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节日 » 古城端午节有什么味道

古城端午节有什么味道

发布时间: 2023-04-03 00:19:17

1、端午节去平遥古城,求当地美食推荐~ 另外在太原呆一天,那里有好玩的地方吗~ 求推荐~感谢

平遥古城酒店不错,在平遥排第二、三了。平遥的特色面食有蘸片子,白面做的蘸着西红柿或醋做的酱吃,还有炒碗秃子,有高粱面做的烤姥姥,炒烤栳栳很好吃,推荐的就这几种,最具代表性的了
太原喜欢吃辣的可以试试,柳巷立达旁的牛王庙和桃园南路的麻辣小龙虾,三墙路的辣鱼,消费稍高些的有学府街京韵楼(麻辣小龙虾)。
喜欢吃担担面,凉粉类的就去食品街口小白楼对面的担担面,桃园一巷新建路一校斜对面的面皮店,和小店一中背后的九斤面皮。
喜欢吃湘菜可以去长治路百万庄园里的湘菜馆,沸腾鱼乡,湘知源。
夜宵有府东街广东酒家和迎泽大街桃南口德唐都,其中广东的皮蛋粥,唐都的虾饺比较有特色。
早茶太原基本都是吃头脑,傅山先生发明的养生早餐,比较地道的有华北工学院的傅山大酒店,桃园二巷十字路口的粟海酒楼。太原的丸子汤也不错最为有代表性的为南肖墙丸子汤,分店很多,桃园三巷,王村南街,小店农贸市场都有分店。
西餐类也就必胜客还比较全,另外长风街北美新天地日本料理和意大利餐厅也还不错。
其它的菜比较好吃的有晋韵楼地道的山西菜,天天渔港的罗宋汤,一品鲍鱼的极品鲍,小店兴都的佛跳墙,三给村红馆的野味。
太原旅游景点主要以古迹和爬山为主,随便找个旅行社报个一日游即可,要是在山西玩一定要去五台山,三日游五百元应该就封顶了。市里也就是铜锣湾的电玩,百度的迪吧和KTV包房,南内环红磨坊晚上的节目还凑合,滨河体育中心焦点的表演也可以看看,富百家的真冰场和台球等,公园还真没好玩的了,动物园和森林公园想去看看也无妨。
你的问题回答完毕,希望我的答案你满意。同时预祝你的太原之旅愉快。

