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惊喜
1、求电视剧三国演义隆中对那一段的台词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2、在敌人曹操死后,为何刘备会表现得那么伤心呢?
曹操死了,刘备为什么会伤心?他不会伤心,他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同病相怜的叹息和一种悲伤的惊喜。
曹操死于公元220年3月,三个月前,关羽被杀,首级被孙权送给了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关羽下葬,当刘备得知关羽被杀、荆州三郡被孙权夺走的消息后,更多的是愤怒,想到的是复仇。
刘备
曹操与刘备两个人,斗了一辈子,也是一辈子的对手,而在公元219年三月 ,也就是一年前,刘备与曹操还在汉中亲自打了一仗,结果刘备避而不战,曹操无奈只得退兵,将汉中百姓迁走之后,留给了刘备一座空城。
而十年前,曹操更是当着刘备的面称赞刘备说道: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曹操可是相当看得起刘备,就连程昱劝说曹操杀了刘备,郭嘉劝说曹操软禁刘备,曹操都没有听从,只因为他舍不得刘备,他还想用刘备这个人才。
刘备称帝
对于刘备来说,曹操是他一生实现梦想最大的敌人,没有之一,刘备毕生的理想就是建立一个统一天下的政权,汉中之战刘备打败曹操后,踌躇满志,准备一举打败他的对手曹操,于是接连又发动了上庸之战和襄樊之战。
一时之间,刘封与孟达攻占了曹魏的上庸三郡,关羽攻占了曹魏的襄阳与樊城,起初蜀军节节胜利,似强大的曹魏不堪一击,结果曹操与孙权私下联合起来,偷袭了刘备的荆州三郡,结果就导致了关羽败走麦城,荆州三郡被孙权抢走,蜀汉势力彻底退出了荆州。
曹操
这个时候正是刘备一生最为愤怒的时候,曾经盟友的背叛,更让刘备咬牙切齿,虽然这个时候曹操去世了,但是刘备手中并不是伤心,而是叹息。
因为刘备只比曹操小6岁而已,曹操去世就意味着刘备差不多也要去世了,刘备想的是:人活一世其实很短暂,现在还没有完成理想,就到了人生的晚年,我现在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在自己的暮年做最后的放手一搏,我要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夺回荆州,给自己儿子留一个好点的政治局面。
曹操与刘备
于是一年之后,刘备就发动了夷陵之战,曹操不在了,只会让刘备感到悲伤的惊喜,悲伤的是自己也处于生命的晚年,惊喜的是曹操这个老对手终于死在了自己的前头,所以刘备就有机会发动对孙权的战争,同时还可以忽悠下曹操的儿子曹丕,毕竟曹丕的能力跟曹操不在一个量级的。
人就是如此,在面对自己的老对手时,刘备是心情复杂的,有悲伤,也有惊喜,更多的只是未完成事业的叹息。
3、刘表错失了哪一位谋士和哪一员虎将而让刘备很高兴?
荆州自古以来便人杰地灵,在人才辈出的汉末三国时代,更是涌现出了不少著名的文臣武将。而将荆州治理成世外桃源的刘表,却立意自守,无四方之志,不但在粮草充足,且带甲十万的情况下,没有开疆拓土,参与到诸侯争霸之中,还错失了大量的人才。在谋臣中,他最大的损失,大约是曾寄居荆州的诸葛亮。毕竟诸葛亮不但是一个理政小能手,还拥有一定的军事才能,曾“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谋略与辩才也非常过人。虽然刘备生前,他几乎没有插过军事,但是刘备地跨荆襄,雄据巴蜀,他却居功至伟。
除了文臣之外,他还错过了一员不输魏延的一流名将。后来这员大将投靠刘备,被委以重任,展现了自己卓越的能力,为刘备立下了大功。这个人是谁呢?说到此处,可能很多人都想到了黄忠。的确,黄忠原是刘表的属下,曾提任中郎将一职,在刘表的侄子刘磐麾下效力。只不过,他并不是直接从刘表手下,到往刘备手下的,中间还曾为曹操效力。而且,虽然黄忠有阵斩夏侯渊的功劳,但是说他是一流名将,还是有些水分的。
因为,我们称赞他老当益壮,武艺高强,谋略过人等,大都是根据演义而言的,真实历史上的他,唯一有记载的战功,就是阵斩夏侯渊,而这一战主要是因为突袭,而且离不开法正、黄权等的谋略。所以,黄忠最多是一员猛将,大约没什么将才,毕竟他在刘磐手下时,曾被东吴名将太史慈压着打。那么我们今天要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呢?
