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的人过什么节日
1、什么节日是祭奠所有死去的人的
清明节
我们那边过清明节,就是给过世亲人,买一些鲜花放老人坟墓旁边,现在我们那个地方也不烧纸,把烧纸放在坟墓上面,找个石头给压上就行了,在就是把老人坟墓边的草给收拾干净,打扫坟墓周围环境一些什么不干净东西,自己在买一些吃的水果果点心等等,供一供,给老人磕几个头,就完事了,总之每年清明节,就是怀念自己家老人,过世老人活着时候,没有享到什么福气,所以现在咱们作为后人,也是多多怀念咱们的老人,我们那边就是这种风俗习惯。
2、清明节给死去的人烧钱,叫什么节?
清明节的时候都会是利用烧纸钱给已去世的亲人,而你知道在什么时候的日子矮慈是烧纸钱最适合的时候吗?而对于中国祭祀的习俗上的烧纸钱的传说起源方面又是怎样的呢,对此适合烧纸钱的日子你知道吗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烧纸钱给死人叫什么节日 日子
在中国传统上有三个:
1、清明节,每年的4月4日到6日,这个习俗源于古时候的寒食节,距今有大约2500年历史。
2、中元节,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这个节日在我国的唐宋就已经流行开来。
3、除夕,每年的农历腊月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欢庆节日的同时,怀念去世先人。
另外,重阳节在中国历史上与清明节、中元节、除夕并列为扫墓祭祖的节日,现在这一习俗已经淡出人们视野。
此外在北方,农历的十月初一也是祭奠死者的节日。
烧纸钱的日子是哪天?
3、人死后的祭日有哪些
正好最近看到这方面的介绍,简单来讲有以下几个日期需要注意。(一期 三期 五期一般来讲是根据佛经的转变。在佛经《盂兰盆经》里面有涉及到亡者的介绍。)
一般来讲有这么几个日子基本都是有的。
1上望
(故后第六天晚上20:00到凌晨00:00)一般是摆供桌 供品 设灵位。门口铺炉灰。
2一期
故后第七天,一般是在墓地设供品香烛祭拜。
3三期
故后第二十一天,一般和一期仪式相同。
4五期
古后第三十五天,仪式同上
5 百日
一般在墓地 仪式同一期 三期 有烧纸活金山 银山的。(也可九十九天祭奠,俗称九九归一)
6周年
一般是按照阴历算的,在墓地祭拜。(两年不烧,烧三年)
7其他祭日
清明(前七天后八天)
鬼节(阴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
送寒衣(阴历十月初一)
小年(腊月二十三)
8其他的有根据当地风俗的祭拜日
4、重阳节要祭拜死去的人吗?
重阳节是老人节,不是祭拜死人的节。
九九重阳,是提醒世人要记得家中的长辈,忆起哺乳之恩,又因为九为圆满之数,九九又代表祝愿老人的意思,这是给在世的老人的节日,不需要烧纸祭奠已逝先人,不然是画蛇添足,因为九月为戌月,火库之月,阳气十足,烧也没用,阴人不敢来收。
如要追忆逝者,可以清明,中元,腊月时祭奠,可采取烧纸钱的方式,因为那时是阴气之月,古人认为那时送纸钱,可以收到。
重阳节的习俗
1、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2、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风筝)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至于人们为何要在重阳时放纸鸢(风筝),除了重阳天高云淡,风轻日明,纸鸢可轻松乘风而上的气候原因外,还有些介于巫蓍之间的说法,于不经中颇为有趣。
5、对已故的人有那些祭奠日,有什么意义?