2、苏州端午习俗的苏州吴地端午习俗-钟馗像

苏州端午习俗中一项内容是家里悬挂钟馗像,而且在五月要挂整整一月之期。
《清嘉录 挂钟馗图》:
堂中挂钟馗画图一月,以祛邪魅。李福《钟馗图》诗云:“面目狰狞胆气粗,榴红蒲碧座悬图。仗君扫荡么魔技,免使人间鬼画符。”又处毓嵩有诗云:“榴花吐焰菖蒲碧,画图一幅生虚白。绿袍乌帽吉莫靴,知是终南山里客。眼如点漆髲如虬。唇如腥红髯如戟。看彻人间索索徒,不食烟霞食鬼伯。何年留影在人间,处处端阳驱病疫。呜呼世上罔两不胜计,灵光一睹难逃匿。仗君百千亿万身,却鬼直教褫鬼魄。” 从唐宋时期起钟馗就成为门神中的重要一员,而钟馗的来历一直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唐逸史》称:“明皇因疾,画梦蓝袍鬼徒一小鬼,擘而啖之。自称终南山进士,誓除天下虚耗之业。乃诏吴道子如梦图之,批其后曰:“灵祗应梦,厥疾全廖。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兼靖妖氛。”
《五代史·吴越世家》:“岁除,画工献钟馗击鬼图。” 《梦溪笔谈》记载这个传说更详细,唐玄宗在宫中得了疟疾,久不愈,一日做得一梦,有大小二鬼,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命画工摹拓镌版,印赐两府辅臣,并传告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北宋高承《事物纪原》记载也大致一样:唐明皇梦小鬼喧扰,有大鬼捉小鬼食之。问为谁,对曰臣终南进士钟馗也。因应举不捷,触殿阶而死,誓除天下虚耗妖孽。明皇乃召吴道子画钟馗像供之。
穷秀才钟馗于是成了专门除魔降妖、名扬天下的捉鬼大神。敦煌藏经洞发现唐代古写本中有《除夕钟馗驱傩文》,其中描述“捉取江湖浪鬼”的钟馗“亲主岁领十万熊罴。爪硬钢头银额,魂(浑)身总着豹皮,尽使朱砂染赤。”威风凛凛,的确是驱邪大神的气度。敦煌地处西北边陲,已盛行钟馗驱傩,挂钟馗像的风俗必风行于全国各地。 苏州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地。《事物原始》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的起源“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
苏州龙舟竞渡的最早起源当为“胥门塘河”,即今天的胥江河。清代诗人邵长蘅有 “五月胥江怒,水嬉欢竞渡”的咏叹。到清朝,苏州端午龙舟竞渡盛极一时,地点众多,“龙船,阊、胥两门,南、北两濠及枫桥西路水滨皆有之。”
端午风俗无论南北,都有龙事,只是北方用以祈雨,而南方模拟竞渡。南北朝时,竞渡习俗广泛传播,唐敬宗曾下诏命地方官修造龙舟二十艘,宋太宗淳化三年到开封金明池观看竞渡。明清两代,宫廷中端午龙舟表演。清代自顺治康熙起,每年端午,大都要在西苑以龙舟竞渡酬节。
进入二十一世纪,古城苏州的端午龙舟竞渡依然延续,农历五月初五,古老胥门城墙下,在苏州人为纪念伍子胥而命名的胥江河上,彩旗飘扬,龙舟待发,吸引众多苏州百姓摇旗呐喊,为健儿们加油鼓劲。逝者已去,追思慕远,古老的民俗能延续在网络时代,令人感叹传统的魅力。
每年一度的龙舟赛,船大都是隔年留下来的,但不放置水中,这样船身容易腐烂,而是有专门房间存放。端午前二周,龙船出屋,倒放露天,在阴湿天上油漆。还要准备用猪皮做鼓面的传统鼓,在比赛时使用。端午节日当天,胥江两岸人潮涌动,家家户户扶老携幼看龙舟竞渡。苏州人把龙舟下水称为出龙,事先要迎神演戏,称为“下水”。江边搭建五米高的彩台,用做举行舞龙祭龙仪式,拜过涛神伍子胥,比赛就开始了。(上岸时也要举行送神仪式,叫做“拔龙头。”) 还有更轻松可喜的,《吴县志》:“端午为龙舟竞渡,游船聚集,男女喧哗,管弦杂沓。投鸭于河,龙舟之人争入水相夺,以为娱乐。”清代嘉道年间苏州人袁景澜在《吴郡岁华纪丽》里也说,“画舫游客争买瓦罐掷诸河,视龙舟中人入水泅取,以为娱乐”,抢到的有奖励,可以到商家换奖品。清未民初,苏州龙舟竞渡尚保留类似的“放标”,将鹅鸭放在河里,众人在水中追逐为戏,这其实是有来历的,早在宋代,宫廷就有掷银瓶于水中令人争夺的作法,后遂相沿成俗。区别只是有的掷土罐、有的掷鸭子、猪脬。
与苏州不同,明代万历时进士、兵部尚书杨嗣昌写过一部《武陵竞渡略》,记载荆楚、楚湘一带龙舟竞渡风俗,分缘由、船式、人数、技术、歌词、赌赛、祭祀、卜岁等, 那里“旧制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月一日新船下水,五月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讫,便拖船上岸。”更详细规定,船中不许藏竹竿、鹅卵石,观看者也不许扔砖瓦,以防引起械斗。 龙舟本身就是看点。据《金阊民俗史话》,竞渡龙舟“一般用质地轻巧的杉木制成,长七至十一米,也有长至十几米的,宽约一米至数米,前装木制龙头,后装龙尾。大型的龙舟中舱有三层彩楼,高至9米,雕刻或彩绘,十分精细,旗幡绣伞,罗列前后,锦绣满船。但也有一些贫穷的乡镇,因无力置办龙舟,便用农船或渔船临时改装,用纸扎的龙头龙尾装于木船前后,再用绘满鳞甲的布幔围之,因草草而成,被称为“草龙”。参赛的龙舟起码是两艘以上,一般有五艘,分为青、红、黄、白、黑五色,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也有六艘或七艘的,至多十几艘。”
唐朝将军杜亚做过淮南节度使,对江南的龙舟竞渡风俗做过很好的改良。《旧唐书?杜亚传》“江南风俗有竞渡之戏,方舟并进以急趋疾进者为胜。亚乃令以漆涂船底,贵其速进。又为绮罗之服,涂之以油,舟子衣之,入水不濡。”这样说来,穿绸着锦,不光是光鲜外表,可算最早的体育专用服装了。油漆船底更高明,减轻阻力,仿佛如今赛场上的高档球鞋,跑跳成绩都靠它。
龙舟会也是一年一度的狂欢,“士女靓妆炫服,倾城出游。藻川缛野,楼幕尽启,罗绮云积。山塘七里,几无驻足;河中船挤,不见寸澜。”
奢华固然是奢华,可盛世光景,不过如此。而且这龙舟竞渡的日子也是一个大市集,“小饭大欢,筵费万钱,欢笑远闻,杯盘狼藉。岸则居奇列肆,搏士为人,劈缯为衣,偃师百变,应指而走。童孩戏耍之具,吴人见惯弗巽,远客偶观,张止哆口,移晷弗去。”所谓“商贩贸易,所在成市,半月始罢”,苏州人把这半月统称为“划龙船市”。
苏州自古是丝绸棉布的重要产地,机户密布,相成了产业链,有专门的染坊。这些社会底层的手工业者在平时是低调的,可这一天的龙舟赛会,他们体力出众、团结一心,用自己的方式引人注目:
郡中踹布坊人群操小舟,鸣金伐鼓,划浆如飞,错杂其间,则称烟囱龙船,嘈聒可厌,而彼自为乐也。
士大夫觉得这些下里巴人在搅局,解构了龙舟会的“意义”, 高濂《遵生八笺》云:“南方竞渡者,治其舟使轻利,谓之‘飞凫’,又曰‘水马’。盖越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也。”小船虽然没有龙舟豪华其实也大有来历,这些手工劳动者的戏谑之举何尝不是在对传统致敬呢。
《清嘉录》记载,苏州龙舟赛会奇特之处还在于日夜兼备,“入夜,燃灯万盏,烛星吐丹,波月摇白,尤为奇观,俗称“灯划龙船”,有燃灯万盏,烛灰成山的奇观。 根据《清嘉录》描述,每条龙舟四角都有彩旗,中舱还有鼓吹手,两旁划浆的有十六人之多,俗称“划手”。 船头站立一篙师,名为“挡头篙”。
竞渡时,船上结彩张旗,桨手奋力划船,锣鼓喧天,今天在胥江比赛的赛程一般为500——600米,龙舟有20多条,每组4-5条船。而从前苏州竞渡更分 “武赛” 、“文赛”两种。武赛时龙舟上划手随鼓乐大作以整齐划一的动作拼命划桨,两岸鞭炮齐鸣,河边观者如云。沿岸早早就搭建起凉棚供官宦富绅观看,优胜者到达终点时获锦标无限风光。较特别的是之后的文赛,比的是龙舟卖相,台阁优胜,清代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有如此描写:
五月五日,吴越有斗龙舟之戏:刳木为龙,绘鳞甲,饰以金碧;上为雕甍朱槛,帆旌皆以锦绣。舟末为龙尾,高丈余,以布索引木板下垂。有童坐板上,颠倒滚跌,作诸巧剧。下临江水,险危欲坠。故其购是童也,先以金啖其父母,预调驯之,堕水而死,勿悔也。吴门则载美姬,较不同耳。
《清嘉录》也有记述:
头亭之上,选端好小儿,装扮台阁故事,俗称“龙头太子”。尾高丈许,牵彩绳,令小儿水嬉,有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诸戏。
台阁之戏在苏州太湖农村乡村至今流传,庙会吉日,都有巡街出演,而船尾的水上表演近乎划水冲浪,惊险异常。

