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的别称
1、古代定情信物
古代定情信物
古代定情信物,爱情需要见证者,而只属于彼此赠送出去的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物就此流传下来,千百年后的现在依然盛行,也许定情信物并不昂贵,但意义非凡,下面分享古代定情信物。
古代定情信物1手镯电视剧或者电影里都会有这么一幕,手镯也作为男性送给女性贵重定情信物的一类。
梳子作为每天和你的头发接触最多的梳子,它代表着思念和爱情,白头偕老,定情之物的绝品!
同心结这个自然不必说了,百年同心,百年好合,预示着二人的爱情和和美美,上下一心,定情信物的佳品!
香囊古代有互赠香囊之说,一般都是女赠男居多,暗示女性对男性的欢喜和倾心,不知道你收到过没有?
玉佩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玉在古代有着特殊的地位,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玉代表一种品格和期盼,是一种很好的定情赠品!
簪子玉搔头就是指代簪子,是一种尊贵和尊严的象征,也是宠爱的一个代名词!
耳环这个比较常见,是女性一种最基本的配饰品,也是最贴心的一类物件儿,和梳子一样,寄托相思和爱情!
玉钗金钗,银钗,玉钗,都是女性的一种发饰装饰品,也是贴身物件儿之一,钗表示相互缠绕一起,表示天长地久,永不分离!
戒指不要以为戒指只存在现代,其实在古代就已经有了戒指了,它也代表一种形影不离和思念!
古代定情信物2古今通用的戒指
如今婚礼上新婚男女总要互换戒指,求婚时也要用到戒指,人们多认为这种习俗源自西方,其实以戒指定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南朝刘敬叔在《异苑》中记载沛郡人秦树在冢墓中与一女子婚合,临别时,“女泣曰:与君一睹,后面无期,以指环一双赠之,结置衣带,相送出门”。《太平广记》里说书生李章武与华州王氏子妇相爱,临别时王氏子妇赠李章武白玉指环,并赠诗曰:“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后来李章武再去华州,王氏子妇已忧思而死,二人遂神会于王氏宅中。
钗中饱含着“离别情”
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它造型的发钿,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使用时安插在双鬓。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物品。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离的痛楚。
簪子适用于“女追男”
簪总与爱情有关,比如其别称“搔头”。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宠爱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头,故而得名。古代男子也戴簪,所以簪常为女性馈赠男性的信物。《鼓吹曲词·有所思》中写一个女子为远方的情人准备了一支玳瑁簪子,她用心地修饰这支簪子,加上双珠还觉不足,再加上玉饰,如此珍重,自是出于一往情深。却不料“闻君有他心”,于是她把那簪子“拉杂催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仙女动凡心馈赠手镯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仙女以手镯赠予凡人男子的情节。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仙女萼绿华曾赠凡夫羊权以金玉跳脱,跳脱即手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写吴生偶入仙境艳遇一紫衣仙女,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给吴生留念。现代女性佩戴的手镯不少为翡翠材质,这种审美取向源自清代。
送梳子表示“结发同心”
明缠枝叶花卉纹金梳元代诗人姚燧在《虞美人·玉梳赠内子》中写道:“新妆又得水苍梳”,赠送妻子玉梳,言明其功用与他的苦心,平实无华、天然无饰,却也诚意满满。我国古时,送梳子代表一辈子都要纠缠到老,有结发、私订终身的`意思。古代女子出嫁前有家人为其梳头的习俗,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愿。
细水长流送荷包
如果您囊中羞涩,实在买不起昂贵的信物,那么荷包也是不错的选择。荷包是古时人们随身佩带的一种装零星物品的小包,多用于装钱。荷包的造型有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也有桃形、如意形、石榴形等。荷包的图案有繁有简,花卉、鸟、兽、草虫、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语、诗词文字都有,装饰意味很浓。荷包上绣鸳鸯常用作定情之物,妻子送给丈夫,以示含情脉脉、细水长流。
古代定情信物3互相交换定情信物,是仅次于正式结婚的社会性质的重要礼仪,这就是我们现在人常说的仪式感,信物可以不必过于昂贵、也不必是特殊的什么东西,但是总得是有一定来历,或者和自己有些关系,精神上的含义,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一旦交换了信物,就表示把自己的忠心,也交付给了对方。
一般的定情信物,大多都是戒指、手链、罗汉钱等东西,在古代的时候,定亲一般都是父母之命,或者有些时候,男女双方产生了感情,但迫于礼教的压力,所以私下里互相交换信物,表达自己的感情,而且信物一点要保管好,丢失了就代表对对方的不忠,要是感情破裂,就会把信物,退还给对方。
虽然定情信物是流行于古代的,但是现在人们,也会在谈恋爱的时候,或者是各个重要的节日,送给自己男朋友或者是女朋友,一些自己精心挑选的礼物,也代表着自己的心意,也表示两个人的关系,我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代和现代,有什么通用的定情信物呢?
