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生日是什么民族的节日
1、四月初八是什么节日?牛王节 侗族节日
牛王节是少数民族侗族的 节日 ,节日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那么大家知道侗族人民都是怎么过牛王节的吗?
九寨侗族人民管四月八为牛王节。牛王节,侗语叫脱生尼,意为牛的生日,又叫牛王会,侗语,意为为牛生日会餐。这一天各家的妇女都在家里为牛煮白米饭,炒油茶,条件好的还要煮鸡蛋供牛食用,以示在春耕大忙之前,人们对它的深情慰问和热情奖赏。中午吃会散席后,人们到家里,袖子一挽,手插木盆,试试盆里的米饭油茶烫不烫手,然后端起木盆、带着鸡蛋烤酒到牛圈去,叫牛饱饱地享用。
这时候,主人往往要抱着牛头亲热爱抚一番,说:牛呃,你是我家的财,你是我家的宝,一年到头,害你辛苦,你就好好的吃,好好的喝吧。愿你无灾无难,无怪无瘟跟我展劲干活,换来个五谷丰登,百般兴旺,待到来年,我再来好好招待你。这时,牛好像懂人性,它伸伸舌头来舔人,眯眯眼睛向人笑。
等到牛吃饱了,在一旁的娃崽就拉它出去吃嫩草,冲洗身上、梳理毛发。梳洗是很认真的,谁家的牛身上不干净,毛发不光亮,人们就鄙视他家,说他人懒。牛出去后,主人就清理牛圈,然后垫上干燥蓬松的稻草或茅草,让牛舒舒爽爽度过自己的节日。
过牛王节时,村里人家不准放牛打架,更不准宰牛吃肉,也不准牛劳动。总之,牛王节这天,就是雷公下地,也难动它的半根毫毛。家主们在这一天要陪伴牛过生日,牛拉回圈后,他们在牛圈边转来转去,修修补补,生怕不周到,对不住自己心爱的耕牛;有的就牵牛出外,游山吃鲜草,享受山水自然之乐。
牛王节这一天,人们还要观测天气,预测年成。一般最希望是个太阳天,一来好为牛收拾,使它节日欢畅愉快,养精蓄锐,迎接梨耙;二来这还是预示年成可望丰收。民间说法是,这一天对农民、对人间来说,关系重大。如果这一天真的是艳阳高照,那就代表将有个好收成,人们甚至会认为这就是牛王爷爷圣威显灵,降给人间的吉祥,于是全村男女老少聚集欢庆,陶醉在狂欢的节日气氛中。
2、客家人“牛生日”是哪一天?
【客家人“牛生日”是哪一天?】在客家地区,由于马非常稀罕,而牛却遍地都是。作为一个典型的稻作农业社会,牛是客家人的主要耕种工具。牛耕技术至迟在东汉末年,便已经在全国普及。客家人对牛的体贴、照顾非常细微,有的甚至当家人看待。
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客家人的“牛生日”(粤北地区客家以农历四月初八为“牛王诞”)。人们安排这一天让牛休息,让牛像人类一样过生日,故谓之“牛生日”或“牛年”。是日,家家户户舂粉踏粄,为耕牛祝贺生日。一大早,牛主人便拿糯米粉做的“水煮圆”五个,象征五谷丰登,分别用青菜包着,分两次灌给牛吃,并在牛的额头,腰背上各贴一块糯米粄(有的还在牛头上披挂红布条),然后亲切地说:“牛哥,辛苦了!”农谚云:“十月朝,牛牯满塅跑”。意即秋收之后,耕牛可在村庄任意放牧。
3、10个少数民族的节日是什么?