3、在端午节这一天,南北方地区都有哪些不同的习俗?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关于它的由来大家最为认可的说法是,战国时期屈原为了明志以表衷心选择抱石投江,而百姓们为了祭奠屈原选择在这一天包粽子赛龙舟。其实除了这两个习俗之外,还有类似于挂艾叶、射柳的习俗,并且随着文化差异的不同,我国南北方也都有不少区别,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南方吃咸粽子,北方吃甜粽子。南北方的主要差异就体现在口味上,北方的粽子大多是甜味,馅料丰富有红枣、豆沙、桂花糖浆等等,味道就像糕点一点。而南方的粽子馅料则是以肉、排骨等作为肉馅,吃起来味道比较浓郁。

南方挂艾草,北方编彩线。每到端午,南方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挂一束艾草,一方面是为了辟邪驱魔,另一方面用艾草水洗澡还可以驱蚊止痒。而在北方人们更愿意自己编制一条条五彩线戴在手腕上,除去辟邪之意外,也寓意着生活的多姿多彩。

南方划龙舟,北方射箭打马球。一提到端午我们必定会想到赛龙舟,这其实是南方人们过端午最必不可少的项目,甚至这项运动已经成为了一年一度的盛大赛事,以比赛的形式让人们感受到端午节的热闹。而在北方,则是延用了古代人们过端午的风俗,射箭和打马球就是其中比较受欢迎的竞技游戏。这也是因为端午时节天气回暖,越来越多人都选择户外活动锻炼身体,放松身心。

无论南北方在同一个节日上的差异有多大,终究都是传承我国传统节日的方式之一,只有通过这些多种多样的民俗才能让这个节日以及背后的含义真正传承下去,也才能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4、端午节的民俗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乾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软、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乾等。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於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漫话端午粽

