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送给唐僧袈裟的话
1、观音菩萨送给唐僧的袈裟,可以消灾避难,唐僧为何不穿
观音菩萨送给唐僧的法衣,可以消灾避灾。唐僧为什么不穿呢?根据佛陀的命令,观音菩萨到东唐去寻取经人。临行前,佛祖送给观音菩萨五宝,一件是“袈裟”,一件是“九环锡杖”,是藏经人亲自使用的。如果你愿意来这里,“袈裟”、“九环锡杖”都给你,穿上我的袈裟,避免转世;拿着我的锡杖,百毒不侵。”这是给藏经人的见面礼。
当观世音菩萨到达长安时,他正在街上卖宝藏,第一个开口是五千两:“法衣五千两,锡杖两千两”,唐太宗问他值多少钱?观音菩萨把这两件佛教宝物详细介绍给太宗皇帝。一件“袈裟”是连皇帝都享受不到的珍宝--袈裟的功能非常神奇:“这袈裟,能免于大鹏之灾;一只鹤接着一缕,可以超凡脱俗。一举一动,都有七佛相随。”
这件袈裟确实是一件宝物,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灾难和困难。但令人不解的是,唐僧拿到法衣后,并没有上路,而是把袈裟藏了起来。为什么?原来,当佛陀来给观音菩萨一些佛教宝藏时,他有一个特别的解释。虽然“穿上我的袈裟避免轮回,拿着我的锡杖不被毒死”,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如果你愿意坚定地来这里”。
观世音菩萨正是按照佛陀的旨意,没有明确表示要袈裟的作用:“闲暇的时候,可以折起来,遇到圣人的时候戴上。你可以穿上它。它会吓坏所有的神和鬼。”不是唐僧不想穿,而是不能随便穿。这样,袈裟就成了一件只能在盛大场合穿着的“礼服”,而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规礼服”。唐僧是虔诚的佛教徒,所以他们在任何地方都会遵守佛陀的命令。
2、观音送的袈裟,为何唐僧不敢穿呢?
大家都知道,唐僧是一个十世修行的好人,金蝉子转世,而且一心向佛,不辞千辛万苦,历经十万八千里之遥的路途去大雷音寺如来处取经,为的就是度化东土芸芸苦难之人。
在唐僧西行取经之前,曾经获得观音菩萨送予的两件至宝,锦蝠袈裟一领,九环锡杖一根。西行路上,九环锡杖唐僧拿的倒是寸不离手,为何不见他穿上观音菩萨送的袈裟呢?
首先,这件袈裟是佛界的宝贝,如来直接授意观音菩萨送予唐僧的,(原著第八回:即命阿傩、迦叶,取出锦蝠袈裟一领,九环锡杖一根,对菩萨言曰:“这袈裟、锡杖,可与那取经人亲用。)为何说此件袈裟是佛界的宝贝呢?
这在原著第十二回中有所描写:“这袈裟是冰蚕造练抽丝,巧匠翻腾为线。仙娥织就,神女机成。上边有如意珠、摩尼珠、辟尘珠、定风珠。又有那红玛瑙、紫珊瑚、夜明珠、舍利子。偷月沁白,与日争红。条条仙气盈空,朵朵祥光捧圣。条条仙气盈空,照彻了天关;朵朵祥光捧圣,影遍了世界。照山川,惊虎豹;影海岛,动鱼龙。沿边两道销金锁,叩领连环白玉琮。”
唐僧之所以在西行取经路上不穿这件袈裟,主要是对佛的一种敬仰,同时也是对如来和观音菩萨的一种无比崇高的敬意。其次,在原著第十二回中还写到了穿此袈裟的好处:“着了我袈裟,不入沉沦,不堕地狱,不遭恶毒之难,不遇虎狼之穴,便是好处。”穿此袈裟既然有如此好处,唐僧西去取经路上为何不穿上呢?