他不是别人,正是霍峻。说到此处,或许有人会一脸茫然,有人会问,霍峻不就是个“警报器”吗?的确,在《三国演义》中,霍峻存在感非常低,他虽然曾得到孟达的举荐,随孟达一起守葭萌关,但是当马超率兵来攻时,他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大,仅是向刘备报告了此事,网友调侃他为“警报器”,并不过分。可是,他在演义中的表现,并不同于历史。真实历史上的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存在,能力非常卓越。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三国志》记载:“先主自葭萌还袭刘璋,留峻守葭萌城。……后璋将扶禁、向存等帅万余人由阆水上,攻围峻,且一年,不能下。峻城中兵才数百人,伺其怠隙,选精锐出击,大破之,即斩存首。”意思是说,刘备发动入川之战的时候,留霍峻守葭萌关。当时霍峻手下仅有几百人,而刘璋派遣大将扶禁、向存,率一万兵马前来攻城,攻打了一年之久,葭萌依旧没有被占领。更令人叹服的是,在兵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他还趁敌军懈怠之机,斩杀了敌军主将之一的向存。
他的这一战绩,并不比魏延守汉中逊色。毕竟,魏延虽然保得汉中十余年无失,但期间也没有爆发过什么大规模的战争。而霍峻却在与敌军,有着十数倍兵力差距的情况下,坚守了一年。而他守住葭萌的意义,也不容小觑——葭萌关是蜀中与外界的通道,如果葭萌失守,刘备便相当于被刘璋截断了退路,他的粮草、援兵也都不能及时到达。也就是说,霍峻守住葭萌,对刘备最终拿下益州,有着重要意义。
说完了霍峻的能力,那么刘表错过他,又是怎么回事呢?
《三国志·霍峻传》记载:“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兄笃,于乡里合部曲数百人。笃卒,荆州牧刘表令峻摄其众。表卒,峻率众归先主,先主以峻为中郎将。”意思是说,霍峻的哥哥霍笃,原本是一个民间武装组织的头领,霍笃去世之后,刘表仅是让霍峻统领霍峻的部曲,却并没有任命霍峻担任什么职位,根本就引起重视。
后来刘表去世,霍峻就率部众投奔刘备了。而刘备不愧以知人善任著称,刘表不在意的小将领,被他任命为了中郎将,之后又被委以重任,而霍峻最终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反而给了他巨大的惊喜。只可惜霍峻英年早逝,刘备亲率群僚临会吊祭,留宿墓上,当时的人都为他感到荣幸。
4、关于刘备的评价
刘备是一个坚韧不拔的英雄。
说刘备是英雄,许多人可能难以接受。因为在一般人心目中,刘备是很窝囊的。他的本事,一是会跑,二是会哭。这是《三国演义》给我们的印象。其实这是误解。首先,刘备并非只会跑,只会哭,他还会别的。其次,在那个时代,会跑会哭也不丢人,并不能证明这人就窝囊,就不 是英雄。刘备会跑,曹操就不会跑?曹操狼狈逃窜的记录也不在少数。刘备会哭,曹操就不会哭?曹操号啕大哭的故事也史不绝书。怎么就没有人说曹操窝囊?可见不能这样简单的看问题。跑,要看为什么跑。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就跑得有道理。哭,也要看为什么哭。为朋友的情谊而哭,就哭得不丢人。刘备的跑和哭,就多半是这种情况。
当然,相对曹操而言,刘备要跑得多一点,哭得多一点,因为他更弱小。刘备出道的时候,除了两个忠心耿耿的兄弟——关羽和张飞,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一文不名。他没有自己的军队,或者说虽然有,也很可怜。刘备初起兵的时候,也是靠财团资助。中山王国(在今河北省定县)的两个大商人张世平和苏双“多与之金财”,让他招兵买马。但刘备参加讨伐黄巾的战争,最后也只得了个“安喜尉”的官职。安喜尉就是安喜县(故治在今河北省定县东)的县尉,是个副县 级的公安局局长,可见人马不多。所以刘备经常要向别人借兵。他那两员大将关羽和张飞也等于是光杆司令,只能自己去逞匹夫之勇。
刘备也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好不容易有那么一两块地盘很快又会失去,只能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五易其主,四失妻子。从初出江湖到赤壁之战,刘备可谓半生颠沛流离。《三国演义》讲,有一次,刘备曾在酒后悲愤地说:“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这话虽然是演义,却也在理,可以看作他的心里话。
刘备还没有什么像样的战功。什么“温酒斩华雄”,什么“三英战吕布”,都是罗贯中帮他打的。实际上,赤壁之战前,刘备在战场上每每是落荒而逃,“先主败绩”的记录屡见不鲜。《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魏书》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征讨他的时候,他认为曹操正在和袁绍作战,不会来打他。等到他亲眼看见曹操的旗帜,便吓得掉头就跑,完全不顾部下死活(见麾旌,便弃众而走),哪里像个英雄?当然,刘备也不是一次胜仗都没打过,史书上也有“数有战功”的记录,但那都是些小仗。事实上,诸侯混战的时候,没有一个军阀是被他消灭的,刘备的战功实在乏善可陈。
