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约黄后黄昏后是什么节日
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指的什么节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指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也称上元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出自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原文是: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上片追忆去年元夜的欢会。“花市灯如昼”,极写元宵灯火辉煌。“月上柳梢头”,是作者对男女主人公欢会的环境描绘:明月皎皎,垂柳依依,富于诗情画意。含蓄地表达出一对彼此倾心的恋人,在黄昏相约时唯美而伤感的情感。下片抒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不见伊人的感伤。景物与去年一般无二,照样月光普照,华灯齐放。但风景无殊,人事全异。
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说节日的?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指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全文如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指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指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这句诗句出自宋代著名诗人欧阳修,欧阳修有很多非常经典的作品,其中一首《生查子.元夕》就是这句诗的出处。诗文描写的是当时元宵节的情景。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诗句的前两句就交代了时间:去年的元宵节时。元宵节在古人的眼里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节日,人们纷纷用花灯来装扮这个节日。大街上喜气洋洋,多数人或者商家会用灯谜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一些才子佳人便会通过灯谜来互相了解。所以元宵节的时候,很多人也看成跟情侣有关联的节日。作者先是描写了时间,之后也表述了当时的情景:去年元宵节这一天,花市上点的灯笼亮如白昼。
中国唐代是一个非常有包容性的朝代,尤其是对于女子的要求上并没有其他朝代那么严厉。从唐朝时期开始,古代便有了夜间观灯展的习俗。虽然后期的宋代里大多有宵禁的习俗,但是观灯这个项目还是广为流传了下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本诗第二句就是题目里提到的内容,这是描写在元宵节这天两个有情人相约观灯之后互诉衷肠的情景。此时的月亮已经升到柳树的顶端,时间大约在晚上六七点钟的样子,黄昏以后两人相约一起去闹市上观灯。
如果只是从前两句看,这首诗还是非常唯美的。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可惜的时候后两句诗就是现实狠狠地打击了这一对儿情侣,今年元宵节,即便花灯依旧亮,月亮依旧圆,可却已经是物是人非了。
4、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是什么节气
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节气。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每一个节点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5、“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句诗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词中描写的是元宵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词作通过主人公对去年今日的往事回忆,抒写了物是人非之感。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和苦痛体验,体现了真实、朴素与美的统一。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
6、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什么节
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7、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什么节日
写的是元宵节。
元夜指的是元宵之夜。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自唐朝起有观灯闹夜的民间风俗。北宋时从十四到十六三天,开宵禁,游灯街花市,通宵歌舞,盛况空前,也是年轻人蜜约幽会,谈情说爱的好机会。
诗歌:《生查子·元夕》宋代: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
去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的灯光像白天一样明亮。月儿升起在柳树的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一同叙衷肠。
今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依旧和去年的一样。却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故人,泪珠儿也不觉湿透了衣裳。
背景:
此词写约会。或被认为是景祐三年(1036)词人怀念他的第二任妻子杨氏夫人所作。
赏析:
此词的艺术构思更见语言的回环错综之美,也更具民歌风味。全词在字句上讲求匀称一致,有意错综穿插,它用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上四句与下四句分别提供不同的意象以造成强烈的对比。用“人”的有无、去留的天差地别及感情上由欢愉转入忧伤的大起大落,从而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起伏变化。
8、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什么节日
是元宵节。
"元宵节"的节期为正月十五日,又名"元夕节"、"上元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来自于宋代欧阳修所作的《生查子·元夕》。
《生查子·元夕》全诗为: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白话译文:
去年元宵灯会,佳人有约,两情相依,情话绵绵。今夜明月依旧,今人花灯仍在,而佳人却无处可寻,不禁潸然泪下,花、灯、月、柳,爱的见证,美的表白。
物事人非,世事难料,情难如愿。缠绵悱恻的美丽韶华,惹愁生恨的元夜,牵动人心的最是那凄怨、缠绵而又刻骨铭心的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