着熊熊篝火,开始了通宵的对歌活动。第二天黎明,姑娘们用采来的花儿整齐地插在头上,围成一个美丽的花环,在返回的路上,又用怀念的歌声向莲芝姑娘告别:
百样鲜花采齐了,把莲芝姑娘丢下了。百花开端了,我们届时又来了。碧绿的草坡留给你,鲜艳的花儿陪伴你。含着眼泪离开你,明年今天再看你。
当采花的队伍进村时,等候在村头的人们立即鸣枪致意。父母亲拿着新颖的头饰衣物,孩子们提着干粮,前往相迎。采花的队伍,边走边唱,由全村男女老少送到一座大厅里,人们送来青稞酒,为她们洗尘,姑娘们又手挽手,肩并肩地再次歌舞,表示对莲芝姑娘的怀念。
歌舞结束,上山采花的姑娘开始向全村寨的人家赠送节日礼物,接受礼物的人家便拿出自己家里最好吃的食物招待姑娘。晚上,全村寨又把采花的姑娘和小伙子请到一起,互敬美酒,祝福健康,吉祥。
7、5月8日母亲节,你知道母亲节的来历么?适合母亲节的鲜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孩童时已倒背如流,成人后才解其忧愁
母亲节(Mother'sDay),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这个节日的传统起源于古希腊;而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母亲们通常会收到礼物,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中国的“母亲花”是——萱草,俗名黄花菜,就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黄花菜。它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叫忘忧草。
萱草花没有康乃馨那么艳丽大朵,非常平和低调还能食用,似乎难登大雅之堂,但正如苏轼所说“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低调的萱草花就像含蓄内敛的中国人,几千年来低低诉说着我们对母亲的尊敬和爱戴。
母亲节的传统起源于古希腊。在一月八日这一天,古希腊人向希腊众神之母瑞亚(英文:Rhea、Cybele,希腊文:宙斯、波塞冬、哈德斯、得墨忒耳、赫拉和赫斯提亚的母亲,故称众神之母)致敬。
到古罗马时,这些活动的规模就变得更大,庆祝盛况往往持续达三天之久。当然,古时人们对女神的崇拜只不过是一种迷信,它同今天人们对母性的尊敬是大不相同的。
1876年,美国还在悲悼南北战争的死者。安娜玛丽贾维斯(AnnaMarieJarvis)在礼拜堂讲授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讲到战役中捐躯的英雄故事后,她进行祈祷时说:“但愿在某处、某时,会有人创立一个母亲节,纪念和赞扬美国与全世界的母亲。”
贾维斯夫人为她的礼拜堂服务超过25年,当她在72岁逝世时,41岁的女儿安娜,立志创立一个母亲节,来实现母亲多年前祈求的心愿。
安娜先后写信给许多有名望的人物,要求他们支持设立母亲节,以发扬孝道,初时反应冷淡,但她不气馁,继续向各界呼吁。
1914年,美利坚合众国国会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并要求总统发布宣言,号召政府官员在所有的公共建筑物上悬挂国旗。
母亲节是在中国港澳台地区流行起来之后才进入大陆的,20世纪80年代,母亲节逐渐被中国内地的民众所接受。
20世纪末,随着中国与国际的日益接轨,母亲节这一节日在中国大陆各地日益推广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母亲节概念,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中国人和全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一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谢。
敬重母亲,弘扬母爱的母亲节,在中国已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节日。随着母亲节成为公众的节日,国人也终于可以在这一天里,大大方方地表示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祝福母亲身心愉悦, 健康 长寿。
适合母亲节送的花:
1、康乃馨
康乃馨被誉为母亲之花,其花语包含有尊敬、敬爱、 健康 、感恩、感谢之情,是在母亲节里最适合的鲜花之一,康乃馨的颜色比较多,我们常见的颜色有红色、粉色、紫色、白色、黄色等,另外还有紫边、粉边等,一般不选择白色。
2、百合花
百合花花朵大朵,十分好看,是人们经常送花的花材之一,其花语包含有吉祥如意、生活美满幸福,常常用来送给长辈,表达对长辈的美好祝愿,也可以用来送给结婚的新人,祝福他们百年好合。百合花的颜色有粉色、白色、黄色等颜色,我们常常选择粉色、白色来送给母亲,祝福母亲生活吉祥如意。
3、向日葵
向日葵是阳光、积极的花材,其花朵始终是向着太阳而开,花语包含这 健康 、尊敬、美好的祝愿,向日葵只有一种颜色,但是其花朵比较大。
4、玫瑰花
玫瑰花是爱情的象征,但是很多人也用来送给自己的母亲,当将玫瑰花用来送给母亲的时候,主要是表达你对妈妈的爱和关怀,祝福妈妈永远美丽青春。玫瑰花的颜色很丰富,有红色、粉色、蓝色、紫色、黄色等,一般不送蓝色、白色、黄色。
5、桔梗花
桔梗花花朵比较小,但是其颜色丰富,适合在家装饰,插入花瓶中放在家里是不错的选择。其花语包含有永恒的爱,无怨无悔的爱等,在母亲节的时候,送上一束桔梗花,代表着你对妈妈无私的爱感恩,感谢之情,赞美她的美丽与无私。桔梗花的颜色常见的有白色、绿色、紫色。
6、绣球花
绣球花花朵比较大,显得十分雍容华贵,是对美的赞美,对生活无限美好的赞许,有无限的希望。绣球花的颜色有白色、粉色、紫色等颜色。母亲节鲜花比较多,但是最常见的鲜花主要还是康乃馨、玫瑰花、百合花、向日葵等花材,这些花材的花语美好,十分适合送给母亲。
8、清明节为什么用鲜花?
清明节用鲜花是为了环保祭祀所要用的物品,且鲜花做祭祀没有污染,同时鲜花的价格不高适合祭祀用,而且小束鲜花在祭祀的时候容易携带,注意要选择花期长的。清明节是一个以祭祀为主题的节日,为了体现对故人的尊重,在墓地的时候不要大声喧哗、举止轻佻,墓地一般比较偏远,特殊时期的人不宜去上,例如70岁的老人、怀孕女性等。
更多关于清明节为什么用鲜花,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d16b471616091014.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9、鲜花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鲜花节是什么民族的节日
1、鲜花节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是我国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怒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在怒族人民的传说中,鲜花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但都和一位他们热爱的仙女有关,所以鲜花节也叫仙女节。仙女是一位聪明、勤勉、善良、漂亮的怒族姑娘,她的名字叫阿茸。那时,由于气候不好,怒族人生活的地方遭受旱灾,田地干枯、山野荒芜,人们生活十分艰难。阿茸姑娘挺身而出,她不畏艰险劈开悬崖,在高黎贡山上凿出一个大岩洞,将泉水引入怒寨。从此,怒江岸边的荒山变成了沃土,披上了绿装。阿茸姑娘的名字传遍了怒江两岸,人们十分崇拜她,都称她为仙女。
3、阿茸的美貌让可恶的头人起了坏心,头人想霸占阿茸。阿茸只好躲进深山,藏到山洞里。头人不死心,追到山洞口,要阿茸姑娘出来嫁给他。阿茸姑娘没有答应他。就在农历三月十五这一天,头人放火将阿茸姑娘烧死在山洞里。阿茸姑娘死后,满山遍野的山花也为她开放。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她,将这一天定为鲜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