这样的人当然也不会有多大的名气,袁术就曾经极为不屑地说:“术生年以来,不闻天下有刘备。”这话是袁术对吕布说的,见于《三国志•吕布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和《后汉书•吕布传》。还有一件事情也能说明问题。据《后汉 书•孔融传》,孔融任北海相的时候,被黄巾军包围,无可奈何,派太史慈向当时官任平原相的刘备求援。刘备惊讶地说:“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耶?”马上派出三千救兵。这段话在《三国志•太史慈传》里,是“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三国演义》也这么说。但我以为,《后汉书》的“惊曰”比《三国志》的“敛容答曰”要准确,而且“惊”的背后是“喜”,即“惊喜”。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当时刘备确实没有名,又很希望有名。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要啥没啥的刘某人,一个到处求人的刘玄德,所到之处却备受欢迎和款待。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曹操,曹操让他做豫州牧,表他为左将军,“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刘备被曹操打败,投靠袁绍,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父子“倾心敬重”。袁绍和曹操是当时最牛的人,尚且如此,何况他人?不把刘备放在眼里的,只有一个袁术。
那么,刘备为什么会受此待遇呢?
解释只有一个,就是袁绍、曹操,还有陶谦他们,都认为刘备是英雄。
曹操曾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也说过“刘备,吾俦也”(刘备,是我的对手啊!)看来,曹操是把刘备当成了自己的对手,一个足以与自己抗衡的人物。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总结“刘备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英雄之义”。
《三国志•陈登传》说,刘备在荆州的时候,曾经和刘表一起讨论天下英雄,说到陈登。一个名叫许汜的人说,陈元龙(陈登字元龙)架子大,不讲礼貌。鄙人到下邳见元龙,元龙半天不和鄙人说话,然后自己去睡大床,让我睡小床。 刘备说,足下素有国士之名,可惜并无国士之实。现在天下大乱,帝王失所,大家都希望足下“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然而足下怎么样呢?“求田问舍,言无可采”,这正是元龙所不齿的,他为什么要和足下说话?这也就是碰上元龙了,还算客气。如果是小人我,恨不得自己睡在百尺高楼,让足下睡在地上,还说什么大床小床!这就是辛弃疾词“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的出典。
《三国演义》读多了,总认为刘备是个忍气吞声的窝囊废,其实不然。实际上,刘备也是个豪气冲天的性情中人,也有怒发冲冠拍案而起的时候。比方说那个“督邮”,就是刘备打的,不是张飞打的。当然,由于势力小处境差,常常要投靠他人,刘备不可能像曹操那样“笑傲江湖”。同样,由于性格的原因,或者斗争的需要,刘备沉默寡言(少语言),不动声色(喜怒不形于色),不像曹操那样高谈阔论,眉飞色舞,肆无忌惮地表现出英雄本色。但这不等于说刘备就不是英雄。在他那沉默寡言不动声色甚至忍气吞声的背后,仍然荡漾着一股英雄气。这种英雄气不是表面上的,而是骨子里的。
刘备的“英雄”,表现为他的坚忍不拔。刘备起兵以来,一直不顺,可以说是“人不窝囊事窝囊”,几乎没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但我们何曾见过他垂头丧气?只见他屡败屡战。他先是参加讨伐黄巾军的战争,当了个副县级的公安局长安喜尉,结果被自己一顿鞭子打没了。后来因为和黄巾军打仗“力战有功”,好不容易熬到一个正县级的高唐令(其间丢官一次),又被黄巾军打败,只好去投靠公孙瓒。碰巧陶谦病故,托他代理徐州,却又被吕布驱逐,只好去投靠曹操。以后,又投靠过袁绍和刘表。可以说,赤壁之战前,刘备一直寄人篱下,而且频繁地更换投靠对象,不断地在敌我友之间周旋。换了别人,尤其是那些以英雄自许的人,恐怕早就不耐烦了,甚至早就自杀了。然而刘备却一直隐忍了下来。他甚至短时间地依附过吕布。《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魏书》说,当时吕布的部下也看出刘备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便对吕布说,刘备“反复难养,宜早图之”。可惜吕布不听,后来果然死在刘备手上。但是,换一个立场,所谓“反复难养”,不正说明刘备有英雄之志和英雄之魂,因此才不会长时间地甘居人下吗?