10个少数民族的节日是:
1、蒙古族年节
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开元”之意。关于蒙古年节传说不一。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
2、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
3、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赞颂骏马和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主要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和鄂尔多斯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两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全羊席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和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或放电影等活动。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4、铜鼓节
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统节日。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举行。届时,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
5、蛙婆节
东兰、南丹、天峨等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俗称蚂拐节。节期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为单位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有“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仪式。
6、农具节
桂西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举行。是日,各家各户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轭、簸箕、畚箕、扁担、锄头、犁头、耙、锄柄、箩筐、竹垫、谷箩、谷桶及家具等。人们纷纷选购以备春耕。
7、花婆节
壮族的传统节日。民间传说,壮族始祖 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后来主管赐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从六甲花园中的花转到世上来,故其被奉为花婆神。农历二月二十九为花婆神的诞辰日。
8、牛魂节
壮族、侗族、仫佬族、仡佬族等民族祭祀牛神的传统节日。又称牛生日、牛王节、脱轭节。多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也有在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举行的。
9、莫一大王节
桂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也称五谷庙节。每年农历六月初二举行。传说是日为莫一大王诞辰,因其拯救壮人有功,且保佑五谷丰收,壮族人民感其恩德,故于村前建庙宇、在家中立神位供奉。每年行小祭,供祭鸡、鸭、猪肉;隔六年一大祭,大祭必全村寨集资杀猪宰羊。
10、尝新节
壮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八月间新谷成熟时举行。一般各家各户单独过,也有请邻近亲友一起聚会的。是日,家家户户都用新米煮饭,并杀鸡宰鸭备猪肉,祭祀祖宗及各路神灵,酬谢其护佑丰收。
4、与牛有关的习俗
中华民族牛文化赋予的各种象征意义的神话、风俗、典故广为流传,深受百姓喜爱,其中民间的“鞭春牛”风俗流传甚广,并由此产生出许多“春牛”民俗民化。据史书记载,自春秋战国时起,凡立春前一日,全国各地都在城南门,以统一的制式用泥塑一具春牛,天子王公、平民百姓都必须来鞭打春牛,三鞭后衙役再把泥塑春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块,并放入田中,以祈庄稼避虫害、得丰收。自古以来人们就爱牛、敬牛,我国有些民族还形成了传统节日习俗。贵州遵义、仁怀、镇宁一带的仡佬族,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敬牛王菩萨”“祭牛王”活动,据说这天是牛的生日。壮、汉、布依、瑶、侗、土家、仫佬等民族的“牛王节”又称“牛魂节”“牛王诞”或“开秧节”,时间不一,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这一天更牛免除劳役,把牛放出栏,牵到河边给牛洗刷身体,用篦子梳去牛虱,用茶油为其擦涂伤口,精心护理,使耕牛保持强健的体魄。有的地方还在堂屋供桌焚香并摆上酒肉瓜果,牵一头老牛绕着供品行走,唱着春牛歌,酬谢牛的辛劳与功德。在贵族榕江、东江一带的侗族中,每年夏天六月初六举行“洗牛节”,人们把牛牵到河边洗澡,祈祷耕牛平安健壮。苗族特别器重牛,认为“牛年”是最为吉祥的年头。苗族服饰中的蜡染、刺绣品都蕴藏着丰富的牛文化。贵州西北一带流行苗族抢牛尾来确定婚姻的风俗。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我国很多少数民族都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牛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5、壮族特有的牛魂节有着怎样的历史来历?