关于祭奠故人的传统节日,有“四节说”和“五节说”两种。
“四节说”,笔者老家当地的沿袭习俗,即一年当中祭奠亡灵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山神节和寒衣节。
“五节说”,在“四节说”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个“中元节”。
“四节说”中的春节、清明节、山神节和寒衣节,一般分布在温度不同的公历四个季度中。也就是说,每个季度即有一个祭奠亡灵的传统节日。
(一)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生者团圆的同时,不忘对逝者的思念。每逢农历大年三十下午或傍晚,家族里一起到墓田去给祖辈等上坟,以表达对先辈等过世亲人的追思。
春节上坟,有三大特点:一是祭者家族性,不能单门独户行动。二是贡品丰富性,鸡鱼肉豆腐等菜品、酒和烧纸,样样俱全,尤其主食中水饺和馒头必备。三是喜庆性,上坟祭祖多为男性爷们,集体叩拜,鞭炮齐鸣。虽值隆冬时节,但祭祖充满欢快的节日情调,只叩首,不哭泣。
但闺女不不能回家上坟,因为自腊月二十三后闺女不回娘家门。这一封建习俗,意味着传递香火的只是男子。因此,人们的重男轻女传统观念,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障碍,与此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在诸多祭奠亡灵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最重要的。春节、清明节已经成为我国法定的传统节假日。因此,两节在民间传统节日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二)清明节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
关于寒食,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太子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饿得晕了过去。忠心耿耿的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建议放火烧山,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出来。孰料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原来是片衣襟,有一首血诗,其中最后一句为:“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介子推。行至其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他珍爱地掐下枝条,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春光明媚的“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 “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寒食节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起源甚早。到了唐玄宗时,下韶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给逝去的亲人扫墓,是“清明节”祭奠活动的一大特点。
(三)山神节
农历六月六,俗称“山神节”。农历六月间,因庄稼、草木生长茂密,狼、虫虎豹容易藏身出没,伤害人畜。为求山神保护,这一天人们炒新麦子面拌红糖,将炒面撒在山上。进山烧纸香,摆供桌,磕头跪拜乞求平安无事。供品必须有瓜品。农历六月六,在笔者的家乡是为逝去的亲人上坟祭奠的传统节日。
(四)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又叫寒衣节,是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中国三大“鬼节”。因《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故又俗称 授衣节。
寒衣节祭祀祖先的仪式与古时大致相同。十月初一前后,长辈带领儿孙上坟,为死者供上果品、食物、纸钱、纸扎的寒衣、楼台等。出嫁的闺女,也于这段时间回娘家,为去世的父母送寒衣。“十月一”上坟,为逝者送寒衣,是其特点。
(五)中元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看来,多烧纸钱是“中元节”的特点。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祭奠亡灵的传统节日里,不仅需要正确处理封建迷信与民族信仰的关系,而且需要正确处理封建迷信与感恩的关系,尤其做到在表达追思已故亲人的时候,既不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又不能因此过度悲伤。生者只有用自己的美好生活,才能最大限度地告慰逝者的在天之灵。
6、关于祭拜死人的日子有哪些
一、 与先人相关的日子
1、 先人每年的生日(重要祭祀日)
2、 先人每年的忌日(重要祭祀日)
3、 先人去世后的第七天(头七,相对重要)
4、 先人去世后的第十四天(二七)
5、 先人去世后的第二十一天(三七,相对重要)
6、 先人去世后的第二十八天(四七)
7、 先人去世后的第一个月
8、 先人去世后的第三十五天(五七)
9、 先人去世后的第四十二天(六七)
10、 先人去世后的第四十九天(七七,相对重要)
11、 先人去世后的第一百天(百日祭)
二、 传统祭拜日子
1、 农历年三十,除夕(除夕祭祖,重要祭祀日)
2、 农历年初二(开年祭祖)
3、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上元节祭祖)
4、 公历4月5日,清明节(清明扫墓、最重要祭祀日)
5、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祭祖)
6、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祀祖先)
7、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祭祖、扫墓,重要祭祀日)
8、 农历十月初一,祭祖节(上坟、祭祖)
9、 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祭奠先人)
10、 公历12月22日或23日,冬至(祭祖,重要祭祀日)
11、 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祭祖)
7、纪念逝去的亲人是什么节日?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文化内涵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8、家里有人去世后,有些什么习俗?