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只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但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端午食粽作为全国性风俗最早始见于西晋周处撰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到了唐、宋时,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

粽子话沿革

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灿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大江南北品名粽

广东粽子:广东粽子个头大,外形别致,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蛋黄、冬菇、绿豆蓉等调配为馅料的什锦粽。

闽南粽子: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水粽皆驰名海内外。烧肉粽的粽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五花肉并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佐料,香甜嫩滑,油润而不腻。

宁波粽子:浙江宁波粽子为四角形,有碱水粽、赤豆粽、红枣粽等品种。其代表品种碱水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适量的碱水,用老黄箬叶裹扎。煮熟后糯米变成浅黄色,可蘸白糖吃,清香可口。

嘉兴粽子: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等品种。如鲜肉粽,常在瘦肉内夹进一块肥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入口肥而不腻。

北京粽子: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其个头较小,为斜四角形。北郊农村,习惯吃大黄米粽,粘韧而清香,多以红枣、豆沙为馅。

其他较为著名的粽子还有四川、两湖的辣粽、贵州的酸菜粽、苏北的咸蛋粽。

上海地区粽子种类多

以杏花楼、新雅为代表的广式粽子吃口松软而味道浓烈,外形为底平,呈正方形、五角形,一角向上,其余伸向四方。广式粽子品种很多,有栗子、鲜肉、蛋黄、香菇;裹枕粽有烤鸭、香菇、栗子、鲜肉、蛋黄、米仁,其他还有碱水粽、豆沙粽、鲜肉粽、鲜肉蛋黄粽、赤豆粽等。

以老半斋、扬州饭店为代表的淮扬特色粽子为"八味八式",正宗"小脚"白米粽、四角形红枣赤豆粽、秤砣形蛋黄栗子粽、元宝形火腿肉粽、三角形豆板咸肉粽、枕式鲜肉粽、长枕风鸡粽、菱形豆沙粽,特色鲜明。

功德林供应的香菇粽、豆板粽、豆沙粽、赤豆红枣粽、松仁白米粽和罗汉粽,均以素食为特色。

清真洪长兴的粽子很具穆斯林风范,粽壳略青,棱角分明,外观清秀,品味纯正,特别是"牛肉粽",是其他帮别所没有的。

以沈大成、上海嘉兴粽子店、五芳斋等传统特色店所供应的粽子则是"五花八门",豆沙、鲜肉、白米、红枣赤豆、鲜肉蛋黄等。沈大成首创咖喱鸡粽,缤纷多彩。各类粽子从品种到外形,从口味到色泽都各不相同,大的广式裹枕粽450克一只,而迷你粽每只仅25克。

外国的粽子

日本:称粽子为茅卷,在阴历五月五日吃,是用箬叶或菰叶包米粉,成长圆柱形。

越南:阴历端午节吃粽子。咸粽用糯米加虾米、瘦猪肉、红豆,再加半只咸蛋包成;碱粽,是用糯米粉加椰丝、虾米、绿豆包成菱形,蘸糖吃;肥肉粽,用糯米、肋条肉、虾米、绿豆和五香调料包成,煮熟剥壳切片而食。

泰国:泼水节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为主。是用椰汁浸的糯米加椰子肉、黑豆、芋头、地瓜,用芭蕉叶包成蒸熟后再吃。

墨西哥:有“粽子节”以欢庆玉米丰收,在节日中,家家户户用芭蕉叶包玉米和牛肉、鸡肉、胡萝卜、土豆、辣椒等煮熟后食用。

此外,哥斯达利加、洪都拉斯、秘鲁等国家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别称知多少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 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儿媳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 得儿子的说法。
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而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另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由于饮食文化的传播,早在古代时,我国制作粽子的技术就传到了国外,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有吃粽子的习俗。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吃粽子的,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欢庆圣诞节,一边吃粽子,甚至连一些已经出嫁的女儿,在这天也要赶回娘家,再来尝尝母亲亲手制作的粽子。
缅甸人也爱吃粽子。在端午节,他们用糯米作主料,用熟香蕉和椰蓉作馅,这种粽子香气诱人,软软的,甜甜的,别有风味。
日本的端午节是在阳历的五月五日,他们包粽子的主料是米粉,其形状酷似钟形。
马来西亚人包的粽子,形状很像我国广东的粽子,其特点是个头较大,除鲜肉粽、火腿粽外,还有豆沙粽和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菲律宾的粽子是长条形的,风味与我国浙东的粽子相同。粽子还是菲律宾人过圣诞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参考资料:http://.baidu.com/question/7966114.html?si=1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