壮族牛魂节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有过"牛魂节"的习俗。相传,牛魂节来源于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因人间大地光秃,寸草皆无、尘土飞扬,牛王奉天帝的旨意,下到人间来播种百草。牛王脑瓜笨,天帝命它三步撤一把草,它误记为一步撤三把草,结果杂草遍及大地。后来天帝罚它将功补过,不许再上天庭,在人间永远吃草。牛王为农家干重活,成了农家宝,但在壮家心目中它毕竟还是一个天神,所以在农历四月初八牛王生日的这一天,众人共同庆贺,为牛脱轭,让它休息,久而久之,就演化为敬牛节、牛魂节。牛魂节一到,人放锄、牛脱轭,主家酿制甜酒,用枫叶、紫蕃藤、黄饭花、红兰草等植物的汁液蒸五色糯饭,并给牛吃甜酒和五色糯饭。这一天,人们牵牛到绿草丰茂的地方,让牛自由自在地吃个滚圆。主妇清扫牛栏,放上新的干草。小孩子则轻轻为牛刷背,让牛舒舒服服地过一个节日。这一天,绝对不能打牛。因为倘若打牛,把牛魂掠走,就会影响农事。在一些地方,四月初八这天还将牛赶下水,为牛洗身于,河边还有人敲鼓,为牛儿沐浴助兴。午间家家举行敬牛仪式。全家人坐在摆有酒菜的桌边,家长牵着牛绕桌一周,唱起了敬牛歌:"牛吔,我的宝咯,牛吔,我的财咯,抢子花开了,阳雀鸟叫了,春水弹琴了,禾苗封桐了,四月八到了,脱轭节到了。我把你来敬,我把牛轭脱,……"他边唱边喂牛吃五色糯饭。最后,全家站起来抚摸牛背,表示对牛的祝福。
6、牛魂节是几月几日
楼主好:
牛魂节又称牛生日、牛王节、脱轭节,是壮、侗、仫佬、仡佬等民族祭祀牛神的传统节日。多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也有在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举行的。
7、祭牛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祭牛节的时间各地不一,有的在农历四月初八,有的在六月初六。这一天,各家停止役牛,让牛好好休息,并杀鸡鸭、备酒饭到牛栏前祭牛神,继而用糯米饭喂牛,以示酬谢.传说这一天是牛玉的生日,这天,家家吃“牛王粑”和糯米饭,同时还要把这些好吃的食品拿一部分给牛吃,给牛放假休息一天。祭牛节的时间各地不一,有的在农历四月初八,有的在六月初六。这一天,各家停止役牛,让牛好好休息,并杀鸡鸭、备酒饭到牛栏前祭牛神,继而用糯米饭喂牛,以示酬谢。不过一些问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侗族。
8、仡佬族牛王节的传说
牛王节是 仡佬族 传统的民族节日之一,相传这一天是牛的生日,在这一天族人们为牛做寿,感谢牛为人们辛苦做出的贡献。
(一)古时候,仡佬族人居住在自己开辟的土地上披星戴月,辛勤劳动、过着有吃有穿的平安日子。有一年,当时的汉族统治者想赶走仡佬族人福抢占这个地方,派了许多官兵来进攻佗佬族山寨。官家兵强马壮;杀气腾腾,把仡佬族人围了七天七夜。
因仡佬族人力量薄弱,无法突围逃生。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仡佬族首领家喂养的一头老牛,突然从圈里奔出来,朝着首领连叫三声。首领不明白老牛的意思,用手轻轻抚摸牛头说:老伙计,有什么事吗?而后,老牛张开嘴巴衔着首领的衣服就走。
首领跟在老牛的后面一步一步地走去,来到一个还没有人知道的岩洞。首领看了岩洞,觉得这个地方敌人无法发现,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地方。于是首领立即回去,组织全寨群众,按老牛指引的方向撤退,使全寨人转危为安。
(二)很早的时候,仡佬族的祖先居住在荒山野岭,因没有田地种植庄稼,为了生存,只好到深山老林采摘野果充饥,日子十分难熬。天上的神牛看到仡佬族人的生活实在艰难困苦,非常同情,便下凡到人间,帮助吃佬族人开荒垦地,种植五谷杂粮,使吃佬族人过上了舒服的日子。
仡佬族人不忘神牛的功劳,在秋末粮食丰收的时候祭牛王,感谢神牛对人类作出的重要贡献。从此以后,这一带的仡佬族人把牛看作自己的恩人,决定不打牛,不吃牛肉。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仡佬族人还有这个习俗。
9、四月八牛王诞的由来 仫佬族节日
每年四月初八为少数民族仫佬族的 传统节日 牛王诞,到了这一天,牛可以休息一天,无需干农活。
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他们自称伶、谨。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佬。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建国后统称仫佬族。绝大多数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四月八牛王诞的由来
牛勤劳能干,为人们犁田耕地,默默无闻,任劳任怨,所需的仅仅是草和水,可奉献的却很多。所以不少民族都崇拜牛、爱护牛,把它当成人类的好朋友,仫佬族也不例外。农历四月初八即被定为牛的生日,称牛诞节。
关于牛的生日,还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相传在古时候,仫佬族先民耕田种地都是一镐一锄地挖,费时费力。一个叫罗英的姑娘生来聪明伶俐、勤劳善良。一天她到山上打猎,看到一只野牛狂奔乱跳,又看到乡亲们汗流浃背地在田间忙碌,心想,如果捉住这头牛为乡亲们犁田该多好啊!于是,她就追赶野牛。野牛在跑时,一只蹄子被夹在石缝中,痛得哀叫不已。
罗英无力帮它摆脱困境,只得采来嫩草喂它,并为它唱歌,歌声优扬,情真意切,不仅打动了野牛的心,也感动了山花、草木、月亮,坚硬的石头也为之感动,慢慢地裂开石缝,牛的脚拔出来了。它便随着罗英来到田间,勤勤恳恳地为人们拖犁拉耙,世世代代耕田种地。仫佬人有了耕牛,田里的活路轻松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