因为唐僧深知珍奇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否则必生枝节的道理。这在原著第十六回中写得很清楚,三藏道:“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果不其然,这也应验了唐僧所说的话,袈裟先是落到了观音院方丈金池长老手中,并与徒子徒孙施计险些烧死了唐僧,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袈裟没有得到,害的自己被房梁木棍活活砸死,为黑风山上的一头黑熊精做了嫁衣,让他如鱼得水,盗了此袈裟。终得观音菩萨解救,夺回了袈裟,送还唐僧。
所以说,这件宝贝袈裟是绝不可以随便在众人面前,尤其是在贪婪奸伪之人面前拿出招摇,否则必生枝节,一则延误了取经行程,二则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唐僧为了尽快完成取经大业,所以西行取经路上才不穿这件袈裟的,除非是特殊情况。
最后还有一个直观的原因,那就是唐僧授了观音菩萨之意。这在原著第十二回中有所交代:“这袈裟,闲时折叠,遇圣才穿。”
3、观音菩萨送给唐僧的袈裟,可以消灾避难,唐僧为何不穿?
观音菩萨送给唐僧的袈裟,其实是如来佛祖送给取经人的宝物,如来佛祖已经规定了,必须要意志坚定的取经人才能穿,而且必须是重要的场合才能穿此袈裟。唐僧自身已经是各种妖怪盯着的肥肉了,再穿着华丽的锦襕袈裟招摇过市,会被旁人惦记,根本无法取经。
一、佛祖硬性规定
如来佛祖在交给观音菩萨袈裟的时候,就明确的说了“若肯坚心来此”才能穿,是要求取经人必须坚定取经的决心,不能投机取巧走近路,必须历经磨难,方才可以。接下来观音也遵守佛祖的要求,把命令传达给唐僧,而且还安排了“四圣试禅心”来考验唐僧。
二、观音的明示
观音明确传递如来佛祖的命令,告诉唐僧:“闲时折迭,遇圣才穿”,这就表明了这件袈裟虽然神奇,但是平时你要藏起来,放到行李之中收着,到了重要的场合,遇到重要的事情,才能拿出来穿,以示庄重。
三、财不外露
锦襕袈裟可是佛祖赏赐的宝物,平时要是穿着这个华丽贵重的袈裟,会被多少人眼馋?在观音禅院里,不小心拿出来与金池长老比试,就直接惹出来了大麻烦,出家人尚且把持不住,一般人如何能够抗拒如此巨宝的诱惑?本着低调的原则,出门在外,财不外露是最基本的。
唐僧是金蝉子转世,吃一块肉可以长生不老的消息都走露了,已经惹了足够多的麻烦,再穿上扎眼的锦襕袈裟,这一路上可就不止九九八十一难了,根本就是寸步难行。
因此,可以消灾避难的宝物,另一个角度讲也是招惹灾难的祸害,平时必须把它放入行李之中,好好隐藏。
4、西游记如来让观世音菩萨赠送西天取经的唐僧的三件宝物是是什么?
三件宝物乃:锦襕袈裟:九环锡杖、紧箍咒。《西游记》第十二回:“……你道他是何宝贝,有一件锦襕异宝袈裟,九环锡杖,还有那金紧禁三个箍儿,密密藏收,以俟后用,只将那袈裟﹑锡杖出卖。”同是第十二回:“……(唐王)随即宣上宝殿道:‘御弟,今日是出行吉日,这是通关文牒。朕又有一个紫金钵盂,送你途中化斋而用。’”《西游记》第十四回,观音菩萨化身老母,将紧箍咒传授于唐僧,如此才是三件宝贝!南无阿弥陀佛!
5、西游记观音送给唐僧什么东西?
观音送给唐僧的东西分别是:锦襕袈裟,九环锡杖,金、紧、禁三个箍
1、九环锡杖,《西游记》中的宝物。如来佛祖命观音菩萨去东土寻找取经人,临行时交给观音五件宝贝,分别是:锦襕袈裟,九环锡杖,金、紧、禁三个箍,佛祖吩咐金、紧、禁三个箍用来降伏神通广大的妖魔,袈裟与锡杖则送与取经人使用;这锡杖,上有九环,持在手中,不遭毒害。
2、锦襕袈裟,《西游记》中的袈裟,这锦襕袈裟,上嵌七宝,水火不侵,可以防身趋祟。
3、紧箍咒,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用来制服孙悟空的咒语,能使孙悟空头上的紧箍收缩,头痛欲裂。后用来比喻束缚人的东西。
(5)观世音送给唐僧袈裟的话扩展资料
唐僧为如来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金山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太宗选定,与其结拜并前往西天取经。
九环锡杖的作用:
1、为驱逐野兽害虫用。
2、为年老人用。
3、为保卫自己。此杖头部用锡,中部用木,下部用牙或角制成。僧人持杖往外云游时叫做‘飞锡’,住下某处叫做‘留锡’或‘挂锡’,外出布教时叫做‘巡锡’。佛教举行宗教仪式时,有时也用短锡杖,一面挥动此杖,一面口唱梵呗。
6、观音为了能让唐僧管住孙悟空,送给了唐僧什么东西?