头七,中国人的丧殡习俗,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日子及时辰,然习惯上大家都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头七”习俗,然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亦有说认为人死后魂魄会与“头七”前到处飘荡,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
9、亲人去世一周年,要进行什么悼念活动
在古代,逝者下葬后,孝子要在家设灵位牌,并依照阴阳先生列出的祭奠“期单”,按时举行祭祀活动。“期单”要贴在灵堂前,家属需照单行事,不能有半点疏忽,否则就是对逝者的不敬。接下来给大家谈一下,古人在三年守孝期内,都做哪些祭奠仪式?
其一、烧七:烧七就是从逝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民间称其为“头七、二七、三期、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共计四十九天。关于烧七的缘由,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据传人有三魂七魄,人死后七天去一魄,一年去一魂,七满魄尽。所以,人去世后,要过“五七”和“三周年”。
烧七也是有讲究的,古人烧七时要在大门口挂白纸灯笼,以表示家中有重孝。死者头七通常在家设灵位牌,焚香明烛,设祭酒摆供品进行祭奠。剩下的“六七”是在坟地摆供品、烧纸钱。
烧七仪式以一、三、五、七单七仪式较为隆重,烧七时亲戚、朋友都会到丧主家悼念,孝子要在坟头哭灵。二、四、六双七祭奠,亲朋一般不来,孝子可以只烧纸,不哭灵,所以民间也称“双七”为“空七”。
烧七以“三七”、“末七”最为重要,每逢这两个祭日,亲友都要去坟地烧纸,孝子也要痛苦一场,以表示对死者的不舍和眷恋。“末七”也叫“尽七”,丧家要诵经礼忏,亲朋要送上烧纸、香火等祭品。
其二、烧百日:“百期”又叫“过百日”,现在俗称过百天,也即逝者去世一百天的祭祀日期。烧百天亲戚通常不来,但死者的亲属及直系晚辈要来祭奠,诸如侄儿、外甥、外嫁女儿等须上坟祭奠。
百日内的讲究也很多,诸如孝子在百日内不宴宾客、不串亲戚、不剃头、不洗澡、不换衣服等,此谓之“百日守灵尽孝”。死者过完百日,这些禁忌即可取消,孝服也可以逐件脱去,孝子除在重要祭祀日(诸如赶上清明、七月十五、十月一等)穿白戴孝外,平日里可只穿白鞋,男孝眷在帽子上逢一圈白布,女孝眷扎白头绳等。
其三、烧周年:父母去世,要过三个周年,子女三年内不能婚嫁、不能穿艳丽的服饰。春节期间,丧主大门上只贴绿纸或黄纸对联或不贴对联,贴对联的字要用白颜色的颜料进行书写。每到除夕、丧家都要去坟地或灵位前进行祭奠,每季新粮下来的时候,要先收回些做成熟食,供在逝者灵前,让故去的亲人“尝新”。
死者去世满一周年,称之为“头周年”,这天在民间也叫“忌日”,周年的祭奠仪式多数比“烧七”、“烧百天”要隆重。“忌日”这天,孝子要穿白戴孝,先在家中进行祭祀,再去坟地烧纸钱,民间也叫“烧周年”或“小祥”。两周年是死者的第二个忌日,孝子在两周年日可以只烧纸,不举行哭祭,民间称为“哑周年”或“大祥”。
三周年为“谭祭”,三周年要行除服礼,所以称为“除服”。死者三周年祭奠极其隆重,所有的亲朋都要到来,祭品大致与下葬时相同。古代富裕人家要请吹鼓手、请道士立墓碑、行“三献礼”。孝子家门上早晨贴白纸对联,午饭前改贴红纸对联。
孝子全身穿白戴孝,到坟前烧纸祭奠,祭毕,当场脱掉孝服,换上常服,并将换下的孝服在火上一燎,回到门口,从墙上扔至院内,以兆“服去福来”。白天设宴待客,晚上张灯结彩,请自乐班唱地方戏。
从此守孝期满,孝子恢复正常生活,死者也不再享受特殊祭祀,除年节祭拜和清明扫墓外,不再举行其他悼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