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的端午节互换折扇
1、南方端午节是不是有送扇子的习俗?有哪些有名的扇子推荐?
端午节送扇子是端午习俗,一般人只知道划龙舟、吃粽子,其实端午送扇也是回有悠久历史的,只是答因为现在有空调什么的扇子就渐渐被现代人忽视了。扇子作为礼品的寓意也很好,有表达友谊、驱邪、纳福、散子等。不过送扇子比较有讲究,普通市面上的扇子是拿不出手的,要买杭州王星记这样的品牌。这是一家百年老店了,有网店、实体店和微店,你可以去看看,他们家还有新出的装饰扇,挂在家里很有古韵
2、端午节送扇子是什么习俗?
一、为什么要赠送扇子?
端午节赠送扇子有什么寓意?在鄂东南一带,五月初五端午节,女婿陪女儿回娘家送节,除了送礼吊子(猪肉)、绿豆糕等礼品外,还要送扇子,给娘家人送去幸福、平安。
古时,民间称五月为“恶月”。五月初五,五五相重,因而被称为是“毒日”。相传,这天由春入夏,天气渐热,雨水丰沛,蚊虫滋生,瘴疠毒霾嚣张,易发流行病。女婿给丈母娘家送扇子,祈求在端午节这个恶月恶日扇跑恶鬼(实际上是驱赶蚊蝇),祈福纳祥,避邪消灾。
二、送多少扇子?
视丈母娘家的人数而定。一般每人一把,且要送双数,以图吉利;如果丈母娘家的人数为单数,则要多送一把。多的那把公用,还有预祝丈母娘家再添人进口之寓意。
三、送什么扇子?
也因具体送给谁而异。老丈人是泰山、一家之主,要送鹅毛扇,寓其足智多谋,举重若轻;丈母娘最疼女婿,要送桃木香扇,寓其品德香馨,长生不老;舅兄(或成年舅弟),要送大蒲扇,寓其顶天立地,一把蒲扇扇一家人;舅嫂(或成年舅弟媳),要送棕榈扇,寓其治家有方,青春永驻;待嫁姨妹,要送绢丝扇,寓其早日找到如意郎君,幸福美满;未成年舅弟和内侄儿侄女,要送折叠扇,寓其伸展自如,学业有成。
一些书香之家或稍讲究者,还得自己或请人在扇叶上作画或题字,端午节送礼佳品—团扇,画可为梅兰竹菊、花鸟虫鱼、人物山水之类,字或励志、或怡情、或宽心均可,是摘唐诗宋词、名言警句还是自己创作,亦无所谓。当然,具体作什么画、题什么字要视扇子送给什么人、主人的兴趣爱好如何而定。
3、送扇子有什么讲究和忌讳?
扇子由一根根扇骨拼成,
好象自古寓意分离,
一般不送的.
4、端午节为什么要送扇子?你知道哪些关于端午节的故事?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大家最熟悉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为了纪念楚国诗人屈原的重要节日。端午节当天,各地会举行赛龙舟、挂荷包等传统民俗活动。古人认为“赠扇”乃君子之风,好朋友之间才会互相赠送扇子,奉扬仁风。直到清朝乾隆年间,颐和园内扇面殿,也是沿用“谢安赠扇”的典故,修建而成。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在端午节这一天,赏赐给重臣李鸿章两柄御笔扇。当时李鸿章乃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慈禧太后为体恤李鸿章,派专人将扇子送到天津,一时之间引起轰动。故此说来,端午节赠扇这项习俗,在我国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扇子作为日常人们最为实用的消暑工具之外,还与我国传统儒家文化有关。 后又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从昔日的宫廷贵族文化,逐渐变成了普通民间习俗。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5、中国的扇文化
在中国传统社会,扇子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烈日炎炎似火烧,热得受不了,一扇在手,诚能纳凉降暑。每当夏日,无论王公,黎庶,必备扇子。
又因古代中国人极具审美情思,即令对普通器物亦加意营造,这就使扇子具有审美色彩,显出艺术特质。所以,除了实用,扇子又有礼仪、审美、身份认同、文化表征等多重功能。
帝王出行的仪仗扇,诸葛亮的羽扇,扑流萤的轻罗小扇,《西游记》里的芭蕉扇,孔尚任的“桃花扇”,文人手持的折扇,百姓用的蒲葵扇……大家都耳熟能详。中国的扇子,可谓异彩纷呈、渊源深厚。
扇子,最早称为“霎”,与羽毛有关。据西晋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出现于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制成的,故称之为“翟扇”。
东晋王嘉的《拾遗记》则称扇子是周昭王时发明的,据说当时有个叫孟夏的人取鹊翅羽做成了扇子。但那时的扇子并不是用来拂凉驱暑的,而是用来遮阳挡风的,插在车上也是一种仪仗。
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扇子是战国的。湖北江陵马山砖厂楚墓出土过一把竹编的扇子,扇柄在扇子的一侧,就像一扇单扇门。单扇门在古代称作“户”,扇子当仪仗使用时左右开合也像门户,“扇”字之所以从羽从户,由此可以得到明证。
(5)哪里的端午节互换折扇扩展资料:
明代折扇广泛流行,据说这与明成祖朱棣的大力提倡有关。近年来在明代藩王墓里也时有折扇出土,可以与之相互印证。明代制扇作坊遍布各地,其中最有名的有杭扇、吴扇、川扇、歙扇、青阳扇、溧阳扇、武陵夹纱扇、金陵柳氏扇等等。
扇骨、扇面制作精良,各有名家;扇面书画广泛流行,深受文人墨客喜爱;还衍生出扇袋、扇坠、扇盒等附属扇子的工艺品。折扇携带方便,出入可以藏在袖中,故有“怀袖雅物”之称。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把明代第五个皇帝朱瞻基画的折扇,共有15根扇骨,扇骨外露的部分全以湘妃竹皮包镶,扇面为纸本设色人物画,一面是柳阴赏花图,一面是松下读书图,落款为“宣德三年春日武英殿御笔”。
清代是折扇大发展的时期,它不仅是一种用以生风取凉的工具,而且成了一种艺术品,一种身份、地位、品位的象征,一种社会角色的道具。
不仅男性使用折扇,而且还有专供女性使用的秋扇,从文人书画扇这一主流中又分化出黑纸扇、香木扇和各种工艺扇。折扇还流传到欧洲,成为西方贵妇们喜爱的把玩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