西天取经,九死一生、磨难重重,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取经人。因此,利益攸关的各方无不下足本钱。
首先是如来佛祖。作为取经行动的总策划,不仅拿出一个成佛的指标,而且还送出两件宝物:锦镧袈裟和九环锡杖。
其次是唐王李世民。作为取经成功后的既得利益者,先是与唐僧义结金兰,然后赐予大唐国姓并指名“三藏”,再是奉上人间至宝紫金钵盂,可说是既有名,又有义,更有利。
上面这些东西虽然好,但对于西天路上的唐僧来说很可能成为负担。之前我们说过,锦镧袈裟名义上能驱魔避害,但实际只会招人眼红,引来杀身之祸,所以唐僧平时并不穿戴。九环锡杖说是也能降妖除魔,但好像只是一个累手的摆设外并未见有何功效。“御弟”和“唐三藏”这两个称号也谈不上有多好,倒是树大招风让妖魔四处打听其下落。紫金钵盂就更别提了,除了能拿去化缘,再就是当作财物换回经书。
唐僧师徒是赶路的苦行僧,一切财宝都是祸害,所以他们帮助了别人都是分毫不取;那些所谓“正果金身”也只是任务完成之后的奖赏,除了强化取经信心外,对于解决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没有半点贡献。
相比于如来佛祖和李世民,观音菩萨这个西天取经总导演就细心的多,也务实的多。她送给唐僧的宝物,老和尚不仅非常受用,而且一路伴随,寸步都不能离开。这就是白龙马和它身上的一套鞍辔。
当年如来交给观音三个紧箍咒,是要她为唐僧寻觅三个徒弟,这里面并没有小白龙的指标。菩萨确实是有心人,知道那唐僧肉身凡胎,莫说是沿途遭遇妖魔袭扰,就是能平平安安地走过十万八千里都困难,所以要优先考虑出行问题。这时刚好遇到了受难的小白龙,菩萨不辞辛苦专程面见玉帝将其救下,从而为唐僧准备了坐骑。
唐僧在鹰愁涧遇阻,观音亲来收服小白龙。孙悟空埋怨被戴上紧箍咒,便对菩萨呛声道:“你怎么又把那有罪的孽龙,送在此处成精,教他吃了我师父的马匹?此又是纵放歹人为恶,太不善也!”观音振振有词:“那条龙,是我亲奏玉帝,讨他在此,专为求经人做个脚力。你那东土来的凡马,怎历的这万水千山?怎到得灵山佛地?须是这个龙马,方才去的。”菩萨此话十分有理,刁钻的猴头也无言以对。
小白龙虽化身龙马却没有配套的鞍蹬辔头,唐僧起初只能骑在光溜溜的马背上,十分不便。正所谓“好马配好鞍”,细心的观音又令落伽山山神土地变身老翁,代其送上一套上等鞍辔。自此唐僧的屁股享了福,队伍行进速度也明显加快,他动不动还会“放开龙马,径奔而去。”在枯燥的取经路上,骑马成为唐僧少有的乐趣之一。这可要全拜观音菩萨所赐呀。
7、观音菩萨变赠袈裟给唐三藏
观音菩萨送唐僧的袈裟叫:锦襕袈裟。
如来佛祖命观音菩萨去东土寻找取经人,临行时交给观音五件宝贝,分别是:锦襕袈裟,九环锡杖,金、紧、禁三个箍,佛祖吩咐金、紧、禁三个箍用来降伏神通广大的妖魔,袈裟与锡杖则送与取经人使用;
这锦襕袈裟,上嵌七宝,水火不侵,可以防身趋祟。
锦襕袈裟又称为“佛衣”,典故应该是出自五祖传六祖“衣钵”的故事,“佛衣”有二解,一解是,“衣”乃外在的形式,“佛衣”也者,经文词句也;
二解是,“衣”者,“依”也,“佛衣”者,“依佛”也!皈依于佛也!“九环禅杖”又是什么呢?禅杖为可“持”之物,“九环”则是“九转还丹”(丹经学说)之简称(只能是九环,不能是三环四环)。“佛衣禅杖”,代表的是“信解受持”,依于佛为信解,行不倦为受持。
(来自网络)
8、观音菩萨送的袈裟唐僧为何不穿,背后藏有什么玄机?