据《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袁绍对刘备有一个评价:“刘玄德弘雅有信义。”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准确的。袁绍到底是袁绍,他也并非总是看不清问题。但这个评价,和前面的说法是矛盾的。一个“反复难养”的人,难道可以说是“弘雅有信义”吗?其实这要看对谁。对于投靠对象,刘备确实“反复难养”;对于依靠对象,刘备就“弘雅有信义”了。为什么呢?就因为刘备是一个有英雄之志的人。有英雄之志,就不会甘居人下,也必须不断地调整策略,寻找机会,因此“反复难养”。同样,有英雄之志,就必须团结同志,凝聚力量,也就必须“弘雅有信义”。其实,我们只要指出一个事实就够了:关羽和张飞,可都是当时一等一的人才。而刘备呢?不但一无所有,而且半生坎坷,很长时间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然而这两个人却一直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忠贞不渝,至死不悔,关羽甚至还来了个“千里走单骑”。为什么?就因为刘备“弘雅有信义”。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刘备和关羽、张飞,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关羽和张飞,对刘备则名为事之如兄,实际事之如君。可见维系三人友谊的,就是英雄之义。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这三个人“寝则同床”时,他们的太太在哪里?
应该说,刘备的能力是不如曹操的,甚至是远远不如。《三国志》里陈寿评价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刘备的能力不如曹操,所以他的基业也就较小。诸葛亮说“先帝每称操为能”,也证明了刘备自己知道曹操能力太强,自己比不上。事实上,刘备这辈子只怕一个人,那就是曹操。前面说过,刘备当年在徐州的时候,曹操去征讨他,他说曹操不会来的,没事儿,大家在这儿坐着,后来人家说你看曹操来了,旗子都看见了,刘备一看见曹操的旗帜掉头就跑,老婆孩子都不要了——他就怕曹操。
但是,“怕”就能说刘备不是英雄吗?当然不能。古人语“不以成败论英雄”,当然更不能以能力论英雄了。
5、三顾茅庐的故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市.一说为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原作如下: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
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飞应诺。
6、“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都得到了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呢?
曹操赤壁战败退回北方,东吴周瑜病死实力大减,正在此时刘备集团却欣欣向荣,一路高歌凯进,占领了荆州不说,还得到了和诸葛亮齐名的庞统。刘备高兴的说:昔日水镜先生司马徽曾说,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今天我两人全部得到,汉室可以中兴了。可结果我们是知道的,庞统在进攻西川时战死,刘备命丧白帝城,诸葛亮虽鞠躬尽瘁,也没能完成统一大业。得到伏龙凤雏的刘备,为什么最后会失败呢?
这就要先知道刘备是在何时何地从何人嘴里听到这句话的,当时刘备去荆州赴宴,差点被伏兵杀了,还好的卢马神勇越过檀溪,救了他一命,此时刘备失魂落魄,满身的水,要多狼狈有多狼狈。在这时遇到世外高人水镜先生司马徽。
刘备掩盖他逃难的实情,说偶尔经过此地,司马徽一语道破。人在落魄的时候最需要安慰,司马徽便问起刘备手下有哪些人,刘备说了关张赵,孙乾、简雍等人。司马徽说关张赵可以,孙乾、简雍不行,你需要一个经纶济世之才。刘备也不在意自己的形象,急忙向司马徽请教这位大才是谁。
此时的司马徽就像一个卖假药的,一顿卖关子,不直接告你名字,而是唱了一段歌谣,什么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子遗。到头天命有所归,泥中盘龙向天飞。并说,刘备你要真龙升天了。刘备这时既惊喜又着急。不要说这些没用的,我自己什么德行我清楚,快告诉我那位大才的名字。
司马徽说:“天下奇才,就在这里,需要你去请。”刘备忙问是谁,司马徽又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再问时,司马徽什么也不说了,一直拍掌一直笑。刘备都快急死了,问你多少遍也不说,这个糟老头子故意吊我胃口,坏的很。以至于从那以后,刘备见谁都像伏龙和凤雏。
司马徽明明可以直接告诉刘备,也可以约出来一起喝喝茶,泡泡澡,为什么不呢?其实就是为了给诸葛亮做广告,抬高身价,让刘备知道求之不易,才会知道珍惜。这是一种宣传造势,欲擒故纵,得到伏龙凤雏就可以安天下了吗?不一定,但这样说正好可以戳中刘备的痛点。
这就是一句广告词,不看广告看疗效。徐庶也帮诸葛亮打广告,说他堪比管仲乐毅。司马徽再次推荐诸葛亮时更夸张,把他比作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汉四百年的张子房。吹牛都吹上天了。这就是现在很流行的“名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