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大全 » 十二时辰是什么节日

十二时辰是什么节日

发布时间: 2023-01-22 19:30:46

1、古代十二时辰对应的节目

<

2、《长安十二时辰》中上元节呈现的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长安十二时辰》中呈现的是唐天宝三载上元节这一天十二个时辰当中发生的“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上元节源于汉代,指的是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因此又称元宵节。除了上元节之外,还对应有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统称“三元节”。

一,《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上元节

在唐代,上元节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因此在剧中第一集开篇的2分钟长镜头的末尾,宣读官念到:“将上元节不分国界、十二时辰无宵禁”,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时间,也将上元节的制灯、赏灯等围绕花灯开展的节事活动的特征展现无遗。在剧中呈现的上元灯俗里,最具特色的是各种形状的灯饰,如和大唐李氏谐音的鲤鱼灯,则表达出统治阶层照亮大唐的美好用意,又具有普通百姓对生活的“年年有余”的期盼;片中最受观众瞩目的巨型灯楼,出自巧匠毛顺之手,高达几十米的上元灯楼展示了唐玄宗时代最高灯艺水准,也是皇帝与群臣出席兴庆宫花萼的晚宴中观看的重头戏。毛顺灯楼的奇思妙想和精湛工艺使得观众质疑距今前年的唐朝是否能够制作出如此具有科技感的创造,根据史料记载,“时有匠毛顺,巧思结创缯彩,为灯楼三十间,高一百五十尺,悬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锵然成韵。乃以灯为龙凤虎腾豹跃之状,似非人力”。

二,唐代的上元节

唐代节日是从前代继承延续而来,但也有一部分是唐代节日的创新之举,这种新的含义是指或为完全新设的节日,或是在传统节日中加入了新的因素。唐代节日具有浓厚的娱乐性色彩,剧中上元节中普通百姓纷纷走上街头,观赏歌舞表演、花车巡游引起一众粉丝追随,其疯狂程度不亚于如今的粉丝文化。唐朝的节日民俗种类众多,百姓愿意走出家门,到户外参与这些活动,这时形成的文化氛围更为浓厚。由此可见,上元节事融合了节日、宗教仪式、民众解除短暂宵禁举行大型活动等具有文化庆典的特质,与当时长安城的历史地位相匹配。上元节的节事活动展现了长安城的国际大都市的风貌,在多民族、多种族间产生巨大的聚媒效应和名片效果。

3、十二时辰各指什么时候?

12时辰对应时间具体如下:

1、子(午夜23时至1时):  

在一日中,子时一天的最后时刻,也是新一天的开始。

2、丑(凌晨1时至3时):  

丑时指的是黎明前的黑暗阶段。据说是牛开始日出耕田的时刻。

3、寅(凌晨3时至5时):  

在一日中,天方大白之时,正是老虎开始活动的时刻,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属于老虎。  

4、卯(清晨5时至7时):  

卯时是太阳已东升,开始放万丈光芒的时候。

5、辰(清晨7时至9时):  

辰时太阳光热增强时刻,据说是群龙行西的时刻,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属于龙。  

6、巳(上午9时至11时):  

巳时太阳光热更强了,在十二生肖中属于蛇。  

7、午(上午11时至下午13时):  

在一日中,阳光最为猛烈。

8、未(下午13时至15时):  

在一日中,未时是暑气将消之时。

9、申(下午15时至17时):  

在一日中,申时的暑气已快过去了。

10、酉(下午17时至晚上19时):  

在一日中,酉时是夜晚将来临所的时刻。

11、戌(晚上19时至21时):  

在一日中,戌时正是黑夜扩散,华灯初上时分。

12、亥(晚上21时至午夜23时):  

在一日中,亥时是一日将尽,要迈向明日之前时分。

(3)十二时辰是什么节日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的起源:

十二时辰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将历法上的12月名称应用到天文方位上。北方为子位,南方为午位,东方为卯位,西方为酉位,一昼夜太阳运行12个方位回到原处,这样便产生了太阳位于一个辰位为一个时辰的概念,一昼夜为12个时辰,人们便可以用太阳在天空所处的方位来确定时间。

这套计时方法为人们所接受并沿用下来,《汉书·翼奉传》中载有元帝初元元年“日加申”,意为太阳位于申的时刻,后又进一步简化为“午时”等,用十二地支单独命名。此外,人们还用“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这样更加形象的别称,分别对应子时、丑时、寅时等十二时辰。

4、中国十二时辰是什么?

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今的两小时。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古代计时工具:

日晷,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

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

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5、请问,中国古代的十二个时辰是那些,二十四个节气是哪些?

立春 立秋 雨水 处暑 惊蛰 白露 春分 秋分 清明 寒露 谷雨 霜降 立夏 立冬 小满 小雪 芒种 大雪 夏至 冬至 小暑 小寒 大暑 大寒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6、长安十二时辰为什么要写上元节?

长安十二时辰没有写到上元节,上元节是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与佛教东传有关。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7、端午节午时是几点钟

端午节午时就是日中,又称为日正、中午,具体时间是北京时间11:00至13:00。午时就是十二时辰当中的一个,在上午11时至下午1时(即“午时”)。

根据传统说法,中午太阳当顶,阳气达到达极点,阴气渐渐增加,因此,在阴阳换柱之时,一般动物都躺着休息,只有马还习惯地站着,甚至睡觉也站着,从不躺着。所以,午时就属马了。

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7)十二时辰是什么节日扩展资料:

1、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2、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3、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4、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5、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6、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时至11时)。

7、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8、未时:日_,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9、申时:晡时,又名日晡、夕食等:(15时至17时)。

10、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11、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12、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8、古代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分别代表什么时间?