《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不仅是必读的书,而且当它被拍成电视剧之后更是家喻户晓,几乎人人都看过。那么在这部剧中其实有很多细节还是耐人寻味的,就比如当初观音菩萨在唐僧西天取经之前送了唐僧一件袈裟,可是唐僧为什么却不穿?这背后有什么玄机吗?
第一,袈裟是佛界的宝贝。
当时的这件袈裟是如来派观音前去送给唐僧的,可是佛界的一件宝贝。而且这件袈裟在原著中也有详细的描写,可是用神女机成,上面还有如意珠、定风珠等。所以唐僧之所以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不穿这件袈裟,主要是为了表示对佛祖的敬重之意。
第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这件袈裟的来历不凡,而且放在外面一眼就可以看出。那么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一路上有着无尽的苦难在等待着他,而且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人,人性的贪婪是无法满足的。如果他把这件袈裟穿在身上,无疑就会给自己招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观音的嘱托。
而且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观音也考虑到了诸方面的原因,对唐僧有嘱托,说“这袈裟,闲时折迭,遇圣才穿”。那么作为出家之人,唐僧既然答应了观音的嘱托,自然不会毁了自己说过的话。毕竟出家之人从不打诳语,而且唐僧对观音是十分敬重的。
9、观世音菩萨变成_,将锡杖袈裟赐予玄奘;玄奘愿去西天,太宗封其为“_”,赐号为“_”。
1、第十二回梗概
观音菩萨变成疥癞游僧,将锡杖袈裟献给太宗。太宗将其赐予玄奘。观音上台对玄奘言大乘佛法的妙处,玄奘愿去西天,太宗封其为“御弟圣僧”,赐号为“三藏”。三藏唐僧出关而去。
2、《西游记》简介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唐朝太宗贞观年间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四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历经磨难(连同唐僧出生到取经前的磨难共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大唐西域记》和《大唐慈恩寺法师传》对此事有详细记载)。取材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民间传说。
3、作者简介
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省桐城县高甸(今枞阳县雨坛乡高甸),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
10、如来托观音转交给唐僧的袈裟,为何唐僧从不敢穿在身上?
如来托观音菩萨交给唐僧的袈裟之所以唐僧不敢穿。是因为一开始的时候,菩萨就已经告诉过唐僧,这件袈裟不能随便穿,否则会带来劫难,只有在遇圣的时候才可以穿。
在《西游记》原著中,如来佛祖让观音菩萨送给唐僧两件法宝,一个是袈裟,一个是锡杖,但是如来佛祖还说了这样一句话“穿我的袈裟,免堕轮回。持我的锡杖,不遭毒害”,唐僧有这么厉害的袈裟,但是一路上也没见他穿几回,这是为什么呢。
一,如来送的袈裟必须遇圣才可以穿。
观音在送袈裟的时候就说过,这件袈裟平时叠放,只有在遇圣的时候才可以穿着,而且必须是有缘之人才能穿,要是无缘之人强行穿它,没有好处。唐僧取经,这一路走来,遇到的都是一些妖魔鬼怪,邪恶之徒,所以他不能穿如来送的袈裟,虽然他也见过一些神仙,但这些神仙大部分都是微服私访,所以唐僧也不能穿袈裟。
二,袈裟不是谁想穿就可以穿的。
前面观音菩萨在送袈裟的时候就说过了,袈裟只能有缘者穿,无缘的人穿了它,是要倒霉的。事实也确实是如此,唐僧在取经的途中,包袱几次被抢,甚至还有人觊觎他的袈裟,偷走了袈裟,这个人就是金池长老,他是一个袈裟收藏者,而且他还心思不正,他偷穿袈裟以后,果不其然,一命呜呼了。
三,袈裟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有七佛随身。
现在我们知道,穿这件袈裟,可以免堕轮回,换句话说也就是拥有了不死之身,这袈裟为什么这么厉害呀,那是因为它有七佛随身,具体哪七佛咱就不说了,反正都是非常厉害的佛,有它们随身,那就是有保护神了。正是因为这件袈裟这么厉害,所以只要唐僧穿上它,三界都会知晓,所以唐僧根本不敢随意穿,毕竟如果穿了它,引起的轰动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