先来说说戒指这个东西,用戒指定情这种习俗,已经在我国由来已久,南朝时期至晚唐之前,戒指都是男女互赠的,后来到了晚唐之后,就渐渐变成了,只能男子赠予女子,直到现在,有很多款式的时髦的戒指,是人们定情最喜欢送的礼物,而且在两人订婚、结婚时,都要有戒指作为纪念。
再来说说手链这种东西,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是都有的,也是人们会送到的一种信物,一般都是银质的,也有宝石、水晶等材料制作而成的,大家要注意,这里的手链就是我们通常见到的链状的,和手镯手环等,都不一样。
手链的一个作用,除了美观之外也有祈求平安的意思,也表示了以他之爱,冠你婉间牵手终身等的含义,是定情信物中,除了戒指之外,送的最多的一件礼物了。
耳环也是古代和现代,女子们都喜爱的一种装饰,早在《山海经》中就有了,女子佩戴耳饰的记录了,所以穿耳的起诉,从三代起到现在一直都在流行,耳饰分为耳钉、耳环、耳坠等样式。
清初的李渔李笠翁,有名的文学家、戏剧家和美学家,就曾经在《闲情偶记.生容》中说到过,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见耳环这种东西,在古人的审美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还有一种信物是裙子,裙子也是古代现代女子,都穿的一种衣物,但是古代的裙子和现代, 又有些不同,古代的裙子有不同的材质,其中绢做的最为普遍,皇家公主比较尊贵,用的起百鸟的羽毛,用这羽毛织成了百鸟状的裙子,但毕竟奢华的贵妇还在少数,普通人家的女子,都穿的是简单的布裙。
古代也有不少著名的裙子,有石榴裙、凤尾裙、月华裙、弹墨裙等,各个朝代有各个朝代的风俗,颇具古风,现在很多人喜欢汉服、唐朝服饰,也会偶尔传出来纪念传统,而现代的裙子,样式要更多了,这就不赘述了,相信大家在平时也都看过不少。
古代关于裙子,最经典的一首诗,那就是女皇武则天曾经给李治写的一首,其中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这两句话最为经典,纵然后来成了一代帝王,但她的心中,总是留有绵长的相思。
2、古代收到书信叫什么
尺牍——古时书函长约一尺,故名尺牍,亦称“尺素”“尺翰”“尺简”“尺纸”“尺书”,皆泛指书信。
雁足、雁帛、雁书、鸾笺——《汉书》记载苏武故事,言苏武被拘匈奴,牧羊于北海,后来汉朝廷要求匈奴放归苏武,匈奴谎称武已死。汉使则谓单于,汉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着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泽中,单于只得放苏武归汉。于是,书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书等代名词。再如,宋时蜀地善制十色彩笺,笺上隐然有花木麟弯图案,这样,书信又多了一个别称:鸾笺。
八行书——旧时竖式信笺,多用红线划分八行,书信也别称八行书。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 或绸 )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其他别称如下:
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3、收到用文言文怎么说?
文言文一般说“收讫”,现在很多严肃的信件也会这么说。
满意的话请采纳我的答案
4、当中西方的人们收到礼物时有什么不同的礼节?
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会 当面拆开,他们共同注重礼物所代表的心意。
相反,中方会在你走之后拆开,比较倾向于贵重吧。
5、送礼的别称??
送礼对上级,长辈可以叫:孝敬,套关系对下级,晚辈可以叫:关照,问候对同级,朋友可以叫:联络感情对病人,叫慰问,问候
6、古代的书信有哪些别名?
古代书信有许多叫法,如书札、手札、书牍、尺牍、尺翰等。对唐以前的名人书信,后人称之为帖,是重视它的书法。今年故宫博物院为院庆80周年展出的镇院之宝《平复帖》,就是西晋陆机问候患病的朋友的书信,这9行84字的草书,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书法真迹和名人手札。
书信的传递,是人类交往的重要手段,古代书信的传送大体有以下方式:
羽檄 : 就是插有羽毛的书信。颜师古注解:“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急也。”意思是古代战事紧急时,把羽毛插在书信上,称之为“羽檄”。
羽书 :古代征调军队的文书。
鸡毛信: 古代羽书的一种,就是在书信上粘插鸡毛,因此又叫“鸡毛信”。这种传递书信的方式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仍在沿用。我国西南地区的佤族、拉祜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直到民主改革前夕,仍然使用这种方式传信。
信鸽传书 : 古代用信鸽传递书信的方式。这样传递书信的方式历史悠久,西汉的张骞、东汉的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时,都曾用信鸽传递消息。
传竹筒 : 古代用竹筒传递书信的方式,从唐代一直到明、清时期,相沿成俗,竹筒起着保护和传递书信的作用,类似今天的信封。
急脚递: 古代传递紧急军事情报的一种方式,俗称“传金牌”。始于宋代,元代称为“急脚铺”。相传岳飞一日接连收到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令他退兵,这就是金宇牌急脚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