古代十二时辰分别是

(1)子时:23点至凌晨1点。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丑时:凌晨1点至3点。

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3)寅时:凌晨3点至5点。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4)卯时:凌晨5点至7点。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5)辰时:上午7点至9点。

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6)巳时:上午9点至11点。

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7)午时:中午11点至13点。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8)未时:下午13点至15点。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9)申时:下午15点至17点。

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10)酉时:晚上17点至19点。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1)戌时:晚上19点至21点。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12)亥时:晚上21点至23点。

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8)十二时辰是什么节日扩展资料

时辰的由来

观天象的最佳时机应是夜深人静、繁星满天的时候。

子夜时分,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天长日久,人们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

“马无夜草不肥”,牛当然也是如此。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丑时,农家自会起身喂牛。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

五点至七点,天亮了,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便有了“卯兔”。

七点至九点,是容易起雾的时刻。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大雾之中才会“神龙见尾不见首”。不过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在现实中看不到,只有大雾蒙蒙之中,人们才会产生龙的幻象。如此,龙才会在辰时的雾中出现。龙和辰时相联系,便有了“辰龙”。

九点至十一点,大雾散去,艳阳当空。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无论有毒还是没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跃的时刻,便是“巳时”。在造字时,“巳”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十一点至十三点,烈日当头。这“烈”,使人想到了人类得力助手之一的马。红鬃烈马是良驹,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时的太阳一样火烈。马与午时相联系,就有了“午马”。

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骄阳已把草上的露珠晒乾,可别忘了这正是放羊的好时光。于是,“未羊”应运而生。

十五点至十七点,申时,太阳偏西,或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人们听到了,记在心里,便把这一时刻与猴子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申猴”。

十七点至十九点,酉时,太阳快落山了,家养的鸡该回窝了;再不回窝,天一黑就会找不见。农妇着急了,四处呼唤着,轰鸡入窝。这吃饭喝酒的时刻,也与家鸡入窝相连,于是就有了“酉鸡”。

十九点至二十一点,戌时,人们在临睡之前要巡视一番;跟随他们的,是人类的另一个助手——狗。巡视的时刻与狗联系起来成为“戌狗”,恰到好处。

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深夜可以听到肥猪拱槽的声音,主人很高兴。不过要想猪长得肥壮,还得起身为它添食。亥时,自然与猪相连,于是有了“亥猪”。

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是汉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汉文化瑰宝之一。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不分海峡两岸。

9、十二时辰中除了上元节,还有哪两个节日与我们有关?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剧情跌宕起伏,但不失一个轴线,围绕着“上元节”,由远及近。

上元节这个节日名字看上去有些生疏,但提到元宵节,基本上就无人不知了。

农历的正月15日,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这个节日是传统春节过后的,在民间较为隆重的节日之一。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由于元宵节是一年之始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这天晚上,人们都会点上花灯,吃着元宵,猜着灯谜,赏着月亮,因此,这一天又被称为“春灯节”……

一种说法:“上元节”的来历最早可追溯于汉文帝时期,相传,正是为了纪念平反刘邦的夫人——吕后。

刘邦去世后,刘盈登基,史称汉惠帝。由于惠帝性格懦弱,吕后颇有手腕,出现了吕后干政事件,甚至吕氏族人——吕禄等上将军,担心遭人忌恨排挤,准备密谋造反。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吕氏一门造反的事泄露后,大将军周勃、陈平二人,于正月15日,设计平息“诸吕内乱”。

汉文帝刘恒称帝后,为了纪念平乱之功,将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至此,元宵节就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喜庆节日。

元宵节的传说和故事,远远不止于此。“源易缘”注意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民俗中,道教有“三元”的说法。

其中的上元,正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也是上元节的由来。

《长安十二时辰》里,最后隆重出场最大、最重量级的灯名叫——太上玄元大灯。

“太上”正是指道教的三清之一太上老君。“玄元”指的是天地未判,乾坤未分时的混沌一体之气。

唐朝时期,唐高宗追封老子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可见,唐朝近300年的统治中,道教文化始终得到唐朝皇室乃至帝王的扶植和崇奉。

其实,上元节的由来,还对应着三官大帝中的“天官大帝”。

民间传说中,“天官辞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因为天官大帝出生元宵节这一天,于是,古人还将上元节称为天官赐福之辰,上元节张灯燃灯,纪念的正是天官大帝。

有上元节,就有中元节(7月15)和下元节(10月15)。

神话传说中,中元地官大帝和下元水官大地,分别出生的时间是农历的7月15日和10月15日,就将三官与节气相配,合称“三元”。

同时,一年之中的农历7月,传统文化中认为,七月是由盛夏转为立秋,是阴气最重的一个月。

古人认为七月是极阴之月,不利嫁娶和搬家,甚至要求大家尽量减少外出,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不从事危险的活动。

而下元节,是一年之中的农历十月,冬季的到来,天气慢慢转冷,古人认为,这个节气里,适宜祭祀祖先,敬畏天地,从而得到先祖们的保佑。

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的节日习俗,或被人认为带有一些迷信的色彩,却充满了对天地自然和祖先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慢慢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